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解锁七十二变,老婆小兕子 第25章

作者:知鱼小生

  不过在整理完地契后,秦怀道眸光一闪,看着厚厚的地契,恍然大悟,嘴角微微抽搐。

  这群人真是丧心病狂啊,为了置换他的良田,连五百里外的荒地都拿出来了。

  这都能想到,简直是绝了。

  秦怀道对这群人的智商又多了几分佩服,这样的风格...他很喜欢。

  这就很贴心,直接给他省去了很多麻烦。

  可惜,必须得出去躲一躲,不然消息传出去,还不知道会是什么样子。

  ......

  次日,正如秦怀道所料,那些换地之后的人,没了顾虑,开始到处宣扬,暗地里嘲讽秦怀道的愚蠢。

  “哈哈,秦家那个傻子,居然还认为自己有眼光,被人骗了都不知道。”

  “老夫用自己荒地,换了良田,把手上那些废地都换了,秦县公真是大善人,败家的大善人。”

  “用良田换荒地,也就秦县公能想的到,你们是没看见,秦府管家脸都绿了,那脸色难看的哦,就好像死了爹一样。”

  ......

  这其中不乏有人信誓旦旦,分析的头头是道,“继续这样下去,剩下的两千多亩,怕是也用不了多久就没了。”

  有人一脸嫌弃道,“说起卖地,他之前还卖空了家里。你们不在现场,我可是去了,那秦府连个稍微值钱的摆设都没有,那个矮案连我们家家丁用的都不如。”

  也有人叹息,对着秦府感到忧虑,“这样的孩子,怎么办呢。祖宗几代努力造孽,才能出现这么一个后代啊。翼国公倘若知道此事,半夜三更也要杀回来吧。”

  不仅如此,讨论的范围越来越广,

  “可就这样的人,陛下竟然信任,相信会有雨,这不是胡闹么?”

  “上一次,怕是幸运罢了,可陛下...”

  “那怎么办?我们可是奉旨将种子补种下去了,这要是不下雨,岂不是彻底完了?”

  “谁说不是呢?这可是最后的种子,要是不下雨,来年岂不是没有种子播种了。”

  说着说着,矛头开始指向李世民。

  “陛下病急乱投医,不理智啊。”

  “若是无雨,百姓该如何?陛下这次过于儿戏了。”

  “不行,我们要上奏陛下,赶紧停止这样的行为,陛下这次,错了啊。”

  此种言论,被一些有心之人利用,并借此小小的推波助澜。

  当今陛下德行有失的证据,如果之前没有,那么现在不就有了?

  谁会真的相信一个十二岁孩子的话?国家大事,交给一个十二岁的孩子,岂不是荒唐至极?

  看来,这次陛下的罪己诏非写不可咯。

  太史令李淳罡都说过,不会下雨,难不成还比不过一个孩子?

  呵,陛下啊,这次你必输了。

  民间,官员内部都已经将质疑声推到新的高度。

  而此时太极殿内,李世民看着周边人传上来的消息,神情凝重,眉头紧蹙,气的不轻。

  “胡闹!”李世民怒拍矮案。

  关于坊间的传闻,他都听见了。

  这个秦怀道,不让他卖,他倒有办法,换....换的都是什么?

  都是荒地啊。

  这荒地,但凡是个正常人,就知道并没有一点开发的价值,不能耕种,不能开采,就是废地。

  别人巴不得离这些地越远越好,他倒好,全收过去了。

  拿自己的良田兑换,就算是二十亩荒地换一亩良田,也不划算。

  败家啊,真特么败家。

  李世民越想越气,冲着一旁的太监王升,责令道:“去,将秦怀道传来。”

  这小子,朕非要管管不可。

  太监领旨而去,不多时,便去而复返。

  太监脸色有些尴尬,恭敬回道:“陛下,秦县公昨日连夜出城,不知所踪。”

  李世民冷笑一声,对着身边亲卫,严肃道:“哼,还知道跑...去,到他的庄子找他。”

  “诺。”亲卫领旨,匆匆离开。

  亲卫刚走,户部尚书戴胄匆忙而来。

  一见到李世民,焦虑之情溢于言表,道:“陛下,现在民间沸腾,说是陛下糊涂,听信秦怀道之言,他一个卖光家当、良田换荒地的孩子,怎么可能靠谱。”

  不仅是百姓不相信,戴胄自己也觉得此事不靠谱。

  戴胄从李世民初期就一直跟着,生性忠直,直言不讳道:“陛下,悠悠众口,无法堵住,理应如何处置,还请陛下决断。”

  李世民面色一沉,颇有深意的看向戴胄,勉强笑道:“你也知道堵不住,朕如何决断?”

  戴胄微微一愣,随即躬身一礼,问道:“ 那补种一事,是否停止?”

  私想着,趁现在还有时间,还来得及阻止。

  李世民旋即皱眉,目光如电,不可置疑道:“开弓没有回头箭,继续补种,若是阳奉阴违,按律处置。”

  “陛下,这...”戴胄不由得怔住。

  看着李世民坚定的眼神,知道自己多说无益,有些无奈,遂悻悻离开。

  本来前日早朝上,对于秦怀道的说辞,戴胄就持怀疑态度,如今民间流言四起,也都是因为秦怀道这个败家子。

  戴胄听闻秦怀道把家业田都换成了废地,心中也不免认为陛下有些冒失,如果圣心好转,或许还可以挽回百姓一些损失,挽回一部分陛下的声誉。

  但现在,陛下的意思很明显,继续补种,毫无回旋余地。

  太极殿内,望着戴胄离开的背影,暗自摇头。

  他也很无奈,望着外面的天空,目露期盼道:“希望能够真的下雨吧。”

  他现在越来越没底了,越来越觉得不靠谱,当初怎么就选择相信秦怀道了呢....

  马上时间就要到了,以防万一,得想想罪己诏怎么写了。

第33章:登抄妙用,这不是普通的黄瓜

  太极殿内的李世民,此时已经无心其他事情。

  他甚至在考虑要不要提前备好罪己诏。

  补种一事,乃是关系到民生的大事,如果做不好,少不了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利用一番。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大唐根基所在,容不得半点儿戏。

  届时,朝廷就会陷入被动。

  李世民一想到此处,就头大。

  思索之际,去庄子找秦怀道的亲卫回来了。

  那名亲卫恭敬一礼,一五一十回道:“陛下,秦县公未曾住在庄子。”

  闻言,李世民呵呵笑了:“这小子倒是能躲。”

  既然知道事情的严重,早干嘛去了?

  现在知道躲了?

  朕要告诉你,晚了。

  亲卫犹豫了一下,继续道:“陛下,属下回来时,卢国公与鄂国公也在满长安找秦县公,扬言要扒了秦县公的皮。”

  李世民一听这话,呵呵了,垂眸说道:“朕更想扒了他们的皮,两日不来早朝,成何体统?不过,朕倒是好奇,堂堂两位国公喝的是什么酒。”

  顿了顿,沉声道:“去,将他们传来。”

  如果不是亲卫提起,李世民差点忘了,这两位国公已经两日早朝不曾前来。

  李世民对这二人的酒量很清楚,按道理,他们喝的再多,也不至如此。

  莫不是这酒里还下了药不成?

  当然,李世民早就知道,两位国公就是去了秦怀道家里喝的酒,才醉了这么久。

  一向爱酒的李世民,最近被播种的事情,弄的焦头烂额,许久不曾喝酒,因此对两位国公喝的酒更加好奇。

  而此刻,秦怀道正在长安西北一百五十里左右的武功县,来福客栈。

  秦怀道将自己关在房间。

  在他面前,摆着一盆略显简陋的花盆,里面盛着满满的乌黑泥土,有些干燥。

  花盆的一侧,便是满满一壶清水。

  他的右手手心则握着一粒让邓建找来的胡瓜种子。

  胡瓜,也就是黄瓜。

  秦怀道对黄瓜颇有了解,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中原的,称为胡瓜。五胡十六国时后赵皇帝石勒忌讳胡字,汉臣襄国郡守樊坦将其改为“黄瓜”。

  黄瓜喜温暖,不耐寒冷,温度在10度到32度之间,此时的五月,也算是适宜正常的温度。

  他轻轻翻了翻泥土,挖出一个小坑,随即放入种子,又用泥土微微夯实,紧接着拿起一旁的水壶,慢慢浇入,盯着水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当即施展登抄。

  一股玄而又玄的力量缓缓注入花盆中,顷刻间,在秦怀道的注视下,那花盆里的黑色泥土迅速鼓起,带着一道细微的破土声,一株嫩芽破土而出。

  这还没完,嫩芽快速长大,嫩叶迅速舒展,在极短的时间内,又从嫩芽发育成一株长长的藤蔓,开始爬藤,枝叶愈加繁茂,还未及反应,藤蔓上开出一朵朵花蕾,绽放....

  倘若是正常播种,即使是发芽,也需要好几日时间,只不过现在有了登抄,发芽,长大爬藤,开花...不过须臾时间。

  当然中间还不忘陆续浇水,提供水分。

  这黄瓜喜湿而不耐涝、喜肥而不耐肥,要想产量高,就需要极大的水分。

  这时,秦怀道停止登抄,收回继续催熟的想法,将成熟的花粉小心收集起来,仔细的涂在胡瓜藤雌蕊柱头上,细心的进行人工授粉。

  接着继续登抄,施展出玄而又玄的力量,随后便看到那黄瓜便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花朵上结出果实,起初只是一根小小的绿色,然后逐渐长大,直到彻底完成结果。

  一般黄瓜的生长周期是二到三个月,到了秦怀道这里,前后不到半个时辰。

  等到再次停止时,藤蔓上已经硕果累累,略微数了一下,足足十多个黄瓜,大小不一,绿油油的胡瓜,每一根都斤两十足。

  秦怀道美滋滋的看着自己的成果,兴冲冲摘下。

  稍微磨了一下绿皮,将毛刺擦掉。

  嘎嘣一声咬下,清脆甘甜的黄瓜顿时在嘴里回味无穷。

  真特么好吃,清甜之味在味蕾中四处激荡,有一种久违的味道。

  不知是不是登抄的原因,这结出来的黄瓜更加甘甜,味道甚好。

  秦怀道心满意足的吃完一根,继续登抄。

  只见那藤蔓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老去,原本嫩绿的叶子逐渐枯黄,一根根开始掉落,刚刚还生机盎然的藤蔓,在花盆内迅速萎靡腐化,直至全部分解。

  而花盆中的泥土,因为养分都被吸收,模样都发生了变化。

  秦怀道兴奋道:“这个好啊。”

  简单收拾了一下,掩盖痕迹。

  随即对着门外吼道:“邓建,你个狗东西,给本公子滚过来。”

  话音刚刚落下,邓建就屁颠屁颠的跑过来,一脸谄媚的笑道:“公子,小的来了。”

  “少爷一叫咱,就好像天籁之音,让小的都快飘了。”

  又是一阵乱舔,秦怀道习惯性的抬腿一脚,踹在邓建身上。

  当即扔给邓建一根黄瓜,笑道:“这几天做的不错,赏给你的。”

  邓建定睛一看,眼睛顿时瞪得大大的。

  卧槽,这才几月啊,竟然有胡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