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 第414章

作者:笔下宝宝

  他吃没吃全不知道,但是只要吃过一家,也能给您道出一堆故事。

  过去的燕京,热闹的地儿没多少,一提到繁华的地都跟吃在一起。

  西单一带、西四那片儿鸿宾楼、蜀省饭店;

  王府井附近的东来顺、翠华楼,还有东四白魁老号,前门晋阳饭庄、都一处;

  东单崇文门便宜坊、地安门马凯餐厅、等等。

  说实话,去这些有名的餐馆吃饭的常都是,那些有身份、有地位、有钱人。

  一般普通平民百姓很少光顾。

  像“何氏家常菜”这样,价格亲民口味不输大酒楼,服务更好,在整个燕京那是独一份,你想这买卖能不好吗?

  这“下馆子”还有江湖。

  为什么叫“下馆子”不叫上馆子?

  燕京人到什么地方,一般要说上什么地方。

  比如到公园玩,要说上公园玩。

  到单位,会说上单位。

  但燕京人到饭馆吃饭,往往要说下馆子,却不说上馆子。

  据说曾经极少数跑江湖做生意,或是极少数离家苦行的人,为了凑合填饱肚子,才在自带干粮外选择饭馆。

  如此看来,饭馆专为社会边缘人士提供有偿服务,其社会地位比较低下,于是就有了“下馆子”的说法。

  因此老燕京认就把到外边吃饭,叫下馆子。

  “馆”指饭馆。

  其实老燕京吃饭的地方,不都叫饭馆。

  老燕京人则更喜欢生活化更浓一些:“走,搓一顿去”。

  这都属于“小菜一碟儿”的最基础。

  吃饭的地方,也有等级。

  最低级的叫饭摊儿。

  支块案子当桌子,摆条板凳,就在旁边起火做饭,现吃现做,现做现卖。

  有的连案子都没有,买了站着吃、拿走吃,随您便。

  很多燕京小吃,就是这样起家,这么出名的。

  再好点的地方叫饭铺。

  饭铺有门脸儿,但地方不大,没有过道,进门就是桌子凳子,有的连前后厨都不分,烟熏火燎都看得见。

  对主顾的照应也简单实在,一般都是家里人担着,当家的掌勺,自家人伺候。

  再好点的就叫饭馆了。

  饭馆地方大,分前后厨,有专人照应。

  饭馆的装修和摆设,也比饭铺高个档次,起码窗明几净,桌椅讲究,茶酒具备,饭菜花样齐全。

  但一般的饭馆只是厅堂,没有单间。

  也有的饭馆专门经营特色,因看家本事或招牌饭菜而出名。

  最高档吃饭地方叫饭庄。

  饭庄往往前厅后院,楼上楼下,雅座高间儿,颇有些侯门似海的气派。

  饭庄有名厨名菜,包办宴会酒席,环境优雅阔绰,茶房穿着讲究。

  茶房就是伺候人的服务生,一个个精明干练,干鞋净袜,五官端正,谈吐大方,照应周全,透着那么和气体面,还都一律男生,不用女的。

  饭庄不但招待讲究,上菜也比大气,不像别处炒一个上一个,亚赛一勺儿一勺儿喂猪。

  饭庄上菜先凉后热,一上就是齐全的。

  根据要菜的排场大小,一个或几个茶房,手托硬木雕花的大抢盘,一次到位。

  燕京的大饭庄,都是男茶房不说,还从不管满酒,菜齐饭齐一律外边伺候,不叫不到,图的就是宾至如归,不干不扰,您用着消停。

  燕京的大饭庄,一般人家吃不起。

  这样看来,“何氏家常菜”的规模不少了,算是大饭馆。

  因为价格公道,环境不错,口味还不输大饭庄,所以才广受欢迎!

  傻柱家的饭馆近来可真是门庭若市,生意红火得让人瞠目结舌,街坊邻居们对此无不感到惊讶万分。

  有人为傻柱的成功感到由衷的高兴,觉得这是他应得的回报;

  而那些曾经对傻柱冷嘲热讽的人,现在却嫉妒得要命,心里五味杂陈。

  想想也是,在这个年代,大家伙儿都是拿着微薄的工资,一个月几十块钱,好点的也不过一百多。

  可突然间,身边的这个邻居,他一天的收入就抵得上别人两三个月的辛苦劳作,这怎能不让人心生感慨,感到心理失衡呢?

  于是乎,各种流言蜚语也就来了,社会上的舆论很多,有人说何家家是资本主义复辟的急先锋,有人说傻柱在搞“投机倒把”。

  这一段时间,傻柱是痛苦并快乐的。

  就连王秋菊每天下班到了胡同口就下了自行车,默默地一步一步推着车回家,生怕别人听见骑自行车的声音,在背后指指点点。

  区工商局靳局长也收到了不少意见,认为“何氏家常菜”不合法,应该关停。

  有段时间里,傻柱也是一直是提心吊胆的。

  饭馆有时候赚了的外汇券,傻柱都上及时交到银行,不在自己手里留。

  不过,没多久区工商局靳局长亲自登门打消了傻柱的疑虑,让他放心大胆的干。靳云鹏是区工商局副局长,今年4.5月份吧,傻柱开始找东城区工商局办工商执照。

  靳局长去见了他,跟他解释,不给他执照也是对的,因为现在确实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能给个体餐饮颁发执照。

  这年头顶多在服务业、修理业开了个口子,可以个体做服装、焊压铁壶、修修鞋,其余行当.

  后来靳局长特地去他们家家访、了解情况。

  一看,这家人是真想做,人也老实肯干守规矩。

  当时靳局长也太多想法,没考虑会不会出事儿、有没有风险,就是想试一下。

  他们区工商局领导班子一合计,都同意给傻柱特批:成就成了,不成了那就关掉。

  就这样傻柱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成为了实验的小白鼠。

  因为没有先例,区工商局没有正规的个体餐饮业营业执照,靳云鹏他们就自己做了一份。

  靳云鹏用那个执照用的是工商部门的文件纸,手写的,大概是批准“何氏家常菜”经营之类的短短几行字。

  盖了公章后,靳云鹏在上面签了个字,这工商执照就算给傻柱办下来了。

  签字颁执照的时候靳云鹏没害怕,但后来真害怕了。

  傻柱饭馆开起来以后,靳云鹏收到一厚摞的意见信,说什么的都有。

  这时Z的思潮特别厉害,社会舆论压力很大。

  但是傻柱家的饭馆,确实经营的非常好,敢为人先,靳云鹏认为这条路是对的。

  于是靳云鹏顶住压力,还亲自上门给傻柱加油打气。

  从此,傻柱收心养性,全心全意地投入到饭馆的经营之中。

  日复一日,月复一月,饭馆内始终是人声鼎沸,座无虚席,生意兴隆得令人称奇。

  傻柱这回可真是时来运转,一跃成为了远近皆知的大款。

  傻柱为人厚道,即便是发了财,也不忘与他一起冒险下海的马华等人。

  创业之初,傻柱就慷慨地承诺给马华最高的待遇,每月薪资足足有200元,而秦淮茹与刘岚则各得百元月薪。

  如今,傻柱的饭馆生意如火如荼,每月在扣除各项成本后,还能净赚七八千元,这相当于他过去好几年的收入总和。

  财富滚滚而来,但傻柱并未因此变得吝啬。

  他主动提出给马华等人加薪,让他们的工资翻倍,共享这份成功的喜悦。

  这可把马华、秦淮茹他们高兴坏了,对傻柱是千恩万谢的,拍着胸脯保证,要给何老板打一辈子的工。

  秦淮茹拿着月薪200块,时不时的还能从饭馆里拿回来一些剩菜剩饭。

  于是乎,她的收入又成为老贾家最高的人。

  原本丢掉的家庭地位噌噌的又回来了。

  几个月都不见人影的好大儿——棒梗,最近回家的频率比他妹妹槐花都要勤快。

  在贾张氏的嘴里,傻柱又成为了好人,逢人就夸。

  秦淮茹因着傻柱的缘故,得了不少好处,这让周围的街坊邻居们心里都不是滋味。一些心思灵动的人,见状便纷纷主动上门来攀关系。

  “柱子啊,咱们两家那可是多少年的老街坊了,感情深厚得很。

  你得念及这份情谊,拉我们家一把呀!”一位邻居满脸堆笑,言辞恳切地说道。

  “你看看,你大侄子从乡下回城都一年多了,到现在还没找到个合适的工作。

  没有工作,这找对象都成了难题,你说这让我怎么不着急呢?

  你于心何忍,就忍心看着他这么荒废下去?”另一位邻居也是一脸焦急,诉说着自家的困难。

  傻柱听了,脸上露出苦笑,无奈地说道:“我倒是想再雇佣几个人来帮忙,可是这事情哪是那么简单的。

  问题是,我现在也是左右为难,不敢轻易做决定啊!

  二位,这样吧,咱们再观望观望形势,要是情况有所好转,我指定会优先考虑大家的。”

  “好好好,柱子我就知道你是个好厚道人,啥也不说了,我们等你信啊!”

  送走了那两位之后,傻柱发现还有一人未曾离去。他疑惑地望向那人,问道:“您,还有别的事情吗?”

  这位客人显得有些尴尬,嗫嚅着说:“柱子啊,我其实不是来找你安排工作的。”

  傻柱闻言一愣,不解地问道:“那您这是……”

  客人嘿嘿一笑,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其实我也琢磨着做点小生意,可是吧,我这手头紧,没本钱,你看能不能……”

  傻柱一听,顿时明白了对方的来意,心中暗叹:“这真是人怕出名猪怕壮啊!”

  …………

  傻柱做生意发了财,对谁的触动最大?

  无疑,是那位一向自诩聪明过人的许大茂。

  许大茂这人,头脑灵活,点子多,平日里总爱显摆自己的小聪明。

  然而,这回他却被傻柱这个看似憨厚实则胆识过人的家伙给比了下去。

  傻柱敢于尝试新事物,敢于吃那“第一口螃蟹”,这份勇气和决心让许大茂心里头五味杂陈。

  每当许大茂看着傻柱那生意兴隆的饭馆时,心中总会涌起一股难以名状的嫉妒之火。

  他暗自思量:“我许大茂何许人也,岂能在这等事上输给傻柱?不成,我也得想个辙,把场子给找回来!”

  许大茂家境殷实,当年他老婆带来的丰厚嫁妆。

  再加上后来“娄半城”赴香江之前转交给娄晓娥,继而又落入许大茂手中的那笔财产,就足够他们一家子过上舒坦日子了。

  钱财方面自然是不用发愁,但关键在于该投资何种生意,这让许大茂心里犯了难。

  他可没有傻柱那般手艺傍身,能够轻轻松松地靠着手艺活儿养家糊口。

  至于那些沿街摆摊、走街串巷的小本买卖,许大茂压根就瞧不上眼,觉得那些都太过寒碜,与自己的身份地位不符。

  说来也真是凑巧,有那么一天,许大茂心血来潮,决定去“何氏家常菜”这家小馆子打打牙祭。

  正当他悠哉游哉地品尝着桌上的菜肴时,耳边突然传来了一阵热议。

  原来,是隔壁桌的几位食客正眉飞色舞地谈论着他们去南方闯荡,做生意发了大财的传奇经历。

第506章 人心都野了!!!

  老舍先生都曾经说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