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娱:重生了,还逼我做渣男啊 第905章

作者:跳水蛙蛙

  “他当然不可能讲啦。讲了他肯定在你们那边住不下去了。你没看到他口罩一直都不摘?你是不是现在还不知道他是谁啊?”

  张佳琪愣住了,脑袋就像是什么东西砸了一样。

  如果说之前是晕,那这个时候,她就是完全懵逼了。

  “咩意思啊,导演。”

  “他呢,是因为演戏跑去你们那边体验生活的啦。”

  “体……体验,生活?”张佳琪一字一顿的说道,“导演,你是说,阿俊他是个演员?”

  王嘉卫道:“系啊,演员。”

  “……他是个明星?”

  “系啊,明星,大明星,好大的大明星。”

  “他是…………边个啊?”其实说到这里,张佳琪的脑子里已经有一个名字蹦了出来了。

  王嘉卫都说是大明星的大明星,想来想去,也都只有那么几个人。

  而里面年龄符合的,其实真的不太多。

  甚至可以说,她张佳琪现在想得起来的,只有那么一个。

  那人刚好,也姓陈。

  但是她真的不敢相信。

  谁又能信呢?

  但说起来,真的好多巧合啊。

  他到公屋来住。

  他也正好到了香港拍戏。

  阿公说他去内地探亲。

  过两天她就在杂志上看到他出席在了首都张一谋的首映礼。

  他身高186。

  他的身高也是186。

  是了,虽然看不到样子,但是他的眼睛……

  和他的眼睛!好像正是同一双啊!

  这个时候,张佳琪走到了车门边,她一把扶住了埃尔法的车门。

  一想到他们曾经同处一室,一想到那天她喝了酒,对他说的话,一想到刚才走到路上,她还挽了他的胳膊,她就感觉自己的双腿软得像面条一样,站都站不稳了。

  王嘉卫笑道:“你都知道他姓陈。你说呢?给你一个提示,这全世界上,所有姓陈的里面,最大名气的那一个,就是他啦。”

  脑子里的猜测化作了现实,然后是一片空白。

  张佳琪愣愣的看着王嘉卫。

  过去一条条对话,不知道为什么无比清晰的在脑子里回放起来。

  直到刚才。

  张佳琪忽而道:“导演,是不是他这次在香港的戏已经全部拍完了?”

  “系啊,昨天他的戏杀青的。”

  “那他刚才说走,是他……”

  “系啊,他估计现在回去收拾东西,今天就要回内地去啦,上海电影节那边他还有好多事。”

  “是么……导演,能不能让司机快点把我送回去,我想问他一个问题。”

  “哈哈,好啊,但是呢,你之后要把你的问题和他的答案告诉我。得不得?”

  “得!!”

第494章 特别帅

  “你真把他甩那儿了?”

  “咋个?你心疼了所?”

  “不是心疼…他那么大个明星,安不安全哦?”

  “有啥子不安全的?他戴着口罩墨镜还染了头发,鬼认得出来他。”

  “那他咋个回来?你未必真的叫他走路?”

  “这么大的人了,有手机有钱,还用操心?”

  “哎,我还是觉得……”

  “啰里八嗦,那你要不要下去陪他嘛?”

  “…………欸,对了,中午我们两个去吃啥子?”

  ……

  ……

  当陈诺打电话过来的时候,高媛媛正坐在母亲的床边,看着一本电影杂志。

  病床上的女人刚刚进入梦乡,而高媛媛翻阅杂志的动作也格外轻柔。这篇发表在中国发行量最大的电影杂志《看电影》上,名为《2012,文艺时代》的文章,她已经读到了第二段。

  高媛媛若有所思,眼神专注,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得异常仔细。

  “.“……当我们看到好莱坞今年的院线档期充盈着《复仇者联盟》《007:天幕危机》《超凡蜘蛛侠》《黑衣人3》等超级商业大片时,在中国,刚刚过去的几个月里,我们听到的却是这样的消息——

  章子怡和贾樟柯,周迅和娄烨,郭富城和管虎,黄渤和王小帅,李冰冰和顾长卫,陈坤和张一一,许许多多一线明星,和一个又一个的文艺片导演传出合作传闻。

  除了去年复出后变得深居简出的范冰冰不在其中,其余几乎每个一线巨星们,都一改往日对文艺片不屑一顾的嘴脸,纷纷开始拥抱电影艺术。

  不只是贾樟柯、娄烨、王小帅,张一一等人变得炙手可热,许多二三线文艺片导演,也开始进入了主流的视野。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换作五年前,你能想象那个去日本出唱片想要做跨界巨星的刘艺霏,会和吴琦合作,去拍一部叫《柳如是》的小成本古装传记电影?

  你能想象,以英俊著称的一线小生胡戈,会愿意男扮女装,去在郝杰的新电影里扮演一个滑稽丑陋的二人转演员?

  又或者,当管虎为新片选角的消息传出,刘德华、郭富城等四大天王都闻风而动?如果是五年前,笔者怀疑当管虎的剧本递送到这些香港天王的经纪公司里,更大的可能是在档案库中蒙尘。

  虽然这些巨星们的跨界,会抢占郝蕾、高媛媛、秦昊等人的位置,但从宏观角度来看,许多年后,后人应该会在中国电影编年史上看到一条清晰的分界线——

  经历过世纪初的超级大片时代后,中国电影在十年后的2012年,走到了一个90度转向的岔道口。

  投资、商业前景、票房、片酬这些固然重要,但当时间来到今年,越来越多的一流影星开始将导演是否具备冲奖能力,尤其是是否能够冲击欧洲三大奖,或者在某个国际电影节上有所斩获,摆在择片时,与片酬和商业价值同等重要的位置。

  去年,叶德娴凭借《桃姐》在威尼斯影展上拿下影后,更是一剂强心剂,坚定了他们冲击国际奖项的信心。

  至此,文艺片的黄金时代仿佛正在缓缓拉开帷幕。

  还是那句话——

  换作五年前,或者准确的说,是七年之前,谁又能想到呢?

  那个时候我们在中国电影的舞台上看到的是什么?

  是《英雄》成为了电影的英雄,冯小刚和华艺,陈凯歌和中影,以及其他但凡有能力的导演和公司,都在效仿张艺谋和新画面成功的商业案例,即:

  用钱把顶级明星们拉扯到一起,那么,它自然而然便会得到让人满意的回报。不管你拍什么,怎么拍。

  所有人都为此疯狂了。

  山西的钱,浙江的钱,广东的钱,刚刚加入WTO的中国,有着太多的热钱,需要一个宣泄裂变的途径,在在这个时候,电影就成了资本们最好的一个渠道。

  明星+资本=成功,好像1+1=2,那么简单。

  在这股兴起的浪潮下,

  电影本身的艺术价值,成为了电影的大家庭中,那一个被忽视的孩子。

  观众也逐渐习惯了在电影院里看到一个又一个的明星,那片面的视听刺激和表面光鲜的包装,仿佛正成为了他们走进电影院的唯一理由。

  这样的趋势,看似是不可逆转的。

  因为它是资源和资本之间的一次合力。

  阻挡这股浪潮,几乎跟阻拦金钱本身,没有任何区别。

  但如果放任这样的趋势下去,那么,笔者相信在七年后的今天,又或者在十年后的未来,中国电影人们,一定会品尝到亲手种下的苦果。

  因为电影被资本浪潮裹挟着冲天而起,看似高高在上,却脱离了地面的根基。等到终有一天这股浪潮退去,必定只有从天而落,粉身碎骨这一个结局。

  这一切,仿佛在21世纪初的时候,其实就成为了定局。

  哪怕有许许多多像笔者一样的电影人,预见到了这一切的惨烈后果,但都无可奈何。

  是啊,又有什么办法呢。

  这看似就不是人力所能阻止的啊。

  然而。

  谁也没有想到,就在2005年,一部制作成本仅仅几十万的文艺电影,征服柏林,悄无声息的为中国电影人拿到柏林电影节首座影帝奖杯,震惊全国。之后更是在院线中和《无极》分庭抗礼。

  时过多年,当像笔者这样的文艺片爱好者,回首这段往事,觉得用任何词语,都无法描绘那一刻的伟大和壮丽。

  一部40万(也有说法是20万)成本的电影,和一本制作费上亿的超级商业大片,在院线的排片争夺上你来我往。

  这,一下子戳破了资本加明星便能无往不利的美丽泡沫。

  更让人难以想象的是。

  当初那个一出山便攻破柏林的少年,并没有在名利之间迷失自己。

  相反,他超乎所有人想象,在随后的几年间,于各大国际电影节上披荆斩棘,战绩卓著,从柏林到戛纳,再从戛纳到好莱坞,打破了无数的记录。

  也正是他的这些壮举,让现在中国电影人的信心倍增,也让许多中国导演看到了希望,把他们的目光变得更宽广。

  戛纳,柏林,威尼斯,甚至金球奖、奥斯卡,对于很多人来说,都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幻梦,而是一个可以为之追逐的梦想。

  无论最后的结果如何,但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和中国电影人,愿意为此向国际奖项发起冲击,愿意去世界上发出属于中国电影的声音,那么,这都是一件激动人心的事。

  中国电影百花齐放的盛世,也一定会在这样的文艺时代中,随之而来!

  谁能想象得到,

  这中国电影触手可及的辉煌未来,

  仅仅是因为一个人的出现呢?

  当时间回到2004年底,当张一一在那一天的傍晚时分,在电影学院的门口抽着烟,为自己的第二部电影焦头烂额时,他一定想不到,马上,他会遇到一个人。

  他踢中对方的那一脚,将是未来记录在中国电影史上的一脚。

  正是他这一脚,踢开了中国电影未来辉煌篇章的大门!

  对此,笔者只能说:中国电影幸甚,中国幸甚……”

  看着看着,高媛媛也不知道为什么,心里情绪异常激荡,喉咙里像是被什么东西堵住了。

  她看了看床上的老人,用手擦拭一下脸上的泪痕。

  就在她平静了一下心情,准备继续看下去的时候,手机震动了起来。

  ……

  ……

  高媛媛开着车,在服务区里绕了半圈,才终于认出了陈诺。

  看着那一头鲜艳的红头发,她先是不敢相信的揉了揉眼睛,但看着那熟悉的身影,确定自己没有认错,马上,她嘴角就不自觉的上翘,就笑出来了。

  因为开车过来的这一路上,她脑子里都还在回想刚才看到的那篇文章。

  她不知道在《电影人》上写文章的那个人,看到他口中的救世主染了一头非主流的头发,会是什么表情。

  陈诺却没有注意到高媛媛的丰田汉兰达,他正坐在超市区背阴处,一个挺偏僻的坐凳上,跟面前的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说话。

  “……不是,真不是。”

  “就是。”

  “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