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任鸟飞
李清照一张嘴,李恪非顿时就感觉眼前一黑。
李清照根本没有注意到李恪非的神色变化,她还在那滔滔不绝地给众人分析:留在后宫,以后再想回家就只能是奢望了;赵俣有那么多妃嫔,可能几个月,甚至几年都见不到赵俣一面;宫中的女人为争宠没准会使出什么阴谋诡计,一个不小心,没准还会连累家人,等等……
听李清照的意思,她选择回家,简直太英明了。
一旁的李恪非再也忍不了了,他高举起巴掌,大喊:“我打死你这个逆女,你害死我李家了!”
李清照有些懵了,‘这是甚么情况,我正说得好好的,从小到大没打过我一下的爹爹,为何会发这么大的火,要打死我?’
李清照可不会束手待毙,哪怕要打她的人是她父亲。
就见,李清照在第一时间躲到了远处。
李清照不躲,李恪非的心里还能舒服点。这至少说明,李清照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不想,李清照不仅做错了,竟然还想逃避惩罚。
这下子,李恪非是真生气了,所以他开始追李清照,势要好好揍这个不识大体、自私自利、自作聪明的逆女一顿不可。
见李恪非要动真格的了,李清照也慌了,她心想,‘真被小皇帝给猜到了?我爹要打我屁股?’
想到赵俣,李清照这才想起,赵俣给了她一块让她可以免于挨揍的令牌。
李清照赶紧将金字牌拿出来顶在身前,大声说道:“你不能打我,我有这个!”
李恪非心想,‘不管你有什么,今天我都得打你两下,不然,以后你还得了?还有,不打你几下,演演苦肉计,我也没法跟老师交代啊!’
然而,当李恪非看清楚李清照手上拿的是什么东西了之后,顿时就傻眼了。
金字牌!!!
金字牌全称“金字牌急脚递”,是赵宋王朝用来保证传递政府公文顺畅的一种通信凭证。
这种令牌轻易不会出现,
它主要用于传递紧急军情,像在宋夏战争等军事行动中,若有紧急军情,如边关告急等,会使用金字牌传递信息,让皇帝能第一时间了解战况,以便做出决策;
还有传达皇帝的诏令,像皇帝的赦书及军机要务等重要诏令也会通过金字牌来传达,如历史上的赵构就连下十二道金字牌召回岳飞,就是利用金字牌的权威性和快速传递性,确保皇帝的命令能迅速传达给前线将领;
另外,此令牌可以保证信息机密性,金字牌传递的“御前文字”由入内内侍省在禁中开拆、封装,不经通进司、进奏院等官僚掌控的信息通进机构,减少了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被泄露或篡改的可能性,保证了信息的机密性。
当然,金字牌偶尔也会被皇帝拿来当信物,但这种情况并不多见,一般人也不可能得到这样的信物。
作为礼部的官员,李恪非一眼就认出来了金字牌。
只是一时之间,李恪非搞不清楚这块金字牌到底是怎么回事?
反应了一下,李恪非赶紧按照见到金字牌的规矩,行大礼参拜,口中高呼:“臣李恪非接旨!”
见李恪非不仅不再打她了,还对她大礼参拜起来,让李清照怔了一下。
但很快,李清照便反应过来,李恪非拜的不是自己,而是自己手上的令牌,她心想,‘这到底是甚么令牌,这么厉害?’
作为女儿,李清照也不能让自己的父亲一直在这行礼啊,她赶紧去扶李恪非起来。
可李恪非却没动,而是小声问李清照:“你这金字牌从何处而来?”
听见“金字牌”这三个字,李清照才意识到自己手上的是什么东西,也终于明白了李恪非为什么会大礼参拜了。
李清照赶紧解释:“此乃陛下所赐。”
听到“陛下所赐”这四个字,李恪非才心下一松。他真怕这是李清照没轻没重从皇宫中偷出来的。如果真是那样,那李家算是彻底完了。
还好,这只是虚惊一场。
心里有底了的李恪非,这才直起腰,很严厉地问:“陛下为何会赐你金字牌,你一五一十老实交代。”
这时,李清照也意识到了,事情有些不对劲,她赶紧将赵俣赐给她金字牌时所说的,金字牌可以让她随时进入皇宫找张纯等人玩,还可以让她免于被李恪非责罚等事,完完整整地跟李恪非说了。
——当然,李清照肯定不能说,赵俣说的是打她屁股。这种事怎么能跟外人说呢,万一他们问起缘由,那晚的事,不就捂不住了?
接着,李清照又将她这次进宫参加宫闱科举考试的过程跟李恪非说了,还说了她是如何跟张纯等人结交的事。
等李清照说完,李恪非有些搞明白了,自己这个傻女儿,是不想留在后宫,但是有可能也正是因为她这另类的表现,反而让她脱颖而出被赵俣看上了,不然,赵俣怎么可能赏赐她金字牌,还派宦官和御前侍卫送她回家?
李恪非心想,‘若真是如此,或将坏事变好事?’
李恪非对李清照说:“金字牌借我一用。”
李清照听言,赶紧把金字牌给了李恪非。
李恪非不敢随便接过金字牌,而是严格按照礼仪双手捧过金字牌,揣入怀中。
随后,李恪非也顾不得现在已经很晚了,赶紧在第一时间去了苏轼家,将这件突发事件跟苏轼和苏辙说清楚。
苏辙听完,对李恪非很失望。他觉得,李恪非连这点小事都办不明白,又能办成什么大事?哪像晁补之,就办得滴水不漏。两人一比,天差地别。
不过话又说回来,晁补之事虽然办得漂亮,但晁敏应该不会有李清照受宠。
这么一看,李恪非可能还是要比晁补之更有用一些。
有能力的,机会小;机会大的,能力又不太行。
苏辙也很无奈。
倒是苏轼,觉得这也没什么,可以让赵俣和李清照自由发展,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嘛。
几人商量了一下,觉得也只能是这样了。
不过,怕李恪非再坏事的苏辙,这次特意交代李恪非,不要再玩心领神会、心照不宣那一套了,一定要跟李清照说清楚,绝不能再出一次这样的大乌龙了。
李恪非连连保证,他绝对不会再犯这样的错了。
回家以后,李恪非就对李清照直说:“你他日再入宫,慎勿失上章……”
这回,李恪非可不敢再跟李清照打哑谜了,而是把元佑党人目前糟糕的处境,这次让她进宫参加宫闱科举的目的,惹怒赵俣的后果,简单直白地跟李清照说清楚了,并明确告诉李清照,下次赵俣再看上她时,千万别躲。
此时,李清照已经知道了,她就不应该回来,应该跟其她十一个参加宫闱科举的女子一块留在后宫,成为赵俣的妃嫔,她差点害惨了李家,幸亏赵俣给了她一块金字牌,不然李家的麻烦就大了。
‘这……我该如何是好?’
李清照万万没想到,她的麻烦,没有因她离开后宫留在那深宫大内,而是如影随形地追着她回到了家中。
李清照的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月光透过窗棂,洒在她紧锁的眉头,映照出一抹淡淡的忧愁。她轻抚着那块沉甸甸的金字牌,思绪万千,不知如何是好……
……
第115章 华丽丽的逆袭
…
集英殿。
这是赵宋王朝的皇宫重要的宴殿之一,皇帝常在此举行春秋大宴、策试进士等活动。
让很多人没想到的是,郑显肃举办的宫闱科举庆祝宴会,竟然也是在这里举办的。
可以说,除了“中举”的妃嫔宫人戴的花是绿花不是红花等少量差别以外,宫闱科举取士与科举取士差别不大,氛围感绝对拉满。
这不禁让人意识到,郑显肃虽然出身寒门,但她的权柄,绝不比历任皇后少。
同时,这也使后宫的妃嫔宫人看出来了,郑显肃举办的宫闱科举,不是玩闹,而是一件很严肃的事。
后面发生的事,也证明了,赵俣确实力挺郑显肃搞这些。
赵俣不仅亲自出席了这次宴会,还当众宣布:女状元刘明达,升为十七嫔中的倒数
虽说因为年纪较小刘明达并没有得到传说当中的连幸十日,但刘明达一下子就从粗使宫女升为正二品的充仪,可以说是等于以坐火箭一般的速度升了上去。
关键,尚宫为尚宫局的最高女官,负责管理宫廷事务,包括引导皇后及后宫嫔妃的礼仪等,有时也会在皇帝身边侍奉,传达皇后及后宫的相关事务。
这样的身份,必将经常出现在赵俣身边,少不了被赵俣临幸不说,还得到了赵俣的重用。
司言和司记也都是皇帝身边的重要女官。
前者,负责宣传启奏,即向皇帝传达内外奏事,还负责宣读敕令等,需要经常在皇帝身边听候差遣。
后者:掌管宫内诸司的文书记录,皇帝处理政务时,可能会在身边记录相关事宜,以备查阅。
这两个职位更是整日跟在赵俣身边。
这代表什么,还用说吗?
由此不难看出,此次宫闱科举的含金量到底有多高。
这也必将使得今后赵俣后宫中的女人沉浸在读书、宫廷礼仪、女红技艺、品德修养方面的学习,以期像刘明达等人一样完成华丽丽的逆袭。
转天,又一个振奋后宫人心的消息传了出来。
昨夜,女榜眼章楠侍寝了。
由此不难看出,后宫中盛传的那个夺魁就能获得十日连幸的消息,绝不是空穴来风……
……
现如今,赵俣后宫的事,已经不仅仅只是赵俣下半身的选择了,有时它也是赵俣政治态度的风向标。
比如,一众宰执给赵俣送了十一二个妙龄女子,可赵俣却选择最先临幸章惇的亲孙女章楠,这就是一个很明显的政治信号——赵俣还将重用章惇当宰相,短时间内并没有换掉章惇的意思。
而假设赵俣这次
有人可能会说,这不对吧?
章楠是这十一二个妙龄女子中第一个被临幸的,不是因为她在宫闱科举中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吗?
对此,你猜这些宰执信不信?如果让他们来看,章楠获得
这其实也是一众宰执给赵俣送女人的原因之一。
他们想看看,始终不暴露自己真实政治态度的赵俣,到底是怎么想的?
而看赵俣宠幸谁,有可能就是一张很有效的阴晴表。
就像赵煦,就喜欢支持新党的刘清菁,讨厌支持旧党的孟相。
赵俣这一朝的宰执,也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摸准赵俣的脉……
……
今天早朝,章惇显得格外有精神,他不仅一口气向赵俣汇报了大大小小几十件事,还将此前他一直压着的一件大事禀报给了赵俣:
“陛下,今已二月末,得治理黄河了,不然,汛期来时,只怕将有大祸……”
听到此事,赵俣就气不打一处来。
本来,人家黄河自己在那流得好好的,与人类相安无事。
可八十多年前,有一个叫李垂的芝麻绿豆大的小官,在其著作《导河形胜书》中提及:黄河的河道会一直北移,最后黄河下游的河道将从河南、山东境内,改到河北的燕云十六州境内,取渤海入海。
众所周知,燕云十六州在宋代属于辽国的领地,李垂认为,如果黄河真改到燕云十六州境内,辽国有可能会派遣水师顺黄河逆流而上直入中原腹地进攻东京汴梁城。
事实上,按照这个时代船只的动力水平,在人口、经济均为劣势的情况下,要想组织如此大规模逆流而上的进攻,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但是宋仁宗一朝、宋神宗一朝、宋哲宗一朝的一些大臣竟然相信了李垂的鬼话,他们劝宋仁宗、宋神宗和赵煦,赶紧想办法将黄河改道,避免这么可怕的事情发生。
而宋仁宗、宋神宗以及赵煦也是糊涂蛋,竟然采纳了这些建议。
于是赵宋王朝从宋仁宗时期就开始了这个长达半个世纪的作死工程。
首先是宋仁宗时期,黄河两次小程度决口导致北移变道,产生横陇道和商胡道,因担心辽国利用黄河改道出兵,宰相富彦国提出把决口河道堵了,让黄河分流给东部六塔河。
经过一番争辩,宋仁宗选择同意实施。
不久之后,工程完工,六塔河当场决堤,施工者和周围的百姓全都被淹死不说,由于自然形成的北上河道在澶渊被封堵,造成反噬洪水倒灌入南侧的四十五个郡县,将三千万亩农田摧毁殆尽,河北地区遭受重创。
宋仁宗死后,到了宋神宗时期,当时,朝堂之上对黄河的治理意见仍旧不一。一派认为改动河道会导致旧河道溃堤主张维持黄河北流,另一派主张开二股河导向东流。
出于对辽国的恐惧,宋神宗坚持支持后者。
结果,二股河修成后次年,发生曹村大决堤,黄河夺淮入海,冲垮黄河下游水系,制造了庞大的黄泛区,全国十五分之一的产粮区沦为人间地狱,沿河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秩序面临坍塌和瓦解。
到了宋哲宗时期,赵煦急于治理回河之灾青史留名,不顾黄河故道河床已经很高的事实,想让黄河回流故道。
结果,去年黄河从黄口决堤,断绝东流,向北冲去,将山顶的禹庙都冲没了,河北与山东各州县都因自然之怒而损失惨重。
——在德州以北的许多区域,躲过洪峰的百姓不过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四十;沧州以北则更为严重,幸存者仅占原先人口的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整个河北成为渺无人烟的千里赤地,所能贡献的粮赋降为回河闹剧前的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
这就是历史上极为著名的三易回河。
经过这三次的回河工程,最后导致河北、苏北、山东的好多地区都被冲成了白地,可谓千里无鸡鸣,萧条无人烟。
毫不夸张地说,经过这些年的闹腾,三易回河不仅没有达到前几任皇帝想要的战略目标,还使黄河随意改道,黄泛区遍布,导致河北等地的农业生产退化,政治经济文化秩序瓦解,北方防御体系基本丧失,河北的诸多军事重镇也被破坏殆尽,朝廷花费了大量的钱粮进行救灾,以至于国库极度空虚,绝绝对对加速了赵宋王朝的衰落。
关键,有一点地理常识的人就知道,黄河改道是因为黄河泥沙堆积导致原来的河床抬高的正常现象。
你说,前面那几个白痴皇帝,非得没事找事,干这损人不利己的事。
上一篇:融合小金人,加入女神聊天群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