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 第499章

作者:笔下宝宝

  有一天夜晚,周昂他们队承担一次重要任务,他们趁着夜色艰难地向某高地运送急需的物资。

  黑夜如同浓浓的墨水,漆黑一片,使得原本就崎岖不平的小路变得更加危险。

  加上路线判断失误,周昂他们不幸进入了充满地雷的区域。

  就在周昂他们非常着急地打算另找一条路,想尽快逃离这个极其危险的地方时,队伍后面突然传来了一声巨大的响声。

  走在队伍最后面的战士小李,在黑暗中不小心踩到了地雷。

  这一突发情况让整个小队立刻变得非常紧张和害怕。

  队长周昂和其他战士们赶紧跑过去,他们一心想着要把受伤的严景珠尽快送到急救站,希望能争取到最好的治疗时间。

  但是,令人感动的是,坚强的小李坚决拒绝了,他坚持要自己走。

  他的眼神里充满了坚定和决心,他不想因为自己的伤势拖累大家。

  最后,在战友们的不断坚持和帮助下,小李才勉强同意。

  他们互相扶持着,一步一步艰难地往前走。

  当他们终于到达急救站时,医生仔细检查后,所有人都倒吸了一口凉气。

  小李当时的伤势比想象中的还要严重,他的右脚和裆部已经受到了严重的伤害。

  小李之所以坚持要自己走,是因为不想成为大家的负担,他一心希望把生的希望留给并肩战斗的战友。

  但其他战友怎么可能舍得放弃他呢?

  这种生死之交,这种深厚的战友情,只有在真正的战火纷飞、子弹横飞的战场上,才能表现得如此淋漓尽致,也显得更加珍贵无比。

  军工战士们的任务不只是运送物资,他们还要把受伤和牺牲的战友带回来。

  特别是那些为了国家英勇献身的战友,他们生前冲锋陷阵,尽忠职守。

  即使牺牲了,也要让他们得到应有的尊重。

  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不管前方有多少未知的风险,这些战士们从不退缩。

  周昂他们想尽一切办法,克服一个又一个难关,出色地完成每项任务。

  比如有一次,运送牺牲战友的时候,道路被敌人的炮火封锁了。

  这些周昂他们就冒着生命危险,在枪林弹雨中开辟了一条通道,最后成功地把战友的遗体带回。

  周昂他们的行动体现了对战友的深情厚谊和对国家的忠诚。

  在又一次激烈大战结束后,夜幕降临,一片寂静却充满紧张气氛。

  这时,有一队坚毅的军工战士趁着夜色,背着沉重的物资,坚定地向某高地前进,为坚守在那里的守军送去生存和战斗的希望。

  某连的指导员找到了周昂,他满脸焦急地请求军工人员帮忙,把他们连的一个伤员从高地上安全送下来。

  这个伤员的遭遇让人十分心疼,他在冲锋的时候被敌军的炮弹炸伤了。

  受伤后,他在枪林弹雨和炮火中,靠着坚强的意志,一点一点爬到了某高地。

  但是,因为战斗越来越激烈,形势变得非常紧张,这名战士一直没法被送下去救治。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他的生命也受到了威胁。

  如果不尽快得到救治,这名伤员随时可能失去生命。

  听到这个消息后,周昂他们赶紧检查了伤员的情况。

  看到伤员的右臂和左腿都被炸得很严重,血肉模糊,他们的心都揪紧了。

  为了维持生命,伤员只能靠替代血浆勉强支撑。

  情况已经非常危急,再不把他抬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于是,周昂他们下定决心,坚定地说:“我们来帮你!兄弟,我们一起把你抬下去!”这句话简单却充满力量,仿佛是对命运发出的挑战。

  这时四周静悄悄的,连风都不吹了,整个世界好像都安静了下来。

  这种难得的安静给了他们一个好机会。

  于是,周昂他们小队马上开始分工,很快四个人一组,稳稳地用担架把伤员抬起来,准备离开那个危险的地方。

  但是周昂他们刚走了100米左右,突然前面传来一阵阵枪炮声,就像打雷一样,打破了之前的宁静。

  小队的队员们虽然心里紧张,但还是冷静地躲进交通壕里,这个壕沟并不是特别坚固,但他们还是找到了地方藏身。

  他们互相配合,轮流前进,每一步都非常小心。

  当他们快到169高地时,遇到了一段特别难走的路。

  这里的泥水又脏又深,几乎淹到膝盖,每走一步都很吃力。

  而且周围的爆炸声越来越响,一个接一个,震得耳朵都要聋了,感觉像是要把耳膜震破。

  在这关键时候,周昂他们没有一点退缩。

  他们咬紧牙关,把担架扛在肩上,迈着坚定的步伐,一步一步小心地往前走。

  每一步都像是扛着重担,每一步都充满了对战友的关心和责任感。

  最后,他们终于成功地把伤员抬到了169高地。

  在高地上,周昂碰巧遇到了一个受伤老乡的同乡。

  通过聊天,周昂才得知他的名字叫李大壮。

  虽然受了重伤,但在见到老乡后,李思大壮还是忍着疼痛,特别嘱咐周昂不要把他的伤情告诉远在老家的家人,以免让他们担心。

  高地上的医疗兵很快就赶来了,给李大壮做了紧急包扎。

  然后,运送伤员的小队一刻也没停,继续抬着他往回走。

  比如,在一段泥水淹到膝盖的路上,小刘一不小心差点摔倒,但他使出全身力气稳住了担架,保证了伤员的安全。

  这样的惊险场面在整个艰难的行进过程中不断发生,但运送伤员的战士们始终没有放弃。

  这时,天慢慢亮了,原本模糊的道路也变得清晰起来。

  大家心里着急,加快了步伐。

  因为他们知道,早一点送到后方救治,李大壮就有更多活下来的机会,每一分每一秒都很关键。

  然而,命运却如此残酷。尽管大家都尽力了,李大壮还是因为伤得太重,失血过多,不幸去世了。

  听到这个令人伤心的消息,运送伤员的小队成员们都愣住了,随后悲伤的情绪像决堤的洪水一样爆发出来,周昂他们忍不住哭了起来。

  李大壮的牺牲像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每个人的心头,空气中弥漫着难以言喻的悲痛。

  周昂蹲在路边的石头上,双手紧紧抱住头,泪水无声地滑落。

  他想起昨晚李大壮还在和他开玩笑,说等伤好了要请他喝酒,可现在,那个豪爽的声音永远消失了。

  周昂深吸一口气,努力压抑住内心的悲痛。

  他知道,现在不是沉浸在悲伤中的时候。

  他们还有任务,还有更多的伤员需要救治,前线更多的战友需要救护。

  周昂声音沙哑却坚定:“兄弟们,大壮走了,但我们还得继续。他一定不希望我们在这里停下脚步。”

  军工小队重新整理好情绪,收拾起行装,继续踏上征程。

  尽管心中依旧沉重,但他们的步伐却比之前更加坚定。

  天边的朝阳渐渐升起,金色的光芒洒在他们的脸上,仿佛为李大壮的灵魂送行。

  …………

  自古以来,都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朝战结束后,我们有了专门的后勤保障体系,同时随着国家越来越富强,后勤保障体系也越来越完善。

  参加过朝战的刘之野当然最为重视部队的后勤保障工作。

  在自卫反击战时期,从一切行为上来看,就能看出,军队在后勤保障充足的前提下,战斗力的恐怖。

  首先,在吃喝问题上,根据统计,共计28天的作战时间里,有17天的战士们都能吃上热食,其他的时间由于战况紧急以及赶路等等,也有压缩饼干和面包、罐头。

  就这样,像周昂这些后勤人员害怕战士们吃不好,送上前线大量的水果、萝卜,补充营养。

  对于战争而言,部分战士还有着焦虑的心情,毕竟战争是恐怖的,后勤保障人员还有大量的香烟,补给各个部队。

  由此可见,在自卫反击战中,彻底没有了人员吃喝出现困难的后勤问题。

  除了吃喝外,夏军的炮弹补给也是非常的充足。

  刘之野也是一个火爆首长,一切的恐惧都来源于火力不足被他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对自卫反击战的这一个月里,夏军共计消耗1一百万发炮弹,在如此密集的炮火下,夏军就没有什么拿不下的阵地。

  敌军看到下军如此密集的炮火,最终只能被炸得抱头鼠窜。

  另外,夏军的机械化部队也展现出了非常强大的战斗力。

  虽然夏军在战争前夕出现了非常多战损坦克,但是夏军后勤人员仅用一天就可以完全修复坦克,让其第二天就能再度上阵。

  这还仅仅是自卫反击战第一阶段的数据。

  到了两山轮战期间,这10年的两山轮战,对于后勤能力的考验更是非常巨大的。

  但是夏军后勤保障体系依旧可以顶住压力,虽然某前线战备仓库暴露而废弃。

  但是在战火的洗礼下,夏军的后勤保障体系在不断的完善,逐渐规避弊端。

  可以说此时夏军虽然没有像山姆那样,10多个后勤兵保障一个战斗兵那么夸张的后勤能力,但是基本上整体的框架和思路已经逐渐完善。

  换句话说,如果当年有对自卫反击战那样的后勤能力,朝战的最终走向还真的是犹未可知的一件事。

第568章 抗洪,脱险!!!

  远在京城的岳父刘之野就是在忙,他也经常关心着女婿钟兴国与儿子刘武的成长。

  刘之野觉得他们二人都经历过战火,但一直在特种部队发展恐对他们今后的成长不利。

  于是爷仨经过一番交流之后,钟兴国就调任了某陆军陆军师任参谋长,而刘武也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特种部队去了某营当营长。

  也就是这一次调任让刘武又一次亲身经历了一场生死考验,是他和战友们在某县抗洪抢险的时候,那真是惊心动魄啊,让人终身难忘!

  在刘武他们营的驻地境内,有个三江口镇,是河中游的东岸;对面是双辽县,属于西辽河和东辽河的会合处。

  这两个县以前几乎每年都遭受洪水灾害。

  每年7~8月初,当地雨量较大,洪水猛兽,一批批的洪峰在辽河流过。

  今年的的洪水有一次泛滥持续半个多月时间,近约几公里的河床,滩地粮田全部被水淹了,河水仅离两岸坝堤顶部相距2尺左右,坐在坝顶可洗脚。

  刘武他们驻军部队和民工昼夜护护坝,一是防鼠和蛇在坝上破洞,二是及时发现坝堤有浸水点及时抢修。

  洪水来势汹汹,水位不断上涨,河床早已不堪重负,两岸的堤坝在洪水的冲击下摇摇欲坠。

  刘武带领全营官兵冒着狂风暴雨日夜坚守在堤坝上,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疲惫,但眼神却异常坚定。

  他们知道,身后是成千上万的百姓,一旦堤坝决口,后果不堪设想。

  这天夜里,暴雨倾盆而下,河水迅速上涨,堤坝的某个薄弱处突然出现了渗漏。

  幸亏刘武正在坚持着巡提,他第一时间发现了险情,立即组织官兵进行抢修。

  刘武和战士们冒着大雨,扛着沙袋,踩着泥泞的堤坝,艰难地堵住渗漏点。

  雨水打湿了他们的衣服,泥浆沾满了他们的鞋子,但没有人退缩。

  刘武站在最前线,亲自指挥,甚至亲自跳入冰冷的河水中,用身体堵住漏洞。

  他的举动极大地鼓舞了士气,战士们更加卖力地投入到抢险中。

  经过几个小时的奋战,渗漏点终于被成功堵住,堤坝暂时安全了。

  刘武松了一口气,但他知道,这只是暂时的胜利,更大的考验还在后面。

  接下来的几天,刘武和战士们几乎没有合眼,日夜巡查堤坝,确保每一个角落都万无一失。

  7月28日,刘武他们团奉命前往三江口一带执行抗洪救灾任务。

  刘武任坦克团一营营长,通常情况下,上级会把重大艰巨的任务赋予他们一营,这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

  下午1时许,接到命令后,刘武亲自率领全营官兵冒雨登车,随大部队向指定的抗洪救灾区域开进。

  车辆行驶途中,雨越下越大,天黑路滑,昼夜间温差很大,官兵们只好相互依托,背靠背的取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