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吃饺子蘸醋
尽管预告片看着的确很不赖,但预告片成功,正片失败的例子太多了。
说白了,只要将正片里的精华全部剪进预告片里,预告片很难差的。
当然,张辰在北美也是有一批自己的拥趸的。
《伊甸湖》《飓风营救》《寂静之地》,张辰在北美发行的几部电影,几乎一部一个题材,但影片质量都很不错。
所以张辰突然转行做了科幻题材的《环太平洋》,他们也依旧觉得质量肯定还是不错。
整个首映礼,最热闹的除了红毯区域外,就是主题展区了。
主题展区同样是借鉴的《变形金刚》首映礼的创意。
《变1》的首映礼,主办方弄了一个影迷交流区域。
《变形金刚》的影迷可以在这块区域内交流心得,甚至交换一些自己的收藏品。
《环太平洋》的漫画,动漫,小说,编年史和一些周边,可是提前半年就开始全面铺开了,就为了扩大粉丝数量。
效果非常显著。
在《环太平洋》的编年史里,世界排名靠前的几个国家可都是有自己的机甲的。
虽然电影里不一定都有,但漫画和小说里可一个都不少。
美国有危险流浪者,美洲狮,忧蓝罗密欧;
俄罗斯有伊甸园刺客,切尔诺阿尔法;
南美有黑暗拦截者;
日本有探戈狼,隐形浪人;
墨西哥有斗牛士之怒;
澳大利亚有火山幽灵,尤里卡突袭者;
韩国有行星土卫七;
中国有地平线勇士,少林游侠,暴风赤红……
主要国家都有自己的机甲,如果没有,那就反思一下,自己国家的世界排名是不是足够靠前。
这么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小说在全世界的被接受程度很高,大家都想看看自己国家的机甲是什么样的,虽然并不是主角。
机甲文化的火爆是一方面,更重要的一方面则是张辰出了一个骚招——他搞出了《环太平洋》可穿戴道具。
其实就是后世各大主题公园里的穿戴道具,以大黄蜂和孙悟空居多,但最出名的却是环球影城的话痨威震天。
这玩意在后世能风靡大江南北,几乎所有的主题乐园都有相关的表演。
放在2007年更是大杀器。
广场上1:0.5的实体模型是很酷,但太大了,不利于拍照。
可这些穿戴道具不一样,三米的身高,拍照正合适。
这样的可穿戴道具张辰准备了三套,分别是暴风赤红,危险流浪者和切尔诺阿尔法。
暴风赤红的人气最高,谁让它的审美最好呢。
首映礼,最重要的当然是观影。
一帮大佬都等着看完电影后评价呢,那些媒体也在等着转发评价。
当片头出完,电影正式开始。
一开始是背景介绍,DV纪录片画质,倒也说得过去。
怪兽入侵,各种常规武器失效,人类不得不使用了核弹。
干掉了怪兽,也污染了环境。
猎人计划诞生,人类开始制造自己的机甲——用怪兽打败怪兽。
然后是第二次入侵,人类派出机甲迎战怪兽,战果斐然。
当迈克尔贝看到航母拖着怪兽的尸骸那一幕时直接贝震撼了。
他觉得这个镜头设计的非常好,简简单单一个镜头,就将开菊兽的巨大衬托的淋漓尽致。
这个华夏导演有点东西。
迈克尔贝突然来了灵感,这个镜头是不是也可以出现在变形金刚里,比如航母上拉的不是怪兽尸骸,而是变形金刚呢……
越想他越觉得可行,目前,派拉蒙正在与他接触,商讨续集的事宜,不出意外的话,续集还是导演还是他。
接下来的发展没有任何意外。
标准的三幕式结构,开局十分钟左右第一个小高潮。
基地位于时空裂缝的传感器显示,有新的开菊兽入侵。
范家三姐弟出征。
穿戴战斗服,进入驾驶舱,驾驶舱与机甲连接~
这段的节奏拍的非常好,配上爆燃的配乐,让人欲罢不能。
迈克尔贝发现到目前为止,这个中国导演做的都非常不错,与他想象中的完全不一致。
然后,暴风赤红首次亮相!
镜头自始至终也没有给过任何一个全景镜头,全部是细节特写。
头部,肩部,腰部,背部,手臂,腿部……
镜头从上到下一路扫过,暴风赤红的各处细节一一呈现,同时背景呈现关于暴风赤红的文字介绍。
守卫香港七次,是至今环太平洋参与战斗次数最多的机甲。
逼格满满~
但最主要的,那种要溢出来的巨大感……
和之前的航母镜头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部片子的导演似乎非常在意巨大感的营造。
迈克尔贝回想刚才的镜头,竟然有种镜头里装不下巨大机甲的错觉。
他明白,这个错觉正是这部戏的导演不知不觉间给他植入的……
他又开始反思,这种营造的手法自己是不是也可以用到《变形金刚2》里去。
《变1》很成功,迈克尔贝自己也非常满意。
但续集肯定要在前作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可怎么创新一直都是个难题。
一个搞不好就有可能让续集陷落,或许这种关于巨大的营造是自己可以学习的。
爆炸贝能够从一个广告片导演晋升为好莱坞A级大制作的导演,当然不是偶然,善于学习正是此类人的特质之一。
《Pacific Rim》还在继续,有节奏的配乐很能激发人的共情。
迈克尔贝注意到这部《环太平洋》的美术风格。
与《变形金刚》完全不同。
《变心金刚》的每一帧画面都是精致的,每一次的汽车变形都是那么炫目多彩。
观众们最大的念想是搞清楚变形的详细过程。
比如擎天柱的脑袋是从哪出来的?
他的胳膊变成大卡车后是什么部位?
而《环太平洋》呢?
处处透着一股浓浓的重金属工业风。
驾驶员的战斗服粗糙而厚重,有些地方甚至看到油漆磨损的样子。
还有驾驶舱,裸露的齿轮,巨大的液压联动装置,时不时冒出的白色蒸汽……
三名驾驶员的每一次动作都显得那么吃力,这种感觉太真实了。
迈克尔贝不知道张辰是如何拍的。
总不能是真的造了一台液压装置来配合表演吧。
那种铺面而出的力量感。
《变心金刚》立项之初也做过类似的选择,机器人,是让他们笨重一些,还是灵活一些。
最终结果,灵活的意见占了大多数。
理由也很简单,变形金刚是生命体,是高等生命,那就不应该显得笨拙。
所以明明是厚重的机械体,但变形金刚们一个个身体灵活的不像话,就好像大侠一般。
拍摄的时候,迈克尔贝就使用了当下最先进的动作捕捉技术,屏幕上高大的变形金刚,其实都是真人动作演员,身上沾满了传感器,这么表演出来的。
接下来的场景快速变换,所有的场景都在一到两秒之内快速剪辑,看的人肾上腺素飞升。
在迈克尔贝看来,接下来的打怪兽反而落了下乘,中规中矩。
关于导演为什么将发生战斗的时间定在晚上,很简单,因为黑暗的环境对特效更加友好。
举个例子,如果战斗发生在白天,那太阳光线照在机甲上的角度必须与水滴的反光,机甲表面的反光一致。
一旦有哪个地方做的不好,立马就会给人一种很假的感觉。
而如果是夜晚,那很多情况都不不需要考虑,不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大减,制片方的预算也能少不少。
对此,迈克尔贝有些嗤之以鼻,他觉得张辰还是不够有魄力,不敢将大场面弄在白天。
《变形金刚》就是在白天,自己精益求精的后果就是那些影迷们也都白跟着大唱赞歌。
第524章 卡梅隆的评价
电影还在继续,机甲与开菊兽之间的战斗也在继续。
双方的战斗异常简单粗暴——就是最原始的拳拳到肉。
暴风赤红的三条手臂起了很大的作用,拯救渔船,偷袭开菊兽,很多时候都是靠的第三条机械臂。
迈克尔贝的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他不知道应该是什么样的心情。
每看到《环太平洋》的一幕,就会忍不住的和《变形金刚》对比。
《变形金刚》里,机器人的战斗比《环太平洋》更火爆。
机器人闪转腾挪,配合火炮武器的轰击和爆炸,很有画面感。
迈克尔贝觉得《变形金刚》在打斗方面是完爆《环太平洋》的,但内心深处,不知道为什么,又隐隐有一种想法——机甲的战斗就应该是这样的。
70多米高的机甲其实就是驾驶员身体的延伸,透过驾驶舱的画面可以感受到驾驶员每一次动作都极其费力。
迈克尔贝终于找到了那股让他不舒服的地方——力量感。
《环太平洋》里,每一下钢铁拳头的轰击,都能感受到那种力量感,感受到开菊兽的疼痛。
相比之下,《变形金刚》里机器人的身体就像是纸糊的一样。
等看到暴风赤红被镰刀头偷袭,一条机械臂被砍下,两名驾驶员被叼走的时候,观众们终于动容了。
再等看到下一幕的时候,更是脸上的表情都变了。
海边,一老一小两个人正在捡拾垃圾,然后就发现浓浓的雾气中似乎有什么东西。
下一秒,红色的身影出现。
踉跄着走上沙滩。
此时暴风赤红早已经是强弩之末,终于支撑不住,缓缓倒下。
巨大的富有压迫感的钢铁躯体,跪倒,然后如同英雄一般陨落在沙滩上。
这一刻,没有任何一名观众能够保持镇定。
这个镜头太经典了!
首映礼来的基本上都是圈内人,正因为都是内行,才更明白这个镜头的含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