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请叫我小九哥
“要知道,大明的漕运关系着大明整个天下一半的税收和两岸数百万漕工以及数千万百姓的生计。”
“一旦漕运出现问题,大明京城连粮食都无法供应,那时又该如何是好?”
“万一数百万漕工再发生暴乱,大明又该如何是好?”
不得不说,朱慈烺在说这些事情的时候,带了些许夸张的语气,再仔细想想,事情确实也有可能会发展成这样。
而崇祯听到这话的时候,一时间也陷入了沉默。
他虽然还是十分愤怒,但也没有到丧失理智的地步,他心中清楚,朱慈烺所言并非危言耸听。
如果控制不好的话,事情真的可能会发展到那种地步。
最终,崇祯稍微平复了一下愤怒的心情,随后开口问道:
“那你说说,这件事情该怎么办?”
朱慈烺则是继续说道:
“很简单,为确保漕运安全,必须以最小的代价解决此事。”
“所以,儿臣决定招安他们。”
崇祯听到这话,顿时满脸的不可思议。
他本来以为朱慈烺会想出什么好办法解决这件事情,万万没想到居然是招安!
下一秒,崇祯呵斥道:
“不可能!朕决不答应!”
“这帮逆贼诅咒我大明朝气数已尽,你居然还想招安他们,告诉你,此事朕坚决不同意。”
“即便朕如今说话不算数,但只要有机会,朕就一定要杀了他。”
朱慈烺有些无语,合着这个坎过不去了是吧?
但他还是耐心解释道:
“杀一个李青山并非难事,可若真这么做了,那便是在告诉天下百姓,大明皇帝竟真的相信一本虚构的小说会代表大明国运,这岂不天下最可笑的事情?”
“这样吧,我们各退一步,儿臣答应你,等李青山被招降后,让你亲自打他一顿出气如何?”
崇祯听到这话,再次陷入了沉默之中。
因为他再次觉得朱慈烺说的没错
真要这么做了,那就是等于告诉全天下他崇祯相信一本小说代表了大明国运。
到时候万一再搞出个刻字的陨石什么的,那他又该如何是好?
片刻后,崇祯突然想到了什么,然后皱着眉头看着朱慈烺说道:
“等等,你该不会是想亲自去一趟山东吧?”
“没错。”
朱慈烺直接大方的承认了。
“虽然儿臣此次不打算动兵,但是也不打算主动招安,而是要让李青山跪在儿臣面前请求招安。”
“简单来说,就是要让他不战而降!”
“不然以后每次有人造反就要招安,那我大明的颜面何存?”
“以后天下人也不用读书练武了,直接造反便可当官,这岂不是天下间最可笑的事情?”
崇祯听到这话再次沉默,因为他发现朱慈烺比他想象中计划得更为周全。
然而就在下一秒,崇祯突然直勾勾的盯着朱慈烺,然后问道:
“不对!你肯定有什么事你还瞒着朕!”
朱慈烺听到这话,一脸诧异的看向了崇祯。
因为他真的有事瞒着崇祯,只是没想到居然被崇祯看穿了!
但紧接着,朱慈烺还是打马虎眼道:
“父皇这是说的什么话?儿臣有什么事儿能瞒着你?”
崇祯没有说话,只是重新做了下来,随后轻轻用手指敲击着桌面,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片刻之后,他抬起头来,目光锐利的看向了朱慈烺。
“你该不会是想对漕运下手吧?”
这话一出口,朱慈烺脸上的表情瞬间就变了。
因为崇祯猜对了!
他确实是打算对漕运出手!
昨天晚上他几乎看了一夜关于漕运的各种资料和税收,因此打算对漕运的税收进行改革,结果他怎么也没有想到,居然会被崇祯看出来!
既然如此,朱慈烺索性也就不再隐瞒了。
端起太监重新送来的茶水给自己倒了一杯,又抿了一口,朱慈烺这才说道:
“本来这件事情是不打算告诉父皇的,可既然父皇已经猜到了,那么儿臣也就不再隐瞒了。”
“儿臣昨天晚上看了一夜关于漕运的各种资料和税收,觉得漕运已经到了必须改革的地步了。”
“所以这次去山东除了要招安李青山之外,儿臣还要改革漕运。”
崇祯听到这话,随即便露出了一副果然如此的表情。
他的性格或许不适合做一个皇帝,但他绝对是聪明的,所以才会看出朱慈烺对漕运有想法。
但随即,他的眉头又皱了起来。
因为想要改革漕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大明的前几任皇帝也不是没想过,但最终无一例外都放弃了。
是因为漕运涉及的官员、利益、势力实在是太庞大了,哪怕是皇帝对此也无可奈何。
哎!
先是在心中叹了口气,崇祯这才问道:
“说说吧,你想要怎么做?”
朱慈烺没有说话,只是冲着周围的太监宫女吩咐道:
“你们都下去吧,没有本宫的命令不得靠近,违令者:斩!”
太监宫女们听到这话,不敢有丝毫犹豫,行礼之后便纷纷退下了。
虽然这些太监宫女都算是自己人,在接下来要说的事情实在太过于重要,所以还是需要谨慎一些。
看到这一幕的时候,崇祯也不由得变得慎重了起来。
不多时,这里便只剩下了父子二人。
第130章 崇祯:这个黑锅太大,朕背不下!
看着崇祯一脸慎重的盯着自己,朱慈烺随即咧嘴一笑。
“儿臣要改商税,就从漕运开始!”
商税?漕运?
这两个词听的崇祯一阵愣神,毕竟在他看来,这两个词之前的关系好像不大。
也不怪崇祯这么想了,因为漕运每年收上来的税收不过也就十几万两银子而已,只占大明总税收的百分之一左右。
所以在崇祯看来,漕运只要能保证畅通、每年固定把南方的税粮运到京城来就已经不错了。
至于漕运所带来的额外税收,他其实并不是很在乎。
但既然朱慈烺这么说了,那他肯定有自己的想法。
于是乎,崇祯继续问道:
“仔细说说!”
“简单来说,其实就是提高商税!”
朱慈烺继续道。
崇祯并没有太过于惊讶,只是随口问道:
“你想要加多少?”
朱慈烺这次没有说话,只是伸出了两根手指!
崇祯有些无语。
“三十税二?就加这么一点税用得着搞这么神秘吗?”
朱慈烺咧嘴一笑。
“父皇误会了,儿臣的意思是十税二!”
什么?
听到这话的时候,崇祯顿时目瞪口呆,满脸的不可思议。
要知道,大明的商税在明太祖时期便已确定,即所谓的三十税一。
虽然最终收取的税收或许不止三十税一,但也绝不可能夸张到十税二的程度。
倘若真按此实行,那么当下面的官吏收税的时候,岂不是会演变成十税五?
也就是货物的一半都要上交给朝廷?
如此一来,那些商人们哪里还有活路?
明朝虽然重农抑商,但也没想过把商人往死里逼啊!
可真要是按照朱慈烺的方法收税,那天下必将大乱。
回过神来之后,崇祯赶忙摆了摆手道:
“不行不行,这绝对不行,你要是加个一两成,朕也就认了,可十税二是万万不行的。”
朱慈烺看到崇祯这般模样,心中只觉得好笑,但紧接着,他还是解释道:
“父皇,儿臣明白你的担忧,你无非是觉得十税二对于商人而言实在太重,肯定会引起商人们的强烈反抗。”
“而这也正是儿臣接下来要说的事情。”
“虽然当年太祖定下了三十税一的政策,但您我都清楚,下面的官吏实际收取的应该是十税一甚至更多。”
“到了如今,税收变得更加复杂,儿臣此前做过一番调查,发现如今大明真实的税收早已超过十税二。”
“您肯定要问了,为何税收如此之高,却不见有人上报或者有商人反抗?”
“原因也很简单,这是因为大明的税收主要针对小商小贩,而那些真正需要缴税的大商人却并不交税。”
“他们与当地官府勾结,进而逃税或者少交税。”
“十税二针对的便是这些商人!”
“当然,儿臣也知道不能一概而论,所有的货物都收取十税二。”
“对于一些货物价值不足一两银子的可免税、十两银子以下的只征收十税一,总而言之,具体的还要根据情况而定。”
崇祯虽然觉得朱慈烺说的有点道理,但还是摇了摇头表示不同意。
但朱慈烺却不管崇祯,仍是继续解释道:
“而且,儿臣所说的十税二是商人们最终要交的总额,不再包含其他任何税收。”
“也就是说,商人从运输、到售卖完一批货物,全部加起来只需要交十税二的税,除此之外不需要再交其他税了!”
“这难道不比原来的税收制度好吗?原来的税收看似是三十税一,但到了目的地之后他们又要交其他税额,还要被底层官吏为难,最终要交的税可能超过了十税二!”
“当然,考虑到通过漕运转运的货物一般都是要运到陆地进行售卖的,所以这些货物在经过漕运时只收十税一的税。”
“等到了陆地之后再收取另外的十税一,这样也能防止漕运一家独大。”
崇祯都无语了。
心说有没有搞错,这不是一样吗?反正最终都是十税二!
一脸无奈的捏了捏眉心,崇祯这才开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