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历史:从世界大战开始 第908章

作者:红茶配可乐

  “这样的话,可以寻找到的与敌军决战破局的机会。”

  “也绝对会更多。”

  “那么,假如真的在出祁山之后,寻找一块地方种田的话,该选哪里呢?”

  诸葛亮一边思索着,目光在地图上反复游移。

  渐渐地,视线聚焦到了一个地方。

第868章 朝廷为何收粮食布匹,而不是收钱?

  新的天幕出现。

  一个虚拟主播皮套人,指着虚拟黑板侃侃而谈说道:

  【常有网友好奇:为何古代朝廷征税时多青睐粮食、布匹等实物,而非真金白银铜钱?】

  【直接收钱不是更方便吗?】

  【答案的关键,在于实物税与货币税对朝廷和百姓的利弊权衡。】

  【先说说老祖宗们为啥喜欢收粮食当税。】

  【您想啊,古代老百姓九成九都是种地的,一年到头面朝黄土背朝天,手里除了粮食布匹,基本见不着现钱。】

  【要是朝廷张嘴就要钱,老百姓咋办?】

  【只能把刚收的粮食、刚织的布拉到集市上卖,换成铜钱交差。】

  【可这市面上突然多出这么多粮食布匹,供大于求啊家人们!】

  【就跟咱现在直播间搞促销似的,东西一多就得降价。】

  【粮价布价就跟坐滑梯似的往下掉。】

  【您想啊,本来一亩地收100斤粮,税赋要200文钱,现在粮价跌了一半。】

  【就得卖200斤才能凑够税钱。】

  【相当于赋税翻了一倍,搁谁谁不心疼?】

  【这儿得举个真实例子——唐朝的两税法。】

  【唐德宗那会子,朝廷觉得收粮食太麻烦,干脆改成一年收两次税钱。】

  【刚开始还行。】

  【后来老百姓就发现不对劲了。】

  【原来一匹绢能卖4000文,一斗米200文。】

  【现在直接跌到800文和50文。】

  【直接打骨折!】

  【税钱数额没变,但老百姓得卖四五倍的东西才能凑够。】

  【相当于赋税翻了四五倍。】

  【你说这谁受得了?】

  【家里粮食布匹卖光了,只能逃荒要饭,成了流民。】

  【从朝廷角度看,收钱确实省事。】

  【以前收粮食,得派专人运到粮仓,路上晒的晒、霉的霉,损耗大得很。】

  【现在收了钱,想买啥直接找商人买。】

  【而且物价还便宜了,买的说不定更多!】

  天幕外。

  秦朝。

  嬴政看到这里,心中也在思考和比较。

  但嬴政没有直接说话,而是问李斯道:

  “李斯,你看一下这后世唐朝的两税法和我大秦的赋税制度相比,有何优劣之处?”

  虽然是临时抽问,但这可是李斯的强项。

  只见李斯跪地,稍微一思索便答道:

  “启禀陛下。”

  “我大秦以农立国,民耕于野,粟帛即赋税,无中间折换之苦。”

  “两税法逼民卖粮换钱,若逢丰年谷贱,卖十石仅够一石之税。”

  “若遇灾年,百姓需借高利贷充税,轻则卖田,重则为奴。”

  “此乃用商税之术,夺农桑之利,与大秦重农抑商之旨背道而驰。”

  “后世唐朝舍本逐末,用两税法早晚闹饥荒、出叛乱!”

  “实在是远不如我大秦的赋税制度。”

  嬴政听了李斯的答复,十分满意,也继续的看着天幕。

  而果然天幕也开始讲两税法的弊端了。

  天幕:

  【朝廷直接收钱,短期看挺划算。】

  【但也只是短期,短视行为。】

  【朝廷给每个县定死了税收任务。】

  【比如“今年必须收够10万贯”。】

  【可老百姓都跑了,税从哪儿来?】

  【只能往剩下的人头上摊,本来交100文的变成200文。】

  【剩下的老百姓也跟着跑。】

  【最后彻底玩不转了,两税法名存实亡。】

  【所以唐宋元这些朝代,虽说也收点钱,但主要还是靠粮食布匹撑着,货币税就是个配角。】

  【那为啥到了明清,突然就能“一条鞭法”“摊丁入亩”。】

  【全改成收钱了呢?】

  【关键在于货币总量变了。】

  【明朝以前主要用铜钱。】

  【但咱中国铜矿少啊,每年新铸的铜钱跟不上经济发展。】

  【相当于市场上钱不够用。】

  【这就是通货紧缩。】

  【你想啊,市面上有100斤粮食,只有50文钱。】

  【那每斤粮食只能卖0.5文。】

  【要是朝廷收10文税,就得卖20斤粮。】

  【但要是朝廷硬发大钱,比如把一文钱当十文花,或者减轻铜钱的重量。】

  【马上就会报复性通胀,物价飞涨,老百姓更惨。】

  【转折点在明朝中后期。】

  【大航海时代来了,西班牙人从美洲挖的白银。】

  【还有日本的白银。】

  【哗哗流进中国。】

  【白银成了主流货币。】

  【市场上钱一下子多了,甚至有点“通货膨胀”。】

  【钱不值钱了,粮食布匹反而值钱了。】

  【更重要的是,明清时候城市热闹起来了,商业发达起来了。】

  【做买卖的、手艺人越来越多。】

  【这些人不种地,得买粮食吃。】

  【市场需求上去了。】

  【流通畅快了。】

  【以前是“农民卖粮没人买”,现在是“市民排队抢着买”。】

  【供大于求的问题解决了。】

  【老百姓卖粮换钱也容易了,自然不怕收货币税了。】

  【这里面还有个隐藏逻辑:实物税靠的是“自给自足”,老百姓种啥交啥。】

  【货币税靠的是“商品经济”,得有人买有人卖。】

  【明清以前,大部份人自己种地自己吃,市场就那么大,突然让卖粮交税,可不就砸手里了?】

  【明清以后,分工细化了,有人专门种地,有人专门经商,货币税就成了顺水推舟的事儿。】

  【总结一下:古代收粮还是收钱,核心就看两点。】

  【老百姓手里有没有钱。】

  【市场上有没有人买。】

  【唐宋时候百姓钱少、市场买的人少。】

  【收税要钱就是逼老百姓当流民。】

  【明清时候钱多了,市场上交易的人多了,收钱反而更方便。】

  【这可不是朝廷拍脑袋决定的,而是跟着经济形势走的。】

  【经济基础决定嘛!】

  视频播放的同时,网友们也是疯狂讨论。

  《终于知道了,古代不收钱的根本原因,是没钱收?》

  《也有收钱的,但大部分时期都是实物为主。》

  《古代朝廷也不傻,都是被现实鞭打而来的,而不是靠脑子想出来的。》

  《古代普遍都是重农抑商,不是没有道理的。》

  《交易效率和生产效率都太低了,所以收实物税。》

  《朱重八:我不信。》

  《明朝的经济一路恶性循环,得赖老猪的洪武草纸,导致后面朝廷都没法印钱。》

  《粮食才是硬通货,古人收粮是有道理的。》

  《萧菩萨:不用大铜钱,那就用我铸的铁钱吧。》

  《相比之下,一条鞭法也只能说有利有弊,算是成功,但也并非完美到能吹上天。》

  而天幕外。

  汉朝。

  正在谋划更多搞钱方法的刘彻,双眼紧紧盯着天幕。

  看到唐德宗时期两税法时,刘彻一开始还觉得很不错。

  能让国库富裕起来。

  结果看到后面,因货币税导致百姓困苦的场景,刘彻不禁皱起眉头,心中暗道:

  “这收税之道,竟如此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