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 第558章

作者:笔下宝宝

第617章 “刘氏海外”的成名之战!!!

  通过前段时间的实践,刘述栋一行积累了一些押运经验。

  凡是有卖吃的必买,备足干粮和饮水是头等大事。

  有备无患嘛!

  并要求火车司机停站时尽可能靠近取水口,以方便挑水饮牛,确保人畜两安。

  火车行进在南湖境内,十月的南方烈日炎炎,整个车箱被烤得滚烫滚烫。

  刘述栋像面包样被蒸烤着,又面临着缺水断粮的威胁,体内的水分在蒸发,体力在消耗,浑身在不断地冒着虚汗。

  要知道从江城三镇出发后,火车象发了疯似的又连续开了十二个小时,他们是滴水未进。

  虽然水缸里尚有剩水,但那是留给牛喝的。

  刘述栋他们还必须很负责地对它们“老少无欺定量供应”,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这种先“牛”后己,是根深蒂固地扎根在他们的脑海中,融化在血液里,落实在行动上的。

  当天下午二时许,火车喘着粗气终于停靠在湖南郴州一个小站上。

  为了给快车让道,停留多长时间还是未知数。

  饥渴相煎的刘述栋他们顾不上研究“时间”够不够的问题,迅速明确分工挑水喂牛等。

  刘述栋仍负责去“化斋”,提着两个喂得萝(铁皮水桶)向与火车头并排相距他们700米远的铁路职工食堂飞奔而去……

  食堂的大门半掩着,显然这会儿已过就餐时间。

  这里只有一位食堂师傅正摇着扇子在电风扇下打盹。

  刘述栋火急燎拉、满头大汗地推醒了他,说了声对不住,并恳求他能“恩赐”些饭、菜、汤与他以解决我们六个哥们的裹腹之急。

  也许他曾接待过无数类似刘述栋这样的“押运员”,深知其艰辛,这位师傅马上起身毫无怨言地为他装满了两桶热饭菜和汤。

  刘述栋匆匆结清粮票和钱款,道了声谢谢,拎了桶就往外跑。

  ……意料之外的事又发生了!

  当刘述栋还未跨出食堂大门时,就见车头旁站长已挥起绿色信号旗,指令火车出发。

  与此同时火车司机正鸣笛长啸,蒸汽机喷出浓浓雾团,车轮已经转动……

  刘述栋立即感到周身的血液在沸腾,神经绷紧,心脏好像冲出喉咙,眼瞅着一场掉队的悲剧又在眼前了。

  此时刘述栋与车头平行,他的车箱却在车尾第五十四节。

  火车与刘述栋相对而开,并会越开越快,而他双手还提着二只装有饭菜、汤的喂得萝,但他又决不能扔掉它们。

  刘述栋就这样一边想一边机械地提着桶向车尾跑去。

  火车越开越快,一节节车箱在他身边擦肩而过,速度已是原来的几倍,要跳上自己的车皮是不可能的了。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刘述栋急中生智:显示了当年铁道游击队的身手,迅速将右手的桶并到左手中,腾出右手瞄准迎面而来的一节油罐车皮,顺势抓住车上的护栏逆向飞身,爬将了上去。

  刘述栋将右手死命地抓住护栏,同时将左手中的两个桶小心翼翼地放下一个。

  又生怕它飞出去,只能一屁股坐上去将其固定,左手还得把住另一个装热汤的桶,真是十八般武艺全用上了。

  此时此刻上有烈日当头,下有热饭菜蒸着,旁有热汤桶相伴,刘述栋身上还穿着东北的棉衣棉裤和大头鞋,

  耳边伴随着呼呼热风声,人如同在火炉中蒸烤,火烧火炼的让人窒息,真是夏天穿棉袄——捂汗(武汉)。

  须臾几分钟后,刘述栋发现全身湿透似桑那一般,他脑袋直冒热气,浑身象要散了架一样……

  但刘述栋清醒地知道,他来不得一丝松懈,否则我随时随地都有被甩出去的危险……

  刘述栋只有把握住自己,坚持下去,他坚信挺过这段煎熬,再次胜利一定属于他。

  一定会把这来之不易的饭菜和汤送到同志们的嘴边,他们一定会狼吞虎咽地消灭“它”,并和自己一起圆满地继续完成送牛至香江的任务。

  ………火车在继续开,刘述栋定睛扫去,周边的悬崖、峭壁、深渊、暗流、隧道、山脉、桥梁、涵洞、电杆等等像一幅幅画面惊心动魄地在他眼前闪过,使人头晕目眩。

  伴随困扰他的还有烈日、高温、汗水、风沙、泥土等使人更感艰辛难熬……

  一个多小时后,火车终于停了下来,刘述栋绷紧的神经才得以松驰。

  刘述栋两手各提着一个喂得罗跳下了曾与他“生死与共”的油罐车,大踏步地向第五十四节车皮走去。

  与同志们再次相会的情景是可想而知的了,大伙儿激动、惊讶、担忧、喜兴、佩服的情绪交织在一起。

  大家伙与刘述栋分享着团聚的喜悦,同时津津有味地吃着曾被他一屁股坐过的那桶饭菜,好香好香啊!

  “事后啊,我想起这段扒车的难忘经历,还真有点后怕!

  也不知,那会儿是什么力量使我挺而走险的呢?

  也许是事业心、责任感和担当;

  也许是年轻、好胜、热情、执着;

  也许是为了体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也许是怕再重蹈“掉队”的复辙,难以向领导交待;

  也许是为了让大伙儿能及时吃上我买的饭菜,对得起父老乡亲;

  也许是香江吸引着我……也许……

  可能有更多的也许,但不管怎么说,这段经历它将永远、永远地铭刻在我的记忆深处,永不磨灭,真的!”故事说道这,刘述栋是一脸的感慨万千。

  刘勇也是由衷地佩服道:“十五叔,这古今成大事者必有异于常人之举,正是您有这样坚韧不怕、敢于冒险的精神才能帮助咱们刘氏一族在香江创下这么大的基业!”

  “是啊,十五叔,我三哥说的对,'刘氏海外投资'有今日的规模,您是居功至伟!”刘本成也奉承道。

  “呵呵,你们俩也别给我戴高帽,我有几斤几两我自个儿心里清楚。

  是,我承认咱们刘氏在香江的基业有我一份功劳。

  其实,贡献最大的是你们的大伯。

  是你们大伯这个船长掌握好了大方向,我们这些人只是顺着他指明的方向在前进而已!”

  “十五叔,故事才说到一半,那您后来怎么着了?”刘本成听得津津有味,他最想听刘述栋后来到香江的故事。

  “在南去押运途中,在我们邻近的车箱内又多了些啼笑皆非的故事……”刘述栋又接着讲道。

  怎么滴呢!

  原来是一头母牛竟在途中生下了一头小牛犊。

  刘述栋当时就心想:“连怀孕的母牛都未检查出来?这业务水平也真够差劲的啊!”

  好在列车正在南湖境内,当地农民视牛为他们赖以生存的命根子,处理这头小牛是不存在任何问题的。

  这个小牛犊就被这些粗心的人们当着“包袱”奉献给了当地的一个农民。

  “天下掉下小牛犊”真是喜煞人,那农民受宠若惊,连忙作揖致谢。

  不过可亏了这头小牛,刚一出世便离开了妈妈,没有奶吃,不知往后的日子该如何过为好?

  而失去牛犊的母牛也因涨奶而哞哞乱叫唤。

  在韶关编组站,火车进行了赴香江前的最后一次编组,这次刘述栋他们被编在最前面,成了“领头羊”紧挨火车头。

  那年10月29日上午十时许,刘述栋他们经过九天八夜的漫长旅途,列车到达粤省三元里车站邻近抗Y纪念碑。

  离香江越来越近,刘述栋他们都无比兴奋……!

  但没想到的是铁路方面突然通知他们,说刘述栋们已完成了押运任务,因前方到站是宝县,属边境地区,没有特别通行证是不允许前往的,更不用说到香江了。

  这真是给了刘述栋他们当头一棒,感到非常遗憾,抑或有些愤然,这算哪门子事呢?!

  刘述栋一行就这样带着行李,披着羊皮大衣,顶着烈日,裹着一身牛燥味,拖着疲惫的身躯,满脸憔悴在粤省车站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步行来到就近的粤省外贸招待所。

  “好家伙,打一进门就引来服务员的白眼,她们对我们这帮浑身臭烘烘、脏兮兮的“土包子”嗤之以鼻。

  并一再告诫我们要注意卫生,不要弄脏沙发和床单,我们如此艰辛却换来这种待遇!

  要知道没有我们这般“熊样”,香江同胞哪来的牛肉吃!

  说也奇怪,自那以后我和香江结了缘,产生了今生一定要到香江去的决心。

  回来后我就开始关注香江动的态,分析香江的走势,了解香江历史,掌握香江知识,成了我生活中的组成部分。

  直到几年后,咱们刘氏发展越来越壮大,需要布局海外。

  你们大伯在家族内部会议上提议,选拔一部分家族子弟先期前往香江发展。

  而我那会儿刚好大学毕业而且是经济专业,又对香江相对的了解,就成了负责人……”

  “让我们'刘氏海外投资'在香江站稳脚跟的第一战,就是你们大伯提议布局的'九龙仓',就这一次让我们'刘氏'在香江名气大增。”刘述栋面露得意地说起了当初让他一举成名的“九龙仓”。

  “九龙仓?不是包氏家族成为最后的胜利者吗,这还跟我们有关系?”刘本成就是金融领域里混饭吃的,当然也听说过这么经典的商战。

  当年九龙仓属Y资财团怡和系的大洋行。

  其旧址成为了后来的九龙地王,而当时的情况是九龙仓股票却被严重低估。

  若是合理开发,前景肯定辉煌。

  正是因为这样。

  当年,包宇刚看好这一点,李家诚亦看好;

  包氏欲夺,李氏欲购。

  结果李家诚最终成全了船王,掀起轰动一时的九龙仓战役。

  九龙仓不是严格意义的仓库,而是香江最大的货运港,拥有深水码头、露天货场、货运仓库。

  1886年保罗·遮打牵头在九龙设立码头仓库,怡和洋行是其大股东之一。

  作为怡和系的一家上市公司,它与置地公司并称为怡和的“两翼”。

  九龙货仓有限公司的产业包括九龙尖沙咀、新界及港岛上的大部分码头、仓库,以及酒店、大厦、有轨电车和天星小轮。

  历史悠久,资产雄厚,可以说,当时谁拥有了九龙仓,谁就掌握了香江大部分的货物装卸、储运及过海轮渡。

  当年九龙仓的母公司怡和,与和记黄埔、太古集团、会德丰并称为香港四大洋行。

  怡和在四大洋行坐大,怡和大班同时又兼九龙仓主席,可见九龙仓在怡和举足轻重。

  那时,香江是Y资本财团的天下。

  像包氏、李氏、霍氏、郭氏这些家族比起Y资财团来说根本不够看。

  就像是小虾米跟鱼儿去比较,正是因为这样,当年几乎没人会想道,有华资敢对'九龙仓'下手。

  包宇刚一开始的策略就是,“悄悄的进村,打枪的不要”,一点点的去蚕食'九龙仓'的股份。

  让包宇刚始料未及的是,竟有人与他英雄所见略同!

  就在他暗中收购“九龙仓“股份的同时,竟然另有两股神秘势力也在悄然布局,这场暗流涌动的股权争夺战已然拉开序幕。

  “竟有这等巧合?“包宇刚眉头紧锁,甚至怀疑自己的团队出现了内鬼。

  经过一番缜密调查,他终于揭开了这两股势力的神秘面纱:一位是与他素有往来的华资巨擘李家成,另一位却令他倍感陌生。

  这家名为“刘氏海外“的金融投资公司究竟是何方神圣?

  包宇刚望着调查报告,陷入了深深的思索。

  这个名不见经传的金融新贵,为何会突然出现在这场商业博弈之中?

  与包宇刚的想法一样,李家成顶上“九龙仓”也是自己的深谋远虑所致。

  当年,李家成一直以置地为竞争对手,九龙仓引起他的注意,是九龙仓的“挪窝”。

  与港岛中区隔海相望的尖沙咀,日益成为香江的旅游商业区。

  火车总站东迁后,九龙仓把货运业务迁到葵涌和半岛西,腾出来的地皮用于发展商业大厦。

  李家成赞叹九龙仓的创始人以极廉的价格获得这块风水宝地,如今水涨船高,身价百倍。

  九龙仓先后建有海港城、海洋中心大厦等著名建筑,但在经营方式上,不足称道。

  他们固守用自有资产兴建楼宇,只租不售,造成资金回流滞缓,使集团陷入财政危机。

  为解危机,大量出售债券套取现金,又使得集团债台高筑,信誉下降,股票贬值。

  1977年12月中旬,敏感的财经评论家对九龙仓进行分析,以《九龙仓业务开始蜕变》为题,指出九龙仓集团如能充分利用其土地资源,未来10年可以出现年增长20%的良好势头。

  该评论家还预测时价13.5元的九仓股,将是1978年的热门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