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娱:你要当娱乐圈纪委啊? 第216章

作者:吃饺子蘸醋

  “哈哈,我不介意,其实国立叔如果想的话,也可以……”

  张辰还没说完就被张国利打断:“我可不是那短视的人,投资嘛,肯定有风险的,你小子投《五月槐花香》也不见得就能挣钱啊……”

  张辰听明白了张国利的意思,哈哈一笑,心里还有些小感动。

  “张叔,我也和你透个底,其实我和总局之间已经没事了。”

  “真的?”

  “比珍珠还真。”

  “得,还能开玩笑,看来是真没事了,那是我多管闲事了。”

  “不不不,国立叔一片好心,拿我当子侄辈,我心里都清楚。”

  “哈哈,你小子……”

  知道人家领情,张国利也很高兴。

  二人又聊了几句,张国利突然问道:“对了,前几天我看你博客上说你有一部电视剧要杀青了,在寻找买家?”

  张辰知道他说的是《武林外传》,点点头:“对,是有这么回事,一部古装情景喜剧。”

  “回头拿给我看看,我帮你参考参考哪家电视台会感兴趣,在电视剧这个圈子里,你国立叔还是有点能量的。”

  “那太好了。”

  张辰本来托了光线帮忙联系,但多一个渠道,当然更好。

  二人挂断电话后,张辰冲众人道:“张国利和冯小钢闹掰了,恐怕是因为我们,冯小钢卖份额可能也跟这个有关。”

  陈曦撇撇嘴:“他们都卖掉才好,我们全收回来,到时候等电影上映,票房大卖的时候,我倒要看看他们错过了一个亿是什么表情……”

  “哈哈哈~~”

  一句玩笑话逗得大家直乐,也成功将有些压抑的气氛缓和。

  “那李叔,晚上就麻烦你再跑一趟,他要卖份额,你就收了他的~~”

  “那当然的,份额我老李觉得越多越好。”

  第二天,老李打来电话,冯小钢的250万份额被他以八折的价格拿下,现在他手里的份额高达750万,比光线手里的份额还高,是名副其实的第三大投资方。

  外面的流言愈演愈烈,反正很离谱,甚至有小道消息说张辰已经被封杀了。

  至于老李,他一点都不担心。

  虽然不知道真相,但他的价值观很朴素的。

  他就是相信,张辰和星辰娱乐都不急,那肯定是有后手,所以他也不急。

  又过了两天,王常田还有中影的人再次齐聚星辰娱乐,这次他们过来是为了商量《石头》的宣发事宜。

  《石头》成本800万,其中制作成本500万。

  张辰给《石头》的宣发预留了足足300万,目的就是要让《石头》一炮而红。

  《石头》别看是小成本,但它的类型放在现阶段的国内绝对是另类,宣传好了,破亿都有可能。

  “两天后,我们约了各大院线的经理来看片,到时候《石头》绝对能带给他们震撼,但我依旧建议,尽量避开《七剑》。”

  说话的是中影的宣传负责人,他当然提前看过成片了。

  对片子的质量,他非常认同,多线叙事的结构绝对亮眼。

  但徐可的名声太大了,香港三大导演之一,出品过无数的武侠经典,《黄飞鸿》系列,《笑傲江湖》系列,还有《新龙门客栈》之类的。

  这次徐可重操旧业,又搞起了武侠,改编的还是梁羽生的名著《七剑下天山》,给了所有人极大的压力。

  大家不自觉的就想要避开他。

  张辰倒不觉得,他知道《七剑》是大烂片。

  徐老怪的心很大,《七剑》是仿照《指环王》想要弄三部曲的,所以第一部才会拍成那样,大量的科普。

  但可惜,他光有三部曲的心,没有三部曲的本事。

  《七剑》第一部直接扑街,后面两部也就流产了。

  其实董建强他们紧张很正常,如果张辰不是有后世的记忆,他肯定也紧张。

  徐可是谁啊。

  香港电影界公认的鬼才。

  香港电影那么多厉害的家伙,只有他被称为鬼才,可见他的地位之高。

  而且他被誉为香港新派武侠宗师,在武侠片这个领域,徐可的地位类似于武侠小说中的金庸。

  他开创了香港新派武侠,并推动了它的发展。

  在他之前,香港的动作片基本都是平铺直叙。

  就是镜头摆在那,两个演员在镜头里打。

  讲究的是动作连贯,构图工整……

  这有一个最基本的要求,演员本身必须有功夫的底子。

  动作设计当然也有,但都没什么特点,像个木偶一样站在那里拆招,能有什么特点?

  那时期的武打片基本都是这么个套路。

  大家也都是一个风格,所以显不出谁好谁差来。

  但徐可不一样,他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通过大量的镜头快速剪辑,将动作拼接在一起,达到更好的观影效果。

  这一套其实是从好莱坞学来的,好莱坞就很喜欢用快速剪辑增加动作的可看性,只不过好莱坞是现代动作片,而徐可将之用在了武侠片中。

  而且徐可片中的人物普遍高来高去,动作潇洒飘逸,且主要人物普遍具有家国情怀,颇有点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意思。

  这就无形中跳出了传统武侠片的恩仇套路,将电影升华,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票房大爆也在情理之中。

  徐可的这套与传统武侠大相径庭,所以他的这套被称为新派武侠。

  新派武侠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再需要专业的功夫演员才能出演,一个没有基础的普通人也可以完美的演绎武林高手。

  所以那两年,武林高手遍地走,梁佳辉这么一个专门拍文戏的演员,在他的片里也成了天下闻名的周淮安。

第259章 《石头》定档

  想想八九十年代的香港影坛,真是人才济济的。

  光是功夫片就涌现出好几种风格。

  程龙,洪金宝的杂耍式功夫,一出现就引发热潮。

  徐可的快速剪辑和家国情怀,又是另一种风格。

  连带着其他导演学习后功夫片也拍的似模似样,王景就改编过金庸的名著,《鹿鼎记》《倚天屠龙记》都拍的还算不错。

  武指团队更是出现了一大批,成家班,洪家班,袁家班,刘家班……

  香港才多大点地方,居然出现四支武指团队,真的是百花齐放。

  想想徐老怪的作品,《黄飞鸿》三部曲真的是宝藏,从立意上来看,比后来的《叶问》系列要高出不少。

  其实二者的内核是一样的,但《黄飞鸿》做的更高明。

  《叶问》做的就很直白,不加掩饰的利用情绪对立,从开篇开始就一直在拉扯大家的情绪,痕迹很明显。

  欲扬先抑,不断的憋屈,将观众的情绪压抑到极致,最后叶师傅上场,打服外国人。

  但《黄飞鸿》就没有。

  整个系列处处透露着对国家民族的思考,感情浓烈而又不做作。

  光是这点就甩《叶问》几条街。

  他其实也有压抑观众的情绪,但你就感觉不到。

  因为导演将电影本身的格局做的足够大。

  所以徐可确实是个好导演。

  但这人后期的操作也很让人迷惑。

  《新龙门客栈》的时候那么潇洒飘逸,简直就是武侠巅峰,江湖大乘,完全可以指着其他的鼻子说,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

  然而三年后的《刀》却是完全相反的风格,走了写实路线。

  各种压抑,各种悲壮……

  反正就是不好看。

  就搞不懂怎么想的。

  要给一般人,肯定是延续之前的风格,大专特转。

  但徐老怪就没有,要不他被称为徐老怪呢。

  你要是现在的网文读者,肯定觉得徐老怪被夺舍了,他么的,风格转变的这么强烈,根本就不像是同一个人。

  按道理说,一个导演的导演风格是不应该转变这么强烈的。

  “《七剑》什么时候上映?”张辰问。

  “7月29日。”

  “没在国产电影保护月?”

  中影的人耸耸肩:“没有,今年的国产保护月是6月7日-7月7日,一大堆电影扎堆,其中最有名的是《头文字D》。”

  张辰一听就明白了,今年的国产保护月日子不太好。

  一般暑期档指的是7月8月两个月,因为就这两个月是学生的暑假。

  6月还没放假,9月就开学了。

  国产电影保护月是2004年出现的,电影局口头下达的通知,希望全国各院线支持国产影片。

  基本上每年6月10日至7月10日(或7月到8月)期间,不鼓励引进海外分账大片。

  当然,这玩意官方肯定是不承认的,否则会留下了行政干预市场的把柄。

  别看是去年提出来的,但张辰对这玩意其实不是太熟悉。

  因为上辈子他一开始在网大转悠,等他真正接触电影行业的时候,华夏电影已经腾飞,票房动不动几十亿起步,该保护的已经变成那些引进片了。

  “那7月8月都有什么电影?”

  “7月8号是《史密斯夫妇》,15号《马达加斯加》,29号《七剑》,紧接下来的8月份11号是《世界大战》,我建议《石头》放在8月底或者国产保护月……”

  中影人员根据自己的经验给出建议。

  “理由呢?”

  “《史密斯夫妇》有大明星,安吉丽娜朱莉和布拉德皮特,票房肯定不差的。

  《马达加斯加》是动画片,但距离它半个月后就是《七剑》,八月份则是大导演斯皮尔伯格的《世界大战》,斯皮尔伯格不用我说了吧。

  《世界大战》11号上映,10天差不多势头也就过去了,《石头》放在8月底,受不了多少影响,如果放在六月的话,就需要和《头文字D》竞争……”

  《头文字D》,轮子哥出演的电影。

  国内票房6300万,说是扑到姥姥家,但其实已经很不错了。

  轮子哥哪有演技,《头文字D》这漫画在国内也没什么受众,能有这个票房成绩,完全靠的是轮子哥的影响力。

  说白了,就和后世杨小蜜拍的《孤岛惊魂》一样,薅粉丝羊毛的。

  张辰不怕和它竞争,但并不准备竞争,6月还是太冷了。

  他是想把《石头》做成现象级的,6月肯定不是合适的档期。

  “我觉得8月20号可以。”董建强看向众人。

  但马上就被张辰否了。

  “不行,8月太晚了,我们只能是7月,就7月15号吧。”

  “为什么?”所有人都不理解,7月份有两部好莱坞大片,月底还有《七剑》,为什么还要赶这个热闹。

  “相信我,我们必须在7月上映,8月会死得很惨,因为有《超级女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