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娱:功夫之王 第4章

作者:搂住油菜花

  所以,干脆自己带着稿件直接上门投稿。

  《明报》是1959年金庸和沈宝新合资创办的报纸,沈宝新管营业,金庸负责编务,还有一个助手叫做潘粤生。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潘粤生已经是总编了。

  杨叶不指望能见到金庸,只要见到潘粤生就够了。

  1972年九龙和港岛之间建成了海底隧道,如今过海无需乘坐天星小轮,十分方便。

  杨叶很快就抵达明报大楼,锁好摩托车之后,带着书稿欣然步入。

  大楼内的明报员工都在井然有序地工作着,杨叶问清楚总编室在哪里,就昂首挺胸,直接闯入。

  杨叶来到总编室门口,被潘粤生的秘书拦住,杨叶说道:“查先生让我把他的新书交给潘总编过目。”

  秘书妹妹听说查先生的新书,一脸懵逼,查先生不是封笔了吗,哪来的新书?

  就在她一愣神的功夫,杨叶已经敲响了总编室的门。

  “请进!”

  杨叶推门而入,秘书妹妹想要阻拦,已经来不及了。

  硕大的办公桌前,坐着一个头发花白,戴着眼镜,身形有些微胖的老者。

  他诧异地道:“你是?”

  杨叶笑道:“潘总编,查先生让我把他的新书拿给你过目。”

  “查生新书?年轻人,你撒谎也要找个靠谱的借口,你不知道查先生已经封笔了吗?”

  杨叶拿出书稿,笑道:“是真是假,一看便知!”

第5章 你学的真像

  杨叶来都来了,还一脸笃定的样子。

  潘粤生心说还是看一眼吧。

  他接过书稿,先看一眼字迹,顿时对杨叶生出不少好感。

  由于杨叶拥有超强主机,所以他抄书的时候都是机械性写作,如同复制。

  造成的后果就是……写出来的字,都是标准的宋体字。

  潘粤生看这部书稿,如同在看印刷书,非常之顺畅。

  顺畅之处不仅在于字迹,还有行文。

  金庸是华语作家中行文最顺畅的,没有之一。

  个中原因,是因为他的语言没有受到“西式中文”的影响,不滥用介词,不使用西方语言的语法结构。

  什么叫“西式中文”呢?

  辛亥革命后,以鲁迅为代表的一些中国文人希望以“直译欧文句法”的方式改造中文,进而改造“中文思考方式”。

  他们把语言按照功能分成若干个元素,看重语言元素搭配的逻辑,如同英语一样,把词语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介词……

  把各种句子按照语法分类为祈使句、陈述句、反问句……

  这些东西大家上小学都学过,而且习以为常了。

  但在近代以前,中文是没有这些东西的。

  金庸是近百年来白话文写作的集大成者,也可能是白话文写作的最后表现形式。

  因为在他之后,所有年轻作家从小学就开始系统的学习“西式中文”了。

  “西式中文”强调语法逻辑性和介词的指向性,金庸则正好相反,他很少使用介词,比如“的”字,几乎不用,读起来的感觉就非常丝滑。

  金庸的小说,主角常常很晚才出场,但读者依旧能够很顺畅地读下去,很大一部分功劳,就在于他语言的魅力。

  而杨叶抄袭而来的这本昆仑前传《铁血天骄》,本质上就是金庸的超级模仿秀。

  它开头第一段是这么写的:

  大巴山脉,西接秦岭,东连巫峡,雄奇险峻,天下知名。山中道路又陡又狭,深沟巨壑,随处可见;其惊险之处,真个飞鸟难度,猿猱驻足。以李太白之旷达,行经此地,也不禁长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时维九月,正是深秋季节,满山红枫似火,黄叶如蝶,一片斑斓景象。崇山峻岭之中,但见一条鸟道,上依绝壁,下临深谷,若有若无,蜿蜒向南。一阵山风呼啸而过,掀起崖上枯藤,露出三个斑驳的暗红大字:“神仙渡”。其时空山寂寂,鸟息虫偃,泉流无声。遥遥传来人语,落在这空山之中,显得分外清楚。语声渐响,只见得一老一少,沿着蜿蜒鸟道,迤逦而来。

  行文多用短语,十分流畅,256个字,“的”字只出现一次,可以说非常之金庸了。

  潘粤生跟随金庸多年,只看这一段,差点对杨叶说的话信以为真。

  金庸真的又复出写小说了?

  但接着往下看,很快就看出来了,这书其实就是高仿货。

  虽然还是有些稚嫩,但模仿得还真不错。

  不仅仅是行文风格,连人物、剧情,格局都学了个七八成。

  《铁血天骄》讲的是南宋末年,蒙古大汗蒙哥率军南征。

  少年梁文靖与父亲梁天德为逃避蒙古人的兵役,避入巴蜀之地,途中遇到南宋朝廷督师淮安王被刺。

  王府谋士白朴发现梁文靖与淮安王相貌极为相似,就想行李代桃僵之策。

  梁文靖不愿假冒淮安王,连夜逃走,却被蒙古少女萧玉翎抓住。

  “穷儒”公羊羽是萧玉翎师傅萧千绝的一生之敌,他传授梁文靖“三才归元掌”,克制萧玉翎的黑水派武功。

  谁知,梁文靖和萧玉翎在互相争斗之中,竟暗生情愫。

  萧玉翎师兄萧冷欲杀梁文靖,被萧玉翎设计阻止。

  梁文靖好不容易逃得性命,又被迫到了合州,不得不假冒淮安王,鼓舞前线宋军的士气。

  蒙古大军压境,梁天德战死沙场,内忧外困之下,梁文靖完成了人生成长,先击败萧冷,再指挥大军击毙蒙古大汗,解了合州之围。

  随后,梁文靖挂冠而去,与萧玉翎结为夫妻,归隐泉林。

  ……

  整部小说虽然只有八万字,却与金庸小说的结构极为相似。

  金庸小说的主角概括起来就是八个字:“大闹一场,然后离开”。

  《铁血天骄》百分百契合了这个设定。

  在人物的设定上,萧玉翎就是蒙古版的黄蓉。她的师傅萧老怪,就等同于黄蓉的亲爹黄老邪。

  梁文靖和郭靖,一个是萧玉翎嘴里的呆子,一个是黄蓉嘴里的傻哥哥。

  梁文靖的名字比郭靖多了一个文字,他就是个有点文化,会掉书袋的郭靖。

  两人虽然都看起来呆傻,但都有内秀,悟性极高,可以短时间内学会绝世武功。

  梁文靖短时间内学会“三才归元掌”,击败萧冷。就如同郭靖短时间内学会“降龙十八掌”,击败欧阳克。

  对了,萧冷喜欢萧玉翎,和欧阳克喜欢黄蓉,也是如出一辙。

  萧千绝希望萧玉翎嫁给萧冷,黄药师也希望黄蓉嫁给欧阳克。

  萧玉翎弄伤了萧冷,黄蓉差点弄死欧阳克。

  梁文靖的师傅公羊羽是个穷儒,郭靖的师傅洪七公是个乞丐,也是半斤八两。

  说白了,《铁血天骄》根本就是简化版的《射雕英雄传》。

  虽然如此,《铁血天骄》行文流畅,结构紧凑,尤其是结尾的合州大战,几乎能与《神雕侠侣》的襄阳大战媲美,而且双方的战果还都是射死了蒙哥大汗。

  整体来说,这部小说还是非常精彩的。

  八万字,潘粤生居然没有停顿,一口气看完了,连下班时间到了都没有察觉。

  看完之后,潘粤生掩卷,叹息了一声,问道:“年轻人,你叫什么名字?”

  “杨叶,木易杨,树叶的叶。”

  潘粤生说道:“如果是在十多年前看到这部小说,我可能真的会以为这就是查生写的。杨先生,你的模仿能力很强啊。真像,也真精彩!”

  杨叶呵呵一笑,说道:“小子初学咋练,自然要找位大师,学习一番。我听说古龙早期的作品也是模仿金庸先生的。”

  潘粤生笑道:“单说模仿的话,他模仿得可比你差远了,不过他后来找到了自己的路,终成一代武侠宗师。年轻人,你如果能找到自己风格,前途不可限量啊。”

  自古文人相轻,古龙和金庸齐名,照理应该势同水火才对。

  但恰恰相反,古龙是金庸的头号粉丝,经常对金庸进行无脑吹捧。

  古龙早期就是靠模仿金庸起家的,他的第一本小说叫做《苍穹神剑》。如果要用四个字来形容这本书的话,那就是……依托答辩。

  所以潘粤生才说古龙模仿的比杨叶差远了。

  潘粤生说道:“这部小说我收了,我会拿给查生亲自过目。”

  杨叶连忙说道:“那是我的荣幸。其实,这只是一个前传。”

  “哦?还有后文?”潘粤生的内心十分惊喜,但是表情却比较淡定。

  金庸的武侠小说对《明报》的销量帮助非常大,他去年写完《鹿鼎记》后宣布封笔,《明报》的销量就有所下滑。

  虽然金庸找来的古龙救场,但古龙这厮有钱就去喝酒泡妞,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还动不动就找人代写,让潘粤生非常头疼。

  眼前这个小伙子,年纪轻轻就已经是金庸的超级模仿秀了,如果好好培养,假以时日,未必不能成为武侠名家啊。

  这时听说《铁血天骄》还有后续,自然就十分惊喜了。只不过他老成稳重,不形于色罢了。

  杨叶鬼扯道:“原本我想写一部长篇小说,但能力有限,写了几万字就无以为继了。但我不服气,又重新构思。决定以梁文靖和萧玉翎的儿子梁萧为主角,以蒙古灭宋为时代背景,撰写一部百万字的长篇武侠小说,目前我已经做好了大纲,相信很快就可以出世了。”

  “若是如此的话,那我们就先连载你这部《铁血天骄》,随后继续连载你那部新小说如何,它叫什么名字?”

  “《昆仑》。”

第6章 碰瓷温瑞安

  杨叶大致讲了一下《昆仑》的剧情以及角色的设定。

  潘粤生一听就明白了,这小子不愧是金庸超级模仿秀。

  比如,书中高手的设置,就很像射雕。

  公羊羽、萧千绝、九如和尚、贺陀罗、释天风、楚仙流这六个人,就类似于射雕里的五绝。

  众所周知,五绝不止五个人。

  但潘粤生也听出来了,杨叶绝不是抄袭,他也有自己的创新,比如他创造了天机宫这个完全有别于传统武侠世界的门派。

  这个门派的宗旨并不是修炼武功,争做武林盟主什么的。反而韬光养晦,隐世不出。守护历朝历代传下来的各种典籍,为中华文化保存一点火种。

  从这一点上来说,那些打打杀杀的门派与之相比,就全都落了下乘了。

  主角的武功也不像金庸那样来自于哲学和文学,而是来自于数学,听起来非常有新意。

  虽然只是听杨叶笼统的介绍,全书还未见一字,但有了《铁血天骄》的打底,潘粤生几乎可以断言,《昆仑》这本书一旦问世,必然会大受欢迎了。

  潘粤生对杨叶模仿金庸没有任何意见,并相信金庸也不会有意见,金庸古龙,早期写作都是靠模仿的,金庸还照抄《红楼梦》呢。

  这是一个过程,先有模仿,然后才能创新,找到属于自己的路。

  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都是如此。

  早先的德国,就是靠山寨英国起家。后来的美国,就是靠山寨欧洲起家。再后来的日苯,就是靠山寨欧美起家。

  潘粤生不知道,再后来的中国,靠山寨世界起家!

  山寨不可怕,可怕的是穷。

  既然决定了收下杨叶的小说,接下来就是谈稿费了。

  一听到潘粤生给出来的报价,杨叶的心凉了半截。

  他说的是……千字五十元。

  按说他一个新人,这稿费也不低了。这年代的香港,只有出了名的作家才能够拿到千字百元的稿费。倪匡那个级别的,才可以拿到千字二百元。

  但报纸连载,版面有限,一个段落也就1500字左右。杨叶就算拿到千字百元,一天也就拿150块钱,一个月才4500,这也太少了。

  杨叶想了想,说道:“我的书,稿费要跟温瑞安一个价格,如果不行的话,我宁可另找一家报社投稿。”

  杨叶没有选择碰瓷倪匡,那厮毕竟是跟金庸齐名的“香港四大才子”,虽然水平比金庸差远了。

  硬要比的话,他俩就是“北乔峰,南慕容”,三个慕容复都不够一个乔峰打的。

  温瑞安也是一代奇才,这厮十六岁就写出《四大名捕》,震动文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