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柠檬炒辣椒
此外,置地集团的租赁业务收益也非常不错,再加上物业销售所获得的资金。
如今,置地集团的表面负债,仅仅48亿港元左右。
按如今房地产市值来算,相比置地集团超过两百亿港元的总资产,这48亿港元的负债率,还真的不高。
就算是按200亿整,也不过是24%的负债率。
第344章 为置地集团寻找接班人
赚了,林浩然这次的投资,可谓是赚翻了。
他投入置地集团的资金,前前后后不过是30亿港元左右。
然而,置地集团如今将近是按照物业价值来算,就值两百亿港元以上,这不是赚疯了,是什么?
也难怪未来会有这么多的华资大佬觊觎置地集团。
这么优质的地产企业,谁不想得到?
当然了,如果置地集团还继续这么盲目投资下去,也是有很大风险的。
在另外一个世界里,置地集团到1982年9月香江地产危机爆发的时候,已经欠下150亿港元的债务。
而这些债务,自然都是要还的。
而到了地产泡沫的时候,就算他拥有再多的地产物业,也很难变现,就算变现,也需要割肉卖,这种情况就是血亏。
可血亏也没办法,毕竟需要还债!
也正因为如此,那个时候的置地集团可谓是陷入了重重的危机中。
也得亏此次房产危机仅仅两年就逐渐恢复了,要不然就算凯瑟克家族重新执掌,估计置地集团都难以熬过这个危机,最终有资金链断裂导致破产的风险。
如今,林浩然已经执掌置地集团的生死大权,自然不会让他出现这种情况。
看着眼前这些策划书,林浩然知道,是该建造为置地集团寻找一位能力出众的执掌人了。
置地集团太庞大了,比万青集团还要庞大很多,他这种企业管理菜鸟,根本不知道从何搞起。
虽然他知道自己要阻止置地集团继续盲目扩张下去,可总得有一名管理者,一名能够将置地集团管理得妥妥当当的管理者,而他,只需要在背后主持大局,发现什么问题,及时出面阻止便可!
可置地集团执行董事兼总经理,又有谁能担任这个角色呢?
林浩然熟悉的,或许就是李加诚那几位大将了。
未来的霍健宁可以,不过如今他还没成长起来,如果把霍健宁调派过来置地集团,他如今更适合当一名总经理助理,而不是总经理。
既然霍健宁不行,还有一位,林浩然比较熟悉的是那位当过雇佣兵的和黄大班——马世明。
前世,林浩然曾读过一本书,名为《马世明战地日记——从悍将到商界巨人》。
这本书是马世明的自传,林浩然读后深感震撼。
马世明是一位充满智慧与勇气,兼具坚毅品质、不懈奋斗与自我提升的男人。
他在商界取得的辉煌成就,无疑归功于他那卓越非凡的个人素质。
不过,这位李加诚未来的大将,如今好像不在香江。
按照他对马世明的了解,他应该是刚刚从怡和洋行离职,准备与罗斯柴尔德家族合资成立了自己的金融公司 Davenham Investments。
就是不知道如今对方准备得怎么样了。
马世明,绝对是一名企业管理才能达到世界顶尖水平的人物,就连任正非先生都称他为人生导师。
所以,如果置地集团乃至怡和洋行由马世明执掌,林浩然绝对能够放心。
不过,林浩然如今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对他如今的行踪不了解!
不过,想要联系上他,难度应该也不大。
毕竟,马世明才刚刚从怡和洋行离职不久。
除了马世明之外,林浩然还有一个人选。
他就是和记黄埔原来的大班韦理先生。
韦理先生的才能十分出众,这也是他被誉为“公司医生”的原因所在。
那么,何为“公司医生”呢?简而言之,就是擅长解决企业问题,特别是那些亏损严重的企业。
一旦请他出山担任企业领导者,往往能够迅速实现扭亏为盈。
正因为有这样的本事,韦理在1975年时被以汇沣银行为代表的和记黄埔董事会慧眼识珠,聘请为和黄大班。
结果不负众望,仅仅两三年间,原本深陷亏损泥潭的和记黄埔,在韦理的带领下成功实现了盈利。
和记黄埔与怡和洋行都是四大洋行之一,虽然怡和洋行的规模相较于和记黄埔更为庞大,但两者同属一个量级。
既然韦理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将原本病入膏肓的和记黄埔治理得井井有条,那么他对于管理置地集团甚至是怡和洋行自然也是游刃有余的。
所以,从这些来看,韦理很显然也是非常适合的一个人选。
这么一名优秀的职业经理人,李加诚为什么会将他赶走呢?
原因其实颇为直接,林浩然将其归结为以下三点:
经营理念的分歧:李嘉诚与韦理在经营思路上有所不同。韦理擅长企业重组与扭亏,而李嘉诚则更看重企业的长远发展与战略规划。这种差异可能导致两人在关键决策上产生冲突,进而影响到企业的整体运营。
权力结构的变动:随着李嘉诚在和记黄埔持股比例的上升,他的话语权也随之增强。韦理作为昔日的领航者,其地位和影响力可能因此受到挑战。为了稳固自身地位并推动企业前进,李嘉诚可能认为有必要调整管理层,以更好地贯彻自己的经营理念和战略蓝图。
个人恩怨与职场竞争:李嘉诚成功收购和记黄埔后,韦理曾公开表示不满,称李嘉诚为“空手套白狼”。这种公开的争执无疑加剧了双方的紧张关系。同时,作为职业经理人,韦理也可能感受到了来自李嘉诚的职场压力,从而产生了离职的念头。
在林浩然看来,以上三点正是李嘉诚决定让韦理离开和记黄埔的主要原因。
不过,这一切都与林浩然无关。
实际上,他就算是聘请韦理,也是短期聘请,比如聘请个两三年,等有合适的人选之后,也同样会换更适合的人选。
此外,如今置地集团大肆扩张,导致到处都是置地集团的开发项目,这些已经在开发的项目,该如何处理,也是一个问题,而韦理很显然就非常擅长这些。
对于1982年前能完成且能回本的项目,自然应继续持有以赚取利润。
然而,对于那些需两三年才能开发完成的地产项目,则应及时转让,以避免在项目开发完成时恰好遭遇房地产危机,导致无法回本甚至亏损。
因此,在当前房地产市场繁荣上涨之际,最佳策略是尽快转让这些长期项目的开发权。
在这个关键时刻,保持充足的现金流是至关重要的!
负债越小,就越好。
甚至,林浩然不希望置地集团在地产危机来临的时候,背负任何债务!
选择马世明还是选择韦理,林浩然倒是有些为难了。
这两人,都非常优秀。
至于为何不考虑华人职业经理人?
原因很简单,这个年代出色的华裔职业经理人,少之又少,像陈寿麟这种能够被英资财团认可的华裔职业经理人,在整个香江,都已经是非常罕见的了。
可陈寿麟需要继续主持港灯集团,林浩然也没打算将他从调离港灯集团。
因此,不管是怡和洋行还是置地集团,近几年最好还是找洋人职业经理人担任最好。
等未来,他的旗下企业,逐渐发掘出更多的有才能华裔,这些洋人才会逐渐被替代。
那么,该选择谁担任职业经理人为好呢?
林浩然瘫坐在椅子上,思索起来。
韦理的缺点,其实挺明显的,那就是掌权野心过重,虽然这个缺点在林浩然眼里不算什么缺点,可终究也是一个缺点。
反倒是马世明,太优秀了。
或许,可以优先选择马世明,如果无法让马世明放弃创业的想法,转而来为他执掌置地集团,到时候他再选择韦理?
一个简单的思路,很快便在林浩然的脑海中形成。
找马世明,如果是别人,或许有一定的难度,可如今怡和洋行已经被他掌控,而马世明在怡和洋行工作了十几年,他的资料,怡和洋行几乎都有,想要找到他,几乎没有什么难度。
这时候,肚子里传来一阵咕咕响。
看了下手表,不知不觉,已经快晚上七点钟了。
外面的中环街道,乃至对面的九龙尖沙咀一带的高楼大厦,已经华灯初上。
“该回去了!”林浩然喃喃自言。
反正,如今怡和洋行和置地集团都跑不掉了,他倒是一点都不慌。
从办公桌上站起身来,林浩然伸了个懒腰,正准备将桌子旁的手拿包拿去,回施勋道别墅去。
这时候外面却是传来一阵敲门声。
林浩然走过去,将门打开,外面站着的,却是扭壁坚这位怡和洋行大班。
“老板,咱们一起去吃个晚餐,正好多聊聊!”扭壁坚笑着说道。
此刻,如果不是看他的忠诚度还是保持62,林浩然还真当扭壁坚已经彻底屈服于他了。
不过,忠诚度不提,林浩然对这名怡和大班自然是保留着警惕性。
“行,那就一起去吃个晚饭吧,顺便聊聊我接下来对怡和洋行以及置地集团的看法。”林浩然点头说道。
在哪吃饭都一样,现在刚成功掌控怡和洋行和置地集团,确实需要多和他交流。
特别是怡和洋行,目前还不能少了扭壁坚,他在现阶段的作用依然至关重要!
第345章 香江首富林浩然
康乐大厦附近的一家高档私房菜酒楼的一间包厢,此刻林浩然与扭壁坚相对而坐。
两人各有自己的心思,表面却是和和气气。
“老板,对于怡和洋行的发展计划?您有什么意见吗?”扭壁坚用湿纸巾擦了擦双手,趁着还没上菜,开口问道。
下午,林浩然不仅仅看了置地集团的未来几个月的项目发展计划表,怡和洋行那边的也同样看了。
不过,与置地集团不一样的是,怡和洋行的发展,更偏向于海外投资!
实际上,到七十年代的时候,怡和洋行在海外的资产,便已经占据六成有多了。
也就是说,怡和洋行在香江的资产,只剩下不足四成!
原因,自然和其它英资企业一样,为的将来担忧,没有十足的信心,一次逐渐将怡和洋行的资产转移,由一家原本主业几乎都在香江的本土英资企业,逐渐发展成一家真正意义上的跨国集团。
从国际化这方面,怡和洋行的确比汇沣银行要领先很多。
比如,夏威夷戴慧思公司、南非雷里斯公司、新嘉坡的亨利·窝夫公司、伦敦的麦地逊公司、利比里亚的中东运输与贸易公司等等。
连年的海外投资,让怡和洋行的知名度,在海外要比汇沣银行高得多。
不过,怡和洋行全世界到此投资收购,虽然目前看来,颇为成功,可林浩然也知道,它最终也为此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最终,很多海外控股公司,基本上都被大甩卖了。
“怡和洋行的发展,你暂时可以按照你的规划去发展,我不会插手太多,不过置地集团这边,我有我的考虑,所以置地集团这边,你作为临时执行董事,目的不是要你在这边费多少精力去把置地集团发展起来。
我的目的很简单,你只需要维持好置地集团如今稳定的状况,让它能够正常运转就够了。”林浩然笑着说道。
怡和洋行,作为一家以海外投资为主导的企业,在林浩然决定替换扭壁坚之前,他并没有打算过多地介入公司的运营。
他自然明白,扭壁坚这种对权力有着极高欲望的职业经理人,若是对其运营过多干涉,定会心生不满。
而怡和洋行当前的发展态势稳健,确实没有必要进行过多的干预。
然而,对于置地集团,林浩然却有着不同的看法。
他认为,扭壁坚与鲍富达所策划的发展蓝图,实质上只是无休止的扩张计划。
如果香江市场在未来不出现地产泡沫,这些计划或许还能勉强维持。
但林浩然心中清楚,距离下一次地产泡沫的爆发,已经不足两年了。
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继续执行如此冒进的扩张计划,无疑是自掘坟墓。
对于这种不切实际的发展策略,林浩然自然不愿意看到扭壁坚继续将其推行下去。
“老板,您的意思是,我们置地集团未来几个月的发展计划,全部要暂停吗?”扭壁坚面露惊讶之色地问道。
要知道,这些项目中许多都经过了置地集团长时间的前期谈判,甚至他自己与鲍富达也为每个项目倾注了大量心血进行了深入讨论。
如果现在突然中断合作进程,那么他们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将付诸东流,白白浪费了时间和精力。
上一篇:超神:每天一个概念级,震惊凯莎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