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笔下宝宝
来自燕京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在郁郁葱葱的樱桃园中体验采摘乐趣。
红艳欲滴的果实挂满枝头,欢声笑语回荡在山间,构成了一幅生机盎然的田园画卷。
一家人玩累了可以在刘家庄山区的农家乐里住上一晚,在这里再吃上一顿地道的“农家菜”。
说是农家菜其实一点不简单,主饭是用著名的“京西稻”做的米饭。
“京西稻”属于优质粳米,米粒椭圆丰腴、晶莹透明,米饭富有油性、黏而不糯、软硬适中、清香有弹性,米粥颜色青绿、香气独特、口感黏滑有米油。
“京西稻“作为稀有的优质稻米品种,对生长环境有着极为严苛的要求,目前仅能在京西地区的特定气候和土壤条件下培育成功。
其中,刘家庄一带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充沛的水源、肥沃的土壤和适宜的温差,成为京西稻最理想的种植区域,产出的稻米品质尤为出众。
由于种植区域有限且耕作工艺考究,京西稻的年产量始终维持在较低水平。
这些珍贵的稻米主要供应给五星级酒店、米其林餐厅和高端精品超市,每公斤售价可达普通稻米的数倍。
在普通市场上,京西稻可谓一“粒“难求,即便愿意出高价也鲜有机会购得,使其成为美食爱好者争相追捧的稀世珍品。
你想在这刘家庄的农家乐竟然就可以享受到这种高端食材,游客们还不大快朵颐?
当然这里除了有“京西稻”,刘家庄还有很多著名的农产品,像是什么“胜芳蟹”、“刘家庄大西瓜”、“大白梨”、“国光苹果”、“磨盘柿”……都是久负盛名。
而收益最高却是中药材种植,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刘家庄地区素有“中草药之乡”的美名。
如今的刘家庄是夏国北方药材的主产地之一,拥有几十年的药材种植历史。
刘家庄地区的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既有崇山峻岭,又有丰富的天然森林和肥沃的良田,适宜多种名贵中药材生长。
主要中药材种植品种包括桔梗、北沙参、黄芪、牛膝、防风、苍术、甘草、菊花、山药、紫菀、沙参、薏米、芥穗、白芷、花粉……等几百种中草药。
此外,刘家庄的中药材市场是全国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之一,具有二十多年的发展历史和完整的产业链条。
黄芩、射干、苍术,黄花、蓝花、粉花……长城以南,燕山太行山脉的交汇处,苍翠群峰间,中草药铺满一片片山坡,各色花朵摇曳其间。
得益于刘家庄西岚地势高差大、昼夜温差大等自然条件,大山里孕育出丰富、优质的野生中药材资源。
刘家庄地区迄今共发现野生中药材资源600余种,其中“刘家庄黄芩”成功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每年经过刘家庄中草药市场流向市场的中草药价值就多大几百亿。
近年来,刘家庄地区做好“土特产”文章。
刘家庄人依托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多元价值要效益;
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依托特色资源,立足区位优势,刘家庄近年来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推动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发展精细化、多元化加工,打造观光旅游、健康养生等项目,不断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出一条富有特色的中药材产业发展之路。
到1995年,刘家庄中药材产业带动全地区约1.2万名群众就业,人均增收约5000多元。
燕京日报记者王双,再一次走进刘家庄地区下营房村,远山间,杏树桃树层叠;梯田上,黄芩嫩苗青青;
几十名村民挥动铁锹,刨蒿子、除杂草,干得热火朝天。
这里是“刘家庄农牧开发有限公司”的中药材种植基地。
“这座山名为‘将军顶’,多年前盛产野生黄芩等药材,引得村民纷纷上山采挖。”
站在垄边,“刘家庄农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述河手指前方,“10年前,我来这里流转土地种植药材。
这些年进行生态化、立体化开发利用,形成了片片梯田。”
“过去,村民们为何只采挖、不种植?”燕京日报记者王双不解地问道。
“有过零散试种,但不成规模、收益不稳。
很多药材的种植周期要好几年,有的年头越久越珍贵。”刘述河解释道,“生长周期里,如果遇上大旱等恶劣天气,很可能好几年都白忙活了。”
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推动中药材适度规模种植,能有效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近年来,燕京市和刘家庄高新经济开发区全力打造燕太中药材经济核心示范区。
刘家庄高新经济开发区出台促进中药材产业融合发展的配套政策等文件,对发展中药材产业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及种植大户等经营主体给予奖补。
政策精准发力,企业向好发展。
四十年前,在刘家庄第一次尝试人工中草药,开始大规模化种植黄芩、苍术、柴胡等中药材。
通过平整荒坡、硬化道路,梯田逐渐集中连片,田间还划分出若干平整区域,方便拖拉机等起垄、播种。
一开始,这规模化种植并非一帆风顺。
“起初我们的种子没选好、浇水不及时,种下的药材刚出苗就遇上高温天气,很多都没成活。
后来改进浇水方式,又因没有及时除草,结果草比苗壮。”刘述河回忆当初道。
当初为了解决种植技术难题,刘家庄老一辈人携手中医科院、农业大学、协和医学院中药研究所等高校院所,与多家药企等合作建立种植试验基地,组织专家学者深入田间地头,推广仿野生种植技术,推动中药材种植标准化。
在刘家庄中草药种植基地,医学院中药研究所建起中医药教学科研基地。
“每亩地撒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2到3吨,深翻20至30厘米……”
近日,刘家庄医学院中药研究所所长刘述春和几位专家来到中医药教学科研基地,现场给学院的学生们传授中药材种植技术要领。
这几年,每到播种季,刘述春都会带学生开展教学实验和培训。
刘述春跟记者王双介绍,仿野生种植的关键在于不施化肥、不打农药,而是使用有机肥、杀虫灯、粘虫板等,通过改良土壤等措施模拟药材原生地环境。
经过一次次种植试验,刘家庄开发区农业局联合各大医学院中药研究所等机构的专家,总结发布了黄芩、苍术等21项中药材仿野生栽培的相关标准,明确了种植过程中的环境条件、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等操作规范,并在全地区推广实施。
“开展标准化、仿野生种植,我们每亩黄芩鲜品产量达400公斤、苍术鲜品产量达1500公斤以上,相较1990年之前均增长约两成。”刘述河介绍,通过示范培训,基地已带动2000多户种植户增收致富。
随着“龙头+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健全,越来越多的村民将土地流转出去,进基地务工,赚双份收入。
在久财农牧开发有限公司种植基地里,50多岁的村民刘田锄了一上午草,准备回家吃饭,“基地就建在村里,我们两口子在这里打工,一个月能挣5000多元。
家里的两亩地也流转给了基地,每年多收入1600元。”
截至1995年底,刘家庄开发区中药材保有面积达30万亩,是1980年的6倍;
建有规模化中药材种植示范园18个,发展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80家、家庭农场32家。
因为,中药材种植周期长、价格波动大的问题,曾困扰许多种植户。
“拿黄芩来说,上一年卖5元一斤,下一年有可能降到2.5元。
村民们没有仓储场地和加工设备,行情差的时候,新鲜药材存不下、易腐烂。”刘述河说记者王双说,“没有完善的仓储、加工设备,单纯依靠种植,利润空间根本不高。”
“要想发展中药材产业,必须着力补齐仓储流通和产地加工等短板。”
第626章 产学研!!!
在“中医药”振兴战略的推动下,刘家庄的中草药种植产业蓬勃发展,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
随着刘家庄现代化中草药交易市场的建成运营,这里已经成为区域性的中草药集散中心。
如今,刘家庄的中草药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重要份额,更通过完善的销售网络远销海外。
从东亚的倭国、三韩,到东南亚各国,再到欧洲大陆和美洲地区,刘家庄的中草药产品以其优良品质赢得了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客户的青睐,在国际市场上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在这个繁华的中草药交易市场里,每天都是人声鼎沸,药香四溢。
在这里每年的交易额已突破百亿元大关,成为全国重要的中药材集散地。
这里的中草药产业能发展到如今的规模,与刘氏家族世代传承的中医药情怀密不可分。
刘家庄人不仅深耕药材种植,更不遗余力地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为当地经济注入了蓬勃活力。
从六十年代中期创办的中医药专科学校起步,到如今享誉全国的燕京中医药大学。
虽然建校仅三十余载,却已发展成为一所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先进的国家级重点医学院。
刘家庄中医药学院于1982年,更名为燕京中医药大学;在今年,成功入选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该学校的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3个学科还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成为教育部新一届高等学校中医学类、中西医结合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
“燕京中医大”虽然成立的时间比较短,但是在这三十年里他们培养了大批中医药领域的专业人才,为传承和发展中医药产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燕京中医大”秉承着“勤求博采、厚德济生”的校训;
倡导“人心向学、传承创新”理念,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宗旨,弘扬“追求卓越、止于至善”的精神,彰显特色、强化优势;
是夏国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中医药人才的教育基地、高等中医药教育改革的示范基地、中医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研究基地、防治重大疾病和疑难疾患的医疗基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基地、推进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国际交流基地,为健康事业发展和文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燕京中医大”已经成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集教育、科研、医疗、中医药文化传播于一体的著名中医药高等学府。
“燕京中医大”学校(含直属附属医院)现有教职工4800人,专任教师1250人。
该学院有工程院院士1人,国医大师15人,并拥有一支以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和优秀中青年教师组成的老中青相结合的师资队伍。
该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从丰厚的中华文化和中医药文化土壤中汲取营养;
将“以文化人”理念贯穿于育人工作的始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现有全日制在校生一万多名,其中研究生2180人(博士生965人、硕士生2604人),本科生8864人,留学生498人。
学校致力于构建面向未来以高层次教育为主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设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药制药、药学、针灸推拿学、康复治疗学、药事管理、护理学、外语、法学、生物工程、中西医临床医学、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中医骨伤科学……十几个本科招生专业。
“燕京中医药学院”还是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首批建立博士学位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
该学院设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拥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囊括35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
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囊括35个硕士学位授予点。
拥有4个专业学位类别,囊括8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成为夏国中医、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以及中医学与中西医结合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所在单位之一。
该学院现有7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中医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0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3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燕京市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10项、二等奖23项。
“燕京中医药学院”现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基地多大25个。
包括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燕京市重点实验室、燕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学校现有中医学院、中药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针灸推拿学院、岐黄学院、管理学院、护理学院、人文学院、国学院、国际学院等单位。
现有燕京中医药研究院、燕京中医药国家中医体质与治未病研究院、燕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药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燕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药高等教育研究院等校级研究机构。
在中医药底蕴深厚的刘家庄,正是得益于当地丰富的人才储备,才推动其中医药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依托得天独厚的中药材资源和专业人才优势,“燕京刘家庄制药集团“迅速崛起,如今已成为享誉海内外的现代化医药企业。
这里不仅拥有各大派中医世家世代相传的治病良方,更汇聚了一大批精通传统医学与现代制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
“刘家庄制药集团”立足国内的同时,还积极走向海外。
自八十年代初起,“刘家庄制药厂”便开启了其海外发展的征程。
刘家庄人经过十几的持续的努力,如今已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起独资合资公司及门店,其境外门店数量更是位居同行之首。
这一成就不仅展示了“刘家庄制药集团”强大的品牌实力,更彰显了其对于国际化发展的坚定决心和战略眼光。
在开启国际化进程中,“刘家庄制药”深知文化融合的重要性。
因此,在各地开设分店的同时,“刘家庄制药”也注重融入当地文化,以此拉近与当地消费者的距离。
这种跨文化的融合策略,不仅提升了“刘家庄制药”的品牌形象,更使其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好评。
“刘家庄制药”的成功,离不开其深厚的品牌底蕴和独特的文化传承。
在国际化的发展道路上,“刘家庄制药”始终坚守着“仁、义、礼、智、信”的企业文化,以及对于产品品质的严苛要求。
这种对于传统的尊重和传承,使得“刘家庄制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保持着独特的品牌魅力和竞争优势。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越来越多的中医药企业日渐崭露头角,取得持续性发展成果,以“刘家庄制药集团”取得地成就最高。
以据全国医药工业统计数据显示,过去的一年中药工业稳步增长,全年营业收入达一千五百亿元,同比增长11.3%。
去年,全国中药工业利润总额就已经达到了三百多亿元,同比增长32%。
中医药发展正迎来高光时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显著提升。
医药行业是技术密集型行业,新药与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是确保行业持续发展的基础。
“八五”以后,随着各项改革的深化和“科技兴药”战略的实施,药品研究生产领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这期间,以“刘家庄制药集团”为例。
这十几年来,该厂研发了大一批新型抗感染、解热镇痛、诊断用药和氨基酸类医药产品;
上一篇:大内侍卫,开局祖传刀法大圆满
下一篇:诸天,从一世之尊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