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1117章

作者:十月廿二

第1544章 你敢跟他作对?

  显然,那些华夏“合作者”的命运,并不在阿尔卡德的考虑范围内。

  马哈奇在一旁听得心惊肉跳。

  作为技术人员,他本能地排斥这种操作。

  倒不是说他有多么良心,而是整个流程涉及到的环节实在太多。

  环节越多,出乱子的风险也就越大。

  “杰尼尔,这……听起来很周密,但时间呢?”他忍不住插话,“这种操作会不会拖得太久,反而给了JEOL或者日立机会?万一他们抢先和华夏人达成合作……”

  “不需要等到所有诉讼打完。”阿尔卡德自信地摆摆手,“而且这些操作完全可以在开展合作谈判的同时进行,只需要在合资谈判的关键阶段出手,把风险渲染得足够吓人,就可以从场外和场内两个角度向对方施加压力。”

  说到这里,他又展示出了电脑里面储存着的一系列案例文件:

  “我刚才查了一下,这个烛火科技是个新成立的科技公司……虽然背后有一些官方资本的支持,但这种操作过去曾对付过比他们级别高得多、背景更硬的华夏企业,甚至有些单位里坐着还不止一位院士……风险可控,收益巨大,完全值得一试!”

  卡尼亚博士双手撑着下巴,目光紧盯着墙上一部挂钟的钟摆。

  这是他深度思考时的习惯。

  马哈奇的担忧不无道理,但阿尔卡德描绘的路径清晰、逻辑自洽,且风险似乎确实被控制在了一个可接受的范围内。

  尤其是后者摆出的成功案例,更是极大地增强了他的信心。

  与其被动接受一个可能埋下祸根的合资,不如主动出击,用场外手段搏一个更有利的局面。

  “好。”卡尼亚博士深吸一口气,做出了决断,“帕特里克,你立刻以‘飞利浦电镜部高级副总裁’的身份,正式回复对方,表达我们对合作的高度兴趣,邀请他们尽快启动初步的非约束性谈判,姿态要诚恳,表现出对技术的极大尊重和对合作的强烈期待。”

  他转向阿尔卡德,眼神锐利如刀:

  “杰尼尔,专利围猎行动由你全权负责,我也会联系一些那些专门干脏活的专利流氓公司,让他们配合操作诉讼部分……资金、授权,我会逐步批给你,记住,动作要快,最好能在三个月内,看到对方阵脚大乱的迹象!”

  “明白!”阿尔卡德眼中闪烁着猎人般的兴奋光芒。

  马哈奇张了张嘴,似乎还想说什么,但看到卡尼亚和阿尔卡德脸上那种志在必得的神情,最终把话咽了回去。

  他的技术部门在公司内的影响力颇大,但并不体现在纸面上的决策过程中。

  既然卡尼亚已经做出决定,那至少不能在这个当口提出质疑。

  ……

  几天后,华夏,京城。

  立明科技有限公司那间位于CBD边缘、装修低调却处处透着奢华的总经理办公室内,肖立明悠闲地品着上好的普洱。

  电脑屏幕上,一份来自海外邮箱的新邮件提示闪烁着。

  他挪动鼠标点开,内容简洁明了:

  目标——烛火科技、慧炬科技有限公司;

  任务——启动“标准清理程序”,制造最大程度的知识产权法律风险,为后续商业谈判创造有利条件;

  预算——无上限,要求速效;

  作为一家专业且“高效”的知识产权运营公司的掌舵者,肖立明对这种来自国外长期合作伙伴的“特殊委托”早已驾轻就熟。

  “呵,又是这种活儿。”他的脸上没有任何波澜。

  这种委托,立明科技已经接过无数次了,目标从名不见经传的小厂到声名赫赫的大企都有,流程早已模板化。

  他熟练地调出硬盘里一个标注着“成功案例D-精密压缩机”的文件夹,里面是一整套经过无数次验证的诉讼文书模板、关联公司清单和关键联系人信息。

  他快速浏览了一下附件中关于目标的简介。

  烛火科技的主页内容堪称贫瘠,就像是一个平平无奇的初创企业那样。

  慧炬科技则在羊城,看上去是个初创小公司,在做电镜相关的部件。

  肖立明撇撇嘴,这种组合在他眼里,属于“低风险高收益”的优质目标。

  国企研究所听着名头很大,但多数时候反而顾忌更多,至于初创公司更是根基浅薄,经不起折腾。

  信息少未必是坏事,反正“清理程序”的核心是制造麻烦,而不是真的去辩论专利有效性。

  他熟练地在模板文件上修改了目标名称、专利号和几个关键参数,然后签上自己的电子签名,生成了一份新的“行动方案V3.1-烛火&慧炬”。

  整个过程不到半小时。

  做完这一切,肖立明拿起桌上的手机,拨通了一个存储在“VIP-L”名字下的号码。

  响了几声之,电话被接通。

  “喂,林局,我,立明啊。”肖立明的语气带着熟稔的恭敬和一丝不易察觉的随意,“没打扰您吧?有个新业务,想请您明天晚上一起坐坐,老地方,颐和安缦,我订好了包间……其它项目也跟过去一样安排。”

  “肖总客气了。”电话那头的林局长显然对这种邀约心知肚明,声音平静无波,“先说一下目标是谁,我提前看看材料,心里好有个数,方便明天对症下药。”

  “还得是林局,就是专业!”肖立明笑着恭维道,“这次是两家,一家叫慧炬科技,在羊城搞电镜部件的初创公司,另一家是它的技术来源,一个叫烛火科技的新公司……可能不太出名,资料我马上发过去。”

  他一边说着,一边随手把二者的简介拖进了邮件附件。

  这些资料全都是公开的,也不存在什么违规风险,完全可以走正常渠道。

  但还没等他点击发送,对面就阻止了他。

  “你等等……我有印象。”

  然后,电话那头就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

  死一般的寂静。

  只能听到细微的电流声。

  肖立明以为信号不好,拿开手机看了看,满格。

  “喂?林局?听得到吗?”

  仍然没有回应。

  过了足足五分钟后,林局长的声音终于再次响起,但语调却完全变了。

  不再是之前的平静或公式化,而是透着一股极力压抑的震惊,以及……费解:“老肖,你说的烛火科技……是注册地址在沙河高教园区的那个?”

  肖立明下意识地确认了一下资料:“没错,资料看着像是那种经典的研究所套皮公司……”

  “你……”林局长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近乎荒谬的尖锐,随即又猛地压低,仿佛怕被谁听见,急促地喘息了几下,“你TM疯了?想死也别拉着我一起!”

  肖立明被对方这突如其来的问题弄得一愣:“怎么了林局,这家有什么特别的背景?”

  “具体背景我不清楚。”对方的声音已经带上了几分气急败坏,“但这家公司前段时间申报的专利,据说是前三排某位大佬亲自盯着让通过的……你这件事我干不了!我告诉你,不光我干不了,你最好也立刻把这破事推了!看在多年师兄弟交情份上,听见没有?!”

  啪嗒!

  电话被狠狠挂断,只剩下急促的忙音在肖立明耳边疯狂鸣响。

稍微改了点前面的内容

  从1541-1545章的剧情稍微改了一下。

  简单来说就是常总和孙研究员额外搞了个公司作为技术合作的载体,这样后面的情节展开会更合理一点。

  以常总目前的地位,火炬集团直接出面不被背调出来的可能性确实太小了。

第1545章 一根筋两头堵

  电话被林局长仓皇挂断后,刺耳的忙音在肖立明耳边嗡嗡作响。

  他握着手机,僵立在奢华却突然显得无比空旷的办公室里,冷汗浸透了昂贵的衬衫后背。

  窗外CBD的一片繁华景象,此刻看来也蒙上了一层阴森的不祥。

  他们俩人已经认识整整十年了,从对方还在他导师门下混在职博士学位,论文全靠他捉刀代笔开始,到后来林局长步步高升,手握实权,双方建立起稳固的“合作”关系。

  这期间,他们联手操作过无数次专利围猎,目标从草根小厂到行业巨头,有顺风顺水的成功,也有铩羽而归的惨败,甚至遭遇过对方激烈的反扑。

  但无论何种情况,肖立明从未见过林局长如此斩钉截铁地拒绝。

  毕竟这种事情,一直到最后一步,也就是由林局长给出具备司法效力的意见书之前,说到底都是合法合规的。

  过了仿佛一个世纪那么漫长,肖立明才颤抖着将手机放回桌上,鼻翼微微翕动。

  突如其来的恐惧之后,一股强烈的不甘和侥幸心理又冒了出来——

  那可是八位数起步的收益,难道就这么放弃?

  他猛地扑到电脑前,手指在键盘上疯狂敲击,试图挖掘出更多关于“慧炬科技”的信息。

  然而,结果令人沮丧。

  作为一家成立不足半年的公司,呼救科技的公开信息少得可怜。只有一个注册地址、一个法人名字、以及零星几条关于“精密仪器部件研发”的模糊描述。

  甚至还不如海外合作伙伴邮件里提供的简报详细。

  “妈的!”肖立明低骂一声,烦躁地抓了抓头发。

  巨大的诱惑像毒蛇一样缠绕着他的心。

  短暂思索过后,他再次拿起手机,这次没有打电话,而是编辑了一条短信:

  “颐和安缦的包间和特色服务都定好了,现在取消损失不小。就当是老同学叙叙旧,不谈公事。明天晚上7点,务必赏光?”

  短信发出,时间仿佛凝固。

  肖立明焦躁地在办公室里踱步,眼睛死死盯着毫无动静的手机屏幕。

  半小时后,就在他几乎要放弃时,手机屏幕终于亮了。

  一条简洁的回复跳了出来:

  “好,只叙旧。”

  短短四个字,让肖立明像溺水者抓住稻草般松了口气。

  至少,还有面谈的机会。

  ……

  翌日傍晚,颐和安缦那间名为“清漪”的私密包间内,气氛却远不如其名清雅。

  精致的菜肴摆满桌面,侍者被肖立明早早挥退。

  门一关,空间里只剩下他和林局长两人。

  肖立明堆起笑容,刚端起酒杯想开口切入主题,林局长却抬手制止了他。

  “立明,酒就不喝了。”脸上是前所未有的严肃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今天只叙旧,聊聊闲天。”

  气氛因为这句话而瞬间变得微妙起来。

  “不过,有件事我得提醒你。”林局长顿了顿,目光锐利地扫过肖立明:“最近上面正在酝酿更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特别是针对那些真正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消费电子和高端仪器设备这两个领域刚好在重点范围内。”

  他不紧不慢地夹了口菜,继续道:“这是国策,是大势。我们做事,得顺应潮流,千万别逆势而行,往枪口上撞。”

  这番话的本意是提醒,但听在肖立明耳中,却反而让他紧绷的心弦松弛了一些。

  “原来林局长昨天那么激动是担心政策风险……这倒可以理解。”

  他一边这样想着,一边连忙点头,摆出受教的样子:“明白,明白!师兄提醒的是!这大趋势,我们小公司肯定得跟着走。”

  话是这么说,但他紧接着就话锋一转,带着试探和一丝惯有的狡黠,“不过嘛,师兄您也知道,自主创新能力这东西,具体怎么界定,解释权还不是在具体执行的人手里……只要操作得当,把握好分寸,说不定……以后我们的合作机会反而能更规范、更安全呢?”

  林局长端起茶杯抿了一口,眼神复杂地看了肖立明一眼,没有接他关于“合作机会”的话茬,只是含糊地应道:“走一步看一步吧……总之,最近一段时间务必低调,非常时期,千万别惹麻烦。”

  见对方态度似乎有所松动,肖立明心中稍定,终于忍不住问出了憋了一晚上的问题:“师兄,那家慧炬科技……到底是什么来头?能让您……”

  他没说下去,但意思不言而喻。

  林局长放下茶杯,深深叹了口气,知道肖立明终究不死心。

  为了避免这个胆大包天的师弟真去捅马蜂窝,他决定透露一些“边缘”信息敲打敲打。

  “我跟工商系统搭不上什么线,所以不太好确定。”林局长语气平淡,“但它注册地址在精密工业大厦内部,你知道那栋大厦是谁的吗?”

  肖立明摇头。

  “火炬集团全资持有!”林局长加重了语气,“而它的核心技术来源,那个火炬实验室,就在大厦对面,只隔着一条街……慧炬科技成立不到两个月,就能拿出一揽子核心发明专利,大概率是火炬实验室的套皮,可能是为了某种合作临时成立的。”

  肖立明的心猛地一沉,立刻掏出手机,快速搜索“火炬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