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十月廿二
“阿尔卡德先生,您反映的情况和担忧,我们招商委高度重视。营造稳定、透明、法治化的营商环境,保障重大合作项目顺利推进,是我们的核心职责。”黄慧杰努力不让自己表现出紧张,“我们会将贵方的关切和诉求,向相关方面进行反映和沟通,敦促各方依法依规、积极妥善地解决分歧……”
“……”
他并未作出任何明确承诺,但在谈判桌上,这样的表态实际已经相当积极。
……
送走阿尔卡德一行之后,黄慧杰脸上的公式化笑容敛去。
“李检,情况你也看到了,FEI这是双管齐下,想借我们的手去压烛火……”他看向一旁恢复常态的李维,“接下来改怎么应对?”
见对方没有马上回答,又小心翼翼地提议道:“是否需要协调宣传部门,对某些明显失实偏颇的报道进行适当管控?至少避免事态扩大,影响地方形象和投资者信心……”
烛火科技这件事有上级出面协调,就算引资失败也不会纳入到年度考核当中。
但作为招商委的负责人,黄慧杰还是需要考虑其他影响的。
李维也理解对方头顶上的压力,但这事他也没法最终拍板,于是略作沉吟:“我先向上面通报一下最新情况,看看有什么意见下达……”
随即,他拨通了常浩南的加密电话,简要说明了阿尔卡德的施压和当前的舆论态势,然后问道:
“常院士,您看是否需要我们协调,对目前网络上一些明显带有偏向性的不实信息进行管控?”
“李检,谢谢通报。”常浩南的声音平静,仿佛谈论的是与己无关的事情:“舆论层面的风波,暂时不必特别干预。”
“但是那些报道……”
“让它们发酵。”常浩南打断道,“这些杂音干扰不到核心进程,相反,还是个难得的机会。”
“您是指……”
“正好借此看清楚,哪些媒体秉持客观理性,哪些惯于捕风捉影,又有哪些……立场存疑。”常浩南斟酌片刻,还是选择了一个相对委婉的说法,“就当是为日后可能更严峻的舆论战提前做一次压力测试,辨明敌友,积累经验。”
电话另一边,李维朝着黄慧杰摇了摇头,示意无需进行额外的动作。
后者面露苦涩,但眼下的局面显然涉及到立场和站位问题,他张了好几次嘴,但最后还是没敢再说些什么。
……
放下电话,常浩南没有片刻耽搁,径直回到火炬实验室的超算中心。
庞大的机柜群低鸣运行,屏幕上正实时处理着连海物化所最新发来的、包含失败样品详细四维成像数据和全套实验参数的庞大数据包。
初步测试数据已经表明,引入激光干预的路线没有问题,但产品的性质却并不理想。
而95%的断裂概率,也注定了基本不可能是什么数据误差。
大概率是某种普遍性的缺陷。
常浩南调出自己之前构建的表面计算模型——那是优化激光诱导方案的核心。
漫长的思考和分析过后,他转向机房另一边的栗亚波:“亚波,把表征结果中揭示的碳纳米管表面真实状态作为边界条件输入模型,进行75轮高精度反演计算。”
“好。”
随着回车键敲下,超级计算机的算力被全力调动。
屏幕上,电子云动态分布、分子振动模式演化、界面能量传递路径的可视化模拟以前所未有的精度展开。
常浩南的目光扫过模拟过程中能量流异常汇聚、剧烈波动或突然散逸的关键微观区域。
时间,在密集的计算中流逝。
机房内只有机器运行的嗡鸣,和偶尔敲击键盘微调参数的轻响。
突然,常浩南的手指在键盘上停住,目光聚焦在一组被高亮标记的数据节点——
正如张韬院士分析的那样,模拟结果与孙飞提供的实际四维成像数据在特定区域出现了显著的系统性偏差,而偏差的核心指向碳纳米管载体表面。
更进一步地,模型计算显示,这些含氧缺陷在激光激发下,局域电子态会发生剧烈扰动,导致该处的界面能垒产生非线性的、幅度远超模型原假设的剧烈震荡!
“根源在此!”常浩南眼中闪过一丝了然。
栗亚波也很快看出了其中的端倪:“所以,干扰源是载体表面的含氧缺陷,它们在激光场下成了不稳定的震源,引发局部能垒的剧烈失控性波动?”
常浩南点头:“没错,波动像一只无形的手,不断拍散试图成链的钴原子。”
找到问题所在之后,解决方案也几乎同时在脑中成型。
他立刻拨通张韬的专线:“张院士,问题根源可以锁定在碳管表面,含氧缺陷在激光场下引发局部能垒非线性剧烈震荡,导致成链过程失稳……”
“含氧缺陷……”张韬到底身为院士,很快想到了正确的方向,“所以,需要在沉积金属前驱体之前,先在碳管载体表面预沉积一个界面过渡层?”
“用六方氮化硼。”常浩南则进一步给出了更详细的答案:“利用它的超平整表面和化学惰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屏蔽底层碳管的缺陷干扰。”
第1553章 是时候利用一些人脉了
这一次,张韬没有任何迟疑。
他知道,常浩南基于强大计算和精准诊断开出的“药方”,就是最高行动指令:
“明白!我们马上调整方案,优先攻克h-BN单原子层在碳管上的均匀沉积!”
连海化物所的实验室再次进入高效攻坚状态。
化学气相沉积设备精密调控,反应气体比例、温度、压力参数被反复迭代优化,逐渐迫近那个理想中的结果……
一时间,偌大的实验室里,只剩下脉冲激光器发出的吱吱声。
在诱导操作台上,单原子层厚度的六方氮化硼如同最完美的“原子级地毯”,均匀、致密地覆盖在碳纳米管载体表面,形成光滑惰性的新界面。
随后,激光诱导薄膜收缩自组装的流程再次启动。
钴金属酞菁前驱体分子平整的h-BN表面上,随着偏振激光的有序引导,开始了新一轮“集结”。
这一次,合成过程的气氛明显不同。
虽然连续几个批次的产品之间仍旧略有区别,但每一次合成出的样品,其色泽的均匀度和质地的致密感都显著优于之前所有批次。
“激光功率密度锁定在12.7兆瓦/平方厘米,偏振角度θ=34.5度,近红外波段λ=1064nm窄带滤波……”
“……”
王令骁报出最终参数——
两次迭代结果之间的差别已经接近可编程激光器允许调节的最小分度值,继续下去已经没有意义。
换句话说,这已经是在当前算法、当前仪器设备水平下所能够拿出的最好结果了。
至于具体有多好……
那只有等到电极测试之后才能确定。
“沉积完成!”
负责监控的研究员已经连续在屏幕前坐了十几个小时,此时的声音中甚至带上了些许解脱的感觉。
腔室开启,一片均匀覆盖着深邃蓝黑色物质的碳纳米管薄膜被小心取出。
电子天平显示:本次合成产物,7.283克。
由于增加了额外的表面负载,因此同等条件下的产物质量也比过去更高。
这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电池的能量密度,但如果真能实现理论中的性能提升,那这点问题根本不会有人在意。
没有欢呼,只有更快的行动。
样品被迅速分切,一部分送往隔壁的电池测试线,另一部分则通过再次飞向羊城孙飞的“缝合怪”表征平台。
电极制备、电池封装、上测试架……一连串动作在高效沉默中完成。
接下来的等待过程,更是显得漫长而煎熬。
就连张韬都破天荒地表现出几分坐立难安。
或许是为了活跃气氛,王令骁突然开口:
“老师,您觉得……我们应该往哪个期刊上投稿?”
现在就讨论这种事情似乎有点半场开香槟的意思,但作为一名苦逼了好几年的博士生,他已经实在忍不住继续往下想了。
看着一脸希冀的弟子,张韬脸上露出会心一笑——
跟绝大多数同一时代的院士不同,他并没有留学经历,而是完全由连海物化所培养出来的“土博”。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张韬想要发一篇高水平论文的难度,几乎不亚于后来评院士。
而如今的王令骁,仿佛和二十多年前他自己的身影重合在了一起。
张韬突然产生了跟对方开个玩笑的想法。
“其实我觉得……这种文章应该发JCAS。”
一句突如其来的回答,差点把王令骁给急得跳起来。
虽然华夏科学院学报的影响因子在近些年来一路上涨,但无论是认可程度还是实打实的文章水平,距离传统的行业内顶刊都还有一些差距。
看着气氛已经差不多到位,张韬终于话锋一转,改口道:
“不过考虑到国际影响,这次应该还是会选择国外期刊……”张韬摸了摸下巴,“估摸着……至少也是个Nature Materials吧……”
“呼——”
心情坐了次过山车的王令骁终于长舒一口气。
“哪怕是个子刊,我这几年也总算是能圆满了……”
“……”
“别想那么多了,先回去休息一下吧。”张韬拍了拍他的肩膀,“哪怕是纽扣电池,循环测试也没那么快能做完。”
……
当第一条充放电曲线在屏幕上缓缓生成时,整个测试间安静得落针可闻。
而其上的数据更是堪称开幕雷击:
起始容量密度:1680 mAh/g。
0.5C倍率下,第100次循环:1595 mAh/g。
第200次循环:1448 mAh/g。
……
第600次循环:1421 mAh/g!
容量保持率:84.6%。
“嘶——”
不知是谁倒吸了一口冷气。
与相同结构和测试条件下使用普通单原子钴催化剂的对照组相比,性能提升幅度超过25%。
更关键的是,其电压平台异常稳定,高压区段的衰减被显著抑制。
“这还只是…一维链?”一位年轻的研究员喃喃道,眼中充满了难以置信,“如果真能扩展到二维甚至三维阵列……”
张韬没有立刻回答,他紧盯着那条几乎呈水平延伸的循环曲线,如同凝视着一座刚刚显露出基座的宏伟金字塔。
这意味着什么?
消费电子产品的续航可能翻倍。
电动汽车将真正有可能进入商品化。
甚至,为深空探测、高超声速飞行器等尖端领域提供革命性的能源解决方案。
也就在这时,电脑邮箱的提示音响起。
是孙飞从羊城发来的紧急邮件,附带着几张令人血脉偾张的图像。
高分辨TEM图像上,碳纳米管载体表面,清晰可见一条条沿着特定晶向延伸的、明亮而连贯的“亮线”。
“高密度的钴原子!”
旁边的APT三维点云重构图与之完美叠加,每一个代表钴原子的光点,都精准地落在TEM显示的链状结构上。
“断裂率被成功压制到了惊人的25%以下!局部区域甚至观测到了长度超过50纳米的链状结构……”
“成了!”张韬猛地一挥手,力道之大让周围的人都能感觉到风量。
“令骁,论文!立刻动笔!”
王令骁的心脏在胸腔里狂跳,眼前的数据梦幻得不真实。
上一篇:这个皇帝不仅摆烂,还没有素质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