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 第436章

作者:笔下宝宝

  当地武装部给新兵发入伍通知书,发军装。接着新兵集合。

  回去的时候,是和海军某部一起包了游轮,做运兵船。

  驶向东海,目的地沪海。

  接兵,运兵的一路最轻松的就是沪海的生活。

  汪洋大海让人的心胸顿时宽广,王玉兰喜欢站立在船头感受那种什么是披波斩浪。

  团领导照顾女同志,王玉兰和老董住在三等仓,非常适宜。

  接着在沪海兵站上车,坐上了闷罐子运兵车。

  王玉兰和连长指导员分别后,和团部十几个人员上了最后一个车厢,为指挥车。

  这是非常艰苦的旅程。

  团部没几个人,最后一节车厢根本压不住,弹跳了一路。

  由于不是紧急军事行动,所以给各路大神们让路。

  到兵站,才能供应饮食和水,还有放水。

  每节车厢只有一个大桶应急,味道那叫一个复杂。

  大家坐在草垫子上,王玉兰从连里借了一条被子,隆冬季节,越走越冷。

  而连长和指导员和没训练过的新兵在一起,他们的责任大,条件会更艰苦。

  白天,车厢的两侧有几个位置较高的小窗户,打开透进光亮。

  晚上一盏煤油灯解决照明问题,硕大的车厢沉浸在一片昏暗中。

  火车就这样拉着多少人的青春年华,喘着粗气向着军营的方向咣当咣当走着走着……。

  终于完成任务,到军营了。

  直到有一天,王玉兰给老公易援朝打完电话,通讯科的小战士在电话里对她说,“王医生,你好!我就是你从温城接的兵……”

  ……

  演习任务结束后,刘本明也接到了接兵任务,任职新兵连连长,他荣幸地被委派去苏北某县接新兵。

  刘本明接到任务时,已经是在十一月初。

  最初的日子,他心花怒放,高兴得不得了,因为在军营太久,很少能出去见见世面。

  而如今,终于如愿以偿,以为自己终于有一次外出“旅游”机会了。

  可是,当刘本明他们一行到达该县时,说真的,除了失望还是失望。

  尽管已经是八十年代了,但这个县城,好像好停留在近乎原始的一种状态,全县几乎看不到一条像样的马路。

  车子开在尘土飞扬的路上,透过窗缝在车内弥漫,让人特别不适。

  到达县城后,地方人武部负责人是一位姓陈的部长,他的接待工作还算是热情。

  尽管招待所设施并不是很好,甚至连洗澡的地方连热水都没有,但对于在农村长大的刘本明而言,还算说得过去。

  然而,在接下来的接兵过程中,刘本明却遇到了三件麻烦事。

  刘本明他们住在县城的招待所的第二天中午,天气晴好,万里无云。

  刘本明和一排长陈李玉书四人在街上闲逛,当他们走到当地的百货大楼时,看到人头攒动。

  出于好奇,刘本明几人也挤过去凑凑热闹。

  走近才知道,原来是有人商场搞促销——卖一批布料,每块布料十块钱。

  看着一个个买到布料的人,兴高采烈地出来。

  陈玉书几人也动了心,商量着每人买一块布料,到时做件像样的衣服。

  于是,把三排长高峰推到了人流的前面。

  当高峰把二十元钱交给售货员时,可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售货员收到钱后,最终却没有将布料发给高峰。

  于是,高峰就追问那个售货员:“你把我们的钱放进了钱箱,怎么一直不给我们布料呢?”

  售货员的回答让陈玉书他们愤怒不已:“你啥时交给我的,我怎么不知道?”

  愤怒之下,陈玉书开始与售货员理论起来。

  正在争吵之际,商场的一位领导走过来,了解情况后安抚他们说:“同志们,你们也不用担心,如果是我们弄错了,我们下班后盘点一下就知道了!”

  于是,陈玉书三人忐忑不安地回去了,第一次接兵,竟遇到这样的麻烦事,这是刘本明做梦都想不到的。

  回到招待所之后,刘本明他们吃了晚饭,正要出去走走时,忽然门口来了两个人。

  刘本明仔细一看,竟是白天卖布料的售货员和那个商场的领导。

  原来,还是他们搞错了。

  他们不住地说着:“对不起……”,并将钱退还给了陈玉书他们。

  听那领导这样说,陈玉书三人也觉得很不好意思,为了买到布料,和群众起冲突,那样的行为也是不太体面的。

  但不管怎么说,麻烦事解决了就好。

  另外一个麻烦事,就是刘本明在征兵过程中,发现一个适龄青年,竟然患有高血压。

  按照规定,这样的情况,无论如何都不能录用的。

  但当地人武部的领导却坚决要送这位青年入伍,导致了整个定兵过程陷入僵局。

  征兵过程相对复杂,大致经过报名、目测、体检、家访、政审和定兵几个过程。

  为了保证每个兵员都达到标准,负责接兵的人要以身作则,把好每道紧要的关口。

  尤其是对那些合格青年的家访,更是最后定兵关键的考量。

  有一天,刘本明在人武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决定对那名患有高血压的人进行家访。

  这兵是个城镇兵,父亲是镇上财政所的领导,母亲是一名高中教师,家境不错。

  到他家后,当地人武部人员借口去厕所走开了。

  这时,那个青年人的父亲拿出一个信封交给刘本明,想表示表示:“……,您请收下,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

  刘本明知道他的想法,当即予以拒绝。

  随后,刘本明按照程序对那年轻人进行了相应的问询与了解,发现他确实不适合入伍,最终把他从名单里删除。

  作为一名军人,刘本明觉得必须秉公办事,否则他会问心有愧,一辈子也不得安宁。

  第三件麻烦事,是刘本明他们在家访时,遇到一个热心的家长,她无论如何都要留他们在她家吃饭,让刘本明盛情难却。

  但是部队在接兵时,有明文规定不接受征兵对象家长的请客,但凡事总有例外。

  有一天,刘本明去一个乡里的村庄家访时,一位母亲无论如何都要请他吃一顿饭。

  这年头,农村人的生活条件普遍不太好,那位母亲听说刘本明要来的消息后,特意杀了一只小公鸡,然后蒸了米饭。

  这样的饭食,农村人一般只有在逢年过节时才能吃上。

  刘明白那位母亲的做法,她一是出于对军人的尊重,二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被成功录用。

  事实上,她的孩子各方面都达标。

  吃饭时,刘本明发现那位母亲在他的米饭里放了很多精肉。

  虽然这顿饭特别美味可口,但刘本明的心里却是沉甸甸的。

  饭后,刘本明偷偷地掏出十五元钱,趁那位母亲不注意的时候,放进了她家的菜橱抽屉里。

  这次接兵,经过了半个多月的努力,最终圆满完成了接兵任务。

  虽然很辛苦,但从中,刘本明学到了很多智慧,那是他在军营里永远学不到的。

  今年,又进行了一次精简整编,至明年初,全军总员额为四百多万人。

  全国退伍军人数量达到一百五十万人,是历年来退伍人数最多的一年。

  单单燕京市预计就有三万左右的复员退伍军人回到地方,需要安置工作。

第522章 老兵新兵!!!

  六年前的深秋,聂远才17岁,高中还没念完,就去报名参军了。

  作为一个从小喜欢军绿色的太行山脚下的农村小伙子,聂远和几个好朋友从十几岁起就穿上了不合身的绿军装。

  虽然那时候军装不太合身,但聂远受时代的熏陶,心里一直有个长大后当兵的梦想。

  终于在那年深秋,聂远穿上真正的军装,正式入伍了。

  聂远所在的部队是一支有着红军背景的老新四军部队,里面出了很多英雄,比如有名的“杨根思连”。

  加入这个部队后,聂远感到非常自豪,努力训练,争取向英雄们看齐。

  第二年,聂远就因为在军事技能上的出色表现获得了营和连的多个奖项。

  因为聂远是高中生,连里特别重视他。

  指导员让聂远给团广播室写新闻稿,报道连队的好人好事。

  从小喜欢写作的聂远,从此成了团里的新闻报道骨干。

  更让聂远骄傲的是,他的两篇文章还登上了军区的《战斗报》。

  第二年初,聂远被调到连部当了文书。

  虽然聂远高中没读完,但他一直很想考军校。

  不过在资格审查那会儿,因为没高中文凭,聂远就失去了报考资格。

  前年11月初,聂远只好退伍回了家。

  聂远他们聂家庄挺大的,是京西刘家庄开发区新增加的一个街道办下面的自然村,这年退伍回来的军人有三个。

  大队对他们这些退伍军人挺重视,没事就把他们叫到大队部坐坐,顺便让他们跑个腿、喊个人,或者去街道办送个材料。

  有一次聂远去街道办武装部送材料,结果稀里糊涂地被“送”到了区武装部,成了一名临时工。

  那是去年9月的一天,聂远骑着民兵连长的自行车去街道办武装部送适龄青年摸底登记表。

  之前他都不知道大队会上报这种表格,后来听民兵连长说,这做法才实行两年。

  巧的是那天区武装部长刘福生正好也来到街道办做检查工作。

  街道办武装部只有一间办公室,聂远推门进去,发现屋里有好几个人正在聊天。

  聂远一看他们在说话,赶紧把表格往桌子上一放,说:“领导好,我是来送表格的。”说完就想走。

  这时,刘福生瞥了聂远一眼,眼睛一亮,就叫他停下:“你是哪个大队的?”

  聂远笑着说:“我是聂家庄大队西沟村的。”

  刘福生接着问:“看你样子像是当过兵的?”

  聂远一看对方知道他的情况,马上立正回答:“是的,我是去年退伍回来的,我叫聂远。”

  街道办武装部的耿部长认识聂远,所以就简单介绍了一下他的情况。

  耿部长跟聂远说,这是咱们区武装部的刘部长,他来咱们街道检查工作……聂远也不知道该说啥,就只是静静地站着。

  后来,耿部长看刘福生没再问他什么,就说:“表格我们收到了,谢谢你辛苦送来,没事了,你可以走了!”

  然后聂远就离开了街道办武装部。

  后来聂远才听说,当时他在屋里一声不吭、规规矩矩地站着,区武装部的刘福生部长觉得聂远这个退伍兵站有站样,不卑不亢,展示了良好的军人素质,这才有了让他到武装部当临时工的想法。

  就在回到大队后的第三天,民兵连长跑到聂远家对他说,街道办武装部的耿部长找你有急事,让你现在去一趟。

  聂远一听连忙骑上借来的自行车赶到了街道办。

  一进武装部办公室,耿部长高兴地对聂远说:“小聂,有个好消息告诉你,区武装部打来电话,他们希望你能到区武装部帮忙几天,……你要好好表现!”

  聂远一听顿时愣住了,区武装部除了只有一面之缘的刘部长,他都不认识其他人……

  但作为一名退伍军人,服从命令的习惯已经深入骨髓。

  而且回家后也没啥事做,于是聂远爽快地答应了。

  耿部长说,你明天上午到区武装政工科找周科长报到吧。

  晚上聂远回家后,把区武装部让他去帮忙的事告诉了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