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 第458章

作者:笔下宝宝

  还有一位室友黄俊则是记忆力超群的奇才

  有一次,学校大饭厅举行唱剧表演,黄俊竟然能把整部剧的台词都背下来,而且一字不差,让刘文颇为惊讶……

  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特色的宿舍里,刘文的课余生活总是充满了欢笑和惊喜。

  这年头的燕大,正是一个可以容纳多元文化和人的圣地。

  这里汇聚了来自五湖四海的青年才俊,他们有着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经历和不同的思想。

  但在这里,他们都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都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正是这样的文化环境,让刘文和他的舍友们得以尽情地展现自己的个性,也让他们学会了包容和理解不同的文化和思想。

  他们一起探索着未知的领域,一起追求着自己的理想和信仰。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收获了知识和能力,更收获了友情和成长。

  刘文和许多校园内的少年少女一样,有一种别具一格的压力释放方式——跳舞。

  这两年西风东渐,社会逐渐开放,交谊舞流行起来。

  经济系男生多,女生少,找不到舞伴的男生就在宿舍里抱着凳子跳舞。

  每到黄昏,学生会的同学们在学五食堂的二楼组织交际舞会。

  桌椅在移动的过程中发出“吱吱嘎嘎”的旋律,又很快被同学们匆匆赶来的脚步声所掩盖。

  在简单却明亮的舞池里,学生们两两成对,迈步、牵手、旋转,每一个动作都洋溢着青春的青涩和甜蜜。

  刘文也被朋友牵引着踏入了这片梦幻般的舞厅。

  一进入这“暂时的天堂”,他就被那种自由、热烈的气氛所深深吸引。

  放下沉甸甸的书包,毫不犹豫地加入了跳舞的人群。

  那一刻,刘文仿佛能触摸到青春的脉搏,感受到未来无限的可能性正向他招手。

  自打,刘文到燕大学经济系报到入学以后,一门心思全放在学习上了,他拼命地学专业文化知识。

  他这人学习能力特强,新知识一学就会,所以入学后在学习上没啥障碍。

  因为勤奋努力,刘文的成绩很快就冲到了班级前头。

  相比燕大其他的学科,经济系的学生年龄偏大,党员比例更高。

  这里高手众多,刘文靠着自己的天赋以及不懈付出,赢得了老师和同学真心的尊重。

  在经济系,中青年教授被称为老师,老教授们被称为“先生”,这是大家表达尊敬最高的称谓。

  经济系的多门课由几位老师合开,一些年轻老师只能做助教。

  上课前,学生为老师带一个玻璃杯,再拎上一个暖壶倒上热水。

  级经济系的师资之丰富,令刘文的父亲都感慨不已。

  “像陈先生,赵先生,那都是大师啊。”

  像陈先生41年就在M国经济顶级期刊《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发文章,燕大至今无人再及。

  而经济思想史权威赵先生每次讲课都讲到汗流浃背。

  赵先生鼻梁高耸,眼窝深凹,讲话时双目直视对方,语气斩钉截铁。

  50左右岁的经济学界泰斗厉先生在给刘文他们教授“资产阶级经济学批判”时,他把经济学讲得极为通俗易懂,“两条线一个点,经济学就是依赖供给、需求的分析框架”。

  学生喜欢向厉先生提问,有些还挺尖锐,包括对ZZ的看法。

  厉先生很坦诚,面对他没思考过的问题,他会直接回答,对不起这个问题我没想过,或者我需要回去思考一下再告诉你。

  刘文印象深刻,“一个老师居然很明确地告诉你这个东西我没想过。”

  厉先生也是较早将西方经济学理论和夏国改开结合的人。

  刘文觉得他有点赶时髦,因为燕大很多老师,像陈先生是非常严谨做学问的。

  学问就是学问,和Zz不搭边。

  你不能把学问随意地拿过来跟当前的实际情况结合,然后做一个修正和发展。

  胡先生的口音很重,所以很多同学听起课来可谓相当吃力。

  有时候,胡先生讲到兴致高处,兀自哈哈大笑,

  同学们却因听不蜀地话,如坠云雾,愕然相向,不知所云。

  有一次胡先生讲到“经济学说史上的六次革命”,可是刘文却听成了“经济学说史上的六次改名”。

  不明就里,全体发蒙。

  后来听来听去,知道先生说的乃是斯密G命、边际主义G命、凯恩斯G命、货币学派G命、斯拉法G命、理性预期G命,才明了先生说的乃是“gei ming“,而非“gai ming“也。

  还有一次,先生讲到经济学家斯拉法时,突然眼睛放光,提高嗓门,说:“剑桥大学的斯拉法,用三十年写的《用商品生产商品》,不到一百页,真是惜墨如金呀!”

  说完便大笑,并环顾大家。

  同学们不太清楚什么是“细米玉金”,也不清楚什么是“一杯耶”,急忙互相询问。

  但是刘文他们听不懂,并不削减先生的兴致。

  胡先生上课总是坐着,着西装,精神饱满,充满感情,所以听他讲凯恩斯、斯拉法、琼·罗宾逊夫人,好像听他讲家人的故事,很生动,很亲切。

  可见先生是真爱学问、爱讲课的,而不似那些“背讲义派教授”的诘屈聱牙,令学生反感。

  至于燕大的讲座,各色人等,五花八门,一周数次,天南地北,古今中外,眼花耳乱。

  团委,学生会,社团都可以请,几乎不要审批,校方很少干涉。

  本校教授厉先生的西方经济学,陈先生的跨学科研究,侯先生的燕京城市沿革,也都很受欢迎。

第538章 富二代何秋的从军之路!!!

  按照老燕京人的习俗,过了“立秋”,就算是秋天了。

  刘禹锡的诗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其意是说人们自古以来每到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而刘之野却认为秋天更胜过春天,有一股昂扬向上的精神。

  所以,每年新生入学,军队征兵大多都是在这个季节里开始。

  ……

  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洒在何家那座气派的酒店大堂。

  何秋百无聊赖地靠在沙发上,周围是一群嘻嘻哈哈的社会青年,烟雾缭绕中,他们肆意挥霍着青春。

  何秋是家里的独子,他家酒店生意在东城这一片做得比较大。

  周围的人经常恭维他是百万富豪的儿子,什么都不用干,将来都有饭吃,有香车美女。

  何秋也就这种优渥生活中养尊处优。

  他的父母整日忙于生意工作,对他的学业无暇顾及,导致他的成绩一直处于下游。

  高中毕业,何秋更是彻底放飞自我,与这帮狐朋狗友混在一起,沉醉在纸醉金迷之中。

  何雨柱两口子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他们深知这样下去何秋必将误入歧途。

  何雨柱就劝说道:“儿伲浒窳艘裁还叵蛋。阍偃ジ聪耙荒辏勖髂昙绦迹 �

  “你要是实在不爱读书了也成,跟爸身边学厨师做生意,过几年你就接班……”

  这几年随着政策的逐渐开放,何雨柱的饭店生意是越做越大,在东城区这一片都是响当当的字号。

  但是何秋,却不想就这么安安稳稳的去过一辈子。

  去年9月,秋季征兵又要开始了。

  得知征兵的消息后,老何家的独苗何秋内心充满着期待,心想总算盼到这一天了。

  何秋一直有参军入伍的念头,不过当初高考完他没去成,报考警察学校又落榜。

  而且他内心里一直憋了一口气,跟别人较着。

  何秋觉得葛小虎、易援朝这几个老大哥们也没什么了不起的,他要是去当兵也能出人头地。

  每当何秋在电影里看见穿“三点红”军装的军人,他心里就像着了魔似的,

  恨不得一下子自己也能够穿上那身绿军装,当上解放军。

  于是,听说何秋有参军的想法,何雨柱与王秋菊是举双手赞成。

  就这样何秋也报名参了军。

  18岁,他应征入伍,军人登记表籍贯一栏,工工整整地写着“燕京”二字。

  接到入伍通知书的第二天,何秋专程去了天门。

  在天门前拍了一张3寸黑白照片,照片右下角写着两行小字:“燕京天门留念。1982年9月。”

  何秋把这张照片端端正正地贴在小相册里,并把它带到了部队。

  不过等他真参了军,军营真实的生活可跟他想想的不太一样。

  初入部队,尤其是新兵连的那三个月,对何秋而言,仿佛是一场噩梦。

  刚到部队,连长就给了他们一个下马威。

  第一次体能训练,累得何秋把午饭都吐出来了。

  那会儿何秋才知道,当兵可不是过家家。

  每天天不亮就得起床,跑步、俯卧撑、仰卧起坐,一套下来就累得跟狗似的。

  记得有一次训练,他们要翻越一道三米高的墙。

  轮到何秋的时候,他一个劲儿地往上爬,可就是爬不上去。

  手掌都磨破了,鲜血直往下滴。

  连长在下面喊:“何秋,你行不行啊?”何秋咬着牙说:“行!”他使出吃奶的劲儿,终于爬上去了。

  从墙上下来的时候,连长拍着何秋的肩膀说:“不错,有股子劲儿。”

  那一刻,何秋感觉自己浑身都充满了力量。

  在这个纪律严明的地方,一切都与他之前的生活天差地别。

  何秋总是拖班里的后腿,整理不好内务,那有棱有角的被子在他手中就像一团软塌塌的豆腐,怎么也弄不出标准的形状。

  训练时,何秋更是力不从心,小时候还好,这几年他养尊处优惯了,体能跟不上,动作也总是比别人慢半拍。

  因此,每天都在班长的批评声中度过。

  新兵训练的三个月可真是苦不堪言。

  可就是这样,何秋也深刻体会到了当兵的责任。

  军营里可没人惯着你,纪律严得很,让何秋学会了啥叫规矩。

  天天按时作息,身体也变得结实了。

  日复一日的训练,让何秋浑身充满了力量。

  有一天晚上,何秋躺在床上,突然想起了家里的事。

  想起了爹娘,想起了槐花。

  何秋掏出春槐花花给他的照片,借着微弱的月光看着。

  照片上的春花笑得那么灿烂,可现在,她已经不属于他了。

  何秋把照片塞回枕头下,擦了擦眼角的泪水。

  何秋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当个好兵,让所有人刮目相看。

  一年的军旅生涯,把何秋给彻底改变了。

  等后来何秋回家探亲,爹娘看他主动干活的样子,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这还是从前那个懒散的二流子吗?

  去年的年三十儿,新兵照常训练,那天下起了雪,北风一直刮着,雪花打在脸上、钻进脖子里,身体不由自主地打冷战。

  虽然何秋他们穿的都是皮靴棉服,戴的都是皮帽皮手套,但在室外站久了,手脚依然冻得生疼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