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香江,缔造全球商业帝国 第148章

作者:柠檬炒辣椒

  79岁了,到了他这个年纪,是早该退休了,只是他一直还在岗位上坚持而已。

  “林先生,这是我们九龙巴士的所有土地储备资料。”董事长办公室中,邓兆坚从书柜中拿出一个文件袋,然后递给了林浩然。

  “麻烦邓老先生了。”林浩然笑着说道,说完便打开文件袋,拿着里面的资料,翻看了起来。

  观塘蓝田茜发道地块,面积21.68万平方英尺。

  石硖尾达之路地块,面积13.63万平方英尺。

  青衣长安村地块,面积8.79万平方英尺。

  将军澳调景岭地块,面积18.98万平方英尺。

  沙田星海湾地块,面积23.76万平方英尺。

  元朗天水围地块,面积13.96万平方英尺。

  坚尼地城西宁街地块,面积6.46万平方英尺。

  北角鲫鱼涌地块,面积7.39万平方英尺。

  ……

  看着这些资料,林浩然大为震惊。

  没想到,九龙巴士的土地储备,居然如此之多。

  而且,九龙、新界那边的土地,大都是十几二十年前甚至更久远的时间前囤积的,那时候价格便宜,甚至资料上面购买的资金都记载有。

  比如元朗天水围这块地皮,是近二十年前向政府购买的,13.96万平方英尺的地皮,居然仅仅花了不到三十万港元。

  要知道,天水围如今可是元朗重点开发的区域,是打造元朗新市镇的重点区域之一。

  如今,想要买下这块地皮,起码要花上千万港元。

  林浩然估算了一下,这大大小小二十几块地皮储备地块,市值起码数亿港元了。

  虽然绝大多数都是在郊区,市中心的地皮不多,可主要还是以在近郊为主,近郊的地皮可不便宜。

  值,太值了。

  看到这些土地储备地块,林浩然心情不错。

  这一次的投资,的确很划算。

  另一边,邓兆坚很尽责地向伯顿讲解九龙巴士的一些大小事。

  虽然最大的权利没了,可邓兆坚终究也是九龙巴士的股东之一,而不是那种职业经理人。

  所以,九龙巴士以后发展得好与不好,也是与他有关的。

  况且他还是九龙巴士的创始人之一,自然不希望九龙巴士越来越差。

  直至下午三点多,伯顿这才与林浩然一同离开了九龙巴士。

  “老板,邓先生与我说了,他会在一年的时间内,逐渐减少对九龙巴士这边的管理,直至完全退休。”回去的路上,伯顿说道。

  “嗯,以后就辛苦你了,万青集团的规模越来越大了!”林浩然对此倒也没有什么意见。

  “还好,有邓先生在,倒是不怕,至于一年后的事情,一年后再说。”伯顿倒也没觉得什么。

  对他而言,不过是集团又多了一家公司而已,可对整个集团而言,这是好事,因为又有一家公司的资源可以调动了。

  别看巴士这个作用好像仅仅是交通运输,与万青集团其它公司没什么关连。

  实际上,只要资源调动得好,对万青集团旗下其它公司都是有益的。

  比如万安地产公司,未来开发一个楼盘,如果能够在楼盘附近设置一个巴士站点,绝对能够给楼盘带来实际性的升值。

  毕竟,港铁的站点终究太少了,私家车也是只有少数人有能力开,所以巴士反而是整个香江最为重要的交通工具,也是大家出行使用最多的交通工具。

  回到万青大厦,伯顿便去忙去了。

  如今,他的工作越来越多了,不再是以往那位只需要管理靑洲英坭公司一家企业的职业经理人了。

  与伯顿在楼下分离之后,林浩然直接上了环宇投资公司的办公室。

  今天,九龙巴士的股市停牌,所以环宇投资公司主要任务放在了两个股票上,一个是怡和洋行,一个是置地集团。

  林浩然关注了一眼,便不再关注了。

  不管是怡和洋行还是置地集团,想要收购都还差得远,短时间就别想了。

  像最有希望的置地集团,起码需要几个月之后,才有机会拿下。

  至于怡和洋行,遥遥无期。

  “老板,九龙巴士我们明天还需要增持吗?”苏志学的办公室里,两人聊了起来。

  “增持,不过不着急,先把股价弄下去吧,没有了财团的针对性吸纳,短时间内九龙巴士的股价应该会下跌一定的程度,到时候你再视情况而定地去增持吧,对于九龙巴士的股权,我同样打算持有49.9%就差不多了。”林浩然笑着说道。

  持有三十多,其他人还能有机会暗中偷袭从他手中夺取控股权。

  可如果持股达到49.9%,不管是谁,都根本不可能有这个机会了。

  而如今,他们已经持有36.83%的九龙巴士股份,离49.9%的股份,相差不算太多,也就13个点左右而已。

  没有了鹰君集团、新鸿基地产公司这些竞争对手,环宇投资公司想吸纳13个点的九龙巴士股份,轻而易举的事情。

  而且,如今的九龙巴士,没有了其它财团,他们环宇投资公司想要操控股价,并不难。

  这段时间,九龙巴士的股价,的确涨得太快了,比不少的地产上市公司都要快。

  这样的股价,自然是不合理的,是时候恢复它原来的股价了。

  与苏志学聊了一番之后,林浩然便离开了万青大厦。

  “老板,我们要去哪?”李卫国坐上驾驶室位置之后,转头问道。

  “回深水湾别墅吧!”林浩然想了想,说道。

  他的确有一段时间没有回去过那边了,上一次回去,应该是四月初的时候了,至今也已经有一个多月时间了。

  “好的老板!”李卫国顿时启动了汽车发动机,缓缓驶离万青大厦。

  而林浩然入住九龙巴士的事情,早已经在整个香江闹得沸沸扬扬了。

  在香江,不仅有琳琅满目的早报,晚报的数量也同样可观。

  诸如《今夜报》、《中声晚报》、《天方夜报》、《南华晚报》和《大晚报》等不胜枚举。

  香江,一个拥有五百万人口的城市,其报纸、杂志等媒体数量高达数百家,这些媒体成为了市民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日报截稿之后,晚报新闻时段随即登场,这一时段从凌晨一点半延伸至下午三点半,共计十二小时,部分夜报出版时间还会再延长一至两小时。

  在此期间发生的香江本地新闻或国际资讯,都会及时刊登在当天的晚报上,这充分显示了新闻来源的丰富多样。

  市民即时读到当日新鲜出炉新闻,而不需看隔夜消息。

  除此之外,电视新闻、广播电台新闻等,也是了解当日新闻的一个来源。

  因此,上午九龙巴士的临时记者招待会新闻,在傍晚时分,便传遍了整个香江。

  原本,林浩然成为九龙巴士大股东的消息,也仅仅在股民中小范围传播而已。

  可这些新闻通过报刊、电视、电台的传播,一下子就传开了。

  林浩然掌舵九龙巴士的消息,无疑成为了近期的一个热门话题。

  然而,对于他再度出手收购一家上市公司的举动,市民们似乎已见怪不怪,仅将其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

  他们的注意力,更多地被另一个议题所吸引。

  这个议题,正是《香江商报》的记者提出的那个问题:“林浩然接二连三收购上市企业的资金,到底从而何来?是不是真的如有些人所猜测的那样,他的资金都是花旗银行提供的?林浩然到底是不是花旗银行在香江的代言人?”

  “你们说说看,林先生的钱袋子到底有多深?好像收购上市公司对他来说就像不花钱似的,一个接一个地买。”

  “谁知道呢?当初他收购靑洲英坭公司时,我就惊得下巴都快掉了,没想到后来他竟然能吞下港灯集团这样的香江十大上市企业,紧接着又是中华煤气公司,这才过了多久,九龙巴士也落入了他的手中,如果这些都是他自己的钱,我还真有点不信。”

  “是啊,包裕刚先生都拿不出这么多资金吧?当初包先生为了收购九龙仓,可是费劲功夫才拿下九龙仓的控股权!”

  “是啊,就是李加诚先生,不也是得到了汇沣银行的帮助,才成为和记黄埔的大股东嘛!林先生才二十来岁,怎么可能有这么多钱?”

  “我现在倒是不关心他的钱是从哪来,而是关心他会不会继续收购下去,收购的下一个目标又会是哪家上市公司?”

  “不管怎么说,他毕竟是华人,这总比被那些英资企业掌控要好得多,至少在他手里,我们华人还能说了算。”

  “这话在理,我举双手赞成!管他的钱是哪儿来的呢!”

  ……

  这些消息与新闻,同样传到了扭壁坚、沈弼、施约克等英资巨头耳中。

  甚至,连总督麦里浩先生也对此事表现出了高度的关注,皱着眉头看着新闻。

  倘若林浩然真的暗中代表着花旗银行,那么众人对他的态度就必须更加审慎了。

  毕竟,尽管他们背后站着的是英国政府,但在西方世界中,美国才是领头羊,英国并非主导。

  花旗银行,作为美国最大的财团之一,在众议院和参议院都拥有深厚的人脉资源。

  难道说,花旗银行真的是林浩然背后的大靠山?

  望着报纸上的报道,香江的各大势力首领都陷入了沉思之中。

第234章 催婚

  而在整个香江都为此议论纷纷的时候,林浩然已经顺利地回到了深水湾别墅。

  看到林浩然回来,林母惊喜不已。

  儿子收购九龙巴士的消息,林父林母自然也都知道了。

  为此,林母为自己的儿子感到骄傲无比。

  “浩儿,你跟爹地说,你的钱到底是不是花旗银行给的,花旗银行到底是不是你的大靠山?”书房里,林万安忍不住好奇心,终究还是问了出来。

  虽然儿子曾经跟他说过在石油和黄金期货里赚了不少钱,可接二连三地收购,也太夸张了,在石油和黄金期货里,怎么可能赚几十亿?

  别说香江各位大佬了,连他这位亲爹,都不相信。

  靑洲英坭公司,私有化得几亿港元。

  收购港灯集团49.9%的股分,最起码得10亿港元吧?

  中华煤气公司怎么也得几亿港元。

  现在的九龙巴士,也得几亿。

  买下两栋大厦也花了10亿港元。

  一个个的几亿,加起来最起码都三四十亿港元了吧!

  这还不算将万安集团私有化所花的小钱。

  这些,还都是在一年多时间里陆陆续续花出去的。

  这么一算,就连林万安都觉得恐怖。

  浩儿这花钱的速度,也太恐怖了。

  几十亿港元啊,在香江就连怡和洋行这种老牌英资大行,都拿不出来吧?

  而他的儿子,居然前前后后花了这么多钱?

  即使在商界见过大世面的林万安,预估一下都觉得不敢置信。

  林浩然看着一脸认真的林万安,有些无语了。

  他都将事实告诉过父亲,可他却也不相信自己了。

  “没错,我这些钱都是从花旗银行那边得来的!”既然父亲不相信,林浩然也唯有继续说“真话”了。

  他的钱,的确是从花旗银行中取出来的,可这些钱,却都是他自己的,而不是花旗银行的,如今不过暂时存在花旗银行而已。

  或许,维持这份神秘,对他来说未尝不是一桩好事。

  毕竟,一个年轻人能轻易拿出几十亿港元,实在是令人难以置信。

  花旗银行在保护客户隐私方面,确实做得相当到位,没有透露林浩然是如何获得这笔巨额资金的。

  林浩然现在可是花旗银行的重要客户,若连这点隐私都无法保障,花旗银行的信誉也将大打折扣。

  即便花旗银行否认林浩然是他们在亚洲区的代表,但在其资金来源未明之前,众人势必还会议论纷纷,猜测不断。

  这样也给林浩然带来一定的神秘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