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 第304章

作者:笔下宝宝

  再者,我恰好在当地武装部有旧日战友,正是借助战友帮忙,才为易援朝争取到了一个宝贵的名额。”

  刘之野言下之意,就是帮他们两家的孩子运作当兵可以。

  但是,他不敢保证闫解旷、刘光天几个能分配去那里当兵,很有可能会比上山下乡更苦,也更加的危险。

  就这,能去参军入伍也是不容易的。

  这两年,全国的参军热空前高涨。作为一名去农村插队的应征青年,要想实现参军的梦想,已并非易事。

  迈过这个门坎,要过好三关,这时的服役年龄是18一22岁,在此年龄段的被称为适龄青年,都可报名参军。

  但要报上名可就不那么容易了。

  因为这个年龄段正是建国初期出生的多孩时期,报名名额有限,适龄的多而应征的少。

  以刘家庄地区为例,全地区将近四万本地人,今年才走了一百来个兵,而适龄青年起码有两千多人,二十挑一,难。

  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在各个方面都有明显优势,才能报得上名,可以说是优中选优。

  报上名后,便可参加体检了,这叫“验兵”。

  参加人数大概是应征数的两倍以上,都是看上去比较健壮的小伙子。

  因为这是个硬指标,如哪个村选不好,到时验不上,名额就会被别的村占去,自己就会显得很难堪。

  参加体检要过两次测试,一是目测,人员全部在公社大院里集合排队,走队列、跑步,如果在身高、姿势等不对的,便会被当场拽出来。

  二是实测,在当地卫生院,按照要求科目逐项检查,没有问题了,还要到上级医院再透视一次。

  最后经过两次测试,都没有问题的,可以说是强中之强了。

  再就是政审了,以家庭出身、社会关系和现实表现为主,由公社专门组织人员,进行内查外调,搞清楚了符合条件了,才能过关。

  政审内容,直系关系要上查三代(本人、父母亲、祖父母亲);旁系要查三亲(姑、舅、姨)。

  这些调查结果,都统一填表留档,作为依据。最后能定上的,可以说是纯之又纯了。

  连过三关后,便进入了最后的程序,称之为“定兵”。

  体检合格并不意味着能够毫无疑虑地成为一名军人。

  在这个时候,“定兵”还需要考虑一定的比例,这是一个决定性的环节。

  先由征兵部队人员对拟征对像进行家访,然后军地共同确定应征人员。

  只有,等接到了正式的“入伍通知书”后,再换发了全套的军装,才算真正的入伍了。

  所以说,闫解旷等人能在插队的的村子顺利当上兵就实属不易了,还想挑挑拣拣的,想去这想去那的,这根本就不太可能。

  这要是分配个好兵种、繁华之地还好,这要是被分配到边疆地区,或者守卫在那人迹罕至的崇山峻岭里……

  刘之野曾在高级军事指挥学院学习时,学校组织他们这些高级班的学员们去西疆某边防部队进行慰问。

  他在这里看到了、感受到了雪山战士们的艰难与不易。

  “这里这么艰苦,你们不抱怨吗?”刘之野问道。

  “报告首长!我们很好了,有时候能吃上新鲜的蔬菜,能看到绿色!

  其他地道的同志们还没吃上新鲜的蔬菜,一年到头看不到绿色,与他们比,我们已经很幸福了。”

  一帮眼神清澈、质朴的小战士笑呵呵的回应道,干裂德嘴唇因为笑着,撕裂了口子,鲜血流出。

  “你们都是好同志!祖国和人民不会忘记你们!”刘之野眼神湿润地道。

  他们住的也不好,一个高山哨所里有二十多人,就这么挤在一个地窝子里睡觉,虽然拥挤不堪,但也暖和不少。

  “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我守在婴儿的摇篮边,你巡逻在祖国的边防线……”

  西疆的交通通讯十分困难,数万边防部队的给养,一是靠青疆川疆两条钢铁运输线。

  二是靠多个汽车团的战友们常年奔波在雪域高原上。

  通讯更是困难,一般县设邮政局,邮政车无固定行车时间,个别边远县未开通邮电业务。

  干部战士和家中通一次信,来往通常需两个月,个别边防点甚至需半年至一年。

  看到的报纸多是一个月以前的,几年前,每个连队才配备了一个红灯或熊猫牌收音机,以供部队收听新闻。

  由于交通困难,干部在职工作满两周年,才可回内地休假一次,假期三个月。

  战士超期服役即三年后,才能轮流回乡探亲一次,假期30天,一般服役5年左右才可探亲。

  由于部队驻地边远高寒,交通不便,长期处于野战环境,钻山沟住帐篷,无正规固定营房。

  因此干部战士家属极少来队探亲。偶尔有个别来队,也多在夏秋两季。

  有些执勤点的战士们就住在一座山头上,四周是陡壁悬崖,风特别大,无线电天线被大风吹断过无数次,房间里不能生火做饭,屋子里又冷又潮湿,战士们在大夏天里穿着棉衣……

  “天当被、地当床,岁月留痕在雪山草地之间。”

  守卫边疆山区的部队,这时候,条件十分艰苦,很多区域不通公路只能骑马,野外只能住帐篷。

  刘之野言简意赅地向他们阐明,投身军旅绝非寻求安逸之所,那里是锤炼意志的熔炉,生活之艰超乎想象。

  倘若刘光天一行人仅是因逃避“上山下乡”的艰辛,而将目光投向部队,那无疑是南辕北辙,大错特错。

  部队,是勇者的试炼场,而非逃避现实的避风港。

  就是易援朝在部队里吃的苦,也不是刘光天这些人所能想象的。

  易援朝能吃苦,是因为他从小的苦难经历有关。这要是换成刘光天、闫解旷等人去当兵那可就不一定了。

  不是刘之野小瞧刘光天、闫解旷,就这俩小子连农村的苦都吃不了,还想去部队锻炼?

  这年月里部队的条件还很艰苦,吃住条件都比较差。

  这些都不算什么,最苦的是训练。

  因为他们警卫二师是全国有名的部队,训练标准比一般连队高出很多。

  在警卫二师,平时常常一天要跑三趟5公里越野;在冰天雪地里练射击瞄准一趴就是两小时。

  起来后人站不稳,双腿像冰棒似的不听使唤;练战术低姿匍匐时,双肘磨得血肉模糊,血痂把衣服牢牢粘住,脱不下来。

  练单双杠,双手全是老茧,血口子一道连一道;冬季野营拉练,最多一天负重行军120里,面部冻得麻木,鼻子冻出大血泡……这些苦吗?

  当然苦!

  “上山下乡”你可以受不了苦可以当逃兵,在部队里受不了苦当了逃兵,你试试。

  刘海中闻言,神色微变,显露出几分犹豫,“这……也罢,我们还是回去与孩子再行商议。此事,真是麻烦您了…………”言罢,他轻轻叹了口气,似乎内心正经历着一番挣扎与权衡。

  就这样,刘海中与闫埠贵选择打了退堂鼓。

  知子莫若父,闫解旷还好,虽然他吃不了苦,但是人家学习好,只不过是生不逢时,否则又将是一个大学生的好苗子。

  但是刘光天是个什么玩意儿,刘海中他自己太清楚不过了。

  这小子懒惰成性,狡猾多端,行事圆滑。

  一旦有利可图,他必定争先恐后;反之,则避之唯恐不及,十足一副见利忘义之徒的模样。

  刘海中还真怕,万一这小子届时又吃不了苦而当了逃兵……

  ————

  时间很快就到了69年的农历岁尾。

  有一天,警卫二师突然接到上级下达冬季野营拉练得任务命令:要求,一个月,一千里,所谓千里野营拉练,口号是:苦练铁脚板,踩死DXF。

  也就是从这时起至后年夏,在夏国的大地上,上演了一场波澜壮阔的亿万军民大拉练、大练兵的场景。

  这一时期,上至白发苍苍的老人,下至六七岁的孩童,几乎无一例外地参加,真可谓:“七亿人民七亿兵,万里江山万里营。”

  然而,这场野营大拉练、大练兵的前因后果,却鲜为人知……冬季千里野营拉练的报告经层层上报,XXx阅后十分高兴地批示:“这样训练好。”

  “这样训练好”的批示,在全军迅速进行了传达,特别是东北、华北、西北三地区,战略位置关键,又属严寒地区,Xxx“这样训练好”的批示,对“三北”地区部队的训练更具指导性。

  “三北”地区的部队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拉练。

  有的部队搞一次紧急战备集合,不仅时间长,而且丢东忘西,很不符合战备要求。

  以京城卫戍区警卫二师起草的《关于部队进行千里战备野营拉练的总结报告层层上报后,XXx批示:“就得这样训练,否则部队就会变成老爷兵了。”

  亿万军民野营大拉练,从今年冬一直持续到后年夏。

  在今后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工人进乡村,农民进城市,军人进山区,学生进军营,相互流动,相互接待。

  部队野营大拉练、大练兵主要围绕“吃、住、走、打”四个字进行,重点检验部队在冬季严寒条件下的生存能力、耐寒能力、适应能力、作战能力。

  警卫二师在冬季野营拉练时,按常规要求,步兵执行战备任务时,单兵自带的食品是“三生一熟”:“三生”即三天的生食,以大米为主;“一熟”即一天的熟食,以馒头为主。

  拉练的第一天,每人携带的“一熟”是两斤馒头、两斤水。

  京西北山区的冬季,野外格外冷,说滴水成冰,一点也不过分。

  部队携带的馒头和水,一小时之后全部冻得硬梆梆,馒头用刀切不动,用石头砸不动,用牙啃不动,每啃一口,只能留下几道浅浅的牙印。

  水与水壶冻成了一个整体,根本倒不出水,有不少水壶还被冻裂。

  有的战士们渴了,只好往口中塞几把雪。

  …………

  在临近春节前的几天,因为还没达到一千里野外训练的目标,警卫二师只好又在京西、燕山、太行周围转了几圈。

  这时候,京城周边的农村老百姓都进入了过年氛围。

  最后,警卫二师在年前两天才回到了营房,成功完成了这一千里野外拉练任务。

  然后,打扫了室内外卫生,擦拭武器入库,就已到了年三十。

第414章 七十年代初

  新年伊始,国内便迎来了一桩轰动全球的壮举。

  刘之野统帅全师将士,屏息以待,聚焦于人民广播电台即将播报的重大喜讯。

  四月二十四日,夏国自主研发的“东方红一号”人造蓝星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腾空而起,成功遨游天际。

  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标志着夏国航天事业的崭新篇章。

  卫星升空的瞬间,警卫二师万余将士热血沸腾,他们深知“两弹一星”对于国家崛起的非凡意义,这不仅是科技的飞跃,更是大国地位的坚实象征。

  现场,欢呼声、掌声交织在一起,响彻云霄,共同见证着这一荣耀时刻。

  这颗人造卫星,是由夏国自行研发地“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一次性发射成功的。

  卫星运行轨道距地球最近点439公里,最远点2384公里,轨道平面和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68.5度,绕蓝星一周114分钟。

  这颗卫星重173公斤,用20009兆周的频率,播送《东方红》乐曲。

  从此,它实现了Xxx提出的“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

  “东方红一号”是夏国的科学之星,是夏国工人阶级、解放军、知识分子共同为祖国做出的杰出贡献。

  这一天,全夏国人们或趴在窗前、或等在旷野,在凝望头顶夜空。

  这一天,一曲《东方红》响彻寰宇,夏国人就从此进入了太空时代。

  路漫漫其修远兮,夏国向太空探索的,每一个脚步,都迈得坚定而扎实。

  后来,“东方红一号”卫星总体设计负责人孙总工,在采访中表示:那个激动的心情确实没办法说,你可以想象,以当前夏国的条件能把第一颗卫星,把它弄到天上去确实不容易,因为每一颗个螺丝钉都是夏国人自己搞的,真是感觉到扬眉吐气。

  “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的升空,使夏国成为继苏盟、M国、F国、小日子之后,第五个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拉开了夏国人进军太空的序幕,极大提高了夏国的国际威望和地位。

  夏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成功研制和发射,是科技强国的一个光辉典范,其铸就的“两弹一星”精神,是华夏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弥足珍贵,必须永远铭记和传承下去。

  夏国科技在不断进步,经济建设也在不断地进行调整。

  今年,2月15日-3月21日国务院召开全国计划工作会议,拟定了1970年国民经济计划,并着手研究第四个五年计划纲要。

  这次会议提出了“以阶级……为纲、狠抓战备,促进国民经济的新飞跃”的口号,要求“集中力量建设大三线战略后方”。

  会议规定:1970年比1969年工业总产值增长17%;基本建设投资增长46%。这些投资主要用于军工和为军工配套的项目上。

  这一年,全军大练兵活动已如火如荼地步入高潮阶段。

  截至目前,夏国军队体系庞大,陆军有三十六个军,数百万将士遍布夏国疆土,其中尤以北方防线兵力最为雄厚,犹如铜墙铁壁。

  回溯至七十年代初的陆军架构,每支大军均辖三步兵师,辅以炮兵、装甲劲旅等多元化兵种,整体兵力稳固在三万精锐之上。

  若论及战力拔萃的王牌劲旅,其麾下将士更是突破四万之众,战力非凡。

  京城卫戍区,这支被誉为军中翘楚的部队,其单个师之战斗力,足以媲美乃至超越寻常步兵军,彰显出非凡的军事素养与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