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 第406章

作者:笔下宝宝

  但于队长和其他人仍不知这一情况。

  去年,这位贵妇人带领一群秘书、干事来到于队长单位驻地秘密考察他,结果十分满意。

  在于队长不知情的情况下,决定将于队长和她的女儿调到总部某单位工作。

  于队长听说后就找领导询问,贵妇人正好在场。

  她挑明了情况,并及其傲慢的给队长宣布了个什么“约法八章”。

  这伤了于队长的自尊,宁可转业复员也绝不寄人篱下当什么驸马。

  当场搞得这名贵妇人下不来台,如此“不识抬举”,当然种下恶果。

  而那个女孩则是性格温顺,畏母如虎,哭着跟母亲回了京城。

  以后于队长因业务表现突出,调到京城总部工作,也未与女孩联系,一对鸳鸯,终成遗憾!

  在队长单位党委讨论一等功时,Z治部的一些人投了反对票。

  不过在主要领导的斡旋下,还是给了个二等功。

  战后,于队长一直在前线工作,参加过多次重大行动,行踪不定。

  孟抗美和他最后一次见面是几年后了。

  有一年他回京城看望父母,于队长在莫斯科餐厅为他接风洗尘。

  告诉孟抗美他工作要调动,以后联系就不方便了。

  因为他干的是那种“看在眼睛里、听在耳朵里、记在脑子里、烂在肚子里,带进棺材里”的工作。

  孟抗美也没多问,从此就跟他彻底失去了联系。

  再过了几年,孟抗美听有人说看到于队戴着大校的牌牌出没于西山一带。

  ……

  反击战结束后不久,夏国就做了一件无法让人理解的事情,那就是“裁军百万”。

  这场反击战夏国虽然胜利了,但是夏军却也在这场战争中产生了较大的伤亡。

  而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就在于军队缺乏战斗经验。

  刘之野在战后提交给上面的总结报告。

  例如反击战中爆发的“凉山战役”和“街老战役”。

  这两场战役相对来说夏军伤亡是比较大的。

  而且在战斗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紧急情况。

  如炮弹发射出去不会响,或者坦克经常被敌人穿甲弹击垮等等。

  其实这种种的一切都是因为这时的夏军战士作战经验不足。

  有经验的老兵,所以只能使用人海战术去和敌人对抗,这也就导致反击战时期夏军数量出现臃肿的情况。

  这场自卫反击战,非要谈夏军战斗力,从单兵素质到兵种协调到战场指挥基本几句话概括;

  有关军队的领导体制、编制体制、作战训练、官兵比例、干部年龄结构及素质要求等一系列问题。都成他聚焦思考的内容。

  这时也有很多人对此产生了疑惑,为什么要裁掉这么多军人?

  按照刘之野的意思就是“兵不在多而在精”。

  此时还有人担心,“裁军那么多人咱们的军事实力会不会下降?”

  而这笔钱完全可以用来给剩下的战士购买新型装备。

  原本留下的战士就是精挑细选出来的精英。

  再经过先进装备的包装,岂不是更好的加强了咱们的军事实力?

  所以说,这场“裁军百万”事件看似是减少了我军人员;

  但实际上却大大提高了我军的战斗力。”

  其实,不裁军也不成了。

  去年年底,全军总员额为512万。

  今年由于边境自卫还击作战,军队员额有所上升。

  到年底,全军再次突破了600万。

  总部根据意见,在扩大会议终于作出决定。

  军队进行精简整编,重点减少步兵员额。

  加大技术兵种的比例,以提高部队的防空、反坦克火力和机动能力。

  大力精减机关,压缩非战斗人员和保障部队,部分部队实行简编。

  总部正式出台了《关于军队精简整编的方案》。

  《方案》规定:陆军军、师加大特种兵比例,增强防空、反坦克火力和突击力,提高机动能力;

  将部分野战师由满员师改为简编师;精简沿海守备部队;

  撤销省军区独立师;将部分担负内卫执勤任务的部队移交公安部门。

  ……

  这年秋,王思成站在南疆前线某部军营的大门口。

  望着那面飘扬的八一军旗,他心里五味杂陈。

  原本应该在三天前就离开的王思成,因为他连长老周的一番话,改变了离开的时间。

  却没想到这个决定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王思成是来自南河信阳的一个小山村的农村兵。

  当年入伍时,他还是个憨厚的农村小伙子,除了会种地,什么也不懂。

  在部队这三年,王思成从一个懵懂少年蜕变成了一名优秀的通信兵,也成为了连队里出了名的技术能手。

  9月中旬,王思成收到了退伍通知。

  按照规定,王思成应该在20号那天随着其他战友一起离开。

  收拾行李时,王思成的心情格外复杂。

  军营是王思成第二个家,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承载着他的青春记忆。

  就在王思成整理行装的时候,连长老周来到了他的床铺前。

  他是个三十出头的东北汉子,说话直来直去。

  “小王啊,你等等,我有话要跟你说。”老周的声音略带沙哑,透着一丝焦急。

  王思成放下手中的背包,跟着他来到了连部办公室。

  办公桌上摆着一份电报,老周指着电报对王思成说:“上级通知,下周有一个重要的通信设备要运到我们连队。

  可是负责设备安装调试的技术员临时有事来不了。

  我知道你马上要退伍了,但是能不能帮个忙,推迟三天再走?”

  看着老周期待的眼神,王思成一时语塞。

  他的家里早就来信说,镇上的纺织厂已经给他留了一个技术工的岗位,就等着王思成回去报到。

  要是推迟回去,这个机会可能就没了。

  但是转念一想,这三年来,老周不仅是他的长官,更像个兄长。

  王思成记得他刚入伍时,因为想家闹过情绪。

  是老周半夜找他谈心,帮王思成度过了那段最困难的日子。

  后来王思成对通信设备产生兴趣,也是老周特意他给弄来了很多技术资料,还经常抽空指导他。

  看王思成迟疑,老周继续说:“我也知道为难你。但是你是咱们连队技术最好的,这批设备关系到明年年初的重大军事行动。

  要是你能帮这个忙,我这心里就踏实了。”

  王思成深吸一口气,点了点头:“连长,您放心,我留下来。”

  听到王思成的回答,老周使劲拍了拍他的肩膀,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就这样,王思成推迟了三天的退伍时间。

  这三天里,王思成一边等待设备的到来,一边默默地又把军营里的每个角落都仔细看了一遍。

  靶场上那排被曾经王思成打得坑坑洼洼的靶子,还有机房里那些他熟悉的设备,都仿佛在向他诉说着这些年的点点滴滴。

  第二天深夜,设备终于运到了。

  那是一台最新型号的野战通信指挥系统,比王思成他们原来用的要先进得多。

  王思成和几个战友连夜开始安装调试,整整忙了一天一夜。

  就在王思成他们即将完成调试的时候,意外发生了。

  前指参谋长刘之野突然来到了他们连队,首长是专程来验收这套设备的。

  当刘之野得知是一个即将退伍的战士在负责这项工作时,显得很惊讶。

  王思成认真地向刘之野介绍了设备的性能和操作要点。

  期间,刘之野不时打断王思成,问一些专业性的问题。

  王思成凭借这些年积累的经验,对答如流。

  刘之野的脸上逐渐露出赞许的神色。

  “小王同志,你对通信技术很有研究啊。”刘之野说着,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个笔记本,认真地记录着什么。

  这时候的王思成还不知道,这个不经意的相遇,将会成为改变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设备验收完成的这天晚上,刘之野特意把老周和王思成叫到了会议室。

  “小王,你有没有兴趣去前指电子侦查分队?”刘之野开门见山地问道。

  王思成一时没反应过来,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首长,这.这是什么意思?”王思成结结巴巴地问道。

  刘之野笑着解释说,前指正在以电子侦查分队为基础组建一支新型野战通信技术部队。

  需要一批懂技术的骨干,王思成的表现让刘之野很满意,他希望王思成能留在部队继续服役。

  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让王思成措手不及。

  王思成看向老周,老周的眼里闪烁着欣慰的光芒。

  “小王,这是个好机会啊!”老周的声音有些激动,“电子侦查部队可是咱们全军的技术尖子,你要是去了,以后有的是发展空间。”

  王思成的脑海里闪过了很多画面。

  他家里的父母年纪大了,盼着王思成回去工作;

  镇上纺织厂的工作也已经答应了;

  可是,军营里的这份情谊,还有这来之不易的机会“首长,能给我一天时间考虑吗?”

  回到宿舍,王思成整夜未眠。

  想起入伍前,父亲拉着他的手说:“儿啊,当兵是好事,但是服完兵役就要回来,家里地里的活还等着你呢。”

  可是这三年来,王思成已经不再是那个只会种地的小伙子了。

  通信技术给了他一个新的人生方向,王思成渐渐爱上了这个需要不断学习和突破的领域。

  翻来覆去的,王思成想了一夜,

  第二天一早,王思成就给家里打了个电话。

  电话那头,母亲的声音充满了担忧:“思成啊,你真的想清楚了吗?”

  王思成用坚定的语气回答:“妈,您和爸放心,我不会让您失望的。”

  就这样,王思成接受了刘之野的邀请。

  临行前,老周把王思成叫到办公室,递给他一个笔记本:“”这是这些年我整理的技术资料,你带着,以后肯定用得着。”

  王思成郑重地接过笔记本,厚厚的本子里夹满了手写的笔记,有些纸页都已经发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