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延安来了个年轻人 第79章

作者:半江瑟瑟

  “这啥?”陈赓一愣,下意识地低头去掏。

  “好东西。”卫辞书简短地说,嘴角微微向上扯了一下,显然他自己也有点绷不住:“清点三号库发现的,下面的同志不知道怎么办,就交到我手里了,刚才我突然想到,正好你这个老人家用的上。”

  陈赓的手指刚碰到口袋里的硬物,脸上的期待瞬间凝固,随即变成了错愕。他捏出一个银灰色小盒,借着昏暗的煤油灯光,看清了上面那行小小的英文——“Durex”,还有那再明显不过的方形凸起包装轮廓。

  明白了怎么回事的旅长看看盒子,然后又抬手看看卫辞书,眼神里充满了难以置信,脸上也挂满了“你他妈在逗我”的表情。

  卫辞书脸上那点绷不住的笑意彻底荡开,他赶在陈赓反应过来开骂之前,已经利落地转身,一把掀开了厚重的棉布门帘。

  “哎!你等等!卫辞书!你个小鬼给我说清楚!这玩意儿……”陈赓又气又急,捏着盒子就要追出去理论。

  “砰!”门帘落下,结结实实地拍在了陈赓的脸上。

  门外传来卫辞书头也不回、带着明显笑意的声音,隔着门帘显得有点闷:

  “你和嫂子用得着!大胆用,钱从津贴扣!对了,记得锁门!”

  陈赓被门帘拍得后退半步,一手捂着鼻子,一手还捏着那盒烫手的“好东西”,对着晃动的门帘,气得直跺脚:“卫辞书!你……你给我回来!谁他妈要扣这个钱!老子要烟!烟!听见没!”

  “烟真没了!打火机也省着点用,下次再摸我打火机,我就去找总理的用……”

  陈赓站在门口,手里还捏着那个001的小盒,对着晃动的门帘又好气又好笑地低声骂了句:“……这小鬼!”

  片刻之后,陈赓摇摇头,最终还是小心翼翼地把那两个小盒揣进了口袋,脸上却忍不住露出一丝被“精准关怀”后的无奈笑意。

  “老陈,站门口喝风呢?卫副部长走了?”王根英从里间探出头。

  “走了走了!”陈赓赶紧回身,搓着手走回温暖的煤油灯光下,脸上努力恢复一本正经的神情,“咳,那个……根英啊,早点歇着吧,明天我也得早起去航校。”

  一边说着,陈赓看到桌子上卫辞书带来的那包巧克力,掩饰性地拿起两块塞进嘴里,浓郁的苦甜香味在舌尖他的化开。

  王根英看着自己丈夫略显古怪的神情和鼓囊囊的腮帮子,笑了笑没多问,只叮嘱道:“你也别熬太晚,那茶都凉透了。”

  一边说着,王根英端起桌上的粗瓷碗,转身去灶台边添热水,留下陈赓对着摇曳的灯影,脑子里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根英。”

  “嗯?”

  “这巧克力的味道不错,要不要过来一起吃几块?”

  ……

  第二天清晨,窑洞窗户纸刚透出灰白的光,卫辞书就被冻醒了。

  延安的土炕远不如保安烧得透,刺骨的寒气直往被窝里钻。

  起床的卫辞书端来冷水搓了把脸,起身披上棉大衣,点亮煤油灯。

  桌上摊着昨晚整理到深夜的B24技术资料概要,旁边是边区造纸厂新出的粗纸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用铅笔记录的协调事项和工作要点。

  简单洗漱后,卫辞书拿起笔记本和资料,向军委临时划拨给轰炸机项目组的窑洞快步走去。

  寒风刺骨,新挖窑洞区的土路冻得梆硬。卫辞书推开项目组窑洞的门,一股混合着烟草、石灰和人体温度的浑浊热气息瞬间扑面而来。

  窑洞里里面已经坐了几个人。

  航空工程专家金希吾教授正凑在煤油灯下,用放大镜仔细查看一张B24机翼结构图的微缩胶片。两个从兵工厂抽调的技术骨干低声讨论着图纸上标注的几种合金材料名称。角落里,陈赓裹着军大衣,正对着一个热气腾腾的搪瓷缸吹气,今天的旅长眼下一片青黑,显然昨晚也没睡好。

  “都到了?那我们开始。”卫辞书没寒暄,直接走到窑洞中间挂着的边区自制黑板前,把手里一摞资料放在旁边的条案上,“时间紧,任务重,咱们就直奔主题。金教授,技术资料目前梳理的怎么样?”

  听到卫辞书的提问,金希吾放下放大镜,揉了揉发酸的眼睛:“资料基本齐全。气动布局、结构强度计算、关键部件图纸、包括R-1830双黄蜂发动机的维修手册都有。现在挡在我们面前的就是材料问题和大规模批量生产的问题。”

  走到卫辞书旁边,金希吾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快速写下几个词汇:高强铝合金、特种钢材、航空层压板、密封增压舱材料……

  “这些东西里面,苏区能够完全自主生产的只有高强度铝合金。三号库储备的成品材料数量,虽然目前来说比较充足,但我们一致认为飞机再好也是消耗品,宝贵的材料要用到更加重要的工业建设上。如果将来飞机要长期量产,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生产线。”

  等到金希吾的话语落下,一旁兵工厂的技术员老张随即接口说道:“替代材料是关键。比如主起落架的高强度合金钢,我们现有的炼钢水平达不到那个强度。初步想法是加粗结构尺寸,用边区能炼出的最好钢材替代,但这样做的话,重量会增加,而且可靠性需要大量测试。”

  “发动机呢?”陈赓放下手里的搪瓷缸,带着疑惑的神情开口,“三号库现在提供多少台现货?仿制周期需要多久?”

  卫辞书翻出一份清单:“空间储备的R-1830发动机整机有二百三十二台,都有配套的维修备件。当前完全仿制的难度极大,需要精密铸造、机械加工和热处理能力的全面升级。专家组建议分两步,第一步,先养成对这些发动机大修和维护的能力。第二步,在现有条件下,利用三号库提供的核心部件,比如曲轴、涡轮增压器,尝试组装部分国产化程度较高的发动机。这需要兵工厂和延长机械厂全力配合,但最快也要一年以上才能看到初步成果。”

  “一年……”陈赓听到这个答案后抬头想了想,“等不了那么久。原型机必须尽快上天。发动机先用三号库的现货。发动机的大修和维护问题,是地勤和机师的工作。航校那边,我会抽调最好的机械师,组成专门的发动机维护队,全部带到金教授这里进行培训工作。”

  “同意。”卫辞书点头,在笔记本上记下,“下一个核心问题,机体结构。边区缺乏大型金属冲压和铆接设备,工业部那边已经有了建造大型钢铁厂的规模,但是项目落地还需要一段时间。金教授,这个问题有没有好的解决办法?”

  金希吾推了推眼镜:“B24原设计是全金属结构。但考虑到我们的条件,机翼和部分机身结构改用高强度木材层压成型是可行的替代方案。苏联在战争初期也有过类似实践。难点在于木材的处理——必须严格选材、防腐、干燥。而且层压工艺和胶合剂的技术和质量要求极高。否则飞机零件的强度、寿命和抗变形能力都无法保证。”

  “胶合剂和木材处理工艺的相关资料,三号库那里应该有。”回答完金希吾的问题,卫辞书转向另一位技术员,“老王,你们被服厂和木器厂联合试验组,集中力量攻关木材处理和层压工艺样品。需要什么特殊设备或化学原料,今天下午列出清单给我。”

  “明白,卫副部长。”

  “航电和武器系统相对简单些。”卫辞书继续推进,“一号库的无线电罗盘和高度表可以满足基本导航需求。投弹瞄准具简化仿制。武器方面,机腹弹舱挂载方案照搬图纸原型,使用空间储备的美制通用航空炸弹。我们需要解决的是炸弹挂架和投掷机械的国产化生产问题,以及招收高素质人才,进行专门的投弹手的培训。”

  陈赓立刻接话:“投弹手我来解决。咱们一起找总理打报告,到时候从红军大学挑人。模拟训练的设备问题,我建议航校和三号库联合解决。挂架和投掷机构的生产问题交给兵工厂,图纸下午我派人去取。”

  会议节奏很快,问题一个个抛出,相关任务的负责人和解决时限被迅速确定下来。煤油灯的光线在图纸和人们专注的脸上跳跃。

  中午时分,毛泽民推门而入。

  在汹涌而进的冷空气中,毛泽民扫了一眼窑洞里的众人和写满问题的黑板,简单直接地开口:“辞书,陈赓,跟我去趟延长。油田和机械厂那边有几个技术骨干,可能对解决发动机和材料问题有帮助。车在外面等。”

  三人立刻起身。卫辞书把关键资料塞进背包,陈赓抓起棉帽扣在头上。吉普车在颠簸的土路上扬起烟尘,直直的驰骋向延长方向。

  车上,毛泽民听完了卫辞书简要汇报的项目难点和资源需求后沉默片刻,然后出声回应:“高标号航空燃油的供应是瓶颈。延长油田的产量和提炼工艺目前只能保证歼一战斗机大队的飞行训练。轰炸机耗油量更大。必须尽快上马新的炼油设备,我建议启动空间里中石油和中海油的大型炼化装备。油料供应跟不上,飞机造出来也是摆设。”

  “设备安装组已经在加班加点的工作了,但高水平的技术工人还是有缺口。”卫辞书看了眼窗外飞速掠向身后的黄土塬,随即对毛泽民开口说道。

  “从红军大学石油班的二期学员马上毕业,到时候全部补充过去。”毛泽民态度果决地开口回答,“炼油厂是工业的命脉,优先级一定是无可争议的最高。油料的扩产计划,你们项目组和后勤部能源处一周内拿个方案出来。”

  “是。”

  吉普车到达延长油田厂区的时候已是下午。

  卫辞书和陈赓跟着毛泽民钻进机修车间。巨大的空间里回响着金属的敲击声,几台老旧的机床正在加工零件。毛泽民叫来一个满手油污、头发花白的老技师。

  “老赵,这两位是轰炸机项目组的卫副部长和陈司令员。发动机和特种钢材的事,你跟他们详细说说你的想法。”

  听到毛泽民的话,这位在太原兵工厂做了一辈子工的老工人用棉纱擦了擦手,直接指向车间角落里一台正在维修的钻井设备柴油机开口道:“高强度钢,边区炼不出来,但我们可以想办法用几个半成品攒一个类似的出来。用多层复合钢板,中间夹高碳钢芯,热处理后表面渗碳强化,可以接近部分部件的强度要求。不过重量会上去一些,而且废品率也比较高。”

  他又走到一个工作台前,拿起一个手工打造的精密齿轮:“小批量关键部件,靠老师傅配合着机床慢慢做,精度可以达到要求。但量产不可能。”

  陈赓仔细看着那个齿轮,又看看老赵布满老茧的手:“老师傅的手艺能教出来吗?航校的年轻机械师需要多久能上手?”

  “手把手教,至少半年,才能摸到点门道。而且这种活,废料是免不了的。”老赵实话实说地回答。

  卫辞书迅速在本子上记录着要点:复合钢材试验、手工精加工小组、废料率估算、培训周期……

  “赵师傅,如果给工人同志们换一批新的机床呢?最好的机床。”在思索片刻后,卫辞书突然出声,对老赵开口问道。

  三天后,延长机械厂新建精密加工车间

  厚重的帆布帘隔绝了大部分寒气,但新建窑洞车间内依然冰冷刺骨。

  十几名从兵工厂和机械厂挑选的骨干工人,穿着臃肿的棉袄,正围着三台被严密苫布覆盖的庞大设备窃窃私语。

  卫辞书、陈赓、毛泽民以及延长机械厂厂长站在人群前方。老赵紧挨着卫辞书,粗糙的手指无意识地捻着工服的衣角。

  “揭布。”卫辞书的声音在空旷的车间里清晰的响起。

  听到卫辞书的话,几名后勤干事迅速上前,用力扯下厚重的苫布。三台线条冷硬、漆面簇新的机床暴露在几盏大功率白炽灯的光线下。它们与车间里其他陈旧的苏式、日式机床截然不同,散发着一种更加精密而冰冷的气息。

  复杂的控制面板上布满了陌生的旋钮、按钮和闪烁着微光的指示灯,细密的中文和数字标识映入在场每个人的眼帘。

  人群里响起一片压抑的吸气声。老赵的眼睛瞬间睁大,充满了热切神情的双眼一眨不眨地盯着床上泛着金属光泽的床身和复杂的导轨系统。。

  “这是三台数控精密车床和铣床。”卫辞书的声音平稳,指向设备,“它们的精度远远超过我们现有的所有加工设备。操作它们,需要全新的方法和严格的规程。”

  一边说着,卫辞书转身示意旁边一名穿着整洁工装、戴着眼镜的年轻人上前,“这位是红军大学机械工程班的徐进同志,他将负责操作培训和技术指导。所有参与机床操作的同志,必须通过他的考核。”

  徐进略显紧张地推了推眼镜,向众人点头致意。

  “老赵,”卫辞书转向身边的老技师,“你带第一组,负责主起落架关键承力部件的试制。徐进同志全程指导。目标一周内,熟悉基本操作流程,生产出第一件合格样品。”

  听到卫辞书的话,老赵深吸了一口气,他没有立刻回答,而是缓缓走到其中一台车床前,伸出布满老茧和油污的手,极其小心地,用指尖触碰了一下冰凉的合金导轨。那触感陌生而坚硬。

  “精度……能到多少?”这名积年的老工人转头向年轻的技术员问道。

  “正负五丝(0.05毫米)。”徐进立刻开口回道,“但是等同志们上手熟练后,把精度准确到一丝不是问题。”

  ……

  第二天

  吉普车在坑洼的土路上颠簸,卷起的黄尘敲打着车窗向后飞速掠过。

  车内,从老赵那里得到肯定结果的三人,气氛有些不同。陈赓靠在椅背上,手指无意识地敲着膝盖,咧嘴哼歌,露出整齐的白牙。卫辞书看着窗外飞速掠过的黄土沟壑,眼神也比来时轻松了些许。

  “老赵的手艺加上新机床,发动机部件的试制进度能往前推一大截。”陈赓的声音打破了引擎轰鸣的噪音,“轰炸机项目,总算看到点实在的盼头了。”

  毛泽民坐在副驾驶,没有回头,只是“嗯”了一声,表示听到了。

  此时的毛二爷手里捏着一支没点燃的香烟,目光落在窗外单调的景色上,似乎在计算着什么。

  短暂的振奋过后,车厢里又只剩下引擎的轰鸣和车身钢板发出的吱呀声。又颠簸了一段路,毛泽民忽然转过头,看向后座的卫辞书和陈赓,他的眉头习惯性地微微蹙起,:“技术难关是看到希望了,但钱袋子的问题,更压手了。”

  陈赓敲膝盖的手指停了下来,脸上的轻松瞬间褪去,他坐直身体:“部长,你说的是哪里紧?”

  “哪块都紧。三号库的物资不是无穷无尽的。精密合金、特种油料、电子元件,这次为了轰炸机项目,调拨量远超以往。延长机械厂那三台数控机床配套的切削液、专用刀具、备用电路板……还有油料,老赵他们试验新工艺,废品率高,耗材损耗极大。这些,都是硬消耗。”

  卫辞书接话道:“金教授那边估算过,如果按初步方案,用复合钢材加手工精加工替代部分仓库里的高强度合金,成本会高很多。人工、废料、额外的热处理工序,这些东西折算下来也不便宜。而且时间成本也上去了。”

  “这还只是材料和加工。”毛泽民继续清点着,“项目组要扩大,抽调的技术骨干、新招的学徒工,都得发津贴。航校那边轰炸机飞行员的伙食、油料、模拟训练器材,哪一样都得要钱。延长新炼油厂和几个大钢铁厂,火力发电厂的建设,更是吞金兽。空间里的大型炼化设备提取、安装、调试,配套的管道、储罐、电力保障,虽然大头依靠的是三号库的储备物资,但是咱们这边撒钱的地方一点不缺。”

  说到这里,毛泽民点燃了手里的香烟,深深吸了一口又对两人开口道:“现在中央的搬迁刚结束,整个边区都在恢复和建设。军工生产要保障前线换装,民用工厂要恢复运转,春耕的种子、农具也要钱。财政的压力非常大。轰炸机项目投入巨大,周期又长,每一笔开支都必须精打细算,还要有长期过紧日子的准备。”

  “磺胺的收入撑不住了?”在沉默片刻后,卫辞书开口问了一句。

  “非常紧张。”

  听到这样的回答,卫辞书抬头思索起来。

  “怎么,老卫,你有个想法?”陈赓从后座起身,趴到卫辞书耳边开口问道。

  “有。而且有的想法不是一点。是很多。”

第一二八章 搞钱,搞钱!!!!

  窑洞内,日光灯洁白的光晕照亮了李润石和周伍豪的身影。

  此时的主席正拿着平板津津有味的看着一本名为《三体》的小说。

  拿出电子笔在小说角色“章北海”的名字以及“支援未来”这句台词上圈了圈。

  主席从口袋里掏出来香烟,拿出打火机点上之后,惬意的吸了一口,随即又笑呵呵地看了起来。

  就在主席聚精会神看小说的时候,一道熟悉的轻叹传到了他的耳中。

  “欸…”

  主席没有理,还是聚精会神的看书。

  “欸……”愁苦的叹息声第二次响起,比刚才更清晰。

  听到这道叹气声主席拿着电子笔的右手微微一顿,随即面前的电子屏上的批注歪斜出了一道不和谐的轨迹。端起旁边的茶水喝了一口,主席若无其事的挑了挑眉,随即点出橡皮擦选项,将错字清除掉,随即又乐呵呵地沉浸在未来的星辰大海之中。

  未来史学派,有意思……想当年,我李润石也是……

  “欸………”…

  第三次加大了声调的叹息,终于让主席抬起了头。只见主席放下了手中的电子笔和香烟,看向坐在对面条案旁、眉头拧成一个疙瘩的周伍豪。

  灯光下,这位苏区大管家面前摊着一份厚厚的边区财政收支汇总表,密密麻麻的数字像沉重的铅块压在他的眉宇之间。

  “伍豪啊…”主席的声音带着点无奈的笑意,“下班了就早点回家。我毛某人这里既无好酒,也无好茶,招待不了你这个苏区大总管呐。实在不行,你去找一下卫辞书那个小鬼,那个小年轻可是洒脱的紧,大可以让他陪你聊聊天。”

  “主席同志,你这个甩手掌柜我看暂时还是要停一停,就比如说现在的问题,我就要拉你做壮丁啊。”听到李润石的话,周伍豪抬起头,脸上没有笑意,只是神情严肃地对李润石说了一句。

  “啊?我?现在?”

  “是啊,李润石同志,现在咱们的苏区建设是条大鱼,这是件好事,但问题是,负责捞鱼的财政的渔网要兜不住了。”看着对面的李润石,周伍豪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神色认真地对李润石开口道:“主席同志,我刚刚看了泽民同志下午提交的今年的苏区财政预算。”

  说到这里,周伍豪抬手把手里的文件对着李润石扬了扬,然后用手指点了点桌上的汇总表开口说道:“您看这里,轰炸机项目启动不到十天,预支的边区币已经超过了二十万。这还仅仅是人员津贴、基础耗材和延长那边试验的废料损耗。金希吾教授刚刚提交的精密仪器和特殊化学试剂需求清单,初步折算,又要十五万。”

  在听到周伍豪的话后,主席脸上的笑容马上收敛了,身体微微前倾:“二十万?这么能花?”

  “能花?”面对着李润石吃惊的表情,周伍豪的声音提高了一些,语气中带上了些许的焦灼,“可怕的是,这还只是个开头啊。陈赓的航校要扩大轰炸机飞行员的培训规模,油料消耗预算翻了两倍!延长新炼油厂的建设,虽然核心设备来自青岛空间,但配套的基建、人力、本地材料采购,哪一项不是吞金的窟窿?还有春耕在即,垦殖兵团申请调拨的种子、农具补贴,边区医院申请增加的药品采购预算、新部队的集训和换装……样样都等着钱!”

  “苏区边币的发行需要物资支撑,不能空印。三号库的物资是金山银山,可也经不起只出不进地消耗。磺胺的进项是顶梁柱,但你看泽民同志的报告,白区那边的采购价已经被陈立夫他们压下去了两成了。再这么下去,咱们的印钞机转速就要慢了。”

  “慢就慢点嘛,”李润石拿起桌上的香烟盒,弹出一支点上,慢悠悠地吸了一口,“步子大了容易扯着蛋。你看,咱们勒紧裤腰带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当年在井冈山,连盐巴都吃不上,不也过来了?现在好歹还有饼干,有啤酒,还有你这个大管家精打细算。”

  一边说着,李润石一边吐出一口烟圈,烟雾在洁白的灯光下升腾缭绕,“困难是暂时的,办法总比困难多。我看呐,开源节流,双管齐下。轰炸机要搞,油要炼,但该省的还得省。比如咱们这电,能不能再省点?或者让卫辞书那个小鬼再想想办法,搞点更节能的灯泡出来?”

  周伍豪被李润石这神经粗大的提议弄得有些哭笑不得:“主席同志,这不是开几盏灯的问题。这是关系到整个苏区经济运转、军工生产、甚至未来反攻战略的大问题!开源谈不上容易,虽然我们现在控制了大半个山西,但是我们苏区有的,国民党也有,而且有的更多。空间的青岛物资也不能直接变现,那等于自曝其短,把小卫推到风口浪尖。至于节流,那就更不用想了,眼下根据地军工生产和基础建设都是刚需,哪里都不能砍。春耕的种子化肥,战士们的被服口粮,医院的药品器械,这些东西省下来一样,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就要来我家打地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