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 第492章

作者:笔下宝宝

  他们在饭馆周围安排了多处观察点,一旦发现异常立即预警。

  同时,团伙成员随身携带武器,为可能发生的冲突做好了准备。

  王某平、董某增等主要犯罪分子最终伏法,其他成员也受到了严厉惩处。

  彰显了法律的公正威严,也平息了社会的愤怒情绪。

  这起案件的成功告破,不仅维护了社会的安全稳定,也震慑了潜在的犯罪分子。

  它标志着我国刑侦能力的显著提升,为后续的社会治安管理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案件的圆满结束,让正义得到了伸张,也为这段惊心动魄的往事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第562章 高原边防!!!

  西南高原边防从东到西长达4000公里,与五个国家和地区接壤,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西南高原边防是否强盛巩固,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安宁和高原人民的幸福。

  总部领导非常重视和关心高原的边防建设。

  这一年刘之野卸任燕大区调往总后工作。

  8月份总后由刘之野带队,司部、军械、军需、军交、财务、营房、卫生部等多个部门人员参加的赴边防调研工作组。

  将深入高原边防,对一线部(分)队的边防建设,和后勤保障工作进行实地调研。

  为了配合总部的这次调研活动,蜀省军区后勤部和高原军区都派出了相应的人员参与其中,形成了三级调研工作组。

  所有人员汇集逻些后,组成东西两个方向调研组,计划用一个月的时间完成对边防一线部队和数十个边防点的调研工作。

  通过调研要对每个边防点的驻地位置,海拔高度、地形道路、吃水照明、营房设施、伙食标准、生活质量、人员身体状况,武器装备的性能和使用管理,被装物资的使用效能等项内容摸准确,搞清楚。

  每个点调研结束后要有一个专题报告;和一份详细的资料。

  整个调研工作结束后形成一个综合性的调研报告;拿出一部直观的录像资料片。

  在日喀则短暂的停留期间,易援朝副处长积极向刘之野建议,请他去驻军八医院视察工作,看望全体医务人员。

  医院本不属于这次调研范围,但刘之野欣然答应。

  总后是后勤系统的领导机关,首长到高原来调研,能到医院视察工作,机会十分难得。

  这次到医院视察,全院人员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和鞭策。

  日喀是高原后部地区,地域面积18.3万平方公里,向东可以通往江紫、逻些等地区,向西可抵阿里,向南可去东亚,向北可到海青,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边防点多线长面广,高度分散。

  刘之野首先计划前往距离最远的扎东某团边防点开展调研。

  从日喀出发到扎东行程600多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要翻越多座大山,过拉紫、加家两个渡口,所经之地空气稀薄,道路崎岖。

  随行的副手老王一路上出现了高山反应,胸闷气喘,头晕目眩,吸着氧气,面色憔悴。

  中途他们只好到某兵站歇脚过夜。

  翌日上午出发到下一个兵站吃过午饭后,直奔扎东某团。

  王副部高原反应已无力再前往哨所,只能留在团部。

  其他人员分成三路,第二天一早,分头前往昆加、俊加、里紫边防点调研。

  这里冰封雪岭,沙漠戈壁,荒芜人烟,气候非常恶劣,交通十分不便。

  刘之野别看五十多了,但是他的身体状态却比随行的年轻人们还要出色。

  这让刘之野身边的人非常汗颜,在他的鼓舞下调研组人员克服困难;

  深入班排宿舍,走进地堡工事,岗楼哨位,厨房食堂,凡是能走到能看到的设施和物资都不放过。

  总部前来的人与官兵们同吃、同住、零距离接触,亲身体验高原环境的生存感受。

  以拍照录像和座谈等形式,对他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战备执勤、后勤保障等多方面的情况做了详细记录,写出了专题调研报告。

  在完成了边防某团的调研工作后,刘之野他们又驱车前往长所、岗查一线,分别对岗、塔、嘠、昌、查等多个边防点展开调研。

  刘之野他们所到之处调研组成员深切了解和体会到西南高原边防一线部队长年驻守在雪山之巅,高寒缺氧、道路蹉跎、信息不灵、环境条件极为艰苦。

  一年之内有几个月的冰冻期,被生物学家称为“生命禁区”,“永冻层”;夏季雨大雾大,边防道路经常被大雪封堵,车马无法通行。

  有的边防哨所住的是简陋的土坯房,蹲的是猫儿洞,常常是外面下大雨,里面流小溪,天上降大雪,室内雪花飘。

  夏天官兵们的被子湿漉漉,冬天战士睡觉的体温还不能融化被子上的冰。

  燃料缺乏,做饭取暖捡牛粪,甚至是野兽尸骨当燃料。

  喝的是从几里外背回来的浑浊冰雪水,吃菜就更困难了,

  “春吃粉条、秋吃海带,一年四季啃“梭标”(指竹笋、脱水干菜)”几乎成了常态,有时想喝口青菜汤也很难做到。

  昆加哨所由于储存和运输环节的原因,大米开袋已经结块,米粒成粉状,可官兵们每天都在食用着这变质的大米。

  查拉哨所是被总部命名的“高原红色边防队”。

  驻守在5000多米的边防哨卡,米饭需要特制的高压锅煮30多分钟,即使这样也常常因气压达不到标准而吃夹生饭。

  生活的艰难无处不在,连正常的理发都成了问题。

  这次刘之野等总部人员到查拉下车步入哨所,远处看着列队欢迎的队伍中有不少的“女兵”,走近一看全是军中男儿。

  刘之野便问他们为什么不理发?回答是:“理发工具坏了又买不到”。

  刘之野闻言暗自落泪,他立即与后勤部联系尽快购置理发工具,派专车送到哨所。

  从此军需部门把给边防哨所配发理发工具作为一项保障内容固定下来。

  刘之野觉得这一次来边疆防线是来对了,他只是在总部看报告怎能真的了解这里的情况?

  边防一线部(分)队处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中,不仅物资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精神生活也很差。

  这里看电视、电影难,报纸信件一般在一两个月才能看到一次,生活的枯燥艰苦程度与繁花似锦的后方形成难以置信的反差。

  这些都是边防哨所的真实写照。

  总后调研组成员身临其境,亲身经历着这一切,都为边防官兵“常备不懈、戍边卫国、长期吃苦、为民造福”的精神而潸然泪下。

  亚东位于高原正南方的群山之中,海拔3000米,延伸至周边哨所的海拔都在4000米以上,与锡、丹等邻国接壤。

  这里山高林密,遍布悬崖峭壁。

  当地有这样的说法:说话听得见,走路要一天。

  高原军区边防某团的官兵们日夜守护在这里,用忠诚兑现着对祖国的承诺。

  刘之野带领调研组抵达亚东做短暂的休整后,分成几个小组,再次踏上了前往乃、则、瞻等边防点的调研之路。

  到了这里兵分几路。

  易援朝则和总部的一位摄像师、边防某团战勤参谋为一组,在战勤参谋的引导下,前往卓拉哨所调研。

  卓拉哨所不通公路,为了隐蔽前行,凌晨5点天还未亮,易援朝他们就从下司马出发。

  车辆沿着亚东沟把易援朝他们送到林区公路的尽头,然后下车沿山谷往上行走。

  朦朦胧胧的沙雾笼罩的山谷,只听见潺潺的流水声。

  此时正值夏天,漫山遍野的杜鹃花竞相开放,白色、红色、紫色把山谷装扮成花的海洋。

  雪线以上都是荒凉的银色世界。

  卓拉山藏语的意思就是乱石堆放的地方。

  随着海拔的升高空气变得稀薄,周围都是覆盖着积雪的乱石堆,道路越发崎岖难行。

  海拔4687米的卓拉哨所,要翻越坡度60度的3个山坡。

  举目望去白雪皑皑,分不清哪里是路,只得跟随着他人在齐腰深的雪海里深一脚浅一脚艰难的向前摸索。

  脚抬不动了就侧着身子滚,滚不动了手脚并用,匍匐前进。

  由于衣服鞋内灌进了雪,加上刺骨的寒风,衣服结成了冰块,裤腿冻成了冰砣,用手一搓布都烂了,可冰块依然没掉。

  胸口就象塞了一团棉花,喘不过气,心脏因呼吸太急促变得疼痛起来。

  易援朝他们每走一步都特别的沉,特别的累。

  此时已经是下午三点钟,距离从下司马出发已经过去了8个小时。

  离哨所还有近500米的距离,哨所下来了6个战士,战士们把易援朝他们背着进了哨所,放在床上,此时他们整个人都软瘫着不能动弹。

  战士们顾不得喘一口气,端来热水,脱下易援朝他们的鞋袜给他们捂脚,揉搓按摩。

  一股暖流涌上易援朝的心头,多么可爱的战士啊!

  在家还要父母照顾的年龄,现在在环境如此艰苦的雪山孤岛,悉心的照顾着他们。

  卓拉哨所建在一个不足200平米的山巅上。

  巅连起伏的群峰中,即没有草木也没有虫鸟,更没有楼阁与炊烟,远近不是灰蒙蒙的绝壁,便是白雪皑皑的冰峰。

  遒劲的山风发出阵阵怪叫,无情的剥蚀着岩石,刺削着人们的面颊。

  哨所除了两间用石头压顶的简陋活动板房外,大部分是用乱石垒成的地堡石窝。

  一口长2米、宽深各1.5米的铝制储水箱,置放在板房的屋檐下,接蓄着屋顶融化的雪水用于生活。

  这里的氧气只有低海拔地区的50%,长期驻守在这里的战士,个个脸色发紫,眼睛混浊,有的嘴唇溃烂,耳朵枯干,有的手背脱皮,指甲外翻。

  每年风日300天左右,雪季长达10个月,最低气温零下40℃,然而官兵们知道他们住板房地堡是为了更多的人不住板房地堡,因而觉得住板房地堡就象住“水晶宫”一样,虽苦犹乐,虽苦犹甜。

  面对着这个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一群忠于职守的边防战士,燕京来的摄像师边录像,边流泪。

  他说:“我走过许多的边防、海岛哨所,从未见过条件如此艰苦的哨所,太令人感动啦!”

  晚饭时间,哨所的官兵用仅有的一把野韭菜烧罐头招待易援朝他们。

  入夜了,战士们把自己的床铺让给易援朝他们,辗转反侧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第二天一早,易援朝他们告别了哨所的官兵,在3名战士的陪伴下踏上了返回的路途。

  一路上面对白茫茫的雪山心里发怵,又要经历一次艰难的旅行。

  正在为难时,战士递给易援朝一条麻袋,只见他坐着麻袋如雪橇一般飞速向山下滑去。

  易援朝他们几个也效仿着他们的动作,顺利的向山下滑去。

  不一会工夫就滑到了山脚,比上山时的艰险路途快捷轻便多了。这次卓拉哨所之行给易援朝留下了终身难忘,刻骨铭心的记忆!

  另一边,某边防营的官兵得知总部首长要来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视察,所有人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

  临近中午,刘之野等人才跋山涉水的到达营地。

  300余名官兵在直升机在风中挺拔屹立,仅从站姿上看,就能看出这是一支训练有素的部队。

  但是,300多名官兵,上至干部下至普通战士,无一人穿军装,且服装也不统一,全都是五颜六色的服装,只有枪械统一。

  眼前的一幕让刘之野非常惊讶,一开始还以为是这里的民兵部队,但随行的工作人员说他们确实是边防部队现役战士,不是民兵。

  作为一位从基层一步步成长的领导干部,刘之野扫了一眼站成两排的官兵,从武器配置情况大致看出了谁是干部谁是战士。

  自70年代初,陆军部队当中,排级以上干部配置手枪;

  班长副班长配置56式冲锋枪。没有配枪的,不是炊事班战士就是重机枪班、炮兵班战士。

  刘之野走到一名班长面前,问:“你们为什么不穿军装?”

  这个当兵5年的班长回答:“报告首长,我们都没有军装穿!我从入伍那天起,才发了一套军装,早就穿烂了。

  这样的回答,让刘之野更加惊讶,难不成是这里天高皇帝远,干部连军装都克扣了?如果是这样,那就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刘之野板着脸看向随行的工作人员:“边防营为什么连军装都不发?”

  随行工作人员却告诉刘之野:“这里虽然是隶属军区管辖的部队,因为没有道路通向外界,几乎与世隔绝,这里的官兵基本上都是自力更生,要想让这里的所有官兵穿上军装,只能直升机运输,成本非常高。”

  原来此地至今没有公路,交通极其不便。

  通往的公路还有100多公里路程才能修好,这条路在十多年前动工修建,路基都没修好。

  当地军民要想到外面去,只能冒着生命危险翻山越岭,艰难程度犹如当年红军过雪山走草地。

  外面的新兵要来驻扎,同样九死一生。

  他们要徒步行军来到此地,沿途有气候变幻莫测的雪山阻挡,又有毒蛇山蚂蝗遍布的雨林,高原反应、山体滑坡、泥石流这些不可抗力因素是这里与世隔绝的主要原因。

  驻扎在这里的大部分官兵,都不是本地人,因交通不便,很难有机会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