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延安来了个年轻人 第28章

作者:半江瑟瑟

  “哈哈哈哈哈。好,那就依周副主席所言。”

  就这样,第一批来到延安的专家和进步青年们,从一顿不算丰盛的晚宴开始了自己的革命生涯。

第六十二章 工业化草案

  虽然说是晚宴,但在此时的延安也就是四菜一汤的标准,一排炒野菜,一盘醋溜白菜,一盘炒猪肉,一盘午餐肉拌黄瓜,还有一个紫菜鸡蛋汤,但是糙米饭是管饱的。

  在吃完了晚饭之后,众人舟车劳顿的疲惫也涌了上来,随即在简单参观过工作场所后便回到各自的宿舍沉沉睡去。

  在散伙后,卫辞书本来也想早点回到自己的院子,接着整理医学教材,毕竟红军大学医学院开学在即,他这个院长也该早点把教材和教学计划搞定。

  但是……

  “泽民首长,主席,总理,张书记,稼祥首长,林总。”被薅到一间会议室的新兵蛋子还是挨个给首长们打了声招呼。

  “小鬼,坐。”招呼了一声卫辞书,数了数人头的毛泽民看到人已经来齐,随即命令警卫员把门关上。

  不大的会议室内,只有两盏油灯照耀着众人摇晃的身影。

  是的,当前的中央局还是没有通电……

  “好,现在大家开会,由王稼祥同志担任本次会议的书记员。”

  “现在讨论第一个问题,卫辞书同志,现在青岛空间内还有多少军装?”

  “21式迷彩服的话,有崭新林地,荒漠迷彩八万两千套,穿过的大概四万两千套。常服新旧相加六万套左右。海洋迷彩还有三万套成衣。除此之外,后勤仓库储备有两万套的零七式陆军迷彩,民间市场也有各种规格迷彩布匹的存储,这些数量很大。如果全部拿来制作军服的话,满足五十万人的军服配给不成问题。民间的迷彩在质量和功能上和军队配发的服装肯定有差距,外观上也有细微差别。”

  听到卫辞书的话,中央几位大佬不约而同的点点头,“这么说,现在的二一式迷彩加起来是够十万套的,那么,和红四,红二,红六会师之后的换装是没有问题了。”

  “小鬼,那现在,青岛空间里的防弹衣还有多少啊?”

  “重型防弹衣的话。目前军队里的,加上港口外贸集装箱里的……一共四万多,不到五万套吧。除此之外,防弹插板还有十万多片。”

  “怎么这么少。”听完卫辞书的回答,林育蓉眉头皱了一下,随即下意识的出声说道。

  “没办法啊林总,防弹衣这玩意儿一件看起来能负担的起,但是大批量装备也很贵的。而且这玩意儿还有保质期。我估计要不是快打台湾了,后世的各大战区暗戳戳屯了几次货,估计这种数量的也没有。”卫辞书说着,对着几位首长做了个小熊摊手的姿势,“首长,你们也是知道的。我过来的时候,国家正在大力发展海军和空军。海军年年下饺子,空军歼二零成旅的换,陆军能有双新鞋就不错了……”

  “啊。海军……”

  “对,海军。现在辽宁号航母打击群还在我空间里呢。但就是没人会开。说实话,要是把后世辽宁号和舰载机的造价换成钱,再用钱换成武器装备武装我军,老蒋坚持不到三个月就得虎踞东南亚了。”

  “可惜……换不得。”

  “那个什么辽宁号,那么贵?”一众老革命家被卫辞书的话惊到了。

  “是啊,建造贵,开起来更贵。我记得后世的采访中,有个海军专家说过这个问题,航母开起来的花费,就相当于有人站在船尾一麻袋一麻袋的不停往下扔钱,开多少扔多少。放到当下来说的话,扔的也不是国民党的法币,而是西方人的英镑或者美金。”

  “不过航母虽然贵,但也贵的物超所值。后世美国人那么长一段时间在全球横行霸道,就是依靠着十多个能拉出来的航母打击群。那时候美国人可威风的不得了,宣称两小时打击全球。”

  “在你穿越过来,美国也是那样吗?”点烟的动作停顿片刻,洛浦看着卫辞书好奇的问道。

  “那不是。那时候美国人已经拉了。核动力航母一直趴窝,就剩下几艘老船在那里撑着。在二零二五年的第二岛链之内,咱们中国人说了算。”说到这里,卫辞书冲着几位首长嘿嘿笑了笑,“当年那些白皮,一挑事就嚷嚷帝国的航母打击群在哪里。我穿越过来的时候,咱们国内还有两艘十万吨级的航母在同时开建,等到再过几年,这句话,就该是咱们中国人的口头禅了,哈哈。”

  会议室内,油灯的火苗随着门外吹进的夜风微微摇曳,将众人凝重的身影投在土墙上,仿佛也在倾听这关乎未来的讨论。

  卫辞书关于海军和航母的话,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首长们一时陷入沉默,只有油灯燃烧时偶尔发出发的轻微噼啪声。那“两小时打击全球”的概念和“十万吨级航母同时开建”的豪迈景象,对于此刻还在黄土窑洞中、为几万套军装和几万块防弹插板精打细算的他们来说,遥远得如同神话,却又带着一种令人心潮澎湃的必然性。

  “好!好一个该成为我们中国人的口头禅了!” 一直凝神细听的教员忽然朗声开口,打破了沉默,“小鬼讲得好啊。帝国主义横行霸道的时代,终究是要结束的。我们这一代人,就是要把这地基打牢,打扎实。那十万吨的大家伙,就是后来的同志给人民交出的成绩单嘛。”

  说到这里,李润石抽了一口烟,在烟雾缭绕中,他了然于心的,“不过大家伙虽好,在红军的当前却是个看得见摸不着的聚宝盆。我们还是要立足脚下。稼祥同志,关于防弹衣和军装分配的具体方案,你再和后勤的同志们细化一下,现在红一方面军全部落实下去。”

  “是,主席。” 王稼祥迅速记录着。

  “小鬼,” 一旁的总理接过李润石话头,他的语气温和而务实,“你刚才提到港口外贸集装箱里有重型防弹衣?这些质量可靠吗?和军队自用的区别大不大?”

  卫辞书立刻坐直了身体:“报告总理,外贸的防弹衣质量也是过硬的,主要是防护等级和认证标准可能略有不同,但核心的防弹插板材质和防护原理是一样的,对付当下主流的步枪弹甚至轻机枪弹,效果差别不大。”

  “嗯,” 周副主席点点头,“那这部分也要利用起来,不能浪费。除了在西征部队中全面配发之外,反围剿部队最好也做到人手一件。育蓉,你怎么看?”

  林育蓉一直微蹙的眉头稍稍舒展:“可以。有总比没有强。辞书同志,刚才你说的那十万多片防弹插板。能不能和这些防弹衣配套?”

  “林总,那些防弹插板是单独存放的。插板和携行具是分开的。大部分是通用的标准尺寸插板,只要我们有合适的携行具或者自己能想办法缝制牢固的布套,就能用上。空间里有大量库存的织带和扣具,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材料自己改装,或者用结实的帆布缝制简易背心固定插板,这样成本低,速度快。” 卫辞书赶紧补充道。

  “这个办法好!” 一旁的张闻天对卫辞书的话表示赞同,“发动群众,自力更生。我们有那么多心灵手巧的妇女同志,缝制简单的背心套子不成问题。战士们的生命和战斗力我们再怎么保护也不为过。”

  “还有……” 卫辞书想起什么,又补充道,“空间里还有大量的单兵携行具、水壶、工兵铲、急救包、睡袋、雨衣……虽然不是核心战斗装备,但这些东西如果配齐,能极大改善战士们的野战生存条件和持续作战能力。”

  “好!都要!全部充分利用起来!” 听到卫辞书的话,林育蓉眼睛一亮,“战士们的命金贵,能保护一分是一分,能舒服一点是一点!这些东西,按需分配,可以优先保障主力野战部队。”

  “好了,衣服的事情我们讲到这里。”看着众人三言两语确定了目标物资的去向,挂念着更重要事情的李润石,抬起右手轻轻敲了敲桌面,重新开启了话题,“小鬼,军装和防弹衣的事情,我们心里有数了。现在说说我们几个最挂心的事情,现在来了专家,接下来发展根据地的事情,你有什么想法?”

  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在卫辞书身上,那目光里有殷切的期望,也有沉甸甸的压力。

  卫辞书深吸一口气坐直身体,努力让自己的声音清晰而沉稳:“主席,总理,各位首长。青岛空间里的工业设备,种类非常庞杂,细说起来三天三夜都讲不完。所以我认为,当前的重点不是把所有的东西一把抓,而是先做好几个紧要的核心方面。”

  “首先是机械加工能力。”卫辞书掰着手指开始数,“空间里有几个大型仓库,存放着后世一些中小型机械厂的搬迁设备。一批数控车床、铣床、钻床、磨床,精度远超我们现有能想象的任何设备。还有几十台老式但依然精良的万能车床、牛头刨床、摇臂钻床,这些操作相对简单,上手快。”

  “至于冲压设备,我认为从百吨级的小型冲床开始起步,用这些玩意加工枪械零件、炮弹引信外壳、工兵锹、钢盔……,都有很高的效率。”

  ”工具和量具的问题暂时不用担心,后世的山东省是有名的工业省,青岛市自然差不到哪去。空间内配套的刀具、钻头、卡尺、千分尺、高度规的库存极为丰富,足以支撑初期生产。“

  “其次是化工。”卫辞书继续道,“空间里有几个集装箱装的设备,原本是计划运往非洲建厂的小型化工厂设备,正好适合咱们的根据地。在这几个集装箱内,成套的硫酸、硝酸、盐酸生产装置,我们一个不缺。还有合成氨的小型设备……有了这些,我们就能自己生产三酸两碱。”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将一些设备进行简单的改装,先开出来利用中间原料制造硝化棉的生产线和双基发射药的生产线。同时让来到这里的袁翰青教授按照技术手册研发TNT和黑索金的工业化生产技术。”

  “即墨的一家小工厂里还有一套小型酚醛树脂(电木)的生产线以及一套氯丁橡胶的小型合成装置,虽然产量小。但是绝缘材料、密封圈、胶管、防毒面具这些东西的生产,我们全能自己解决。”

  “第三是冶金。”卫辞书的语速加快,“空间里有两台后世小型钢厂淘汰下来的小型电弧炉!虽然根据地现在没有高品质铁矿,但可以用后世的存货顶一段时间。”

  “最后是能源动力。”说到这里的卫辞书顿了一下,这是最现实也最头疼的问题,“空间里有上千台各种型号的柴油发电机,功率从几十千瓦到几百千瓦不等。但我不建议早早的使用这些珍贵的备用能源。而是通过扩大火电站来解决电力问题。”

  一口气说完,卫辞书感觉口干舌燥。窑洞里一片寂静,只有油灯灯芯燃烧的轻微噼啪声。

  首长们的脸上都带着难以掩饰的震惊。

  “我的天呐。” 张闻天喃喃道,推了推眼镜,“我们在后世的家底居然大到了这个程度,这还只是“简单”一个市的家底!”

  “辞书同志,你说的这些,我们能用起来吗?就在这黄土高原上!” 王稼祥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既是激动,也是忧虑。

  深知根据地条件的王稼祥在卫辞书说到一半的时候就开始考虑这个问题。

  “能!但需要时间,其中也会遇到很多问题。” 卫辞书斩钉截铁地回答,眼神异常坚定,“首长,这就是我们急需专家的原因!空间里有设备,也有大量的中文技术说明书和操作手册。但要把机器组装起来、调试好、教会我们的工人操作、建立起配套的原料供应链、解决动力问题……这些可都是工程师的事情。”

  周伍豪突兀的补充了一句:“现在我们已经有一些工程师了,我看,完全可以马上开始。毕竟,时间不等人,七七事变的日子可越来越近了。”

  “我同意总理的观点。前期工作已经可以开始了。首先是,这些设备需要相对平整、干燥、隐蔽的场地,还需要考虑未来可能的扩建和防空。我建议在保安附近再寻一处更隐蔽、地质更稳定的山沟,开凿更大的窑洞群作为‘核心车间’,外部再建一些简易工棚做粗加工和装配。”

  “第二,组织架构。我建议成立一个直属中央的工业部。由懂工业,懂经济的首长牵头,专家负责技术,我负责提供设备,资料,和物资。按照机械、化工、冶金、动力、材料分类分别建立生产工厂和相应的研发小组。”

  “第三,人才培养。这是最核心、最重要的事情。毕竟设备再好,没人会用就是废铁。我建议在红军大学设立工学院,让来到延安的老专家和学生们去大学排班讲课。”

  “同时设立工农兵技术学校,从红军中挑选一批有文化基础且政治可靠的战士,进行相应的文化技艺培训,为根据地培养技艺,文化,政治立场三过硬的高素质工人群体。”

  “第四,抓紧整编,准备战斗。说实话,陕北不是个发展大工业的好地方。有石油,有煤炭,但是缺铁矿。而且当前的铁路只通道西安,山西的铁矿运不进来。后世青岛的存货撑不起大规模的炼铁需求。但山西的五台和吕梁可以。但我不建议去五台,因为那里是阎锡山老家,老家没了阎锡山这个老封建肯定要和咱们红军死磕,吕梁就很好了,离陕北也近,等到下次国民党再发起围剿,咱们正好打出去,拿下吕梁,建立苏区……“

  “然后,还有最后一点。关于我们自己的高射炮防空部队和空军部队建设,我认为现在就可以开始了。”

第六十三章 红一整训,臂章

  中央的动作很快,前一天之后的凌晨,关于红一方面军全员换装整训的电报便送到了各部队的师长和政委手中。

  一九三六年五月二十九日 保安

  伴随着红军西征部队的一路凯歌,以红一方面军为核心的苏区红军的换装整训也全面开始。得益于吸取了从红一军团一师一团一营的换装经验,接近三万人的换装过程虽庞杂,过程却井井有条,效率惊人。

  一包接一包的荒漠迷彩作训服、弹药携行具、17式通用军靴、折叠工兵铲等物资,行云流水一样的从一号仓库中被源源不断地取出,由后勤部队和动员起来的群众组成的运输队,肩扛手抬、车推马驮,送往各部队的临时接收点。

  卫辞书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作为红军医院副院长兼这次特殊后勤保障的主要负责人,他几乎脚不沾地。杨家岭的驻地广场早已不够用,换装的流水线延伸到了附近的几处平整谷地。硫磺皂的味道混合着消毒水的刺鼻气息,在初夏微燥的空气里弥漫。剃刀剃除毛发时的嚓嚓声,澡堂子里传出的水声、搓洗声和战士们压抑不住的舒爽喟叹,以及抽血、打针时偶尔的吸气声,构成了一曲气氛特别而生机勃勃的盎然景象。

  陈赓、刘亚楼、李天佑等几位师长成了这里的常客。这回他们不仅仅是只能眼巴巴看着的参观人员,更是带领麾下战士一起接收物资的军事主官。在现场参观的几位首长中,陈赓尤其活跃,他挽着袖子,帮着维持秩序,时不时拍着某个刚剃完头、光溜溜显得格外精神的战士肩膀大笑:“好小子,头皮够亮堂!等会儿穿上新衣裳,保准跟换了个人一样!”

  当看到第一批领到全套装备、穿戴整齐的红一团战士们在临时划出的操场上列队时,几位身经百战的将领眼中都闪烁着难以抑制的激动。

  近千人整齐划一的荒漠迷彩,如同一片移动的戈壁滩,在黄土高原的背景下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肃杀与威严。厚重的军靴踏在地上,草鞋的飘荡和布鞋的拖沓彻底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低沉而整齐划一的沉闷的噗噗声。

  弹药携行具紧贴身躯,勾勒出精干的线条,上面预留的口袋预示着将来战场上能方便的携带更多的武器。那顶迷彩作训帽下,是一张张洗去污垢、虽仍显黝黑粗糙却精神焕发的年轻脸庞,眼神里充满了对新装备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昂扬斗志。

  “这一身……可真了不得。”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洗得发白的旧军装口袋,看着面前战士们列队集合的李天佑师长喃喃开口道,“看这架势,一个营拉出去,怕能顶过去一个团的气势。”

  刘亚楼依旧话不多,但此时看到大规模换装效果,他的嘴角也微微翘起,显然对装备的实用性和带来的精神面貌提升极为满意。

  “卫副院长,”他转向一旁的卫辞书,声音沉稳有力,“这些装备看起来是好,但是将来使用中要是用坏了,或者正常的消耗磨损……”

  “刘师长放心,”卫辞书立刻回答,他手里拿着一个硬壳笔记本递给身边的刘亚楼。

  刘亚楼翻开笔记本一看,上面密密麻麻记满了注意事项,“各连队都指定了文化教员和骨干,正在组织学习《新式单兵装备使用与维护手册》。我们还组织了巡回指导小组,由参加过一营换装的医护人员和老兵组成,现场示范,手把手教。”

  “好!”陈赓接过话头,他正兴致勃勃地摆弄着一个战士刚领到的工兵铲。铲面寒光闪闪,边缘锋利,可折叠的铲柄设计精巧。

  “这玩意儿好!又能挖工事,又能砍劈,急眼了还能当飞镖使,比咱们那老镐头好太多了。”说到这里,陈赓熟练地甩开铲子,玩心大起地做了个劈砍的动作,引得周围的战士一阵轻笑,气氛活跃。

  就在这时,一个通讯兵气喘吁吁地跑来,向几位首长和卫辞书敬礼:“报告!卫副院长,一号仓库来电,第二批物资,主要是单兵帐篷、睡袋、水壶和部分野战口粮,已清点完毕,询问何时转运接收?”

  卫辞书看向几位师长。陈赓大手一挥:“还等什么?越快越好!让战士们早点熟悉全套家伙事。告诉仓库那边搞快点,只要是换装计划里的好东西,就赶快端上来,战士们已经迫不及待了。”

  看着通讯兵领命而去,陈赓叉着腰,环视着这片被新军装染成荒漠色的营地,脸上是抑制不住的豪情:“老伙计们,看见没?咱们的兵,鸟枪换炮了!等这三万人都拾掇利索,再配上咱们的脑壳和胆子……我那位南京老校长,就别想睡安稳觉了哈哈哈哈哈。”

  卫辞书站在临时开辟的装备广场边缘,目光扫过一列列换装完毕、精神抖擞的红军战士,仿佛回到了一九年和同学们一起看阅兵的时候。

  如战士们士的兴奋与自豪溢于言表,但卫辞书却总感觉有一丝不对劲,在仔细观察了片刻后,他终于找到了问题的原因所在。迷彩服的臂膀处,全部是空荡荡的魔术贴,并没有后世标识各军种或者战区的臂章——那个鲜明的、能够凝聚军魂、标识身份的重要符号。

  臂章,这个标识看似微小,但是在强化信念、提升士气、增强归属感乃至战场识别上,都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当前这支完成整编后,即将走出苏区,同敌人和人民群众直接接触的部队而言,它需要承载的意义远超一块布料的本身。

  一个念头在卫辞书心中迅速成型,并变得无比强烈。他要为这支焕然一新的队伍,设计一枚属于这个崭新时代的臂章。

  行动力拉满的卫辞书当即喊来相关的工作人员,交代完相应的后勤调度间隙,便回到了窑洞,打开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开始查阅起了资料。

  一边在电子画板上写写画画,卫辞书一边思考着臂章设计的核心元素,工农的武装,党的枪杆子,人民子弟兵。核心元素不能丢——镰刀锤头、红五星,这是灵魂。此外,形式需要革新,服装要帅,臂章更要帅。德国的那个小胡子虽然挺畜生,但军装必须要帅这一点(在不影响战争需求的前提下),卫辞书本人十分赞同。

  除此之外,还可以找来后世解放军的臂章参考一下……

  卫辞书尝试了多种组合:五星居中上,下方交叉镰刀锤头……迷彩服本身是低可视度的荒漠色系,臂章需要在一定的识别度和战场隐蔽性之间取得平衡。所以要把五星改成低可视度的鹅黄色……

  几经推敲,他初步勾勒出两个方案:一个是仿照后世的简洁盾形轮廓,上方一颗稍大的红五星,下方是稍小的交叉镰刀锤头,线条刚劲;另一个是参考历史的长方形,左侧为红五星,右侧为竖排的“红军”字样,字体刚毅有力;两个方案旁边都标注着材质、固定方式(缝制或魔术贴)的初步设想。

  当然,臂章的设计涉及军队形象和政治象征,必须得到最高领导层的认可。所以在完成了相应的设计之后,卫辞书拿着几份彩印的文件和后世的二一式臂章成品走出了家门。

  五月二十八日,夜。

  此时正是晚饭之后,中央局的工作此时变得清闲许多,在向警卫员通报过后,卫辞书来到了李润石和周伍豪办公的窑洞。

  窑洞内光线略显昏暗,但收拾得十分整洁。李润石正伏案批阅文件,眉头微蹙,显然在思考着西征的下一步棋局。周伍豪则在另一张桌子旁,快速地写着什么,时而停下来凝神思考。空气中弥漫着烟草和旧纸张的味道。

  “报告!”卫辞书在门口立正。

  “哦,辞书同志啊,快进快进。”周伍豪抬起头,脸上露出温和的笑容,放下手中的笔,“换装工作辛苦了,听说进展非常顺利,战士们有很高的热情啊。”

  “是,总理。”卫辞书走进窑洞,向两位首长敬礼,“得益于前期准备和组织得力,换装推进的很顺利。战士们对新装备爱不释手,学习维护也很积极,整训计划可以提起那开始。总体而言,这次同志们的工作非常成功。”

  李润石也抬起头,掐灭了手中的烟,饶有兴致地问:“陈赓那猴子是不是又去现场添乱了?他那个性子,看到部队发了新装备,怕是比谁都兴奋。”

  想到陈赓在换装现场的搞怪场景,卫辞书忍不住笑了一下:“哈哈,是这样。陈师长确实非常活跃,帮了不少忙,战士们都很喜欢他,他对新装备的评价也很高。不过”说到这里,卫辞书语气顿了顿,神情变得认真起来,“主席,总理,这次大规模换装,部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统一性前所未有。不过,在深入基层和观察部队时,我总觉得还缺了点什么。”

  “哦?缺了什么?”李润石身体微微前倾,认真的看向卫辞书。

  卫辞书深吸一口气,将带来的几张彩印设计图和几枚后世带来的二一式臂章成品轻轻放在李润石和周伍豪面前的桌子上。

  “主席,总理,”他指着臂章的位置,“在原时空,因为解放战争的关系,红军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所以原时空的臂章我们不能直接使用。这也是我认为今天战士们换装美中不足的原因。”

  一边说着,卫辞书一边拿起彩印图,上面清晰地展示着他设计的两个方案:“所以我设计了几个臂章方案,请两位首长看一看。”

  窑洞内安静下来,只有油灯灯芯燃烧发出的细微噼啪声。李润石和周伍豪的目光都聚焦在卫辞书手中的图纸上。

  周伍豪率先接过图纸,仔细端详。他的目光锐利而专注,手指轻轻划过盾形轮廓和红五星、镰刀锤头的组合图案,又转向那个带有红军字样的长方形设计。

  “哦?”李润石也放下了手中的烟,进而翻看起卫辞书带来的来自后世的二一式臂章成品。在黄色的灯光下,卫辞书带来的臂章材质精良,刺绣细腻,透着一股专业感和现代感,其上的元素组合也让李润石若有所思。

  “说说你的想法,小鬼。”

  卫辞书定了定神,拿起自己的图纸详细解释:

  “主席,总理。我认为设计臂章必须要体现咱们红军的核心元素。所以我选择红五星代表革命方向,红五星上的八一不但代表建军日期,更指明我们是中国军队。红五星下面的镰刀锤头象征工农武装,这是我们的根本,是灵魂。形式可以革新,但灵魂不能丢。”然后,卫辞书指着盾形方案开口,“这个设计,借鉴了后世军队常用的盾形轮廓,象征着保卫。上方稍大的红五星,代表党指挥枪;下方稍小的交叉镰刀锤头,代表工农联盟,两者结合,寓意在党的保护工农,工农拥护党。”

  说完盾形设计,卫辞书又指向长方形方案:“这个我参考了抗日战争期间,我们八路军的胸标设计。左侧是红五星,右侧是红军二字,一目了然,强调我们军队的根本性质和名称。考虑到迷彩服本身的低可视度属性,臂章的颜色也需要调整,不能过于鲜艳暴露目标。所以我建议将五星和‘红军’字样改为低可视度的鹅黄色或土黄色,既能在一定距离内识别,又不会破坏整体的伪装效果。”

  听完卫辞书电话,李润石拿起那枚二一式臂章,在手中摩挲着,感受着其材质和工艺,又对照着卫辞书的设计图纸,沉吟片刻。他没有立刻评价设计本身,而是抛出一个更深刻的问题:

  “辞书同志,你提到了凝聚军魂、标识身份。很好。那么,你认为,我们这支军队,区别于古今中外一切旧军队,最核心的‘魂’是什么?这枚小小的臂章,除了告诉别人‘我是红军’,还能传递什么?”

  卫辞书心念电转,穿越者的记忆和历史认知瞬间交汇:“报告主席!我认为最核心的‘魂’,是‘人民子弟兵’!红军是为人民服务的中国共产党所成立的为人民服务的政治武装。所以,严格来说,臂章不仅仅是一个符号,更是是无声的誓言和战士身份的骄傲。群众看到这个标识,会感到亲切和信赖。而敌人标识,就要面临顽强的进攻和可怕的死亡!”

  “你这个小鬼,还说自己不是布尔什维克。”听到卫辞书的回答,李润石笑着抬手点了点卫辞书,然后转向周伍豪开口道:“伍豪同志,你看呢?”

  周伍豪放下图纸,指着盾形方案,高兴的说道:“主席,我很喜欢这个盾形方案。它结构紧凑,寓意明确,在注重内涵的整体下也有很好的视觉冲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