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 第469章

作者:笔下宝宝

  全都毫不迟疑地奔向了军火仓库,载有货物的车主二话不说,主动就地卸货。

  有一位老板,车上拉着的是价值三四万元的三七药材,需要说明的是,这年头的三四万元可是巨款啊!

  同样毫不犹豫地把全车三七摔到地上,不管不顾地开车就走;

  一辆拉着十多箱香烟的翻斗车,货主一按电钮,把烟掀到路边,掉头出发;

  还有更绝的,一位生猪贩子,拉着一车活猪,

  看到大家都在支援部队,也是一边开车,一边叫车上的伙计打开车厢门,从一米多高的车上就地放生……

  为青年人以及战士们叙述往事的刘武讲的非常认真,

  因为他认为这是作为一个老兵的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刘武进常说:“人啊,不要老考虑当多大官,要多考虑干多少事。”

  有一次誓师大会上,军首长的目光如炬,深深扫视着在场的每一位士兵。“211高地,谁敢去守?”声音如雷,犹如激荡起勇士的斗志。

  代理连长刘武的回答铿锵有力,“不就是一块高地嘛,我去守!”这份无畏与坚定,立刻赢得了在场所有人的尊重与敬佩。

  “211高地”的环境两山最为恶劣的地区。

  这里炎热潮湿的气候、混乱的昆虫、狭小的哨位——这无疑给士兵们的保护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虽然恶劣的自然条件让人倍感压抑,但这并未打击刘武的斗志。

  他在狭小的巴掌地盘上,依然坚持勇敢守卫,甚至主动请缨守卫最危险的1号哨位。

  尽管战士们在战斗中遭遇了痛苦的伤亡,却也在一次次反击中磨炼了自己的意志,展现了无畏的英勇。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复一日的斗争让刘武在极限中游走,甚至在他24岁生日时,营长冒死赠送的香喷喷的烧鸡都只能是一瞬间的美好。

  未能享用的盛宴,与随时要面临的枪弹形成鲜明对比。

  这是对生命的挑战,也是对信念的坚定。

  然而,命运从未放过他,最终在一次战斗中,刘武又一次因高强度的战斗和恶劣的环境,身体彻底垮掉,陷入了昏厥。

  从此撤下了前线,最终随军换防了。

  刘武归来后,怎甘心只在后方安稳训练,他一心渴望再重回战场。

  上面先是刘武担任了新兵连连长一职,希望他这个著名的“战斗英雄”能给新兵们带个好头。

  新兵吴迪在老家时就是个刺头。

  他入伍第一天,就因叠被子在班上出了名。

  众所周知,部队生活处处彰显着规矩和标准,尤其是在日常起居上,更是要求战士们执行军事化管理。

  其中对于叠被子一项,有过军训经验的人都熟悉“豆腐块”的被子叠法,叠好的被子不但整齐美观,而且凸显军人干练硬朗的形象。

  然而刚刚入伍的吴迪,却还没改掉此前在家里玩世不恭的生活习惯,

  他不但反感部队条条框框的管理要求,更是对班长的叠被子教学视而不见。

  因此在入伍第一天的傍晚,当连长刘武逐个寝室检阅新兵叠被情况时,

  其它战士都有模有样地叠出了“豆腐块”,只有吴迪的床被像一滩豆腐泥,

  于是吴迪成为了同批入伍的新兵中第一个被连长点名批评的。

  在之后的新兵训练中,吴迪也屡屡掉队,

  不是肠胃不舒服跑厕所,就是晚间集体听新闻联播时打瞌睡,

  甚至还因为训练时偷奸耍滑而被班长罚站。

  实际上,像吴迪这样的新兵,部队里屡见不鲜,

  多数人都会在训练中改掉小毛病,最后融入到部队集体生活中,

  当然也有少部分人劣性难改,最终被部队清退。

  如果说吴迪上述这些小毛病还有机会得到纠正的话,那么他天生爱打架的性格在部队里却被意外地放大。

  在入伍一个月里,吴迪就与隔壁连的战士打架好几次,

  而且不分新兵老兵,只要是跟他发生口角上的龃龉,吴迪都忍不住大打出手。

  为此吴迪所在的班因他个人违反纪律而被处罚多次,而吴迪却屡教不改。

  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战士本来就是用来打仗的,打架本身就是近身搏斗训练。

  最终,吴迪因打架滋事有了“后进标兵”的戏称的标签。

  甚至不少人猜测,他不久后就会被遣返回家。

  然而就在吴迪被众人不看好之际,连长刘武却给了他一次机会。

  只见吴迪脸憋得通红,激动地说不出一个字,两个拳头攥得越来越紧。

  刘武见状,便知道这个看似桀骜不驯的士兵,心底还是有着不肯让步的自尊。

  “跟自己人动手打赢了也不光荣,真有本事的话,敢不敢去前线?”

  吴迪听闻,立刻抬起头来,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前线?是去打白眼狼吗?我愿意去,不,我要去!”

  原来吴迪早就听说部队轮战的事,只不过他认为像自己这样的“问题兵”,是没有机会去前线立功的,因此才更加自暴自弃。

  刘武见状,心底有了几分把握,便故意做出犹豫不决的样子。

  “连长你放心,今后我一定改正,到了前线我就是一颗钉子,组织让我扎在哪里我就钉在哪里,动都不会动一下,不把白眼狼都赶走,我绝不回来!”

  果然有了奋斗目标后,吴迪改变了许多,再也不跟别人打架了,努力训练,争取上战场的那一天。

  不仅仅是他,刘武其实也想这重回战场。

  没多久,一个偶然的机会降临——特种部队“黑豹突击队”要展开新队员选拔。

  “黑豹突击队”如今是鼎鼎大名。

  要知道,“黑豹突击队”乃是夏军最早的特种部队“猛虎突击队”,为适应热带雨林作战训练而组建的全新特种部队。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战争是残酷的。

  每一场战役,都伴随着不可避免的的流血和牺牲。

  当出生入死的战友在枪林弹雨中倒下,当孤身一人面对敌军团团的围困,这对战士们的身心素质都是极端的考验。

  后来有部电影《集结号》中有一个名场面:劫后余生的老兵谷子地,多年后在曾经的沙场上吹响“集结号”,

  一如当年战士们听到号角便迅速集合,然而他亲爱的战友们已经全部阵亡了。

  这一幕并非完全是导演的艺术构思,而是确有其原型:那就是著名的L山战役,参战的“黑豹突击队”队员们的真实故事。

  在世界军事领域,除去常规的海、陆、空三军,各国的特种部队也是其中鲜为人知,却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为了在战争时期执行一些“特别任务”,许多国家都有“特种部队”,如山姆的“海豹突击队”、“北极熊”的阿尔法特种部队等。

  “种花家”也不例外,我们的第一支特种部队名叫“猛虎突击队”,第一支丛林作战特种部队“黑豹突击队”等。

  既然名为“特种”,特种部队的制式、人员、任务等自然与其他军队不同。

  通常来说,特种部队队员都是经过层层选拔的,有着严苛的身体、心理、战术素养等方面的选拔标准。

  对于一名军人来说,能够进入特种部队,简直是三生有幸,那证明他是一名“万里挑一”的“军中精英”。

  而且“黑豹突击队”的大队长是刘武的姐夫钟兴国。

  刘武的内心里,是非常渴望去参加“黑豹突击队员”选拔的。

  “黑豹突击队”最早成立那会儿只有几十人。

  他们刚成立没多久,敌军就对驻扎在L山前线附近的夏军发动突袭,夏军某部猝不及防,被围困在山谷中。

  与此同时,黑豹突击队队员们接到了新的命令:立即组织人员进攻,不惜一切代价打破敌军包围圈,配合该部突围。

  想到前线身处险境的战友,以及正处于危难之中,战士们热血沸腾,义无反顾地投入战斗。

  几十人对千军万马,再加上近百公里的漫长征途,当地险峻的地形,随时可能从密林深处射来的枪林弹雨,长时间战斗却无补给的体能消耗。

  尽管突击队员们个个骁勇善战,但他们的战友还是一个接一个倒下了。

  当他们圆满完成任务,与该部会合,成功突破敌军包围时,原本的几十人仅有不到10人幸存。

  这短短十几天的时间里他们却建立了不小的功勋:成功拿下敌方盘踞的167高地,为反攻创造了条件。

  这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他们却做到了。

  这一次战役的胜利,有他们一大半的功劳。

  战争结束后,总部表彰了战士们立下的赫赫功勋,为这支队伍授予集体一等功。

第546章 传承!!!

  刘武申请加入“黑豹突击队”,这事儿很快就得到了上级批准。

  毕竟,“黑豹突击队”急需像他这般具备作战经验的年轻指挥官。

  然而,即便如此,刘武也是在通过了严苛的考核后,才得以正式成为“黑豹突击队”的一员。

  “黑豹突击队”乃是肩负最为艰险且关键作战任务的队伍。身在燕京的刘之野,在知晓儿子的这一选择后,沉默了须臾。

  刘武是接到上级命令,即将奔赴前线作战。

  虽然他不第一次前往前线,但这一次不一样是特种突击作战,一不留神可能就回不来了。

  刘武忍着眼泪,哽咽地在电话里对父亲刘之野说道:“爸,可能我不能尽孝了。”

  刘之野自然知道儿子要前往战场,听到儿子辞行的一番话,出人意料的是并没有安慰儿子,

  反而眉头紧蹙,火冒三丈地骂道:“你这个小仗算什么呀,跟我们过去战争年代能比吗?你一个当队长的怎么能有这种情绪?”

  此时,并没有父慈子孝,只有父亲臭骂儿子的画面。

  刘武听后沉默不语,要是别人说这话,他肯定不信服。

  但父亲的话,那就不一样了。

  要知道,刘之野16岁就上了战场,没有人比他更懂得战争的残酷了。

  很快,刘武醒悟了过来,知道父亲在点拨自己,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教他怎么带兵打仗。

  俗话说虎父无犬子,作为老军人的儿子,刘武,比之刘之野也当仁不让。

  在部队中,刘武靠着自己的努力和平日里父亲孜孜不倦地教导,也是做出了一番成绩。

  刘之野在刘武的面前毫无保留,把自己行军多年的宝贵经验,事无巨细的全部灌输给了他。

  “黑豹突击队”一个名气极佳的英雄团队,刘武自从入选后,不依靠任何人,只靠着自己的满腔热血和踏实肯干的品质,一步一个脚印很快当上了代理中队长。

  刘之野对儿子的表现也是相当满意。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出征离别在即,刘武深知战争的残酷,今日一别可能就是永别,于是含泪向父亲辞别,没想到却招来刘之野的一顿臭骂……

  参加过无数次战役的刘之野,经历过无数次的生离死别,知道一个指挥员若婆婆妈妈的,会对战斗造成不好的影响。

  所以,在儿子说出不能尽孝的话时,他就开始火冒三丈,这点小仗算什么呢?

  其实,也是在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教儿子怎么带兵打仗。

  老一辈就是老一辈。

  去年12月份,新的轮战开始了,浩浩荡荡的子弟兵奔赴滇边,集结于滇边,奔赴L山前线。

  L山位于.滇省船头村以西,边境口岸船头西南五公里处的边界线上,是一处战略要地,成为夏军和敌军的必争之地。

  由于,敌军对边境地形的熟悉和善于隐藏让夏军吃了不少的苦头,损失了不少的将士。

  若我方占领了L山,向南可俯瞰敌军25公里地区,任何隐蔽在丛林里的敌人无处遁形。

  可若是敌军占领了这处高地,不光可以通视纵深25公里的广大地区,还会扼制住我方交通要道,对我方的行军和战略布置等造成极大的威胁。

  L山战役断断续续打了七年,足以看出敌我双方对这处要地的重视。

  初到前线是肯定不能立马投入战斗的,将士们需要适应以及熟悉周边的地形以及环境。

  刘武的“二中队”与“黑豹一中队”完成交接后,二中队才能正式奔赴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