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笔下宝宝
…………
“报告,请指示!”刘小涛训练完拖着疲惫的身躯正要喝口水,就听见饭堂外传来响亮的报告声,
他抬头一看,通信员小高站得笔直,跟班长李强汇报着什么。
“小高,你小子又来要饭了?”刘之小涛把搪瓷碗往桌上一放,冲着门口喊了一嗓子。
高建军这小子是他们连的通信员,因为总往炊事班跑,战友们都管他叫“要饭高”。
这年头部队管理严,纪律性特别强。
每天早上五点半起床号一响,所有人都得利索地翻身下铺,叠好被子,列队跑操。
一天下来,饿得前胸贴后背都是常事。
等刘小涛出生时,他们刘家庄已经崛起了,打小没就吃过苦。
所以才养成这个纨绔的性子,而艰苦的生活最是锻炼人!
刘小涛同志,你这是又饿了?“指导员老王背着手走进来,笑眯眯地看着他,“多吃点,下午还有体能训练呢。”
刘小涛赶紧站起来:“报告指导员同志!是的,刚才训练量大,确实有点饿。”
“好好锻炼,好好吃饭。”老王拍拍他的肩膀,“咱们部队的伙食虽然不是大鱼大肉,但也要懂得感恩知足。”
“老刘,您说咱们这伙食啥时候能改善改善?”高建军端着碗,小声地问刘小涛,“听说侦查大队那边天天都能吃上肉。”
刘小涛放下筷子,瞪了他一眼:“你小子少打听这些有的没的。能吃饱就不错了,再说了,你是来当兵的,不是来当大爷的。”
李班长从灶台那边走过来,手里还端着一大盆萝卜丝:“就你小子话多,要是嫌咱们伙食不好,你去侦查连啊!”
刘小涛经常能听到老兵讲起他们刚入伍时的故事。
老班长最爱说的就是他们那会儿的伙食,顿顿白菜萝卜,连肉星子都见不着,还得省着点吃。
“你们这些新兵娃娃,知道个啥。”李班长总是这么说,“我们那会儿,别说肉了,连油水都少得可怜。现在你们天天有咸菜,那都是享福了。”
部队里有个不成文的规矩,谁家要是收到家里寄来的包裹,那是一定要和战友们分着吃的。
记得有一次,刘小涛收到家里寄来的腊肉,整整一大块,他愣是分成了十几份,和班里的战友们一起分着吃了。
还有家里寄来的燕京特产啥的,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小涛,你这个班长当得够意思。”指导员老王知道后,专门表扬了刘小涛一番,“要懂得团结友爱,这才是我们部队的优良传统。”
就这样,刘小涛逐渐地成长起来!
“刘小涛同志,组织决定让你去军区机关工作。“
有一天,团长突然把刘小涛叫到办公室,“这是组织对你的信任,你要好好干。”
这个消息来得突然,让刘小涛一时不知所措。
要知道,能去军区机关工作,这可是个让人羡慕的好差事。
而且军区机关在大城市,这年头的东南某大城市可是繁华的很。
可就在刘小涛准备调动的前一天,出了件意外。
炊事班的孙班长在切菜时不小心伤到了手,情况还挺严重。
刘小涛得知后二话不说,就把他送到了医院。
“小刘,你不是明天就要走了吗?”孙班长躺在病床上,愧疚地看着刘小涛,“怎么还管起这事来了?”
刘小涛给他倒了杯水:“咱们是战友,这点事算什么。再说了,你这些年给我们做了多少顿饭,我这点事又算得了什么。”
这一耽误,刘小涛错过了去军区机关报到的时间。
团长知道后,非但没有批评他,反而表扬了他的战友情谊。
“好样的,刘小涛同志!”团长拍着他的肩膀说,“这才是我们部队的好传统。军区机关那边的工作,以后还有机会。”
就这样,刘小涛继续留在了原部队。
说来也巧,没过多久,上级就把他们连队的伙食标准提高了,每人每月的伙食费涨到了十块钱。
“老刘,你小子可真有福气。”高建军不知道从哪听说了他的事,“要不是你留下来,还吃不上这改善了的伙食呢!”
刘小涛笑着摇摇头:“你小子就知道打趣我。
说真的,在部队这两年,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当兵不是为了享福,而是为了守护咱们的国家。”
如今的刘小涛,和两年前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当家里人知晓他的转变后,皆惊愕不已。
他爷爷刘元海暗自思忖:“还好把他送去了部队,否则这孩子的一生怕是就废了!”
刘之野得知这个本家侄子的消息后,也琢磨着怎么提携一下他。
玉不琢不成器!
第553章 刘县令!!!
长辈们聚在一处,话题自然绕不开下一代。
刘元海这率先提起家中最不省心的刘小涛,随后,话题便落在了刘文、刘武、葛小虎、刘长河等人的身上。
刘武、葛叔平他们在部队里的表现颇为出色,葛叔平喝得满脸通红,心情大好,直言后继有人。
刘东山对刘之野孩子的情况不太了解,便问道:“老刘,你家老大刘文也在部队吗?”
刘之野笑着摇头回答:“老排长,我家大小子没参军,他当初考上了燕大,如今已经毕业工作了。”
“奥,是吗,你家刘文还是个文曲星下凡啊,不得了,不得了!”刘东山闻言感慨不已。
这年头的大学生含金量可是非常高的,更不用说能考上全国最好的两所大学之一——燕大了。
这年头大学小,能考上大学都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
在刘东山的老家鲁西南,一个生产队大概有百来户人家。
以前,讲究多子多福,每个家庭人口都不少,兄弟姐妹五六个、七八个的人家非常多。
真是越穷越生,越生越穷。
但穷得上不起学的人家却很多,别说去考大学,大部分家庭孩子上完小学都辍学了,
少数家庭孩子勉强上得起初中,但上得起初中的人,大多数孩子未等初中毕业便辍学了。
能上得起高中的,或高中能坚持到毕业的,不管考得上或考不上大学,已经算是同龄孩子中的佼佼者了。
如果能有幸考上大学,那才是人中龙凤,用老百姓们的话说,那叫“谁家老祖林冒青烟了!”,十里八村可能几年也出不了一两个大学生。
如今的大学生,国家负责分配工作,一毕业便是干部身份。
别说是基层单位,就连省市里的单位都争着抢着要。
如果是燕大这样的名牌大学生那就更不用提了,大部分一毕业就能去部委工作,前途光明。
正因如此,这个年代的大学生备受尊崇。
刘长河是个大老粗,吃过没文化的亏,直到退休也只是个县团级。
所以他最羡慕的就是有文化的人。
一旁的葛叔平开口道:“刘文这小子是愈发能耐了。毕业后他先是进了团委,没到一年,就奔西北某地去了,现今都成县高官了!”
“依我看,这小子那才是真正的前途无量!”
刘东山听了,嘴巴张得老大:“啥?这么年轻就当县高官了,我的天呐……”
在他看来,刘文的发展比起刘武、葛小虎等人,着实更让他震惊不已。
众人听闻刘文的成就,不禁纷纷感叹。
这时,一直没怎么说话的刘之野忍不住说道:“小文是不错,不过咱也不能小瞧了其他孩子们。
长河,小虎几个在部队里也是尽心尽力,我相信他们以后也会有出息的。”众人纷纷点头表示认同。
话题又转到了其他孩子身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
不知不觉,时间过得飞快,聚会也在热闹的氛围中接近了尾声。
刘之野将两位老战友在大院安顿好后,便回到卧室。
此时,甘凝已然入睡,他轻轻为她盖上夏凉被。
这会儿的刘之野毫无困意,他不由得想起了身在远方的孩子们。
大女儿刘淑贤情况还算不错,因怀孕已转至宣传部工作,妻子甘凝常去照顾,他倒不怎么担心。
而让他牵肠挂肚的是两个儿子,刘武在南疆浴血奋战,刘文则在艰苦的西北基层,带领当地百姓努力脱贫致富。
刘之野并不知晓,此时远在西北某贫困县的大儿子刘文同样未眠。
在昏暗的嘎斯灯下,刘文坐在书桌前披着件外套静静地翻阅着从家中带来的相册。
从他那深情的模样不难看出,他或许是想家了。
刘文的目光在相册上缓缓移动,那些熟悉的面孔和场景仿佛将他带回到了远方的家。
他的手指轻轻摩挲着照片,思绪也随之飘远。
突然,一阵寒风吹过,窗户发出轻微的响声。
刘文回过神来,不禁打了个寒颤。
他合上相册,站起身来,走到窗前。
窗外,夜色如墨,只有几颗星星在天边闪烁。
刘文叹了口气,转身回到桌前,重新坐了下来。
他不后悔当初的选择,知道自己来到这个贫困县,就意味着要面对许多困难和挑战。
但刘文也坚信,人定胜天,只要努力,这里的生活会慢慢好起来的。
刚来这里的时候,刘文被这里的贫困惊呆了,来自燕京从小就没吃过苦的他,没想到还有这么穷的地方。
于是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为这里的人们做些什么,让他们的生活有所改变。
“真该死,又停电了!这破发电机组,我迟早得把它给换了!”刘文怒道。
他所在的这个贫困县发电厂,那发电设备竟是建国初期的,都过去几十年了,老是出故障,动不动就“闹脾气”罢工。
这可把县里的工农业生产坑苦了。
刘文刚上任的时候就想把这设备换掉,可无奈啊,县里财政困难得要命,简直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别说是换发电机组了,就连很多县属企业的工资都发不出来了。
有心去上级求援吧,可惜地区也是入不敷出,给的支援有限。
刘文和他的县委班子成员们都愁白了头发。
最后决定自力更生,我就不信了,这活人还能让尿憋死不成?
初来乍到的刘文很年轻,这让其他班子成员对他有些轻视。
然而,刘文绝非普通人,他以非凡的人格魅力和实际行动,迅速团结了大部分人。
刘文能来到这里工作也是带着一些传奇色彩的。
这年头为了发展改开,总部选拔了不少的年轻干部,他们被破格提拔到了高位,被赋予了更加重要的职责。
这样既是为了保持干部队伍的活力,也是为了帮助国家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
刘文就是其中之一。
他是燕大的高材生,是现任最年轻的县处级干部之一。
刘文是别人眼中的天之骄子,刚走出校园就去了团委担任正科级干部。
之后被调往贫困地区历练,凭借优秀的能力让当地人信服,获得了当地人民的一致肯定。
打小他就成绩优秀,是名副其实的学霸,十八岁时顺利考上了燕大,在校期间又本硕连读,成为哲学研究生。
这个专业并非是热门选择,而且就业环境也不好,但刘文却十分坚持,他显然有着更加长远的打算。
在大学里,刘文并没有放松学习,对待每一门学科都十分认真,直到将其钻研透了为止。
仅仅三年就大学毕业,他没有和其他的同学一样走上社会,而是选择继续留在学校里读研。
一年后又硕士毕业,刘文这才心满意足地离开了学校。
上一篇:大内侍卫,开局祖传刀法大圆满
下一篇:诸天,从一世之尊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