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一个方块人咋成神仙了 第173章

作者:科学的三段论

背在背上,撒撒水啦!

但是木桶不一样,一个木桶足足有两百斤重。

别说是现实中的狗了,就算是MC狗来了都得被压垮。

所以。

如果不考虑移动的话,木桶是一个很好储物工具。

但如果考虑移动和运输。

基本还是得靠箱子。

云易从熔炉中取出刚刚熔炼好的铁锭。

然后放进工作台。

合成铁块之后才放进狗背上的箱子里。

随后他又将剩下不多的粗铁块放进熔炉熔炼。

等熔炼好后,又是和之前一样的操作。

全部合成铁块后将其收纳进了狗背上的箱子中。

最后。

云易用铁块一共装满了15口黄皮箱子。

足足两万六千块标准大小的铁块。

按照铁的密度一立方米7.9吨计算。

这一趟,云易一共熔炼了二十万吨钢铁。

这是什么概念?

华夏几千年封建史,钢铁产量最巅峰的时候应该是民国之前的那一年。

而那一年的钢铁产量不到20万吨。

也就是说,经过了洋务运动多年的努力。

螨清的年钢铁产量还不如他一个人这么一小会的钢铁产量多。

云易忍不住咂舌。

MC的物品和能力进入现实世界之后。

真是Bug!

幸亏能力在我这个文明人的手里。

收纳完铁块后,剩下的五口黄皮箱子云易全部放入了煤炭块。

不多,也就8640块。

云易感觉自己现在是真膨胀了。

八千多块煤炭块竟然都觉得不多了。

这些煤炭块要是全部用来合成核能火把。

能合成超三十万把……

怕是都能把大汉全境点亮了。

箱子全部装满,云易对周围的狗下达了命令。

让它们跟着自己返回。

至于这三百台熔炉,全部放在这里就行了。

等哪天铁块全部用完。

说不定还会返回这里继续挖铁矿石熔炼。

离开矿坑空间。

云易将挖开的洞口重新填上。

然后掏出地图。

顺着来时的路。

带着二十条背着黄皮箱子的狗一路狂奔。

半个多小时后。

云易就返回到了关羽处。

此时的关羽,手里正捧着一本竹简编成的书籍。

认真阅读着。

虽然蔡伦早在永和十年(公元98年)就改良了造纸工艺,发明出了坚实耐用的蔡侯纸。

并且随着数十年造纸工艺的进一步发展。

纸张在东汉末年已经得到了大规模推广与运用。

但是,竹简和木简依旧有其一亩三分地。

一来古代的信息交流与运输往来没有后世那么通畅

二来就是并非所有的地方都会造纸。

那些不会造纸的地方。

大多还是使用竹简或者木简作为书籍的载体。

除此之外。

还有相当一大部分的竹简书籍和木简书籍都是从久远之前传下来的。

竹简和木简比纸张好的就是在于耐储存。

保存得当甚至放几百、上千年也不会腐坏。

当然,最关键的是。

这个时代的知识几乎垄断在地方豪族和世家门阀手中。

有书读就已经很不错了。

哪里还会挑三拣四哦。

关羽看着手中竹简,几乎完全投入了其中。

甚至连云易回来都没注意到。

云易走到关羽旁边。

轻咳一声。

“咳咳咳……”

关羽这才反应过来,抬起头看着云易:

“神仙大人,你回来了啊。”

云易走近问道:

“读什么书呢?”

关羽站起身,掸了掸裤腿上的灰尘:

“我在读春秋。”

《春秋》是孔子编撰的一本编年体史书。

主打一个微言大义。

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

孔子编撰的书籍就成了天下主流的必读之物。

云易看着将竹简收起来的关羽问道:

“怎么不读了?没事,你继续读就行了,我现在还有点其他事要做。”

关羽挠挠头解释道:

“天黑了,读书也看不清,索性就不读了。”

云易恍然大悟。

抬头看了一眼已经靠近地平线的夕阳。

这也是古代普通人家读书艰难的原因之一。

白天需要劳作糊口。

晚上又不舍得点灯。

读书的时间天然就比能够脱产学习的地方豪族和世家门阀差了许多。

随后。

云易从背包中取出一根核能火把插在地上。

“没事,你继续读树,我还得撸一会树。”

撸树?

是砍树的意思吗?

关羽摇摇头:

“神仙大人,我力气大,我也一起帮你砍树吧。”

云易哈哈一笑:

“你的好意我心领了,不过我撸树和你砍树区别很大。”

都是砍树,能有什么区别?

关羽疑惑不解。

云易也没有解释。

直接从背包里取出工作台放在地上。

然后放入木棍和铁锭。

瞬间合成了两把铁斧。

云易拿出铁斧,一左一右各抓一把在手上。

到这,关羽并没有觉得有什么区别。

不都是用斧头砍吗?

然而下一刻。

直接刷新了他的三观。

只见云易隔着数十米的距离开始挥动手中的铁斧。

等级升到43级后。

他除了放置方块的距离提升到了50米。

破坏方块的距离也一同提升到了50米。

所以,他不再需要靠近挥动。

直接隔着很远。

也可以用斧头将这些树木破坏掉。

铁斧的效率极高。

没撸几下。

关键这些爆出来的原木方块关羽是看不见的。

只有云易自己能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