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1072章

作者:十月廿二

  “郑少校!”

  就在这时,一个洪亮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郑辉转身,看到一名上尉军官正快步向他走来。

  “李干事,有事?”

  “我刚准备到宿舍送文件来着,正好在楼下碰见您,刚接到通知,今晚七点在3号会议室有个会,您需要参加。”

  郑辉看了看手表——17:20,并非正课时间。

  一般会议很少会在这种时候召开。

  “什么性质的会议?”

  他问道,同时注意到李少尉的表情有些微妙的变化。

  “具体内容我不清楚,只是奉命通知。”

  李干事递给他一张门禁卡:“这是您的临时通行证,3号会议室在指挥楼二层,需要刷卡进入。”

  接过卡片,郑辉心中的疑惑更深了。

  3号会议室是基地最高级别的保密会议室之一,只有同样驻扎在这里的特种机团偶尔会用,一般是在针对空自或者韩国空军的任务之前。

  然而,靠通知而非号声告知,而且他也没接到提前归队的要求,说明不是作战任务。

  再说他们部队也远没有形成战斗力,就算需要几架飞机护航,附近也有另外一个装备歼11BH的海航旅。

  他想起那架运9和神秘货物,隐约感觉到某种重要的事情即将发生。

  “我明白了,会准时参加。”

  郑辉点点头,决定先到临时宿舍放下行李,然后直接前往会议室。

  18:45整,郑辉提前十五分钟站在3号会议室门前,刷卡后推门而入。

  眼前的景象让他微微一怔——会议室里只有不到十个人,而且大部分都是基地和部队的高级军官,他立即认出了舰载机部队的王炜参谋长、基地作战中心的毕奉春主任、还有几位技术部门的负责人。

  没有职位的飞行员只有两个,包括他自己和另一名来自东海舰队的林书岩少校,曾经参与过当年那场对抗F22的行动。

  只可惜被分配的巡逻区域过于偏僻,没能打上照面。

  “郑辉,先坐吧。”坐在会议桌右侧首位的王炜大校向他点头示意,然后转向另外几人:“既然大家都这么早到了,那我们就提前开始,不卡着七点钟了。”

  郑辉迅速走到一个空位前,挺直腰板坐下。

  王炜是海军航空兵有名的“铁面教宗”,参与编写了华夏第一套舰载机训练大纲,现在担任舰载机部队参谋长和教官。

  会议室的门被警卫从外面关上,随即响起了电子锁启动的声音。

  王炜没有废话,直接打开了投影仪。大屏幕上立即显示出一张标有“绝密“字样的PPT页面。

  “各位同志,今天我们讨论的内容属于绝密级,严禁任何形式的记录和外传。”王炜的声音低沉而有力,“首先通报一个情况:歼15型舰载机起飞载荷谱的编制工作已经接近尾声,大部分能装备在16号舰上的弹药都已经测试完毕。”

  就目前的传闻来看,第一艘航空母舰极大概率会以辽省命名,甚至都没有第二个竞争者。

  但目前还是习惯以舷号称呼。

  屏幕切换到下一页,展示了一系列挂载不同武器配置的歼15照片。

  “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对鹰击-83K、霹雳-12、霹雳13等主要弹药,以及伙伴加油和电子对抗吊舱的适配测试,起飞降落状态下的飞行包线也已基本确定。”王炜继续说道,“但还有一些正在研发中的新型弹药,未来将主要装备在弹射型航空母舰上。”

  随着王炜的操作,屏幕上出现了一张全新的图片——

  一枚长约6.5米,外形明显呈乘波体设计的导弹三维模型。

  郑辉的眼睛瞬间睁大了。

  流线型的前体、扁平的腹部进气口和独特的尾翼布局……

  与他曾经在内部资料上见过的美国X-51A“驭波者“高超音速飞行器惊人地相似,但又有明显的区别——这枚导弹的尾部设计更为简洁,整体比例也更加紧凑。

  并且,最前面如同鸭嘴一样的部分也有不少额外的细节。

  会议室里响起一阵轻微的骚动。

  林书岩少校小声嘀咕了一句:“这是什么新家伙事?”

  郑辉的目光无法从那枚导弹上移开。他突然意识到,这很可能就是下午那架运9卸下的神秘货物。

  尺寸完全吻合,而且这种级别的装备确实需要特殊运输。

  “看来有人已经认出来了。”王炜的目光扫过众人,最后停在郑辉身上,“郑辉同志,你有什么看法?”

  郑辉清了清嗓子:

  “报告首长,这枚导弹的外形特征与美国X-51A'驭波者'高超音速飞行器非常相似,但气动布局更为优化,尤其是前体设计和进气口位置。”

  王炜点点头:

  “基本正确。这是一枚吸气式高超音速导弹的早期概念验证型号,研发代号……暂时还没确定,不过与X-51A相比,它采用了更先进的超燃冲压发动机和热管理技术,理论最大速度可达马赫数10以上,射程超过2500公里。”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

  2500公里意味着什么,在座的每一位都心知肚明——

  这将彻底改变海战规则,使航母战斗群的打击半径扩大一倍以上。

  当然,这个数字毫无疑问是走高空弹道之下的数据。

  但高超音速武器无所谓什么隐蔽不隐蔽。

  反正没人拦得住。

第1478章 我的大舅哥是我爸的老弟

  “这种武器目前还处在设计阶段。”王炜继续道,“我们需要收集更多数据……一方面是为我们自己,尤其是载机平台适配性方面的参数,另一方面也要反馈给研制单位,为此,上级专门申请了一枚尺寸和重量都高度还原的训练弹,甚至有亚燃冲压发动机的模拟点火能力。”

  屏幕切换到下一张图片,显示的是歼15挂载这枚导弹的模拟图。“我们的任务,就是携带这枚模型弹进行一系列试飞,测试飞机在重载条件下的载荷谱,同时尽可能收集外部挂载条件下的气动和结构数据。”

  林书岩皱起眉头:

  “首长,以目前歼15在滑跃起飞条件下的起飞的起飞能力而言,挂载这种尺寸的导弹会不会影响安全边界?”

  “问得好。”王炜切换出一张数据表,“根据计算,在现有条件下,挂载训练弹并装载油料后,歼15的起飞重量将超过22吨,接近滑跃起飞的上限,但这不是最关键的——“

  他停顿了一下,环视众人:

  “最关键的挑战在于发射条件。为了在保证射程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小体积以提高平台通用性,这枚导弹没有像X-51A那样安装大型助推火箭,而是优化了冲压发动机的工作区间。但它仍然需要由载机提供一个大约马赫数1.5的初速度才能完成点火。”

  郑辉迅速在心中计算着。

  马赫1.5意味着歼15需要在中等高度达到约1800公里/小时的速度——这已经接近了歼15在重载条件下的最大平飞速度。

  “这意味着,“王炜的声音变得严肃,“载机需要在极限状态下保持稳定飞行,为导弹提供理想的发射环境……任何微小的姿态偏差都可能导致数据失真。”

  基地作战中心主任毕奉春接过话题:

  “虽然新弹药受制于超标的体积和重量,部署到16号上的实战意义不大,但目前条件所限,我们只能以弹射型飞机在滑跃起飞模拟器上进行测试。”

  “当然,我们还是要尽量贴近实际情况……虽然暂时没有弹射器用,但上级要求我们用弹射型飞机做测试”

  他调出一份机队状态表:

  “兴城基地现有8架歼15,其中只有两架是增强过前起落架和机身隔框结构、有弹射起飞能力的全状态原型机——7号机和8号机。”

  郑辉感到一阵电流般的刺激从脊椎窜上来——

  在飞机比飞行员多的情况下,这里其实并不像作战单位那样,某个人严格对应某架飞机。

  但7号机确实是他飞得最多,而8号机在大多数时候则由林书岩驾驶。

  “考虑到两位都有10年左右的飞行经验,也已经通过了到目前为止的全部舰载机训练科目,上级决定不临时调换飞行员。”

  毕奉春的目光在郑辉和林书岩之间移动:

  “郑辉少校负责挂载测试,林书岩少校负责备份和伴飞。任务初步定于下周进行,具体时间视天气情况而定……”

  “……”

  ……

  对于解放军来说,固定翼舰载航空兵是个全新的兵种,与之相关的各种任务细节都需要专门制定。

  因此,会议一直持续到夜里十点钟。

  郑辉独自走向飞行员宿舍。

  夜空中繁星点点,远处海浪的声音隐约可闻。他的思绪却无法平静——高超音速导弹、马赫数1.5的发射初速、接近极限的起飞重量……每一项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13年前,他父亲郑良群曾经在接近2.3马赫的速度下发射过两枚霹雳11,取得了华夏空军二十多年来的首个空战战果。

  但那毕竟是一枚轻巧的空空弹,跟两吨半的庞然大物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深吸了两口冷气之后,他决定去机库看看那枚神秘的导弹。

  作为任务飞行员,他有权限进入机库进行预先检查。

  机库内灯光昏暗,只有几盏应急灯亮着。

  警卫核实了他的身份后放行。

  几架歼15整齐地排列着,而在最里面的特殊区域,那枚被卸下的导弹模型正静静地躺在专用支架上,迷彩雨布已经被揭开。

  郑辉走近这枚导弹,惊讶于它的工艺水平。

  虽然是模型弹,但每一个细节都制作得极为精细,甚至连进气口内部的格栅都一丝不苟。他伸手轻触弹体表面,感受到一种特殊的复合材料质感——既不是金属也不是普通塑料,而是一种他从未接触过的材质。

  “很漂亮,对吧?”

  一个声音突然从背后传来。

  郑辉猛地转身,看到参谋长正站在阴影处,手里拿着一杯热气腾腾的茶。

  “首长好!”郑辉立即立正敬礼。

  “放松点。”对方走近,目光落在那枚导弹上,“不回宿舍,跑到机库这边……兴奋得睡不着?”

  “是的,首长。想提前熟悉一下任务装备。”

  对方啜了一口茶:“我记得你原来是飞歼11的?”

  “是的,首长,歼8C和歼11B都飞过,飞了七年。”

  看着这副架势,郑辉也稍微放松下来:

  “您……不是来检查工作的?”

  “你也不看看现在什么时候,哪有工作给我检查……”

  王炜无奈地回答道,声音在空荡荡的机库里面激起回声,

  “知道吗,十几年前,我们海军航空兵只有鹰击-8K一种像样的反舰导弹,射程还不到100公里,连对手的防空导弹都不如。”

  他走到导弹旁,轻轻拍了拍弹体:“那时候,我们只能用低空突防的笨办法,冒着被雷达发现的巨大风险接近目标。而现在……”他摇了摇头,脸上浮现出一种复杂的表情,“一枚导弹就能从1000公里外发起攻击,而且还是高超音速的。”

  郑辉听出了领导话中的感慨。

  这位经历过海军航空兵最艰难时期的老兵,此刻正站在技术飞跃的门槛上,见证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首长,您觉得我们真的能在短时间内掌握这种技术吗?”郑辉忍不住问道,“美国人的X-51A试射了两次都没成功……”

  王炜笑了:“美国人走的是另一条技术路线,而我们从设计理念上就更注重实用性和可靠性。”他转向郑辉,眼神变得锐利,“不过你真正想问的不是这个吧?你是担心三天后的试飞。”

  被看穿心思的郑辉坦然承认:“马赫1.5在重载条件下接近歼15的极限性能。如果出现任何异常……”

  “所以选择了你。”王炜打断他,“你的飞行记录我看过,在军校时就有一次成功处置空中特情的经验。这次任务确实有风险,但比起你们将来可能面对的真实战场,这不过是小儿科。”

  郑辉没有回答,只是点了点头。

  “你也别有太大心理负担……下星期正式测试之前,会有研制方的负责人亲自过来,给我们介绍这个型号的技术特点,如果你有什么不理解的,或者是顾虑,到时候可以问技术人员。”

  听王炜说起这个,他才突然回过味来:

  “这次技术人员没跟着装备一起过来?”

  前者翻了个白眼:

  “常院士日理万机,哪有功夫这么早就过来陪咱们耗着?”

  “啊?”

  郑辉的身体骤然僵住了。

  “啊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