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延安来了个年轻人 第144章

作者:半江瑟瑟

  最终,只有两架霍克III返回广德机场。王常立的座机降落时起落架折断,机体严重损毁。周庭芳未能返航。

  地勤和医护人员沉默地靠近飞机,给他们送上了热水和硬糖……

  一份简单的战报被迅速拟出并加密发往南京:轰炸行动失败,未能击沉或重创出云号。损失诺斯罗普轰炸机三架,霍克III战斗机十架。击落击伤日机数量待核实。

  一九三七年六月九日 午后 南京 军委会作战厅

  陈诚站在桌前,大气不敢喘一声。钱大钧、白崇禧分坐两侧,同样面色凝重。作战厅内只剩下电扇单调的嗡鸣声。

  "未能击沉或重创出云号。损失诺斯罗普轰炸机三架,霍克III战斗机十架。击落击伤日机数量待核实……也就是说,"看着面前的众人,蒋介石终于开口,"我们最后的轰炸机队,搭进去十三架飞机,连出云号的皮都没蹭破?"

  "委座,"陈诚硬着头皮回答,"日军防空火力极其猛烈,舰载机拦截也很及时。飞行员们已经尽力了......"

  蒋介石抬手打断陈诚的解释,用严厉的语气质问在场的众人:"我现在不想听这些。我只想知道,上海的天空,是不是已经完全是日本人的了?"

  白崇禧轻咳一声:"委座,空军实力对比本就悬殊。此次冒险出击,本就是无奈之举。当务之急,是重新评估空中支援的可能性,调整陆上部署。"

  "调整?怎么调整?"听到白崇禧的话,蒋介石随即出声怒斥,"张治中天天发电报要空中支援!现在好了,拿什么支援?用眼睛把日本人的飞机瞪下来吗?"

  "日本人的舰炮可以毫无顾忌地轰击我们的阵地!他们的飞机可以随意轰炸我们的后方!我们的士兵要用血肉之躯去抵挡钢铁!这就是你们给我的答案?"

  作战厅内鸦雀无声。

  蒋介石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他想起了去年五十大寿,全国上下举行的空军爱国捐。如果不是那笔钱临时被挪用到其他地方......

  "空军还有多少可用的飞机?"沉默了片刻之后,蒋介石背对着众人问道。

  "霍克III还剩不足二十架,可立即升空的恐怕不到十五架。各型号轰炸机,算上其他地方的,也已经不到二十架了……"陈诚低声回答。

  会议桌上的烟灰缸已经堆满。蒋介石背对着众人,凝视着墙上巨大的淞沪战区地图。上海周边的蓝色防御箭头已被压缩至苏州河南岸,代表日军的黑色攻势标记如同潮水般不断冲击着防线。

  看着蒋介石明显要众人给出一个方法,要不然谁都别想离开的样子,陈诚与白崇禧交换了一个眼神,最终由白崇禧打破了沉默:

  “委座,目前我军航空兵力确实已捉襟见肘,短期内恐难再组织大规模对地或对海突击。日军已完全掌握沪上制空权,其舰炮及航空火力对我地面部队压制极大。张治中所部困守苏州河北岸,伤亡日增,士气受挫,若无转机,恐难久持。”

  蒋介石没有转身,而是出声质疑开口:“那就一点办法都没有了吗?眼睁睁看着几十万大军被日本人耗光?”

  “委座,或许有一支力量可解燃眉之急。”

  “讲。”

  “华北红军,月前于保定城下聚歼日军第五、第十两个精锐师团。其战力之强,装备之精良,战术之刁钻,已非昔日吴下阿蒙。更值得注意的是,”讲到这里的白崇禧顿了顿,加重了语气,“根据多方情报印证,共军已掌握一支颇具规模的空中力量。其战斗机性能优异,曾在华北上空重创大量日军敌机。”

  此言一出,厅内几位高级将领交换着惊疑不定的眼神。红军有飞机?还能打掉日本人的飞机?这超出了他们中许多人的认知范畴。

  “当前上海战局,陆上胶着,关键在于制空。我军航空力量耗尽,而红军恰有此力。与其坐视战线崩溃,不如……尝试借力。”

  “借力?”蒋介石终于转过身,目光锐利地盯着白崇禧,“健生,你要我向朱毛求援?”

  “非是求援,而是洽商协同抗日。”白崇禧神色不变的开口解释道,“日寇乃我中华民国全民之敌,红军既宣称抗日,其空军力量闲置华北亦是浪费。我可透过正式渠道,向其提出协同作战请求,请其派遣航空队,南下支援淞沪空战,专司拦截日军轰炸机,压制其舰载航空兵,为我地面部队减轻压力。”

  听到白崇禧的建议,一旁的钱大钧当即皱眉反驳:“此议太过冒险!先不论朱毛是否会应允,即便其肯出兵,如何指挥?如何协同?其飞行员不熟悉江南空域与水网地形,如何作战?再者,让其航空力量进入京沪核心空域,无异于引狼入室!”

  “钱处长所言甚是顾虑。”白崇禧对这种反对早有预料,随即马上开口反驳,“然非常之时,需行非常之法。指挥协同可成立联合前线空情指挥所,我方提供地面引导、空情讯息与后勤补给,作战指挥可由其自行负责,我方仅提出作战需求。至于地形陌生……红军飞行员既能驾驭新式战机,适应能力想必不弱。总好过如今我军战机尽殁,任由日机横行。”

  说完上面的话,白崇禧随即抬头看向蒋介石,语气沉肃的开口道:“委座,上海之战,关乎国际观瞻,关乎抗战全局士气。若因无空中掩护而致陆战失利,得失孰大?且此举亦可试探红军抗日之诚意与其真实实力。若其推诿或作战不力,则其假抗日、真扩张之面目自露,于我舆论宣传反而更加有利。”

  白崇禧的话戳中了蒋介石的痛处。上海的困境,国际社会的注视,嫡系部队的惨重损失,都让他急需一场胜利,哪怕只是局部的空中优势。而红军在华北展现出的惊人战力,既让他忌惮,也让他看到了一丝可以利用的可能。

  “若其假意应允,实则派一二飞机敷衍了事,又当如何?”蒋介石冷声开口询问。

  “故需明确其增援的规模与作战任务。”白崇禧立刻回应,“要求其至少派遣一个整建制、具备实战经验的战斗机大队南下,并规定其每日最低出击架次与作战任务。我可通过战地记者与中外观察员,实时报道其战况。若其出战积极,确有战果,则于战局有利,于宣传亦彰显我领导全民抗战之功;若其避战保船,则天下共见其虚伪不前。”

  陈诚沉吟道:“即便红军愿出兵,其基地远在山西,战机航程能否覆盖淞沪?转场与后勤保障亦是难题。”

  “情报显示,其歼一战斗机航程远超我霍克III。”白崇禧显然做足了功课,“中途需设前进机场加油。我可开放豫北、皖北某处备用机场,供其转场、补给与紧急降落。机场安保由我精锐部队负责,隔绝一切非军事接触,严控其活动范围,如此可最大限度降低风险。”

  蒋介石再次陷入沉默,走到窗前,望着南京的夜色。

  厅内众人屏息凝神,等待着蒋介石的决定。

  片刻后,他转过身,脸上已看不出喜怒:“给延安发电。以军事委员会名义,正式致电朱德、毛泽东。电文要点:一、通报淞沪战局之严峻,尤指日军空中优势对我地面部队之巨大杀伤;二、肯定其华北抗战之功绩;三、基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精神,为挽救上海危局,特请其派遣航空队南下支援淞沪空战;四、明确要求其派遣一支具备实战经验之战斗机大队,并承诺提供必要之地勤引导与后勤支持;五、强调此乃为保卫国家主权与民族生存之共同战斗,希望他们不留余力,慷慨为国。”

  他停顿一下,补充道:“另,让宣传部做好准备。明日各大报纸头版,既要渲染上海我军之英勇与困境,也要提及华北友军之重大战果,铺垫舆论。电文发出后,若延安回应,无论应允与否,皆要及时见报。”

  “是!”陈诚与钱大钧同时领命。

  “此事由健生亲自跟进。”蒋介石看着白崇禧,“与延安的一切联络,由你负责。不要急,但必须要快。”

  “明白。”白崇禧立正敬礼。

  一九三七年六月十日 延安 中央军委作战室

  李润石放下来自南京的急电,对着围站在华北地图前的周伍豪、朱玉阶等人开口说道:"咱们的蒋委员长撑不住了。上海空战,国军损失殆尽。日军完全掌握制空权,舰炮与航空火力日以继夜轰击我军阵地。张治中第九集团军被压缩在苏州河北岸,伤亡惨重。"

  周伍豪拿过过电文快速浏览:"白崇禧执笔,语气倒是客气。肯定我华北战果,呼吁基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精神,派遣航空队南下支援淞沪空战。"

  朱玉阶哼了一声:"说是请援,实际上是在算计我们。要求我们派遣一个整建制的战斗机大队,还要求规定每日最低出击架次。最后不忘强调共同战斗,无非是想将我们绑上他们的贼船。"

  "蒋介石的算盘打得很精。"李润石点燃一支烟,"若我们出兵得力,解了上海之围,功劳是他的领导有方。若我们推诿或作战不利,便是'假抗日、真扩张'。无论哪种结果,他都能在舆论上占据主动。"

  听到李润石的话,周伍豪点头开口:"但客观来看,上海战局确实危急。若第九集团军被全歼于苏州河北岸,于全国抗战士气打击巨大。且日军若完全控制上海,下一步必直逼南京,我们现在有这样的家底,要是再让南京出现五十万同胞被屠杀的事情,那我们是有很大责任的……"

  作战室内陷入短暂沉默。

  "陈赓的北霸天大队目前状况如何?"李润石向刚走进来的毛泽民开口问道。

  毛泽民立即报告:"歼一战斗机大队满编三十六架,备机十二架。飞行员均完成高级训练科目,有实战经验者二十四人。大队长高志航,原东北军航空队尖子,政治可靠,技术过硬。目前该大队驻防太原机场,负责山西防空。"

  "航程与后勤保障能满足南下的要求吗?"周伍豪问。

  "歼一最大航程可达一千二百公里,转场至上海需中途加油。国军承诺开放豫北或皖北备用机场。弹药方面,12.7毫米机枪弹库存充足,但需要提前向前线机场运送。"

  听到毛泽民的回答,朱玉阶走到地图前,看着地图开口道:"战术上可行。以上海为中心,歼一的作战半径完全可以覆盖长江口的主要空域"

  "但风险同样存在。"周伍豪补充,"飞行员不熟悉江南水网地形与海洋气象。日军航空兵力量雄厚,经验丰富。且国军提供的机场安保与地面引导能否可靠,这些都是很重要的问题。"

  李润石沉思片刻,掐灭烟头:"利弊都很明显。上海若失,南京门户洞开,接下来可能是我们最不愿看到的大屠杀。但若支援成功,不仅挽救数十万将士生命,更将极大提振全国抗战信心。"

  说完这句话,李润石抬起头,语气笃定的开口道:"我的意见是:出兵。但条件必须要有。"

  "第一,不接受国军指挥。我军航空队独立作战,接受延安与前线联合指挥部双重领导。第二,作战区域与目标由我方根据战场形势决定,不接受硬性出击架次要求。第三,国军必须确保前进机场安全,并提供准确空情与气象信息。第四,作战期间,所有战果报道需客观公正,不得歪曲夸大或贬低,也不得进行任何有关赤化的舆论宣传。"

  周伍豪把主席的要求迅速记录下来:"这些条件合情合理。我立即起草回电。"

  "告诉蒋介石,"沉默片刻后,主席把手里的烟蒂掐灭,然后出声强调了一句,"我们不是为了挽救他的嫡系部队,而是为了保卫上海百姓,为了中华民族的生存而战。同时电令彭德怀,山东战役按原计划进行,不受影响。空军支援是另一条战线,不能因此削弱主要方向的攻势。"

  "是否立即通知高志航大队做准备?"毛泽民问。

  "立即准备。"李润石决策,"命令北霸天大队三日内完成战备整训。后勤部门优先保障该大队的油料、弹药与零部件供应。另,选派一支精干的地勤与技术保障队伍随行,保障好战机的维护问题。"

  相关的命令被迅速下达。延安的战争机器再次高效运转起来。

  当日晚,延安回电抵达南京。应允派遣"北霸天"歼一战斗机大队南下支援,但附带了四项条件。

  白崇禧接到回电后,立即面呈蒋介石。

  "毛泽东比想象中痛快。"蒋介石看完电文,一些不愉快的情绪从脸上显露出来,"四项条件,条条都在要自主权。"

  "但他们毕竟答应了。"白崇禧开口回答,"共军的飞行员素以悍勇著称,其战机性能亦远超我霍克III。若真能遏制日机嚣张气焰,于战局大有裨益。"

  "答应他们所有条件。"蒋介石做出决断,"但告诉前线各部队,严密关注共军航空队动向,特别是其转场路线与基地位置。发现任何情况,必须上报。"

  "明白。"白崇禧迟疑片刻,然后开口问了一句,"宣传部那边......"

  "按原计划进行。明日头版:'延安积极响应我军委会号召,遣航空精锐南下助战'。要多强调在全国同胞团结一心、在我领导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感召下,各方力量汇聚淞沪......"

  "是。"

  与此同时延安 红军大学宿舍

  窗外的延河水在夏日的阳光下静静流淌,远处的宝塔山轮廓清晰。北平大学生林枫放下手中的《解放日报》,揉了揉有些发酸的眼睛。报纸头版报道着徐州方向的最新战况,彭德怀部在山东边境连续告捷的消息让人振奋。

  宿舍门被推开,同住的东北流亡学生张瑞快步走进来,脸上带着些兴奋的神色。

  “林枫,系主任通知马上开会,所有来自平津和东北的同学都要参加。”

  “什么事这么急?”林枫站起身,顺手整理了一下身上浆洗得干净的灰色制服。来到延安这段时间,他已经习惯了这种突然的集体行动。

  “不清楚,但听说和山东那边有关。”张瑞压低了些声音,“我刚才在教研室看到了几个总政的干部。”

  抗大的一间教室里坐满了人,大多是和他们一样从敌占区来的青年学生。讲台上,一位戴着眼镜、神情严肃的中年干部正在讲话,林枫认出他是中央组织部的一名负责同志。

  “同志们,”负责人的声音平稳而清晰,“当前抗战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军在山东方向连续取得胜利,收复了大量国土。党中央决定,立即着手准备接收和管理新解放的山东地区。”

  教室里一片寂静,所有人都凝神听着负责人的讲话。

  “为此,中央决定从延安各机关、学校、部队抽调精干力量,组建一个三千人规模的山东干部团,随军东进,负责建立地方政权、发动群众、支援前线。”

  林枫感到心跳微微加快。山东,他的老家。北平沦陷后,他就与家人失去了联系。

  “干部团成员来自各个方面,”负责人继续介绍,“有边区政府的行政骨干,有垦殖兵团的生产能手,有红军大学的教员和学员,有东北大学的流亡师生,有陕北公学的毕业生,还有红军医科大学培养的医务工作者……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全都是同志,全部都是我们中国共产党的党员。”

  “同志们,你们是从平津、东北来的知识青年,熟悉北方情况,有文化、有热情,是干部团急需的新鲜血液。组织上希望你们踊跃报名,到前线去,到群众中去,到最需要你们的地方去。”

  会后,林枫和张瑞没有多犹豫,立即递交了报名申请。

  接下来的几天,整个延安都仿佛动了起来。林枫看到一队队穿着不同制服的干部从各处抽调而来——有穿着军装、打着绑腿的军队干部,有穿着工装、来自边区工厂的技术骨干,还有穿着土布衣裳、从垦殖兵团来的农业专家。

  林枫被分在了宣传组,负责文化教育和动员工作。他领到了新的装备:一个帆布背包,两套换洗衣服,一双结实的布鞋,一顶草帽,还有纸笔和油印工具。

  是日夜,干部团在延安东门外的大操场上举行培训动员大会。林枫站在人群中,看着眼前这支庞大的队伍。三千多人按系统编成多个大队,旗帜鲜明,队伍整齐。

  几位中央的首长前来致辞。林枫看到了周副主席,他站在临时搭起的主席台上,声音洪亮:

  “同志们,你们是革命的种子,是党中央精心挑选的骨干力量。你们的任务艰巨而光荣——努力学习,熟练的掌握、运用和发展培训的知识,然后到山东去,把新解放区建设成巩固的抗日根据地!”

第一七四章:硕导,鱼雷机

  一九三七年八月二日 延安 红军总院

  卫辞书正在为前线送下来的伤员进行大手术。

  过去的一段时间,彭老总的一野和刘司令员的四野在山东秋风扫落叶,在全歼掉鬼子的二十师团后,彭老总的一野北上济南,力挫日本鬼子的第二师团,接跟着出关的四野则挺进胶东,把在胶东烧杀劫掠的鬼子打的鸡零狗碎,现在只剩下了两个联队的残部依靠海军的支援在青岛市区里面当缩头乌龟。

  打仗总有伤亡。

  虽然后勤部会在战前把高标准的防弹衣配发到每个战士手中,但战场上枪炮无情,流血牺牲的事情总是会不可避免地发生在自家战士们的身上。

  索性在前段时间不久,第一批量产的12架运输机——运一已经全部下线,这让野司总院能把无法处理但病情相对稳定的重伤员通过飞机运往大后方接受最高规格的临床治疗。

  作为红军医院神外、胸外、普外、心外最无可争议的第一把刀,重伤战士们的治疗任务绝大多数会落到卫辞书的头上,而傅连暲在找到卫辞书商议过后,也总是借着卫辞书的上手术台的机会举办教学手术,让各科室和各分院的骨干医生前来观摩进修……

  总院第三手术室,无影灯下,卫辞书完成最后一针皮下缝合,剪断肠线。器械护士递过敷料,他利落地覆盖伤口,加压包扎。扎

  “汇报生命体征。”卫辞书头也未抬地开口问了一句。

  听到卫辞书的问题,一旁盯着设备读数的麻醉师快速开口回应:“血压105/70,心率88,血氧饱和度96%,呼吸16。平稳。”

  “送复苏室。注意观察引流和尿量。”卫辞书褪下沾血的手套,扔进污物桶,转身走向洗手池。手术台旁,几名观摩的医生低声讨论着刚才的手术的高难度环节和相关技术要点。

  用刷子仔细刷洗手臂至肘部,碘伏消毒,冲净。卫辞书用无菌毛巾擦干,脱下手术衣,露出里面早已被汗水浸透的绿色洗手服。他的腰椎已经因为连续七个小时的站立而开始发出酸胀的信号。

  卫辞书推开手术室门,走廊里消毒水的气味混合着夏日的燥热扑面而来。午后的阳光透过高窗,在地板上投下明亮的光斑。

  回到办公室,一个双层的铝制饭盒摆放在桌面上。卫辞书笑着走近,果然发现饭盒旁压着一张便条,是林婉秋工整的字迹:“手术再忙,记得吃饭。”

  打开饭盒,上层是小米饭和炒土豆丝,下层是炖得烂熟的羊肉和几块南瓜。饭菜温热的有些发烫。卫辞书拉过椅子坐下,拿起筷子,刚扒了一口饭,门口就响起了熟悉的敲门声。

  傅连暲推门进来,手里拿着一份文件夹,对着卫辞书笑呵呵的开口道:“辞书你这是刚下台?正好,有事找你商量。”

  看着门口傅连暲的身影,卫辞书放下筷子,起身给傅连暲倒了杯水:“老傅,你说。”

  听到卫辞书的话,傅连暲拉了把椅子坐在卫辞书对面,然后把文件夹摊开在桌面上,推到卫辞书面前:“总卫生部和中革军委联合下了文件,要求红军医科大学尽快培养一批高级医学人才。除了常规教学,决定开设研究生班,首批试点招收十五人,专攻野战外科、传染病防治和战地救护三个方向。”

  “上面明确,具备深厚理论知识和丰富实战经验的专家可担任硕士生导师。辞书,你这两个条件都符合。总卫生部点名,希望你能带三个学生。”

  放下手里的筷子,卫辞书接过文件快速浏览了起来。研究生培养方案、导师遴选条件、学员选拔标准……卫辞书一眼就看出来了,这是他前段时间写的东西,没想到下来的这么快。

  “学员从哪来?”

  “主要从红军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各部队的卫生骨干、还有新近投奔的医学专业知识分子里选拔。政治审查和业务考核都由总政和总卫共同负责。”傅连暲推了推眼镜,随即继续开口说道,“半个月后,在总卫召开师生洽谈会,双向选择。你有三个名额,去挑挑看。”

  卫辞书合上文件夹,沉吟片刻。前线战事紧张,手术排得满满当当,带学生意味着要投入大量时间备课、指导、修改论文。

  “时间上怕是……”

  “知道你现在任务重。”傅连暲打断文辞的迟疑,“但这事关长远。我们不能总靠你一个人做高难手术,得尽快培养出自己的专家队伍。你的临床经验和那些来自后世的医学知识,也是根据地的宝贝。”

  说完上面的话,傅连暲顿了顿,随即放慢语气开口说道:“不强迫。但你考虑一下,一周内给我答复。洽谈会最好参加,亲眼见见候选人。”

  卫辞书看向窗外。操场上一队医护人员正进行担架的搬运训练,起伏的口号声隐约可闻。不知道怎么的,卫辞书想到了第一次见自己师爷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