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崇祯帝,请陛下称万岁 第413章

作者:请叫我小九哥

  如果他们回来之后,到处宣扬说是朝廷正在施粥、并且愿意接受他们投降的话,李自成的大军岂不是会瞬间动摇军心?

  要知道,朝廷又是给地,又是给钱,又是给农具的,只是要求他们去辽东而已,对于这群活不下去的百姓来说,这简直就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

  一旦这个消息在军中传开,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与此同时,罗汝才也被这个消息惊得半晌说不出话来。

  过了好一会儿,他无奈地摇了摇头,心中暗自感叹:

  “果然我还是低估了孙传庭,能想出这个主意,就足以证明孙传庭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才。”

  另一边,安置好这些百姓之后,孙传庭便即刻回到了书房。

  他坐在书桌前,沉思了片刻之后这才拿起笔,亲自写了两封奏疏。

  在奏疏中,他详细地说明了潼关发生的事情以及李自成想要投降的事情,同时他也详细说明了自己的看法。

  那就是他觉得李自成还是在诈降,为的只是拖延时间。

  毕竟,李自成此人诡计多端,之前就曾经多次使用诈降的手段来迷惑朝廷。

  而他之所以还是愿意接受李自成的投降,一来是因为圣旨,二来是因为李自成确实送来了不少百姓。

  哪怕这些百姓都是老弱病残,可这些也都是大明的百姓,他无法拒绝!

  并且他估计,只要这件事传开,肯定还会有更多的农民军愿意投降朝廷。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他答应了李自成的投降,不过具体要怎么决断,还是需要朝廷尽快拿个主意。

  同样的内容,孙传庭写了两份,一份直接送到朝廷。

  毕竟在孙传庭看来,朝廷是最终的决策者,必须要让朝廷知道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才好做出决断!

  至于另外一份,自然是直接送给朱慈烺了。

  毕竟之前的时候朱慈烺可是说过,只要是关于陕西的战事,都必须直接上报给他。

  本来按理来说,有了朱慈烺的交代,孙传庭应该直接越过朝廷,然后直接将这件事情禀告给朱慈烺的。

  但是孙传庭却没有这么做,而是一式二份,同时送往了辽东和京城。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现在的孙传庭并不知道朱慈烺之前造反的事情、也不知道这大明朝眼下已经是朱慈烺当家作主了。

  所以在他的认知里,崇祯依然是最大的那个,朝廷才是最终的决策机构。

  至于太子爷.

  也只是太子爷罢了!

第280章 太子不在京城,崇祯怎么也不上朝了?

  做完这一切之后,孙传庭即刻唤过来两队锦衣卫。

  彼时,府衙内的气氛显得格外凝重,孙传庭面色如霜,眼神中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决然。

  然后将两封奏疏慎重地递到最前面的两个锦衣卫手中。

  紧接着,孙传庭沉声道:

  “即刻将这两封奏疏送往京城和宣府,此事关系重大,关乎我大明江山社稷之安危,一定要以最快的速度送到,不得有丝毫耽搁!”

  “若误了大事,提头来见!”

  他的语气中充满了威严与紧迫,让在场的人都不禁心头一紧。

  为首的锦衣卫百户听到这话,赶忙双手抱拳,眼中满是坚定与决然。

  “大人放心!小人一定不辱使命!哪怕肝脑涂地,也定要将这奏疏安全送达!”

  他的话语掷地有声,仿佛是对孙传庭的承诺。

  随后,锦衣卫们小心翼翼地将两封奏疏封进匣子里。

  那匣子虽不大,却仿佛承载着千钧重担。

  随后他们又用油布将匣子包裹了好几层,每一层都裹得严严实实,生怕在途中出现任何差错。

  做完这一切,他们这才兵分两路,各自骑上快马,如离弦之箭般离开了潼关。

  孙传庭站在府衙门口,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心中不禁涌起一阵感慨。

  接下来,就只能等着朝廷的回复了。

  他不知道朝廷会做出怎样的决定。

  是接受李自成所谓的‘投降’,还是坚决拒绝,继续与农民军血战到底?

  这一切都是未知数。

  他只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守住陕西!

  因为这是他的职责,也是他对大明的忠诚!

  哪怕前方荆棘丛生,哪怕希望渺茫,他也绝不退缩。

  虽然孙传庭下达了八百里加急的命令,但是在古代交通条件有限,无论战马的速度有多快,还是远远达不到日行八百里这个速度。

  充其量也就是日行五百里左右,差不多也就是后世的二百五十公里。

  因此,直到第五天的时候,前来送信的锦衣卫才抵达了京城。

  这一路上他们风餐露宿,马不停蹄,不敢有丝毫懈怠,只想着赶紧把信送到京城。

  而另外一队锦衣卫,则还在路上艰难跋涉着,还需要大约两天的时间才能到达宣府。

  “闪开闪开,紧急军报!不得阻拦!”

  快入城的时候,护送奏疏的锦衣卫们便大声呵斥了起来。

  那声音如同炸雷一般,在城门口响起。

  城门口的官兵见到这一幕,哪里敢阻拦?

  毕竟他们深知紧急军报的重要性,这玩意儿要是拦了,那可是要命的!

  于是,他们赶忙帮忙驱散起了围在城门口的百姓。

  百姓们也被这突如其来的呵斥声吓了一跳,再加上守城官兵驱散,也纷纷避让开来,给送护送军报的锦衣卫让出了一条通道。

  就这样,护送军报的锦衣卫毫无阻碍地进了京城,然后直奔兵部而去。

  本来按照朱慈烺之前的规定,无论何地的军报都是要直接送到东宫的,以方便他第一时间作出决断。

  但是现在朱慈烺不在京城,这军报自然也只能按照流程送到兵部了。

  与此同时,兵部衙门内。

  李邦华正一脸凝重地坐在书桌前,翻看着各类呈递上来的奏疏。

  他的眉头微微皱起,眼神中透露出疲惫与忧虑。

  本来以往这个时候,兵部其实没有什么事情可做的。

  因为这个时候所有的军队差不多都忙着过冬了,战事相对较少,兵部的工作也相对轻松。

  但是如今不一样,如今朝廷既要在蒙古用兵、还要在陕西用兵,甚至河南周边的省份也都没闲着。

  除了需要驻守一定的军队防止农民军进入周边省份之外,还要派出一部分兵力帮助河南省内的百姓迁移。

  说实话,这真是一件浩大的工程。

  无数的人力、物力被投入其中,却依然难以满足需求。

  即便兵部之前已经对那些总兵下达了诸事各自决断的命令,但很多事情还是需要兵部来亲自决断的。

  所以最近一段时间,李邦华可谓是忙得不可开交。

  他每天都要处理堆积如山的军报,协调各方兵力,安排粮草供应,常常忙到深夜才能休息。

  除此之外,宣府那边的情况也让他感到有些意外。

  因为前不久朱慈烺给他写了一封信,大概说明了一下土默特的事情。

  在信中,朱慈烺表示虽然土默特还没有明确表示答应投降大明,但是他估计土默特应该是不会拒绝的。

  毕竟土默特现在仅仅只是一个小部落,人口也就几万人,兵力不足五千,怎么拦得住七万骑兵的践踏呢?

  只要他一个命令,七万骑兵一踏而过,土默特就会彻底消失在蒙古草原上。

  因此,土默特投降大明是必然的!

  李邦华对此深以为然,他一边感叹朱慈烺的决断,一边又暗自担忧起来。

  因为接下来朝廷可能要在土默特驻兵了,到时候兵部又该忙了。

  从兵力的调配到粮草的供应,从驻地的选择到与当地部落的协调,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心安排,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新的麻烦。

  总的来说,看来在过年之前,他这个兵部尚书都闲不下来了。

  微微叹了口气,李邦华又拿起毛笔准备处理政务。

  他的手有些颤抖,显然是过度劳累所致。

  可没等他下笔,一个官员突然匆匆跑了进来。

  “大人!紧急军报!从陕西送来的!”

  那官员大声喊道,声音中充满了焦急。

  陕西送来的紧急军报?

  李邦华听到这话,猛地一下子站了起来。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担忧和震惊,然后赶忙说道:

  “军报在哪里?快呈上来!”

  那官员听到这话,赶忙对着门外招了招手。

  紧接着,一个满面憔悴的锦衣卫就被两个门口值守的官兵扶了进来。

  那锦衣卫一路奔波而来,早已疲惫不堪,连站都站不稳了。

  脸上满是灰尘和汗水,眼神中透露出疲惫与迷茫。

  就在这时,旁边有人送上来了一杯茶水,那锦衣卫颤抖着双手接过茶水,随即一饮而尽。

  等喝了茶水之后,那护送军报的锦衣卫这才缓和了下来,随即小心翼翼地将怀里的匣子掏了出来。

  然后恭敬地呈给李邦华道:

  “大人,这是陕西总督孙传庭孙大人让小人送来的奏疏,请您过目。”

  “辛苦了。”

  李邦华点了点头,然后伸手接过密匣。

  他的手轻轻抚摸着密匣,仿佛能感受到里面奏疏的重量,确定密匣没有被人拆封过之后,他这才缓缓打开密匣,拿出了里面的奏疏。

  紧接着,他迫不及待地打开了奏疏。

  因为他知道,陕西那边一定发生了紧急的事情,不然孙传庭不会在这个时候送这样的一封奏疏来。

  快速浏览了一遍军报的内容之后,孙传庭的脸色瞬间变得怪异起来。

  说实话,在打开这份军报之前,他已经大概想象过那边可能发生的事情。

  比如说潼关快要守不住了,孙传庭想要朝廷派兵协助。

  比如说是粮草不够了,孙传庭想要粮草。

  更或者说,潼关已经被李自成攻破了!

  但他万万没有想到,奏疏上的内容居然是关于李自成投降的事情。

  这种事情实在是有些太扯了。

  因为李自成之前已经投降过六次了,朝廷也接受了他的投降,可他每次都反叛了。

  每一次的投降都像是一场骗局,让朝廷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搞到现在,只要一说起农民军投降,文武百官们都会头疼不已。

  那些农民军狡猾多端,反复无常,实在是让人难以捉摸。

  可偏偏朝廷又没法直接拒绝,因为从始至终,朝廷都想以最小的代价解决农民军起义的事情。

  而招降,无疑就是最小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