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历史:从世界大战开始 第867章

作者:红茶配可乐

  ……

  天幕外,汉初。

  刘邦看到这里,看到天幕上讲述信陵君最后的结局。

  配合天幕上那信陵君落魄的神情,心里也蛮不是滋味的。

  作为信陵君粉丝的刘邦,自然知道信陵君最后的结局。

  但是尽管知道,可从天幕上看到画面和演员的演出。

  还是让刘邦心里有些感慨万千。

  然后,刘邦不由得发自内心地说道:

  “这魏王真是昏聩无比!”

  “可以说,像信陵君这样本身有才有德,并且能够调动魏国之外其他诸侯资源的一世之人杰,是上苍赐予魏国最后的守护神。”

  结果,这样的守护神,魏国却不懂得珍惜。

  把自己手下最得力的干将、最能抵抗强敌的名将给雪藏。

  导致其郁郁不得志而终。

  魏国也错过了秦国最后的蛰伏期。

  有这样的人当君主,连容人的能力都没有,又怎么能管好一个国家呢?

  这一段话是刘邦发自内心的感受。

  但是,忽然间,刘邦就愣住了。

  他看了看镜中自己衰老的面容。

  又想起了自己那些跟着自己一起打天下,同样也是满头白发、步入人生后期的老兄弟们。

  看着天幕上的信陵君魏无忌。

  刘邦忽然想起了,同样是自己手下最得力干将的韩信。

  而韩信才三十多岁啊!

  刘邦内心忽然如坠冰窖,产生了一股莫名的冲动。

  却又强忍住这股冲动,恢复了寻常放松的表情。

  继续看着天幕。

第833章 门客体系,帝王所不能容!

  天幕也在悠扬舒缓的音乐中,继续讲述着。

  【不过,魏无忌虽然没能挽救自己的国家,他的精神却在另一个草根英雄身上得到了延续。】

  【当刘邦还是沛县小混混时,就梦想着能像信陵君那样招揽天下英才。】

  【当他率军攻入咸阳时,采用的正是魏无忌联合诸侯的策略。】

  【甚至在他晚年时,还在遗憾自己“恨不能与信陵君同时”。】

  【这种跨越时空的偶像崇拜,或许就是对信陵君传奇一生的最高致敬。】

  【魏无忌的晚年虽然郁郁而终。】

  【但他的政治遗产却像一粒火种,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被后来者拾起、传承。】

  【与战国四公子中的其他三位——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相比。】

  【魏无忌有一个根本区别。】

  【他的一切行动,始终以国家存亡而非个人权势为核心。】

  【孟尝君养士是为了巩固自身地位,甚至不惜联合外敌攻打母国。】

  【平原君的门客多是装点门面的“面子工程”。】

  【春申君最终卷入楚国宫闱政变而惨死。】

  【惟独魏无忌,从窃符救赵到五国合纵,每一次重大决策都着眼于遏制强秦、存亡继绝。】

  【这种格局,让后世史家王世贞感叹:“四君皆好士,然信陵实为国。”】

  【这种“为国养士”的理念,在魏无忌的门客体系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他门下三千食客并非乌合之众,而是一支高度专业化的“智库+特种部队”组合。】

  【除了前文提到的战略家侯嬴、力士朱亥。】

  【还有精通密码学的门客、擅长伪装的间谍、甚至专门研究各国法律的学者。】

  【这支团队的运作模式,堪称战国版的中情局+参谋总部。】

  【借助团队的力量,魏无忌的军事水平也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地步。】

  【邯郸解围后,魏无忌特意派门客编撰《魏公子兵法》,系统总结对抗秦军的战术。】

  【可惜这部兵书后来失传。】

  【魏无忌的另一项超前创举,是他打破了春秋战国时期“士为知己者死”的单向忠诚模式。】

  【建立起一种双向的共同体。】

  【典型事例发生在救赵之后。】

  【当魏无忌带着部分门客留在赵国时。】

  【魏国境内的封地仍由这些门客的家族世代管理,形成了一种“你在前线立功,我替你守护家园”的默契。】

  【这是一种相当先进好用利益绑定机制。】

  【即便在被魏王猜忌、罢免兵权后。】

  【魏无忌的门客体系依然没有溃散。】

  【据《战国策》记载,魏无忌晚年门客数量不减反增,因为列国志士认为“公子虽不见用,其志不可夺”。】

  【魏无忌对历史更深层的影响,在于他无意中摸索出了一套对抗专制君权的“软实力”。】

  【战国后期的君主集权已初现端倪。】

  【而魏无忌通过门客网络、跨国声望和军事才能,形成了一种独立于王权之外的力量。】

  【当他窃符救赵时。】

  【本质上是用个人权威凌驾于国家程序之上;】

  【当他联合五国攻秦时,实际上是以非正式会盟,来绕过官方渠道。】

  天幕外。

  明朝。

  朱元璋也是津津有味的看着整段视频。

  但是看到这里的时候,朱元璋还是在顿了顿之后说道:

  “信陵君的确是一位英雄人物,有才有德,国之栋梁。

  “咱当年小时候听天桥下讲的信陵君的故事,也是听的津津有味。”

  “但是……”

  “假如是咱的话,呵呵。”

  朱元璋略带一丝冰冷的神情,冷冷说道:

  “身为一国之君,又岂会容忍信陵君的存在?”

  “如果在大明出现一个信陵君的话,那咱是真不知道,到底咱是皇帝,还是说信陵君他是皇帝了。”

  “在先秦时期,四君子可以出现。”

  “但是自从秦始皇统一六国,统一华夏之后,像这样的人就绝对不允许再出现了。”

  “一旦出现,那皇帝这位置也就不用再安心的坐了。”

  天幕继续。

  【信陵君模式在秦汉大一统后几乎绝迹。】

  【但在刘邦打天下时被完美复刻。】

  【刘邦本人就是靠游侠网络起家。】

  【靠“约法三章”获取民间支持,靠分封诸侯王构建联盟体系。】

  【明末思想家黄宗羲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汉高帝行事多类信陵”,可谓洞若观火。】

  【而魏无忌最大的悲剧,恰恰在于他生错了时代。】

  【如果他早生一百年,或许能像管仲、乐毅那样成就霸业;】

  【如果晚生一百年,或许能像张良、陈平那样辅佐明君。】

  【但他偏偏活在战国末世,面对的是两个无解的矛盾。】

  【一方面,魏国宗室的身份,让他必须忠于这个日益衰落的母国。】

  【强制绑定,无法跳车。】

  【另一方面,他过于锋芒毕露的才能和声望,又注定被庸主猜忌。】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小故事。】

  【魏安釐王与魏无忌下棋时,北方边境传来烽火警报。】

  【大家都在传是赵国打来了。】

  【魏王大惊,立刻要召集群臣商议。】

  【魏无忌却淡定地说:“不过是赵王在打猎罢了。”】

  【不久后探子回报,果然是赵王狩猎。】

  【魏王问其故,魏无忌坦言自己在赵国布有眼线。】

  【这个故事看似展现魏无忌的情报能力,实则暴露了兄弟间的深刻不信任。】

  【毕竟一个连邻国君主行踪都了如指掌的弟弟,怎能不让君王如芒在背?】

  【这种猜忌矛盾,在魏无忌最后一次合纵攻秦时达到顶点。】

  【公元前247年,他率领五国联军大败秦将蒙骜,一路追击至函谷关。】

  【就在这关键时刻,魏王却听信秦国间谍的谣言,认为魏无忌“将借诸侯之力自立为王”。】

  【秦国更是使出离间计,派人携带万金到魏国,专门收买晋鄙旧部散播谣言。】

  【魏无忌突然被召回罢免,五国联军顷刻瓦解。】

  【如果不被离间,联军能否灭秦,至少是重创秦国?】

  【历史不能假设。】

  【但可以确定的是,魏无忌的罢免标志着合纵抗秦的最后希望破灭。】

  【此后仅三十余年,秦军便横扫六国,完成统一。】

  【秦国对魏无忌的忌惮持续到了他死后。】

  【据《史记》记载,魏无忌去世那年,秦国立刻大军攻魏,连取二十城,设立东郡。】

  【而当刘邦起义反秦时,打出的旗号之一就是“为魏公子报仇”。】

  【这种跨越时代的号召力,连秦始皇的“子孙帝王万世之业”都相形见绌。】

  【回望魏无忌的一生,会发现他像一颗划过战国夜空的彗星,短暂却耀眼。】

  【他证明了在弱肉强食的乱世,人格魅力可以转化为政治资本。】

  【门客体系可以抗衡官僚机器。】

  【跨国声望可以制约强权政治。】

  【刘邦从他身上学到的,正是这种“非制度性权力”的运作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