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延安来了个年轻人 第15章

作者:半江瑟瑟

  “我那边也一样,主力部队人手一杆枪已经是极限了。听说常凯申又调军队北上了,我现在是真希望他们来的能快一点……”

  “两位首长,我们到了。”将林育蓉和彭石穿带到一个独立的小院子前,领路的勤务兵对着二人一敬礼,随即转身离开。

  这个开会地点有点太隐蔽了,感觉到有些不一样的林育蓉看了眼身旁的彭石穿,还没开口说着什么。

  教员的声音从小院内传来,“育蓉,老彭,就等你们两个,快进快进!”

  “来了,主席×2”

  “主席,今天怎么在这里开会啊。您催的这么急,是要跟我们讲什么东西?”

  “是啊主席,现在部队刚刚结束东征,战俘那边一堆事情要忙,而且主席,咱们部队的枪支可是又不够了……”

  看着自己的两位爱将,听着两人口中在几天前也会让他跟着头痛的诸多问题,李润石哈哈一笑,“今天我带你们见一位财神爷,有问题让他给你们解决。”

  “跟我来,跟我来。”

  听着主席的话,林、彭二人也跟着主席进入小院的室内。

  此时的这间会议室,与其说武器库更好一些,正中央的桌子上摆满了各种不同型号的枪械,后面的空地上放着重机枪和几门迫击炮。

  在桌子远离门的那一侧,卫辞书和周总理围在平板面前看电影——《大决战之辽沈战役》

  《大决战》系列的电影版可以说是原时空新中国军事电影史上无可跨越的里程碑。文戏武戏,大场面,名台词一个不缺,自互联网诞生开始,就一直在军迷的口中津津乐道。

  例如:

  登葫芦岛出沈阳东西对进,过山海关克彰武南北夹击。

  我们有二十四升伸臂伸臂舰炮,十几个打他一个,不成文字。

  以及最经典的刘亚楼,你记一下;我不要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等等。

  当然这里说的是电影版,至于剧版,真应该查查那个导演有没有收外国人的钱……

  “总理,辞书,我们来了。”推开门的李润石对着房间内的两人说道。

  听到李润石的话,周伍豪也从平板电脑的画面上移开眼睛,对着李润石身后的两人打了声招呼,“育蓉,石穿来了。”

  一旁的卫辞书看清了到来的两人则是直接立正了。

  只见他赶忙从板凳上站起来,对着两人敬礼道:“林总,彭总。”

  “来,小鬼,过来。”将卫辞书喊到了自己的身边,李润石对身后面露好奇目光的两人开口说道:“育蓉,老彭,接下来我跟你们说的事,你们要绝对保密……”

  “……以上就是辞书同志的基本情况关于那个超自然现象,我们现在没有能力探究。但是目前我们对外的口径,就说卫辞书是我们在海外发展的同志,前一段时间他完成了海外的任务回到了上海,然后来到中央向组织归建。”

  李润石的一番话让林育蓉和彭石穿有些震惊,如果不是教员在党内素有威望,他们两个很可能觉得这是什么无趣的玩笑或者痴心妄想的疯话。

  什么未来九十年后,整个青岛市的物资,这也太让人难以置信了。

  看着面前两位将军的表情,李润石也知道了他们心中的所思所想。随即李润石也不再多说,而是掏出了自己的手机,点开了一部关于开国大典的纪录片向面前的两人递了过去。

  “这个东西在后世叫手机,能做电话机,也能做照相机和电影放映机,你们两个看一下这段影片。”

  一段时间之后,看完手机中开国大典视频的两人将手机还给李润石。

  “主席,那今天喊我们两个过来是?”

  “喏。”向两人示示了一下摆满了桌子的密密麻麻的武器,李润石开口对林育蓉和彭石穿说道:“这次卫辞书过来,除了带了各种各样的物资,也带来了后世的武器装备,今天把你们两个行家喊过来,是要讨论一下部队,尤其是红一方面军的换装问题。”

第三十五章 枪

  一九三六年四月九日 保安

  卫辞书正在配合着幻灯片向几位首长介绍来自后世的武器装备。

  “……目前亚空间青岛市内主要属于陆军的有两支部队,分别是隶属北部战区的第203合成旅以及海防三三五旅,在刚到上海的时候,我用意识查验过,目前第二零三旅的装备是沈阳那边退下来的一批老式九九A主战坦克以及一二年生产的八九式装甲输送车。”说到这里,卫辞书摁了一下电子笔,身后的幻灯片上随即出现了这两款兵器的图片和简要的参数,“这是这两款装备的图片,我们再看一下这两款武器的演习视频……”

  强悍的装甲力量在广阔的平原上以楔形方阵冲锋的视频很快让桌前的首长们瞪大了眼睛,平常不怎么抽烟的林育蓉更是从主席的烟盒中拿出一支吞云吐雾起来。

  “辞书同志,这些装备,都是可以装备到红一军团的吗?”

  “是也不是。”

  讲到这里的卫辞书看着彭石穿说道,“彭总,在2025年,咱们的军队已经完成了信息化职业化的转型,是事实上无可争议的世界第一陆军。要很好的使用这些武器,自然需要庞大的高素质水平的兵员。装甲兵和炮兵,海军,航空兵一样,都是需要长时间特定训练的特殊兵种。在我们那个时候,大学生兵员已经占了军队的很大一部分。”

  “现在我能把那些装备连带着技术手册全弄出来,但是现在的红军队伍根本玩不动这些铁家伙。就像上述资料中的99A坦克一样,履带怎么拆卸,怎样使用设备加油,坦克怎么供电……达不到最基本的保养水平,甚至会导致这些后世用一辆少一辆装备的非战争性的损毁。所以我建议,这些东西暂时不移交部队使用,而是找一批专家进行分解研究,最好能够进行一些逆向工程,这样能够发挥出相对较高的价值。”

  将手中的烟蒂在桌面上的烟灰缸中掐灭,林育蓉左肩靠在桌子上,神情自暇地对卫辞书开口:“辞书同志,那后世有没有,即威力强大,但也能让当前的红军能够相对快速上手的武器呢?”

  “有的,林总,有的。”

  “得益于咱们国家体制的原因,很多部队退下来的武器并不会进行销毁,而是在精心保养后进行长时间的封存。”一边说着,卫辞书一边用鼠标翻找着投影仪的页数,随着投影仪的幕布上出现了一张带着三棱军刺的步枪照片,卫辞书兴奋的喊了一小声,“就是这个了,林总。”

  “这是后世我国仿制苏联SKS步枪所制造的五六式半自动步枪,五六式冲锋枪,以及我们八十年代吸取了对越自卫反击战制造的八一式步枪。”

  “目前青岛市的封存基地内有五六半十万四千只,五六冲三万两千只,八一杠两万六千支。八九式重机枪五千三百挺。每支枪都有配套的维修工具包和备用的易损配件。步枪的7.62×39毫米子弹有两千万发。重机枪的12.7毫米子弹五十万发。”

  “除此之外,还有六百门60毫米迫击炮,一百五十门82毫米迫击炮,一百门100毫米和一百二十毫米重型迫击炮,以及六个基数的对应炮弹。”

  “除此之外,关于轻兵器,这些仓库内还有三个合成旅的九五-1自动步枪,加上二零三旅和海防三三五旅的所有存货,后世我国最新款的191步枪也有小一万把。相应的子弹和枪榴弹,都是三场大型战役的储备量。也就是对应的各种型号的5.8毫米子弹,类似普通弹,穿甲弹加起来,每把枪加起来能分到三千多发。”

  “这些枪械我都带来了样品,就是摆在桌子上的这些。”讲到这里,卫辞书抬手向四位首长示意桌子上的枪械。

  从桌上的枪盒里拎起一把五六半,彭石穿感受着这支散发着枪油味道的战争利器在手中沉甸甸手感。

  “摸起来就压手,好枪!好枪!”端起枪来斜对着地面做了个瞄准的动作,彭石穿恋恋不舍的把枪放回原处,口中接连赞叹道:“好枪!好枪!”

  “主席,红一方面军要是能配装上这把五六半,我带着部队扫阎锡山三个军不成问题!”

  “你看,又急。”

  看到彭石穿有些等不及的样子,周伍豪打趣了一句,然后开口说道,“彭总,你和育蓉一个是红一方面军的总指挥,一个马上就是红军大学的校长,现在把你们喊过来,除了要将辞书同志的身份介绍给你们,争取你们在党内的保护和支持外。剩下的就是请你们两个专家了解这些武器的性能,为部队总结相应的训练大纲。”

  “武器变了,战士们的战法也要进行改变。”

  “伍豪说得对。”坐在一旁的李润石在摁灭手中的烟蒂后继续接着刚才的话题开口,“从辞书提供的后世的资料来看,日本人在七月七日就会全面侵华。届时红一方面军一定要开赴前线,到时候打成什么样子,就要看这段时间你们的工作了。”

  “昨晚我和伍豪讨论过,现在辞书过来带来了这么大的家底。中央这边的路线和思想要提前加快定调子,尤其是党内同志的作风问题和对苏联的态度问题。”

  “现在老总,弼时,伯承他们都在红二和红四,现在鞭长莫及,只能让红一先准备起来了。等到我们红军的所有部队完成汇合,那时候一定会有整风运动。到时候,军队不能乱。”说到这里,李润石的目光突然锐利起来,“到时候,红一军团就是军队的压舱石。所以,红一军团的整训计划,要赶快开始,争取到达到解放战争后我军的战斗力水平!”

  “当然,你们也不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辞书这次带回来的东西挺全,好几个大学的图书馆以及官方的资料库他都能用,这段时间,我把这个小鬼调给你们。缺什么资料让他解决,怎么样,还有什么困难?”

  看着主席轻描淡写的将政治斗争脱口而出,林育蓉和彭石穿的表情也骤然严肃起来。对于那些事情并不陌生的两位红军将领当然知道,他们身旁的这个年轻人太重要了,重要到主席要提前对留苏派开刀。

  想到这里,两个红军大佬不约而同的用各自神态看了卫辞书一眼,然后起身对李润石敬礼回复道:“保证完成任务!”

第三十六章 总理来访

  当天晚上,中央军委的例行会议便通过了红一方面军整训的提案。

  林育蓉和彭石穿也直接在中央住了下来,加上卫辞书和一些抽调的工作人员,以三人组为首中央军委作训处便搭建了起来。

  在这之中,卫辞书主要起了一个提供资料的作用,类似后世的《民兵训练手册》《军地两用人才之友》、各军事首长的军事文选、国防大学的出版物,美军俄军的步兵战术手册,以及装甲突击,装甲兵作战教学,军事论文,以及军队内部的一些教材,一起分门别类装在了平板电脑之中,并且给林育蓉和彭石穿的平板电脑各自设定了指纹识别和人脸识别。

  当然,同主席和总理一样,他们的平板电脑也只能在特定场所私下使用,这样能够最大程度减少泄密的可能。毕竟放在工作场合,说不准就会有个同事好奇这个黑乎乎的镜子是干啥玩意儿的……

  在中央军委会议通过后的第三天,卫辞书带着一沓有小半个新华字典厚的A4纸找到了带领着战士们在靶场上试枪的两位大佬。

  当时的林育蓉和彭石穿正围绕着汉阳造,中正式 ,三八式,还有五六半在说着什么。在身后的操场上,有几队战士正拿着装着刺刀的五六半做刺杀动作。

  发现两位首长已经注意到自己的到来,卫辞书赶忙快步走上前,对两人敬礼说道:“林总,彭总!相应的资料我已经整理好了。”

  从卫辞书手中接过文件夹,林育蓉下意识的掂量了一下,随即感慨着说道:“这一本下来,顶国民党两个步兵操典了。”

  “一本这么厚的书?我和林育蓉都要看完么?”

  “额。彭总,这不是书,是目录。”

  “啊?”

  “什么?”

  看着林育蓉和彭石穿吃惊的表情,卫辞书露出了双料高级特工的笑容,“林总,彭总。这学习,多是一件美事啊。”

  当天下午,林育蓉和彭石穿在卫辞书那里拿到了塞满了各种资料的个人终端,随即开始陷入了书山文海的忙碌之中。当然,与林育蓉和彭石穿的忙碌相比,要处理多项事务的卫辞书显然要更加忙碌。

  首先是红军医院那边,当前的红军可谓是缺医少药到了极点,所以等到卫辞书带着他本人和药品一到,马上被送进了东征战役的后方总医院。重伤员,感染性坏疽,枪弹伤,慢性病……各种伤员所需要的各型号的大手术轮流往卫辞书身上整。

  事实证明,学医确实可以使人年轻,就比如在伤病医院的卫辞书值了几天班就成功的从叔叔直接累成了孙子。

  一九三六年四月十六日 红军医院

  夜

  卫辞书正在住院部,今天排到了他的夜班。在现在的红军中央,卫辞书的官方身份是对外联络部的海外干部以及红军医院的副院长。

  在昏黄的煤油灯下,卫辞书正看着几份病例报告沉思。这几份病例来自医院的重症病房,但和其他重症战士不同的是,这几份病例的主人的预后并不乐观。如果在后世,这种情况的伤员应该在各解放军医院的重症观察室享受现代文明尖端医疗器械的集中治疗。但是现在,这些这些为了中国未来点燃火种的战士只能通过自己的求生意志试图挨过鬼门关。

  从烟盒中掏出一支香烟,沉默地抽了半晌,卫辞书拿出一张信纸,开始撰写在医院安装大功率柴油发电机组的申请报告。

  “咚咚咚。”一股沉稳的敲门声打破了深夜红军医院的平静。

  “进。”

  “辞书。”

  “总理,您怎么来了。快坐。”

  看清了来人的面貌,出于对总理的尊敬,卫辞书下意识的起身想要把靠墙的椅子搬过来。

  顺着卫辞书的目光看到了角落的椅子,周伍豪示意卫辞书坐,“我这次不打招呼就上门,还是自己搬椅子好啊。”

  “来,抽烟。”安稳的在卫辞书对面坐下,周伍豪拿出两支香烟,一支递给卫辞书一支自己点燃。

  “哎,谢谢总理。”

  在两人的一阵吞云吐雾中,周伍豪看到了卫辞书桌面上写到了一半的申请报告,“在写东西呢,辞书同志,是不是我来的不是时候。”

  “没事总理,已经快写完了。”

  “那我能不能看看?”

  “给。”卫辞书连忙将面前的报告递了过去。

  “红军医院……重症监护室……手术室……电力缺口……小卫,你这个报告很好啊。这样,我们的战士得到的医护条件更好一些。”

  听到周伍豪的话,卫辞书随口叹气一声:“欸,是这样。”

  “怎么了,辞书,心里不高兴?”

  “嗯。有几个战士伤的很重,做完了手术也不见起色,很可能挺不过去。以前,跟着老师出门诊的时候,总听老师说做医生要有一种麻木的同情心,既要共情病人的痛苦,也要看淡生离死别,认识到医术的极限。我现在还记得第一次患者死亡时候的感受,后来,虽然渐渐习惯了,可心里还是不好受。”

  “但你还是坚持下来了。”

  “对,但也跟老医生学会了抽烟,一拿起来就放不下了。”说到这里,卫辞书苦笑一声,“有时是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会陪伴。一个老外医生讲的,在后世的医学生群体中,这句话很流行。我也很喜欢。”

  “怪不得。”

  “怪不得什么?”

  “你去住院部查房的时候兜里是不是总是揣一把奶糖?然后轮流分给病床上的战士们。”

  “是这样。”

  “现在那些战士都喊你奶糖医生。”

  “挺好。反正一个月八千的工资很够用,和同志们一起分享零食我也很开心。说到这里,总理,青岛的那些补给品什么时候能够分到医院的战士们手里。”

  “很快了,目前我们正在抽调可靠的同志组建物资接收小组,以后青岛的物资要统一抹除掉后世的信息,然后再向部队发放。”说到这里,周伍豪迟疑了一下,随即向卫辞书开口说道,“辞书同志,你在后世的医学专业主修的是哪一科?”

  “神外和呼吸,其他的多少也会一些。”

  “主席的妻子你知道吗?”

  “贺大姐?”

  “对。在长征的时候,贺大姐为了保护伤员,脑子里进了弹片,如果让你来做这个手术,不知道你有没有把握。”

第三十七章 手术预期;整编开始

  “贺大姐……”

  听到周伍豪提起的这个名字,卫辞书逐渐想起了曾经看过的一些资料。

  贺大姐的名字叫贺子珍,是主席的第二任妻子。在井冈山便认识了主席,陪伴着主席走完了苏区时期风风雨雨,在长征时期挨了国民党的炸弹,从此身体健康大不如前。

  贺大姐和主席的关系很好,主席曾经说过,他这个人见到三种情况就要流泪:一是见不得老百姓哭,老百姓哭他也要哭;二是见不得换通讯员,每次通讯员牺牲他都会很难过;三就是见不得贺大姐受伤,当初尚且在长征途中的主席知道贺大姐挨了炸弹,也是一个人哭了很久。

  但贺大姐也是个要强的性子,在长征结束后,她坚持要进行劳动,参加组织的工作,后来因为身体的旧伤和中度贫血在抗大的操场上晕倒……

  这就让贺大姐起了去上海治病的念头。但这件事因为淞沪战争已经开打便没有成行。然后想要恢复身体健康参加工作的贺大姐便不顾主席的苦苦劝阻去苏联治病,但在苏联的贺大姐过的更不好。在德国发起进攻后,本来身体就不算健康的贺大姐要通过繁重的劳动获取食品,然后为了将本就稀少的食品留给永福永寿,她在缺衣少食的情况下忍饥挨饿。十个月大的儿字夭折期间收到了主席的分手信,反抗职场霸凌却被王明那个畜生给弄到了疯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