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吃饺子蘸醋
文化崇拜其实就是强权崇拜。
为什么世界通用语是英语而不是汉语?
为什么世界通用货币是美元而不是人民币?
这些和电影是不同的领域,但都是一样的道理。
如果哪一天中国成为世界第一,那么华夏文化也可以在全世界畅通无阻。”
柴菁扶额,感觉这段好像又不能用,大概率还是得剪掉。
“你为什么这么推崇商业电影?”
“就和中影推崇大片是一样的道理,因为这样的电影可以将观众吸引到电影院里去,电影院赚到钱,电影公司赚到钱,整个电影产业才会得到发展……
艺术电影是小众,是奢侈品。
它更容易获得奖项,获得成就,但它无法帮助电影市场繁荣起来。
我为什么要制作科幻片,科幻片制作起来很麻烦的,性价比并不高,需要很多配套产业……
拍一部科幻片的时间我甚至可以拍两部其他类型的电影。
那为什么还要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
因为我要趟路子,我甚至还把所有踩过的坑编辑成册,无私的共享出来,目的只有一个——提高咱们国家的整体制片能力。”
“这个怎么说?”
“很简单啊,电影的发展趋势美国已经替我们验证过了,就是要工业化。”
“工业化?”
“对,电影的未来必然是工业化。
好莱坞为什么厉害,一个好莱坞可以吊打全世界所有国家的电影,因为人家有完整的电影工业。
除了美国,任何国家想拍高水准的科幻片,灾难片,都绕不开美国。
特效技术在人家手里,发行渠道也在人家手里。
我们进入WTO的时候,国内电影节直呼‘狼来了’,为什么?
因为知道打不过。
香港电影曾经那么辉煌,还不是被《侏罗纪》干趴下了。
为什么,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无法复制《侏罗纪》。
别的电影都可以复制,写个差不多的剧本,找一批人开拍就完了。
但工业电影复制不了。
你不具备那个条件。
就只能眼睁睁看着人家侵蚀你的市场。
观众可不管你是国产电影还是外部电影,他们只在乎好看不好看。
如果不工业化,整天搞小作坊,小打小闹,那么电影产业早晚得完~”
“可网上有一种悲观的看法,认为美国如此伟大,中国想要追赶恐怕很难?”
“美国哪里伟大了?
我在美国听过一个讲座,是一个美国教授自己讲述的。
他列举了一些数据:
美国的识字率排世界第7;
数学第27;
科学排第22;
预期寿命第49;
婴儿死亡率排178;
中等家庭收入排第3;
劳动力排第4;
出口额排第4;
只有三项美国是榜首——
监禁人员所占总人口比重,相信天使的成年人数量,还有国防开支。
其中国防开支比后面26个国家的总和还多,其中25个还是盟国。这些数据停下来你觉得美国还有那么伟大吗?
其实我们中国的电影在全世界来说,不算差,只不过我们的国民有个特点,什么都喜欢和全世界最好的比。
电影要和好莱坞比,精密制造要和德国比,电子要和日本比,这样比下来,当然就会觉得哪哪都不行。
但国家其实一直都有规划,默默追赶,这几年开始在电影领域发力,放出各种刺激性政策,所以国内电影肉眼可见的在变好,别的不说,《环太平洋》《2012》即便拿到好莱坞,也是第一序列的科幻片,这不就是进步吗?”
“那你觉得其他人应该怎么做?”
“很简单,跟着星辰娱乐学就好了。
我们已经给你们打了样,抄作业都不会吗?
之前的手册都已经写了,《环太平洋》是怎么样一点一点拍出来的。
不要求你们一定也要做科幻片,但至少要考虑特效技术。
尤其是导演~
我知道很多导演都不愿意接受新技术,举个例子,陈诗人当初拍摄《无极》的时候,先涛数码就吐槽过,陈导根本不懂特效。
正常的特效,在开拍之前,镜头设计的时候就需要特效总监介入了,但陈诗人呢,一切都是想当然,他觉得应该这么拍就这么拍,拍完了才拿给特效公司,特效公司一看,根本实现不了,最后呈现在大荧幕上的就是五毛特效……
导演这个职业一定要学习前沿技术,别人都用新技术,你不用,那不叫情怀,那叫自取灭亡。
电影人必须有危机意识,《环1》和《2012》的时候,别看票房成功,但我也知道,用的是人家美国的技术。
如果哪天人家不让用了,国产科幻电影刚刚打开的大门就关上了。
那怎么办?
我们中国人最知道自食其力了。
所以我特意收购了国内的四家特效公司,并进行了整合,创办了‘天工异彩’特效公司。
软硬件,工作流程都是对标的世界第一流的特效公司。
《环太平洋2》的特效工作,已经交了一部分给‘天工异彩’来完成。
在这里我也打个广告,天工异彩承接各方订单,我不敢保证一定是价格最低的,但第一定是性价比最高的,国内的价格,好莱坞的品质,这是我给出的承诺~”
央视访谈这么好的机会,张辰肯定要顺便打广告的,否则访谈还有什么意义?
董建强感觉访谈好像快要结束了,狂刷存在感:“我也呼吁,国内的那些同行,不要一直抓着文艺片不放,要转变思维,与时俱进,做市场喜欢的电影。”
第582章 有微博真好
访谈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柴菁本来还想问一些其他的,根本没顾得上。
整场访谈几乎都在谈电影,以至于这期的宣传标语是——深度解析张辰内心的电影世界。
张辰一行人走了,导演这才开始发愁。
这怎么剪?
感觉很多素材都不能用。
电影节部分的倒是保留了,但只保留了关于奥斯卡可以公关和欧洲三大的那些吐槽。
张辰有点不爽,早知道你这么干,我就不去了,害我浪费半天口水。
但即便这样,剩下的那些内容依旧让网友们兴奋不已。
关于美国为什么不是一个伟大的国家那段话火了。
现在美利坚的国际形象是什么?
那是自由民主的灯塔。
这还是第一次有人用数据化的形式解读美国。
原来美国也不是样样行的~
在此之前,美国那就是先进的代名词,很多人盲目的崇拜。
2000年前后,连美国有24小时热水都会被拿来吹捧。
后来才知道,人家说的热水是洗澡水。
张辰这句话相当于将美国拨开了给你们看,看,不过如此~
第二个被关注的点则是国人的那个特点,什么都要和最好的比。
细细一想,真的是说到了大家的心坎里。
电影要和好莱坞比,精密制造要和德国比,电子要和日本比,好像真的是这么回事诶~
网上对此发起了大讨论,美国都不是样样第一,为什么我们要样样争第一呢?
最后还是张辰在微博上给出了标准答案——因为1840年以前我们一直是世界第一,落后也就是近一百年的事,所以才叫百年屈辱史嘛。
对对对~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张辰也~
网友们感受到一阵发自灵魂深处的舒爽,仿佛整个人都升华了。
我们才是天朝上国~
当然,肯定有不同的声音。
网上有很多黑子专门黑张辰的,而且他一向的言论太有攻击性了,得罪的人很多。
“看了《面对面》关于张辰的访谈,只感觉牛在天上飞。欧洲三大是圈子文化,奥斯卡可以公关,说的好像很简单似得。那么简单,怎么没见你拿个三大或者奥斯卡回来……”
“对对对,张辰好像忘了,互联网是有记忆的。翻翻以前的新闻,张辰也没少往欧洲三大电影节跑,网上现在还能查到张辰在威尼斯接受采访的新闻……”
“此人飘了,鉴定完毕~”
这些人聚集到张辰的微博下面留言,各种奚落。
张辰没事时就翻看这些留言,并不介意。
当名人嘛,被人骂很正常。
他甚至还专门@了对方:“查新闻的时候麻烦看清楚,我是去过威尼斯电影节,但不是去参赛的,而是去卖片。”
想了想,很多人可能根本就不懂这里面的门道,干脆在微博里写到:“电影节分A类和B类,全世界的A类电影节一共有15个,欧洲三大还有我们的上影节都是A类电影节。
很多人把电影节和奥斯卡混为一谈,其实两者是不同的范畴,奥斯卡不算是电影节。
一般的电影节都有竞赛单元和展映单元。
竞赛单元通常面向全球征片、不设地域限制、主要奖项由国际评审团评选。
展映单元则是为了影片的买卖,高大上的说法是促进国际电影交流。
通俗的讲,电影节就是电影这个商品的跳蚤市场。
买卖双方在电影节上可以快速成交,这才是它存在最大的意义。
竞赛单元除了荣誉外最大的好处就是影片可以卖高价。
有提名和没提名的价格是完全不同的,如果你恰好获了奖,还能卖个好价钱。
这才是那些晦涩难懂的艺术电影削尖了脑袋参赛的原因,本来这类的片子就不好卖,如果能获奖,就相当于有了名气,价格自然水涨船高。
这里面的逻辑其实和商业片是一样的。
好莱坞不管是演员还是导演,你参与的影片大卖了,你的身价才会跟着上涨。
如果你参与的电影项目连续大卖,那你就可能拿到好莱坞最高等级的片酬。
艺术电影也一样。
你参与的艺术电影获奖了,你就有了名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