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1023章

作者:十月廿二

  从定性层面上讲,只能进行单向控制,以半自由形态分布在机体表面的等离子体鞘套必定不够稳定。

  因此呈现在二维图上的结果如同犬牙交错,令人一时间眼花缭乱。

  但仍然能看出从后到前,电子密度和红外辐射强度都逐渐削弱的整体趋势。

  跟之前肉眼观测到的现象基本一致——

  除了一个极其细微的细节之外。

  “等一下。”

  杨韦原本凝重的表情瞬间由阴转晴,指着曲线上接近飞机尾喷口的一处位置。

  那里对应的电子密度与其他位置无异,但红外辐射却明显呈现出异常的凹陷。

  甚至跟飞机中部的数值接近。

  尽管不知道具体原理,但显然是进行了某种对红外信号的遮蔽处理。

  之所以刚才在红外成像图上没看出来,大概是因为这一处的空间尺度实在太小,大概只有10厘米左右,所以被周围超高强度的红外信号给遮蔽住了。

  而通过激发荧光反演出的结果则不会受到常态化的光学干扰,仍然忠实地记录下了真实情况。

  “老刘,你可以啊。”

  杨韦转过身,重重拍在刘永全的肩膀上:

  “这地方大概对应发动机外匣向尾喷口过渡的那一段,合着刚才铺垫了那么长时间,是准备给我整个惊喜是吧?”

  然而刘永全这会儿肉眼可见地跟他一样发懵:

  “我不是,我没有……”

第1403章 拦住红外辐射的闸门

  刘永全花了好一阵子,才终于让对方相信这不是自己特地准备的“贴心小惊喜”,而是个纯粹的意外。

  “你们之前的测试过程都没发现么?”

  杨韦有些难以置信。

  “这套可调谐激光阵列和干涉仪构成的测量系统国内只有你们这一套,606所还在使用最传统的红外测温仪,无法排除周围的信号干扰,结果你刚才也看见了,全都连成一片,根本分不清楚哪是哪。”

  实际上,红外信号分布这种指标本来也不需要特别精细化的测量,毕竟没有哪个红外导引头会精确瞄准你的某一块蒙皮。

  606所这边花大价钱购置这么一套家底,主要目的也是为了测量等离子体分布。

  红外信号只是顺便测测而已。

  只是无心插柳柳成荫,让二人发现了一个非常神秘的细节。

  杨韦控制着鼠标显示屏上反复滑动,将那片异常区域的图像放大到极限,红外辐射曲线上的凹陷清晰可见,如同在数据洪流中被劈出一道突兀的峡谷。

  他转身看向刘永全,后者正陷入思索之中,眉头几乎拧成一团。

  见一时间分析不出个一二三来,干脆直接下令:

  “先把另外几个方向的干涉扫描给做了,看看推导出来的三维图是个什么样子……”

  这套新设备刚刚被安装不久,杨韦之前也只是在调试过程中进行过几次验证测试,今天算是第一次正式投入使用,还没有建立起足够的信任。

  换句话说,除了进一步获取数据以外,他也需要排除故障或者随机误差之类的因素。

  不过,抛去玄学层面的因素,刚刚通过验收的新设备出现问题,实在是一件概率不大的事情。

  因此在发动机的轰鸣声断断续续响了大半天之后,二人最终获得了跟之前一样的结果。

  只不过,这次是以三维的形式被展现了出来。

  “这个位置……应该对应的是发动机尾喷口?”

  由于尾焰的存在,坐标轴最末端并不是飞机本身的最末端,导致即便是三维图像,也并不是特别直观。

  “没错。”

  刘永全给出肯定的回答,但很快纠正道:

  “不过严格来说,应该是尾喷口和发动机主体之间的过渡部分,正常来说应该是除了尾焰本体和喷口以外,整个飞机外层温度第三高的地方,在不开启加力的情况下,等离子体表面大概得有……800-850℃,当然因为磁控的影响,作用到材料上会更低一些,但也得有500℃作用。”

  说到这里,他又指了指屏幕上的那一处凹陷:

  “而这个辐射信号如果直接对应温度,那么应该只有120-150℃的水平……”

  一时间,所有人都沉默了。

  杨韦尽力回忆着过去的每一个细节,很快想到了一处值得注意的地方:

  “我之前去阎良的时候看过涡扇10G在空中台上进行测试,记着那时候的尾喷口还跟涡扇10A一样是亮银色的,不是现在这种?”

  “尾喷口和过渡段在去年五月份分别换过涂层……”

  刘永全的声音到这里戛然而止,立即明白过来了对方的意思。

  杨韦也几乎在同一时间开口:

  “有没有可能是更换过连接处的隔热涂层,导致绝热效果增强,表观温度降低?”

  但前者却几乎不假思索地摇了摇头:

  “之所以要更换新的涂料配方,就是因为过去的老涂料无法适应涡扇10G的外层温度,而且涂层的主要功能是防止热腐蚀,也根本没有什么材料能通过区区一个毫米的厚度就维持几百度的离谱温差……”

  他说着摸了摸自己的光头,半开玩笑地说道:

  “要是真能实现这种隔热效果,咱们现在就该打电话给科学院材料所,让他们连夜过来安排新的院士头衔。”

  杨韦没有接这个茬,只是手指无意识地在控制台上敲击着。

  几分钟之后,才重新说道:

  “我觉得,这种时候还是得回归最传统的办法。”

  接着快步来到指挥台前:

  “用接触式测温探针,准备重新启动测试!”

  二十分钟后,发动机的轰鸣声重新充斥整个测试车间。

  只不过,机械臂上固定着的设备从高大上的激光阵列变成了一根朴素、但几乎同样昂贵的铂温度传感器。

  这个临时加入的环节并没有被纳入到统一的测试系统当中,好在接触式测温的数据极其直白,并不需要任何复杂的二次处理。

  前端操作台可以直接看到读数。

  “1100K。”

  经过一系列预热之后,通讯系统中传来操作人员的汇报。

  相当于大约827℃,跟刘永全刚才所说的差不多。

  “真TM见鬼……”

  看着这个结果,杨韦都没忍住爆出了粗口。

  高温,但低红外信号。

  “等等……”

  已经有一阵没说过话的刘永全突然插了一句:

  “关闭磁控装置和等离子体发生器,……然后换激光阵列和干涉仪重新扫一遍。”

  测试工位旁的工程师几乎是机械地执行着指令,把刚刚装上去的探针取下来,重新换上那套非接触式测量设备。

  2003号机尾部的淡蓝色辉光突然变得凝实,原本弥散在机体表面的等离子体如同被无形之手收束,沿着特定轨迹向尾喷管方向汇聚,然后消失。

  这一次,当然没必要做出详细的三维结果。

  而二维结果曲线上的凹陷也比上次浅了很多。

  但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变浅的原因是失去了覆盖在外层的高温等离子体,导致周围的“高地”信号强度大大降低。

  然而,最低点的红外辐射值却几乎没有发生变化。

  “就好像有道闸门一样。”

  杨韦做了个颇为形象的比喻:

  “把所有超过某一特定值的红外辐射全部挡住……或者也有可能是吸收掉,毕竟你们的涂层其实是在等离子体的下面,原则上不应该挡住向上发射的信号。”

  刘永全似乎从这句话里面受到了什么启发,突然转过头确认道:

  “你还是觉得问题出在涂层?”

  杨韦撇撇嘴:

  “似乎没有什么其它可能,你刚才已经排除了等离子体和磁控设备的干扰不是么……”

  刘永全背过双手,在数据监测室里来回踱了两圈步:

  “或许……我应该给航空材料研究院打个电话……”

第1404章 选择性吸收超材料

  606所本身并不具备航空材料的研制能力,因此就像是其它一些负责系统设计的总体院所一样,会根据型号需求提出一系列关键指标,然后指派或者招标一个单位具体承担开发工作。

  而也就像是其它乙方一样,后者尽管会随材料附上一份检测报告,但毕竟只是完成任务而已,报告中的内容显然不可能真的包罗万象。

  大体上只会包括各种常规属性,以及甲方在研制要求中提出的相关指标。

  而因为最开始设计涡扇10G的时候,并没有考虑过利用这部分涂层来遮蔽红外信号,所以在后面的验收阶段中,也只是按照惯例考察了新材料的隔热性能和整体的红外发射特性。

  在某种程度上,这两个指标实际上是一回事。

  至于结果,尽管跟旧版本确实略有差别,但仍然处在同一数量级。

  并且刚才的测试过程也已经证明,发动机表现出的宏观温度跟刘永全的预测并没有太大区别,说明也不是前面的测试过程出了什么岔子。

  单纯是这种材料表现出了某种此前并未被注意过的性质而已。

  刘永全很快跟随杨韦来到132厂的机要办公室,并联系到了材料研究院负责新涂层开发的彭文质研究员。

  “老彭,是我,刘永全。”

  电话接通之后,他直接自报家门然后开门见山:

  “HDK305涂层的红外发射特性有些问题……”

  尽管对2003号机的测试从一大早上就开始了,但众人已经在车间里了折腾了好几轮,再加上出于寿命和可靠性考虑,航发也不可能过于频繁的起起停停,所以这会儿其实已经到了差不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

  另一边的彭文质这会儿正准备下班,结果突然接到个甲方打来的电话说自己的产品有问题,一瞬间差点血压都给拉爆了,赶紧问道:

  “什么问题?”

  刘永全犹豫了一下:

  “目前还不太清楚,但表现出来的结果是热信号强度特别低,大概只有计算值的一半到四分之一左右,而且不是稳定在某一个比值上,是像个闸门一样……”

  “……”

  他大概花了几分钟,把之前这一天遭遇的情况给讲了一遍。

  彭文质听完之后也感觉迷糊:

  “怎么可能?”

  他飞速重新回到电脑前面,按开屏幕之后飞速找到了那份检测报告:

  “之前验收的时候不是测过光学和热力学性能么……真要说的话导热率比上一代产品还高了几个百分点呢?”

  说到这里,又突然停顿了一下:

  “等等,你刚才说的不是温度……所以你们又专门去测过反射……或者吸收光谱?”

  语气中略微带上了几分不快。

  照理来说,如果甲方希望材料具备一定的光学特性,那么直接在任务要求中说明就行了。

  即便想保证万无一失,也大可以在合同里直接写明,由两边共同认可的第三方出具检测报告。

  像这种不声不响另找人检测的,一般都是对乙方极其不信任的表现。

  不信任也就算了,你还专门打个电话说出来?

  大家在同一个系统里面低头不见抬头见的,这以后还怎么共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