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开局62年,九级工程师 第194章

作者:一只山竹榴莲

  这一刻,全国各地的科研机构立刻进入了亢奋状态。

  特别是那些曾向《种花科技》投稿但遭到拒绝的科研人员,他们更是迫不及待想要立即获取这本刊物,一睹究竟。

  “快,帮我订一本《种花科技》回来!”物理系张教授对他的学生李博士急切地说。

  “是,老师,我这就打电话预订。”李博士回答道。他也十分好奇,想亲眼看看《种花科技》究竟选了些什么样的文章。

  南航材料系的王教授则直接打电话给出版社:

  “喂,你们那边《种花科技》出来了是不是?帮我留一本,我马上派人去取。”

  “王教授您好,首期的确已经出版发行了。”

  “但是非常抱歉,由于预订量太大,我们这边库存已经所剩无几,只能等下一批到货后再提供给您。”员工很客气的回答道。

  今天他已经接到了无数这样的电话。

  回答已经成为机械式了。

  “这样吧,我加急费再多给你们一点,一定要给我先留一本。这对我真的很重要!”

  听到没货了,王教授一下子就急了。

  出版社最终还是答应给王教授先留一本,但也需等2-3天才能取到。

  与此同时,一直支持《种花科技》的科研工作者们也迫不及待地想要检阅这首期期刊。

  京大化学系的侯教授对他的研究生说:“小王,第一时间帮我订一本《种花科技》回来。这是国家科技的一大进步,我们要好好研读。”

  “老师放心,我这就去预定!”小王兴奋地说。

  中科院数学所的朱研究员也在所里布置道:“同志们,《种花科技》第一期出来了,我们要全力支持。各位尽快预订自己的本子,然后我们集体研读交流。”

  “是!我们一定全力支持国家科技事业!”数学所里立刻响起一片响应之声。

  就这样,全国各地的科研单位都在争相预订购买《种花科技》第一期。

  但由于刚刚出版,库存十分有限。

  很多预定的订单无法及时得到满足。

  “什么?至少还要等一周?这太荒谬了!”拿到这个消息的张教授大声吼道。

  “报告老师,出版社说他们实在供不应求,只能等下一批进货。”李博士也很难堪。

  王教授听到取书需要延期的消息也大发雷霆:“我前天才加急费加急预定的,你们怎么还不给我送书?”

  “非常抱歉王教授,我们已经超额预定,实在抓不到现货。希望您见谅!”出版社工作人员也无可奈何。

  眼看《种花科技》供不应求,种花科学院决定临时加印,确保第一时间满足国内科技工作者的需求。

  经过一周时间,第一期《种花科技》终于大量送达了各大科研院所和高校。

  “哗”的一声,张教授急不可耐地撕开包装,翻开目录。

  相似的情况发生在全国各地。

  全国各地的科研工作者们在拿到《种花科技》杂志第一期的那一刻,都像得到了至宝一般。

  手指颤抖着翻开刊物,第一时间翻到了目录页。

  他们迫不及待要看看,这首期中刊登的究竟是些怎样矚目的论文,能让它脱颖而出。

  进入这本号称要成为“世界一流”的科技期刊。

  当看到第一篇论文的标题是《量子计算机系统设计探讨》时,所有科研人员都不禁傻眼了。

  第一作者赵学成。

  大家顿时觉得熟悉又陌生。

  赵学成?

  这不是那个神一般的科学家吗?

  他写的量子计算机的论文?

  当然有更多的人则是一头的雾水。

  量子计算机?

  那是什么玩意?

  要知道,现在才是六十年代末期。

  虽然赵学成已经制造出了第三代电子计算机,但它们的应用还局限在少数科研机构和管控的重要部门。

  计算机硬件还远未普及开来。

  而且有一小部分人知道赵学成正在搞超级计算机。

  就在大家还在讨论赵学成正在研制的所谓“超级计算机”的时候,他已经一步跳出,开始探索量子计算机这样更前沿的概念了!

  大家仔细阅读论文内容后,都不禁浑身颤抖,头皮发麻。

  原来所谓量子计算机,是利用量子缠结、量子相干等量子力学效应构建的计算模型,与经典计算机工作原理截然不同。

  论文里描绘的量子计算机拥有超常的运算速度和处理能力,可同时处理海量信息,实现人脑无法想象的高效计算。

  这简直是开启了一个崭新的计算机时代!

  “什么?量子计算机?”京城理工大学计算机系的杨教授瞪大了眼睛,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他赶紧翻到这篇论文的页码,果然,赵学成亲自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一篇量子计算机的理论探讨论文。

  “天呐,我们做计算机的怎么从来就没往量子计算机方向想呢?”杨教授自言自语道。

  他知道赵学成在计算机领域的造诣非常高深,但他研究量子计算这种看似遥不可及的课题,着实令人震惊。

  而与此同时,种花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的张所长也瞪大了眼睛:“学成同志不是一直在研究所谓的超级计算机吗?他怎么突然就把目标转到量子计算机上去了?”

  说时迟那时快,大家很快就翻到了赵学成这篇论文的内容部分。

  只见论文前言就直指量子计算机的计算原理是量子叠加和量子纠缠状态,这与经典计算机的二进制运算完全不同。

  接下来论文详细阐述了量子比特、量子逻辑门的概念,以及量子算法在某些问题上的指数级加速效果等内容。

  这些看似深奥的量子力学知识,在赵学成的文字描述下竟然变得通俗易懂。

  “我滴个乖乖!原来量子计算机是这样工作的!”

  魔都交通大学物理系的王教授激动地拍了拍大腿,他研究量子力学多年,却第一次看到如此清晰的量子计算机工作原理。

  信息工程学院的学生们也聚在一起研读这篇论文,一个个眼睛发光,七嘴八舌地讨论着。

  “原来我们现在用的计算机那么落后,量子计算机才是王道!”

  “是啊,量子计算机的并行处理能力可是经典计算机的万亿倍!”

  “论文里说的量子算法也很厉害,可以大大优化组合优化问题的求解过程。”

  各个层次的学生都从这篇论文中看到了计算机科学发展的新方向和新未来。

第299章 前三篇文章带来的震动

  当然,最震撼的还是业内顶尖的专家学者们。

  清水大学计算机系主任陆教授把论文从头到尾翻了三遍,才长长舒了一口气:“我必须承认,赵学成同志的视野比我们所有人都宏大与深远。”

  “他把量子计算的概念提前了至少几十年,直接引领我们走向量子计算机时代!”

  种花科学院魔都技术物理研究所的林所长也不禁赞叹道:“赵学成同志这个论文无疑是开创性的工作,我看未来若干年内,全世界的计算机科学研究方向都会被这篇论文所影响!”

  原本心存疑虑的学者们,也在研读这篇论文后产生了强烈的认同与敬佩。

  “我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研究思路了,面对赵学成这样的视野与构想,我的研究显然还停留在过于狭隘的层面。”京城航空航天大学的马教授表示。

  “这篇论文绝对开拓了一个崭新的计算机研究方向,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为量子计算机的实际研发贡献一份力量了!”电子科技大学的刘教授也表示受到了极大的触动。

  几乎所有看过这篇论文的科研工作者,无不对量子计算机这个构想表示了深深的震撼和敬佩之情。

  他们意识到,论文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一篇普通的学术论文,它几乎是为整个计算机科学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打开了通往量子计算的大门。

  有的学者已经开始畅想起了量子计算机时代会带来的变革:

  “如果量子计算机成为现实,那么智能、生物信息学等许多领域可能都会因此产生颠覆性的进展。”

  “量子计算机处理海量数据的能力可是经典计算机的亿万倍,这将助推巨数据时代的到来。”

  “有了量子计算机,人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将提高一个数量级,科技创新会更加迅猛。”

  一时间,全国的科技工作者们都为赵学成这篇开创性的论文所折服。

  它不仅仅是一个理论构想,而更像是打开通往量子世界的一扇大门,让人类得以触及计算能力的极限。

  当然,除了震撼,大家也对《种花科技》刊登的其他论文充满了无限期待——既然开篇的论文已经是这样的水准,那么后面的论文又会有怎样惊人的内容?

  众人浏览过开篇的《量子计算机系统设计探讨》后,翻到了第二篇论文,它的题目是——

  《新型液体火箭发动机设计探讨》

  第一作者赫然就是火箭专家乾教授!

  看到这个名字,所有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立刻精神为之一振,兴奋不已。

  乾教授可是火箭发动机领域的大牛,他最近研制的新型液体火箭发动机,业内早就盛传能大幅提高发动机的推力和比冲。

  “太好了,终于可以看看乾教授的最新研究成果!”京城航空航天大学的马教授高兴地说。

  “他这次又有什么见解,能让火箭发动机的参数取得新的突破?”一个博士生也忍不住好奇。

  众人迫不及待地翻到正文部分,只见乾教授在文中先分析了当前液体火箭发动机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传统的液氧煤油燃料能量密度不高,燃烧效率也有待提升。

  针对这些缺陷,他提出了一种创新性的混合动力燃料方案——在液氧煤油中掺入煤浆,使燃料兼具液体的良好流动性和固体燃料的高能量密度。

  “这设计真是无与伦比的创新!”清水大学航天系的陈教授激动地打了个呼哨。

  “原来乾教授通过混合燃料,既提高了能量密度,又保持了液体的流动性,实在太聪明了!”另一个教授赞叹道。

  除了燃料方面的突破,乾教授还对燃烧室和喷管设计进行了改进。

  他采用了涡流燃烧室,使燃料混合更均匀,提高燃烧效率;同时使用激波喷管,增大了喷射推力。

  根据乾教授的理论计算,这一系列创新设计使发动机理论推力提高了一倍以上,比冲指标也取得长足进步。

  “我刚做了下粗略估算,这套方案至少可以让发动机推力提升80%,这在我们领域简直是空前的进步!”清水大学的陈教授惊喜万分。

  “有了这种发动机作为基础,咱们肯定可以研制出远超毛熊的运载火箭和探测船!”航天城的火箭专家杜博士豪迈地说。

  而那些不在火箭专业,但略知国防科技的老科学家们,在读过这篇论文后更是热血沸腾,精神为之一振。

  因为他们深知,只要发动机推力和载荷能力得到大幅提升,那么运载火箭就可以飞得更高更远,载重更大。这不仅意味着未来可以进行更深远的空间探索,最关键的是——

  种花国也可以研制出比毛熊更先进的洲际弹道导弹!

  “想不到我们的专家已经把火箭发动机技术推进到这样的高度,简直可谓是国之重器!”

  “没错,有了这发动机作为基础,只要稍加改装,我们就可以打造出威力超强的战略导弹!”

  的确,在当时的年代背景下,掌握强大的战略导弹和运载火箭技术,事关一个大国的地位和实力。

  拥有先进导弹不仅能够遏制战争,更是展示国力的重要标志。

  所以当科学家们读到乾教授这篇创新性的论文时,无不为种花国迈入世界航天和军事强国行列,而由衷地热血沸腾。

  接下来,科学家们将视线转到了第三篇论文,它是由核聚变专家余敏教授撰写的。

  论文的题目是:《磁约束聚变装置的新型设计方案》

  “让我猜猜,这篇文章肯定也是重磅级的研究成果!”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长高书记笑着说。

  “余教授在磁约束聚变方面可是大牛,这次不知又有什么见解。”一位研究员也期待地说。

  当代物理界对余教授在聚变研究上的造诣可谓了如指掌,所以看到他在《种花科技》上发表论文,所有专家都极为激动。

  他们迫不及待地阅读起文章内容,只见余教授在文中提出了一种先进托卡马克装置的崭新设计方案。

  这种设计通过精心优化磁场结构、改进等离子体加热方式等创新,极大提高了磁场的约束强度,等离子体的温度也得到大幅度提升。

  “我的妈呀,这新设计简直是划时代的突破,可以使约束时间提高两个数量级!”中科院物理所的张所长激动万分。

  “没错,余教授提出用超导磁铁来发挥磁场的最大作用力,而且还采用了电子回旋共振的全新加热方式!”一个专家补充道。

  根据论文中给出的理论计算,这种新设计可以使等离子体的温度提高一倍以上,约束时间延长两倍以上。

  这意味着聚变反应可以维持更长时间、更加稳定,从而大幅提高了商业化运行的可能性。

  “真是难以置信,这新方案完全可以实现持续、稳态的核聚变反应!”所有专家都为之振奋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