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崇祯帝,请陛下称万岁 第263章

作者:请叫我小九哥

  脸上一阵白一阵红的。

  随后满脸不甘地说道:

  “可你们要的实在是太多了,真要割让这么多领土,我回去实在无法向陛下交代。”

  “要不这样,割让此处以西的土地如何?”

  多尔衮说着,伸出手指,指了指面前地图上的一处位置(差不多就是现在的辽宁台安县)。

  这里距离锦州约两百里,距离盛京也是两百里。

  然而,伍元召显然并不打算就这么妥协,他挺直了腰杆,双手叉腰,依旧态度强硬地说道:

  “不行,这也太少了,我们绝对不可能答应!”

  一旁的裴元吉也连忙附和道:

  “没错,这也太少了,你当我们是要饭的呢?”

  “看来你们今天还是没有诚意,那咱们今天就别谈了,等明天再说吧!”

  说完,他拉着一旁的伍元召作势转身就要往外走。

  抛开立场不谈,多尔衮也算是一个名将了,但此刻却是没有一点脾气。

  眼看着这两个人真的要走,多尔衮赶忙对着一旁的两个建奴使臣使了个眼色。

  那两人瞬间会意,赶忙走上前去,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伍元召和裴元吉拉了回来,谈判这才得以继续进行下去。

  此时此刻,难受的不只是多尔衮,还有那些他带来的那些建奴文人。

  他们虽说也读过一些书,但和这些饱读诗书、巧舌如簧的御史比起来,实在是相差甚远。

  这就导致他们完全吵不过对方。

  有时候吵得太凶,伍元召和裴元吉就会利用一些历史典故来骂人,偏偏他们有时候也听不懂,一时间搞得异常狼狈。

  说实话,他们真是有点后悔来到这里了。

  本来嘛,这种事情就应该让那些投降大清的汉人来干,可那些人根本不敢露面,而且皇太极也不敢让他们跟着一起来。

  因为一旦这些人出现,就会被地打上汉奸的标签。

  到时候,说不定谈判还没开始,他们就会被愤怒的百姓给生吞活剥了。

  就算侥幸不被杀,在这两个御史的千夫所指之下,恐怕他们也说不出一句话来。

  这就导致了如今的这幅场面。

  与此同时,就在府衙的偏殿之中,朱慈烺正坐在一张桌前,一边喝着茶水,一边静静地听着从大堂传来的激烈争吵声。

  不得不说,他有时候确实挺讨厌御史们平日里的吹毛求疵、挑三拣四的德性,觉得他们过于苛刻,总是无端地给皇帝制造麻烦。

  但是就此时的情景而言,朱慈烺突然又觉得这些个御史还是有点用的。

  就这样,这场你来我往、激烈无比的谈判持续了整整三天。

  在这三天的时间里,双方你来我往,互不相让,每一个条款都经过了反复的争论与权衡。

  最终,建奴方面无奈地答应让出长宁堡以西的所有土地(也就是现在的辽宁辽阳县),这和之前朱慈烺和祖大寿计划的分毫不差。

  除此之外,由于建奴之前从大明抢夺来的银子早已花得所剩无几,没多少银子可用于赔偿了。

  所以最终双方商定,建奴赔偿大明五十万两金子、三百万两银子以及各色奇珍异宝三十箱。

  朱慈烺心中也清楚建奴财力有限,权衡利弊之后,也就勉强答应了这个赔偿方案。

  接下来最为关键的就是人口问题。

  大明要求建奴归还所有被掳走的二十万大明百姓,可建奴根本拿不出这么多人来。

  因为但凡被掳掠到辽东的汉人,本身的存活率根本不到七成。

  也就是说,建奴掳掠了二十万大明百姓,但真正能活下来的最多也就十五万。

  再加上后续繁重的劳役、以及残酷的虐待,到现在活下来的连五万都没有了。

  所以,建奴最多只能释放这五万汉人百姓。

  除了这些要求之外,朱慈烺还提出了一个额外的要求。

  那就是除了这些汉人百姓之外,他还向建奴索要了一些女真人。

  这些女真人正是之前被明军俘虏的建奴的家人。

  朱慈烺之前派人找到他们,让他们详细写下自己家人的姓名住址,打算把他们的家人都接到大明。

  这些建奴做了俘虏,心里清楚自己是回不去了,也明白家人往后的日子肯定不好过,只会遭受无尽的歧视与苦难。

  所以听到朱慈烺要把他们的家人接到锦州,成为大明的百姓,他们也都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

  粗略估算一下,这些人居然就有七千多人。

  而建奴看到这个要求时,全都傻眼了。

  大明和他们索要汉人百姓,他们还可以理解。

  可和他们索要女真人,这是唱的哪一出啊?

  不过很快他们之中就有人反应了过来,根据这些人的地址和姓名,一看就不是一般的女真人,而是有些地位的女真人。

  并且大多数都是老幼妇孺!

  不用说,肯定是有女真人投降了大明,所以大明才会索要他们的家人。

  意识到这一点之后,多尔衮简直是被气的咬牙切齿!

  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这群该死的家伙居然会背叛大清,投降大明!

  可接着转念一想,他们现在不也算是向大明投降了吗?

  意识到这点之后,多尔衮瞬间就像被霜打的茄子一般焉了下来。

  也是,连皇太极都‘投降’了大明,更何况那些打了败仗的士兵呢?

  本来这件事情其实是在范文程的计划之外的,不过事已至此,不答应也没办法了。

  因为作为战败的一方,他们早就没有了讨价还价的资本。

  所以最终,多尔衮还是答应了下来。

  就这样,双方总算是敲定了所有的议和事宜。

  等多尔衮回去之后,建奴那边就会陆续把之前承诺的东西都送过来。

  议和结束之后,多尔衮也该回去复命了。

  于是,在第二天早上,多尔衮见过崇祯之后,便带着三百多人踏上了返程。

  本来他们来的时候带了五百人,但回去的时候却只剩这三百多人了。

  剩下的两百多人则是被大明强行扣留了下来,专门照顾那位被皇太极送到大明来的质子。

  事实上,这些人打心底里是不想留下来的,因为他们明白,一旦留下来的话这辈子可能就回不去了。

  不过很明显,他们根本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

  于是乎,他们只能目送多尔衮离去。

  而就在这段时间,祖大寿也没闲着。

  在把多尔衮等人送到锦州的第二天,祖大寿就迅速折返回了辽东。

  虽然没有继续向前推进,但他却派了很多人清理了前面堵塞的道路。

  如今前方的所有道路都已经彻底疏通,只要朱慈烺一声令下,他们随时都可以继续向前推进。

  总的来说,如今的场面比之前制定计划的还要顺利。

  毕竟按照之前的计划实施的话,肯定会造成很多士兵的伤亡,这是现在伴随着建奴求和成功,他们只需要过去接收建奴承诺割让的土地就可以了。

  这无疑是最好的结果。

  伴随着多尔衮返回盛京,祖大寿的二十万大军也接到了命令。

  随后,这二十万大军直接开拔,冲着前方继续推进。

  不过这次不是为了打仗,而是为了交割领地和人口。

  三天之后,烈日高悬。

  盛京外的大道上突然扬起漫天滚滚烟尘。

  出现在最前面的不是别人,赫然便是多尔衮!

  经过了三天马不停蹄地赶路,多尔衮一行人终于顺利抵达了盛京。

  此时此刻,他们的战马浑身被汗水浸透,鬃毛凌乱,就连他们自己也是显得满脸疲惫。

  多尔衮甚至来不及休息,进入盛京之后就直奔皇宫而去。

  刚踏入宫殿,早已得知消息的皇太极便急切地迎了上来,不等他下跪,就带着满脸的期盼与焦虑看向多尔衮问道:

  “怎么样?议和的事情商量得如何?”

  其实,在看到多尔衮平安归来的那一刻,皇太极心里就已明白议和大概率是成功了。

  只是具体的议和条款到底是怎样的,他还一无所知。

  多尔衮不敢有丝毫隐瞒,立刻将议和的具体结果一五一十的全部告知了皇太极。

  还将一份折子递给了皇太极,这上面写明了议和的具体事宜。

  就在这时,范文程也匆匆赶了过来。

  皇太极没有看这份折子上面的内容,是直接转交给了一旁的范文程,然后继续听多尔衮讲述。

  等到听完多尔衮讲述的事情之后,皇太极的眉头瞬间就皱了起来,脸上的肌肉也不自觉地抽搐了一下。

  他怎么也没想到,明军的要求竟然如此苛刻!

  土地、人口、金银财宝,每一项赔偿都像是一把锋利的刀,硬生生的在他心头割肉。

  皇太极此时满心都是不甘与愤怒!

  因为不论是土地、人口、还是金银财宝,都是他们曾经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可现在就这么轻易割让出去,实在是.

  心痛啊!

  皇太极在心里暗暗恼怒,可偏偏又无可奈何。

  因为此时他们刚刚战败,实力受损严重,根本没有和明军再次对抗的资本。

  不过他心里多少还是有些责怪多尔衮的,怪他居然会答应如此多的赔偿,

  紧接着就在这时,一旁的范文程已经看完了那份折子,随后嘴角上扬,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容看向多尔衮道:

  “不错不错,这次王爷算是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些赔偿对我们而言,虽然确实有些让人心疼,但也不是拿不出来。”

  眼看着范文程都帮多尔衮说话,皇太极也就不好在责怪多尔衮了。

  因为此刻要是一味地指责多尔衮,不仅会让多尔衮难堪,也会显得自己心胸狭隘,不利于内部团结。

  最终,他强压下心中的不满,看向多尔衮说道:

  “你这次做得不错,朕很满意。”

  多尔衮听到这话,赶忙跪倒在地,声音诚恳地说道:

  “臣弟不敢居功,只希望能弥补之前犯下的过错,多谢陛下给臣弟这次机会,臣弟以后绝对不会让陛下失望的。”

  皇太极何等聪明,一听这话就明白,多尔衮这是在向他索要之前承诺的重组正白旗的奖赏。

  一时间,皇太极的眼神瞬间变得有些复杂。

  有犹豫,有不舍,更多的是对权力的纠结。

  因为说实话,他根本不想答应让多尔衮重组正白旗。

  他想要以自己的名义重组正白旗,借此更加巩固自己的统治。

  可伴随着多尔衮成功完成求和任务归来,这个时候他这个皇帝要是不答应的话,似乎是不太合适。

  毕竟之前的承诺确实是他自己让范文程转达给多尔衮的。

  这会儿要是反悔,不仅会被多尔衮记恨,还会让手下的将士们觉得自己言而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