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不良人 第42章

作者:一袖乾坤

  有仇的报仇,有怨的报怨。

  树倒猢狲散,那些骑墙派抓紧跟陈党划清界限。那些已经被打上较深陈党烙印的就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了,一个个被清算。

  能够混迹朝堂的,没有几个是干净的,无外乎是有没有靠山庇护。

  如今靠山倒了,这些人也一个个跟着倒霉。

  罢官的罢官,下狱的下狱。

  显隆帝对此事并没有出面干预,因为他知道其余各派系会很快分掉陈党留下的空缺,这是一次权力重新分配的过程。

  之所以不让刑部、大理寺审问陈良辅,是因为陈良辅涉嫌通敌叛国,与漠北蛮族乃至魔教勾结,出卖盐铁、弓弩至敌军。

  事关朝廷脸面,不宜公开审理。

  不良人掌握了陈良辅的第一手罪证,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审理,是显隆帝的意思。

  不良帅冯昊也很懂圣心,只用了三日的时间就将陈良辅和王适之等人的认罪罪状上呈天听。

  显隆帝雷霆震怒,下令将左相陈良辅、御史中丞王适之及一干朋党、家眷三千余人斩首示众。

  一时间西市外刑场杀的人头滚滚,血腥味弥漫在空气中久久不能消散。

  三千多人要想一天杀完是不可能的,朝廷为了起到震慑作用决定每天斩杀一千人,用了三日才将所有罪犯全部斩杀。

  陈良辅等人的首级被下令悬挂在朱雀门城墙上示众,尸体则被草草的掩埋在了万人坑中。

  陈府等犯官府邸纷纷被查抄,从中查出了数百万两白银,十余万两黄金。

  这些脏银理所当然被充入国库。

  这次突如其来的权力的重新洗牌使得不良人名声大噪,而除了不良帅冯昊被人记住外,一个小小的青袍也进入了衮衮诸公的视线中。

  这个人不是旁人,正是赵洵。

  据说陈良辅通敌叛国的线索和罪证,就是赵洵率先找到的。

  赵洵这个名字对这些朝廷大员来说有些陌生,不过联系到他的父亲赵渊,这些朝中官员们就了悟了。

  原来是成国公世子。

  成国公一门皆是忠良,虎父无犬子,赵洵能够如此出色也不奇怪。

  显隆帝对冯昊、赵洵等人赏赐黄金百两,白银千两、帛三百匹,另特封赵洵为御前带刀行走。

  这更多意义上是一种荣誉称号。

  因为赵洵本职工作是不良人,没有太多时间出入宫禁。

  但有这个称号职位的好处就是以后赵洵想要入宫面圣程序上容易了许多。

  至此赵洵也算是长松了一口气。

  一方面他好不容易才将这个扑朔迷离的连环案查出真相,是一种释然。

  另一方面,他明白此刻他在不良人衙门算是真正站稳了脚跟。

  当然,通过这件事赵洵也意识到了朝堂的险恶。

  陈良辅固然阴险无耻,心机深沉,通过各种手段营造假象,赵洵险些就上当了。

  可陈党之外的人就冰清玉洁了吗?那些对陈党喊打喊杀的衮衮诸公就是一心为公的吗?

  赵洵知道当然不是。

  天下乌鸦一般黑,不论是哪个派系掌权都会为了自身利益排除异己。

  陈党如是,换了什么王党、李党、刘党也是换汤不换药。

  陈党一覆灭,那些平日里对他们溜须拍马的佞臣便趁机落井下石,实在是让人作呕。

  赵洵对其十分不齿。

  只是对于真正的掌权者显隆帝而言,是希望看到这种局面的。

  所谓帝王心术,其实不外乎是一种平衡术。

  皇帝讲究的是制衡。

  只要朝堂上下各大派系打做一团,就不会有人威胁到他的权力,不会有人威胁到皇位。

  从这个角度看,近些年来一家独大的陈党迟早会被清算。哪怕没有赵洵查出陈良辅通敌叛国的事实,显隆帝也会给陈良辅安上一个其他的罪名。

  想通这个道理,赵洵只觉得脊背发凉。

  在这个时代,皇权大于天,皇帝才是手握生杀大权的主宰。其他人不过是一群打工仔罢了,爬的再高也可能随时跌下摔得粉身碎骨。

  哪怕贵为宰相,身家性命全在皇帝一念之间,着实有些可怕。

  至此,赵洵无比的希望能够在修行的道路上走的更远一些。

  以前他修行只是为了变强,却没有想过为什么要变强。

  现如今他明白了,修行者或许是可以对抗皇权自保的唯一人群。

  而且修行者的等级还必须足够高。

  否则光是宫里那位不世出的强者--内侍监郑介一个巴掌就可以把如同蝼蚁的寻常修行者拍死。

  要变成多强?

  不说变成钦天监监正袁天罡、浩然书院山长那样的绝世强者,怎么也得变成恩师吴全义那样的二品高手吧?

  如今的长安城,四品遍地走,五品不如狗。

  唯有三品以上的高手才会让人敬重。

  而距离这个目标赵洵任重而道远。

  不过现在赵洵的资源可是顶级,有袁天罡、吴全义两位道门高人相助,相信他的修为会有急速的提升。

  当然,结束了如此一桩大案,赵洵急需要时间来放松一番。

  这段时间他的神经一直是紧绷着的,都快要紧张死了。

  而说起放松,整个长安城怕是找不出比平康坊更适合的地方了。

  赵洵春风得意,索性罕见的做东,叫上了贾兴文、旺财一道前往平康里勾栏里喝花酒。

  对此小胖子自然是十分欣喜的。

  “大吉大利,今晚吃鸡。”

  如今旺财已经学会了赵洵的口头禅,信口捻来。

  对此赵洵不由得心中苦笑,他是不是把小胖子带坏了?

  …

  …

第63章 三江阁里觅知音

  平康坊是勾栏聚集地,既有官府背景的教坊司,也有民营青楼。

  各式档次也是全面拉开,供王孙公子、贵胄子弟、豪商巨贾、贩夫走卒各阶层人群前往娱乐消遣。

  像之前赵洵去过的醉潇湘,便是平康坊中民营青楼中的翘楚。

  只是这一次赵洵打算换个口味。

  教坊司嘛虽然可以白嫖,但是品类太单一,无趣的很。高端青楼曲高和寡,里面的妹子一去就跟你聊人生聊理想,柏拉图式的爱情都是没有结果的。

  即便是山珍海味,天天吃也迟早吃腻。

  这一次赵洵去的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普通青楼--三江阁。

  之所以不去那些头部勾栏,不是因为赵洵掏不起银子,而是想要保持低调。

  赵洵现在好歹也算是个名人,无数青楼当红花魁想要讨好赵洵,就为了从赵洵这里讨得一首半首诗词。

  但赵洵也清楚诗词这种东西不能泛滥,不然就不值钱了。

  当然,赵洵之所以从上百勾栏瓦舍中选出这个看似普通的三江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名字。

  作为一个科班出身的文科生,赵洵也写过网文。和百万网文同行们一样,赵洵对三江这个名字可谓神之向往。

  当时圈子里流行一句话,叫做三江虐我千百遍,我待三江如初恋。

  妥妥的舔狗姿态。

  虽然赵洵很虔诚,但是奈何僧多粥少,赵洵使出了吃奶的劲也没有拿到过三江推荐,在扑街的道路上乐此不疲反复横跳。

  在大周帝国再次看到三江阁这个名字时,赵洵竟然觉得无比的亲切。

  回想起前世写网文的那段经历,赵洵隐隐的有些自嘲。

  仿佛编辑嘛大喊一声“作者们,写文了”,赵洵他们就会疯狂朝三江阁冲去。

  嗯,有那味儿了。

  就当是祭奠那段逝去的生活吧。

  赵洵心态很佛系,跟着贾兴文、旺财一道进入三江阁。

  一进入三江阁,赵洵就觉得这青楼布置的很雅致,氛围很不一般。

  “这竹子很加分啊。”

  长安是地地道道的北方,北方本不适合种植竹子,但三江阁似乎把竹子养护的很好,完全看不出有任何枯黄衰败的迹象。

  “明允兄,你好像对这三江阁很满意啊。”

  旺财有些不明所以。论豪奢程度,这三江阁不说比那些一线勾栏,便是比一些二线青楼都不如。

  可赵洵似乎对这三江阁情有独钟,这是为何?

  “你不明白,上没上过三江阁,完全是两种人生。”

  赵洵苦笑着摇了摇头,旺财不可能懂他的意思。

  “三江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三江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赵洵随口吟来,引得一众士子注意。

  “这位兄台所吟诗作妙哉,三江水清,三江水浊…发人神思,发人神思啊!”

  “然也,水清水浊皆自然之法理,然人又是独立于之外的,不应受到水清水浊的影响。”

  赵洵见这几名士子颇有感悟,微微颔首凝神片刻道:“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说罢一甩衣袖,登楼而去,留下几名士子口中喃喃念着赵洵方才的话。

  …

  …

  三江阁共有三层楼高。

  一层乃是供一般士子饮酒作乐的场所,只有大堂,不设雅间。

  二层则是姑娘们日常生活的地方,若有高雅之士前来可以打打茶围,听听小曲。

  至于三层…整个三层其实是一个阁楼,只属于一人,那就是三江阁的花魁--韩妙仪。

  韩花魁虽然比不了那些头部青楼的头牌,但在三江阁这等二线勾栏里也算是翘楚了。

  听韩妙仪抚琴一曲要五十两银子,这对普通人家来说是整整一年的开销。

  其吸金能力是三江阁中其他歌伎远远比不了的。

  赵洵当然不差钱,五十两银子对他来说不过就是一顿饭钱。

  关键是蹭了旺财那么多顿饭吃,也该是赵洵表现一番了。

  不然旺财的心里会不会多想不说,赵洵的心里肯定会不好意思。

  做兄弟的嘛人情往来,一味白嫖总归不美。

  听闻成国公世子一行前来,老鸨喜笑颜开,犹如一朵盛开的牡丹一样。

  “哎呦小公爷,什么风把您给吹来了。您要来也不提前叫人来知会一声,咱们也好叫妙仪提前准备啊。昨日妙仪睡得晚,才刚刚醒来,还得一段时间梳洗,小公爷暂且喝点茶水,稍安勿躁啊。”

  赵洵正是春风得意之时自然不会计较这些。

上一篇:仙官有令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