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293章

作者:十月廿二

  常浩南摆摆手,同时来了个战术后仰:

  “老大哥留下来最宝贵的遗产,其实是那些散落在各国的技术人员,我们完全可以想办法把这些人给挖过来!”

第465章 友谊计划!

  “你是说,咱们直接跟那个在基辅的商人合作,通过公开合法的方式,雇佣那边正为生计发愁的研究人员?”

  之前一直沉默着的怀国莫眼神一亮,显然来了兴趣:

  “这个思路,过去倒是没有试过……”

  他说的没有试过,指的当然是没试过常浩南提出的方式,而不是没试过从那边挖人。

  实际上,在1991年联盟刚解体的时候,就有人意识到了那些苏联专家的宝贵价值,并提出了一个系统性的人才引进计划。

  只不过,一来那个时候大家干这种事情完全没有经验,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只能采用广撒网的办法碰运气,二来90年代初那功夫华夏自己这边的情况也没什么吸引力,生活条件差还是其次,主要是国内根本没有那么多项目和企业能把这批人给接下来,所以虽然努力对了方向,但最后真正落实的情况却比较一般。

  到97年这会,实际上已经有点错过最佳的时间窗口了。

  至少从大毛那边挖人的可能性已经接近于零——要走的早就已经去了美国或者德国,而剩下那些在90年代初都选择留下的,这功夫也基本不可能再改主意。

  不仅如此,大毛自己都已经开始利用过去几十年的习惯,以及相似的文化从其他独联体国家反向挖人。

  好在眼下华夏这边的情况无论是比90年代初,还是比前世都好了太多,至少可以保证不管弄回来什么样的人才,都有能让别人发挥出来的地方。

  最多就是不完全对口罢了。

  比如过去造航母的,现在可能得先造上几年护卫舰……

  但总比继续在二毛那边呆着强吧。

  果然,张东旭也说起了90年代初的事情:

  “如果这样的话,那还是要吸取以前的教训,前些年上面也试着这么干过,但是一方面,那时候咱们国家本身的吸引力不行,另一方面么……其实在操作过程中也出现过一些问题……”

  众人的注意力顿时被他吸引了过去。

  常浩南对于当年那次引进的情况,都是重生之前从几个科研院所的单位档案,或者地方志里面看到的只言片语,并不清楚太多细节。

  他只知道后来大规模在华夏生活和工作的二毛专家,基本都是进入新世纪之后引进的第二批人才,但中间这些年发生了什么,相关记录基本一片空白。

  至于在场下的人,大部分在那个时候都还是处一级的年轻干部。

  处级放在外面确实级别不低,但因为部委几乎没有科室,实际上就是最基层的小部门负责人,知情范围相当有限。

  后来虽然级别上来了,但谁也不可能没事闲的跑到档案馆翻好几年前的故纸堆,所以也都没机会接触到这些内容。

  现在张东旭这么一说,大家竟然都有点听那种《xx秘史》的好奇感。

  八卦这种事情,没有人能拒绝的。

  甚至包括丁高恒。

  他在国防科工委当了十年主任,虽然扛着军衔,但其实对于本单位以外的事情并不很清楚。

  “我那时候正好在电子工业部工作,负责对接过一批白俄罗斯的来华专家,大概二十来个人,当时为了降低敏感程度,第一批引进的都是不涉及军工领域的人员,所以这件事在科工委知道的人可能不太多。”

  张东旭的经历说起来也是相当奇特,他曾经担任过电子工业总公司总经理,跟丁高恒算是平级,但因为这个时候电子工业部还没有撤销,导致两个单位的功能和定位完全重合,后来电子工业总公司被降级最后干脆摘牌,他这个总经理实在没地方去,就被放到科工委当副主任。

  也是出自这个原因,他很多时候会有意降低自己的存在感,除了领导班子会议之外也不怎么主动发言,只不过这一次罕见地开了口:

  “92到93年陆续来国内的总共可能有个一百多人,但最后基本都没留下,当然也包括我对接的那些,后来我总结,一个是两边的文化差异还是比较大,短时间来华工作和长时间在华生活毕竟是两回事,不少人刚开始还能接受,时间长了就很难适应。”

  “不过这还不是最主要的。”

  说到这里,张东旭调整了一下坐姿,语气也变得严肃起来:

  “我们内部有些人,在思想上面很不可靠,三句话离不开称赞西方,凡事必谈美国如何如何、欧洲如何如何,简直是笑话,人家要是相信这个,何必不去美国不去欧洲,偏偏选择咱们华夏?”

  “还有些人,以为别人听不懂汉语,公开讲一些破坏关系的话,要么就是把别人说的内容胡乱翻译,结果人家里面有两个老专家,年轻的时候就来过华夏,学过一些中文,直接把报告打到了我这里……”

  常浩南无奈苦笑,虽然他也是第一次听到这些内容,但是以眼下90年代的情况来看,似乎也不是很让人意外……

  稍稍停顿一下之后,张东旭又继续道:

  “还有另外一个问题,现在跟前几年又不一样了,美国人欧洲人对于独联体国家的渗透非常厉害,咱们再招人过来,尤其如果还是以公开的方式招人过来,那也要考虑对方是不是有可能为西方情报部门工作,从而威胁到我们的国防安全?”

  不愧是有过相关经验的人,提出来的每一点都角度刁钻,但又非常现实。

  “嗯……老张这么一说,确实要把这些事情提前考虑清楚……”

  首位上坐着的丁高恒也微微皱起了眉头。

  常浩南简单回忆了一下后来的成功经验,发现好像确实就是为了解决张东旭提出来的几个问题而设计出来的。

  直接照抄后人智慧就行了。

  “其实,只要规模上来了,这件事情倒也不难解决。”

  他看了看面前的众人开口说道:

  “可以选择几个地方,建设一批主要供这些人生活居住的社区,这样集中起来,需要的翻译之类工作人员会少很多,筛选的过程就能严格一点,对于那些来华夏的人而言,周围大多数都是熟悉的人,也更容易适应环境。”

  “一样的道理,安全部门的同志们,压力也会小不少,而且咱们也不可能说上来就让他们接触那些最核心的东西,肯定是循序渐进,先从不那么敏感的外围项目搞起……”

  “另外,咱们也可以不用费心思去额外准备那些外国人习惯的东西,这种地方,自然会有脑子灵活的人把符合他们需求的生活配套设施开过去,毕竟市场经济时代了嘛,咱们也要灵活一点,不能什么东西都由组织上大包大揽……”

  这一套办法在前世可以说是久经验证,基本没出过什么大问题,自然是天衣无缝。

  刚开始的时候大家还只是随便听听,但是没过几秒钟,众人就开始严肃地思考起来。

  一时间果然没人能挑出什么毛病。

  到后面,国际合作司和人事教育司来参会的老几位甚至直接开始记笔记。

  丁高恒和坐在近处的三位副主任相互对视了一番,互相也都从对方的眼神里看到了相同的答案。

  值得一试。

  “这个办法,我们可以报上去,通过之后先进行一批试点,小步快跑嘛,看看效果。”

  丁高恒说出这个话,显然是一锤定音:

  “顺便,可以起一个好听点的名字,就叫‘友谊计划’好了!”

第466章 硬核狠人

  大方向定下来之后,剩下的就是细节问题了。

  “我们是委托那个商人,直接在二毛注册一家公司,专门负责选定和往国内输送人员?”

  国际合作司的司长一边飞速做着记录,一边抬头向丁高恒确认道。

  虽然顶着国际合作司这样一个名字,但他们其实并不怎么直接跟国外对接,而是主要负责军品出口合同管理和军贸许可证的审批。

  话虽如此,但也只能先赶鸭子上架了。

  毕竟其它单位更不沾边。

  “这一点还要跟对方沟通一下,但不管怎么样,这家公司可以注册在他的名下,产生的利润也可以交给他,但工作人员必须由我们来派,至少我们要派出一部分。”

  丁高恒回答道:

  “另外,也不要注册在当地,受到的限制太大,现在二毛那边对外资完全开放,我们完全可以注册到第三方,开曼群岛之类的,或者再怎么样也应该注册在港岛嘛,这样相对来说也会隐蔽一点。”

  虽然说是隐蔽,但其实这种情况基本也属于明牌,主要作用还是互相之间保留一个体面。

  哪怕是美国人,当年挖人的时候也是通过欧洲的第三方,

  大家心里清楚是一回事,但演都不演那是另一回事。

  回答完之后,丁高恒停顿了一下,又继续补充道:

  “还有一件事情,以咱们目前能拿出来的资源,肯定是没办法像是美国人那样来者不拒,再加上本来就是试点,要是引进的对象研究方向太杂也不利于像小常刚刚说的那样管理,所以还是要先确定一个重点的方向,这方面,几个系统工程司回去之后分别交一份报告上来,我们后面再定”

  “散会!”

  周蓉本想再跟常浩南聊点什么,但还没等她起身,丁高恒和怀国莫两人就凑到了后者旁边。

  自然是又没了机会。

  “小常,昨天打电话的时候,你是在盛京那边处理太行项目的事情?”

  三人走在一起先后离开会议室。

  “其实主要是去112厂看看头两架下线的国产歼11,去606所是顺便的。”

  在这种小事上常浩南完全没必要藏着:

  “太行那边的进度现在看上去还行,我在京城这边基本就能应付大多数问题,剩下的嘛……偶尔跑一跑盛京也足够了。”

  “小常虽然是第一次当总师,但我感觉他好像比别人那些老油条都熟练嘛……我觉得以后应该让小常出一个教材,就叫《如何担任总设计师》。”

  走在另一边的怀国莫半开玩笑地说道:

  “要是咱们国家的科研人员做项目都能像他这么游刃有余,那很多不必要的损失就都可以避免咯……”

  “是啊,光是我在研究一线工作的那些年,因为积劳成疾去世或者被迫离开工作岗位的同志就认识差不多二十位……”

  丁高恒微微叹了口气,作为两弹一星的重要参与人员,他对于怀国莫所说的情况自然也是心有戚戚:

  “不过啊,这种东西还是得看脑子,光是看书作用怕是不大,当年我跟着钱老的时候,就感觉他哪怕一次干十件事,都比我干一件事有条理,而且还快,不服不行……”

  二人的聊天内容逐渐转换到自己过去的经历,一时间插不上话的常浩南倒也乐得听一些上辈子从书里面看不到的小故事。

  一直到了丁高恒的办公室里,才又重新聊回正题:

  “对了小常,上次你说的那个模锻压机的项目,系统工程二司那边已经把人员编制和资金给腾出来了,不过槐树岭那边实在是没有多余的地方,而且条件也一般……”

  常浩南摇摇头表示没关系:

  “这个倒是没关系,颜永年同志本身就在青华大学,我在京航,进行先期研究的硬件条件是有的,等到真需要做设备测试的时候,那肯定要去江城,所以只要经费和编制能解决,有没有独立办公地点倒是无所谓。”

  “而且到今年年末,我们火炬集团的办公地点也就差不多腾出来了,到时候用那边的地方反而会更方便。”

  “怎么科委那边动作这么慢,你们这公司都成立几个月了,还没个正式的办公地点?”

  丁高恒整理着办公桌上面有些散乱的文件和资料,顺便diss了一下隔壁单位。

  “正式办公地点目前注册在科学院那边,等后面再改也不麻烦,主要那个地方之前是一家转改之后破产的企业在用,目前还在清算阶段,我们也不好一定要进去。”

  常浩南倒是无所谓,就算火炬集团搬了新地方,由于两台主要的超算没法跟着一起搬,所以核心业务人员其实还得留在京航大学和计算所。

  也就是谈生意的时候可能显得更正式一点。

  说话的时候,他眼角的余光看到了丁高恒手里的一份报告。

  然后差点爆出粗口:

  “woc……”

  报告上面有一张照片,而照片的人他见过,或者不如说,非常熟悉:

  “老吴?”

  他这一声把丁高恒的动作给喊停下来了:

  “伱认识他?”

  “是啊。”常浩南点头,“我们两个是同学。”

  “他跟你同一年毕业的?”

  丁高恒也是有点意外。

  照片上那个人看面相确实年纪不大,不过他一直下意识以为对方应该是没怎么上学就走野路子,社会经验相当丰富的那种。

  虽然他刚刚在开会的时候一直还是用“商人”作为称呼,但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那实际上就是一伙倒爷,只不过规模大一些,手续正规一些。

  至少算灰色产业,不至于纯纯法外狂徒,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勉强能说得过去。

  在八九十年代,很多白手起家最后发了财的都是这样的硬核狠人。

  但现在看来,对方似乎还是科班出身?

  “是啊,不过他其实已经干这个干了很长时间了,估计从大二就开始了。”

  常浩南对吴懿范生意的具体情况其实也不是特别清楚,就连对方在当倒爷这件事,还是过年之前那次无意中碰到才知道的。

  “那要不……”

  丁高恒盯着那份报告看了一会,又抬头看向常浩南:

  “你去负责跟他接触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