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从太子李承乾到诸天圣皇 第181章

作者:江东一枝花

  “依制,藩国世子年满8岁,须得在宗学就读,16岁方可回返藩国。”

  “不只是这些藩国世子,朕的儿子一样循制就学。”

  “置宗卫三千人,教授兵书战策、武艺、理政之学,藩国世子回过之际可从宗卫中招募百人。”

  “潜龙卫统领李闵赐公爵,封号:杞,任少宗正,正三品,掌管宗卫,潜龙卫更易为宗卫。”

  ‘沙沙!’

  内侍连忙记了下来,下去传诏了。

  “谢陛下!”

  李闵想到了他会站在阳光下,却没想到是以一个这样的方式,感激、崇敬等复杂的情绪交织在心头,他不由自主的俯首行了一礼,那可是能够开国建制的宗爵。

  而且,少宗正,正三品官职,这已经站在了朝堂重臣之列,潜龙卫全部改为宗卫,无疑是给他们一个好前程,这些出自李唐宗室旁支的族人再也不用像老鼠一样躲在阴暗的角落里活动。

  “陛下英明。”

  刹那间,李道宗领悟到了这道诏书的深意。

  藩国世子8岁前来大唐就读于宗学,不仅仅是质子,更是在幼年时塑造身为唐人的观念,如此一来,世世代代,在外的藩国都会成为大唐最忠诚的附庸。

  而且,宗卫的设立不只是为了保护宗学,更是为这些藩国世子培养才能出众的亲信,方便他们回国接位。

  “大宗正院从现在开始要确立一点,除了原有的李唐宗室八支,增加河间郡王一脉,坚昆郡王一脉。”

  “坚昆国本为李陵后代,位于外铁勒五州之西,河中之北,朕已为他们赐姓李。”

  “登基之时,坚昆郡王李昭会亲自前来觐见!”

  “日后,有封于极西之地的宗室,必然绕不开坚昆国。”

  “是。”

  李道宗恭敬应道。

  河中以北生活着的族群并不少,但不成文明体系,以往被西突厥控制,时常驱使。

  现如今,西突厥已经遭到了大唐天军的暴击,这片势力空白必然要有人接管,光靠迁徙汉家儿郎,无法完美的融入其中,有坚昆国为大唐前驱,能够省去很多麻烦。

  越过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那里生活着斯拉夫人的无数族群,维京人以海盗的身份在东欧大地上抢劫掠夺,公元7世纪中期的世界,几乎强大的国家都位于地中海沿岸、亚欧大陆上。

  PS:古代的方圆五千里并不是用直径两千五百公里来计算面积,而是一个概念词汇,并无具体面积,仅代表最远距离,历史上唐朝最鼎盛时期,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

  南亚次大陆,东西之间距离为3100公里,南北之间距离为3200公里。

第185章 开历史先河,将士族赶尽杀绝!

  贞观十七年,三月下旬,渭水畔人来人往,将作监、工部调动了十万民夫以修建祭坛。

  长安城中,兵部拿出了一份新的军制方案,以英国公徐世绩为首,鄂国公尉迟恭、卢国公程知节为副手,开始对全国范围内的府兵进行调整,先一步整肃的是关内道26万府兵。

  “陛下。”

  “全国府兵已经清点完毕。”

  “府兵首先是在折冲府管辖之下,有户籍,其次,年满20岁,不到60岁,无残缺,身体健康。”

  “府兵属于不课户,分得一顷田,其中,20亩是永业田,80亩是口分田,永业田可以继承,口分田则在死后要归还给朝廷,由折冲府再行按照兵部要求分给新的府兵。”

  “依府兵制,一火十人须得备足六匹驮马(一匹马价值2.5万钱),还要准备乌布幕、铁马盂、布槽、锸、锄、凿、碓、筐、斧、钳、锯各一个,甲床二,镰刀两把。”

  “二十人为一队,须得准备火钻、胸马绳、首羁、足绊,每个府兵要自备弓、箭,携带各种工具和衣装:胡禄、横刀、砾石、大觿、毡帽等等,包括备足粮食。”

  “臣以为县兵、郡兵应效仿府兵,更易为军户,而非民籍,一顷田不再分为永业田和职分田,均为永业田,且依旧为不课户,若家中无子嗣承继军籍,可由亲眷男丁代替。”

  “县尉管三百县兵,日常清剿贼匪、维护治安,郡尉如是,听从兵部调遣。”

  兵部尚书徐世绩一边说着,一边将奏折递给了内侍。

  “嗯。”

  审阅奏折之后,李承乾淡淡道:“朕大致清楚你们的想法。”

  “即,军户世代为兵,脱离于地方衙门,县令、太守无权调用。”

  “要做到这样,就必须确保军户的利益,一百亩永业田是最基本的,然后,还有兵甲、马匹、粮草这三个开支大项,前两者可以由朝廷负责,粮草须得由地方县衙、郡衙负责。”

  “这样的话,单单是调整兵部,恐怕还不够,须得六部、九寺五监到场。”

  “是,陛下。”

  徐世绩、尉迟恭、程知节点头应道。

  调整府兵制,以募兵制相结合,边军、中央禁军、地方军,这已经不只是兵部的事情了,涉及到了三省六部及地方郡、县。

  “来人。”

  “召尚书令、侍中、中书令、六部尚书、太常卿、光禄卿、卫尉卿、大理寺卿、太仆卿、司农卿、太府卿、

  少府监、将作监、都水监、军器监、御史大夫前来朝议。”

  当即,李承乾直接下达了一道诏令。

  “是。”

  内侍匆匆领命离去。

  “英国公、鄂国公、卢国公。”

  “你们先等一等。”

  “是。”

  徐世绩三人丝毫不敢质疑,恭敬的盘坐在下首。

  辰时四刻,两仪殿。

  “嗒嗒!”

  此起彼伏的脚步声从外面传来,二十一名朝廷重臣依次入内。

  “陛下。”

  众人纷纷行了一礼。

  “来人,将兵部的奏折予他们传阅。”

  摆了摆手,李承乾吩咐道。

  “是。”

  内侍二话不说,将帛书递给了尚书令岑文本。

  “呃呃!”

  在场群臣微微一怔,全都聚集到了一起,观阅这份由兵部递交的奏折,时而有目光从徐世绩三人身上掠过,尉迟恭有些坐立不安,他一个武将去干文官的活,这已经很为难了,还要在这接受点评。

  “陛下。”

  “臣以为兵部此议甚好。”

  “郡、县置兵,可以做到确保地方稳定。”

  “裁撤全国府兵,可以让国库开支大大缩减。”

  “只是要想实施这一方略,需要调整的地方太多了。”

  最终,尚书令岑文本在看过之后,第一个开口谏言。

  “臣附议。”

  侍中张玄素附和道:“地方兵制基于郡、县,而大唐如今行道、州、县。”

  “兵部要直接管辖县尉、郡尉及县兵、郡兵,单单是这些地方兵多达上百万,连同他们的家庭,至少是百万户,这可不是一个小动作。”

  “还有,兵部要自信筹措兵、甲、马匹,这就需要建立类似于军器监的匠造坊。”

  “臣附议!”

  在场群臣全都表示赞同二者的看法。

  “梁国公以为呢?”

  上首的李承乾将目光投向了并未出言的中书令房玄龄。

  “陛下。”

  “臣斗胆请问,改军制是为了大唐更加强大,还是只为了军队?”

  ‘咯噔!’

  这话直接让在场朝臣们心中一激灵。

  “自是为了大唐。”

  迎着众臣的目光,李承乾认真道。

  他要的大唐不只是一个帝国,还是一个世界的绝对主宰,只有这样才能在征伐诸天万界中发挥出更强大的战斗力,以确保主世界的升格和强大。

  “臣建议对朝廷、地方官制进行大改。”

  “秦、汉之时,三公九卿与郡县相合,到如今,朝廷的三省六部、九寺五监,太过繁琐,官员之多,已经让国库负担重若万钧,须得卸下包袱,轻装前行。”

  房玄龄昂首挺胸,高声道。

  ‘什么?’

  全场一片哗然。

  谁也没想到这位梁国公行事竟然如此暴烈,上来就是改革朝政,这是要翻天呐。

  “继续。”

  眼睑微动,李承乾示意道。

  “是。”

  房玄龄大胆谏言:“朝廷既置三省六部,何不以吏部掌文官品秩铨选之制,考课黜陟之方,封授策赏之典,定籍终制之法,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

  “礼部掌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之事,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

  “兵部职掌全国县兵、郡兵及地方武官选授、简练之政令。”

  “刑部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工部执掌土木兴建之制,器物利用之式,渠堰疏降之法,陵寝供亿之典。”

  ‘大胆匹夫!’

  这一谏言直接让在场除了六部尚书之外的官员为之愤慨。

  如若以此而为,那么,在场除了鸿胪寺、大理寺之外,其它几乎都可以裁撤了。

  ‘有点意思!’

  微微一笑,李承乾从房玄龄的谏言中看见了后世的影子。

  三省六部制在明清时期一度达到了鼎盛,成为了封建体制中最完全的一部分。

  实际上,房玄龄提出的六部职能跟后世只有一部分差距,例如,后世的礼部还管有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这一部分现在是由鸿胪寺在处理;后世的兵部职掌全国军卫、武官选授、简练之政令,现在只掌管地方兵,边军及中央禁军一点都没参合。

  “陛下!”

  一众官员看见李承乾的表情,脸色不禁变了,焦急出声。

  “梁国公之言实为谋国之言。”

  “朕以为甚好,但还不够好。”

  面向众臣,李承乾沉声道:“黄门侍郎何在?”

  “臣在!”

  早已等候在侧的黄门侍郎出身待命。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大唐欲行万世,必得破陈出新,朕以梁国公之言为引,今日定下朝制、官制。”

  “嘶!!!”

  满殿群臣无不倒吸了一口冷气。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是什么样的一句话?传了出去,天下必将为之震动,由此可见皇帝变革之心之坚毅。

  “拟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