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袖乾坤
所以他们宁肯选择上前和安西军血拼一番。
“跟他们拼了!”
“对啊,弟兄们跟他们拼了。”
“杀一个赚一个,杀两个赚一双!”
生死存亡之际,几乎所有人都使出了浑身气力。
对他们而言要想死中求活,就得暂且忘记恐惧。
唯有如此他们才有一线希望。
合延沃尔能够看到安西军的帅旗。
在那面帅旗下应该就是他的老对头刘霖的了。
对刘霖合延沃尔可谓十分的了解。
作为安西大都护,刘霖执掌安西军兵权七载。
在七年时间内,刘霖做了很多事情。诸如屯田,诸如募兵,诸如修建戍堡。
正是在他的治下,安西军变得越发的强大,也正是在他的治下,原本已经中断多年的丝绸之路又变得畅通。
可这对于合延沃尔来说绝对不能算是什么好消息。
因为安西军越强势,西域诸国的日子就越难过。
所以合延沃尔一直在找机会阻击安西军,意图使其重创。
可是他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
直到中原动乱,长安危急。
合延沃尔看到了机会,组织西域三十六国一道发动了突袭,逼得安西军撤离了西域。
本以为这会是双方之间一个十分重要的转折点,谁曾想只转变了短短一瞬。
没过多久安西军就又把局势搬了回来。
而西域联军刚刚分裂,安西军以逸待劳。
此消彼长之间,双方的战斗力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但是哪怕在这种情况下,合延沃尔还是得硬着头皮作战。
不然怎么办呢?
难道洗干净脖子等死吗?
“不想被安西军砍掉脑袋都就给老子用力一些,不想被他们像屠猪杀狗一样的杀光就给老子拼命!”
合延沃尔很清楚这个时候落败意味着什么。
安西军不会对他们有任何的怜悯,他们也不会留下俘虏来吃掉他们的粮食。
但凡他们战败,等待他们的只有死亡。
安西军会把他们的首级割下,垒砌起来堆成京观。
不想丢掉性命,只有拼死一搏。
“跟他们拼了!”
“跟他们拼了呀!”
越是这种艰难的时候,人的求生欲望越能迸发出来。
对这些西域联军来说,眼下已经是最为艰难的时刻。
他们十分清楚现在必须拼命了。
“跟他们拼了!”
眼瞅着安西军的士兵们冲到了最前面,短兵相接已经不可避免,所有士兵已经亮出了弯刀,和安西军的士兵们冲作一团。
短兵相接,白刃血战。
这种时候最考验的就是勇气。
谁的勇气更盛,谁就能在战斗中占据绝对的主动。
气势更盛的一方可以在一开始就压制住对手,整个战斗周期过程中优势就会一直保持。
谁都不愿意先泄掉这一口气。
所以他们都是拼尽了全力。
合延沃尔和刘霖在远处观察着战局的变化和发展。
在他们看来,当下的局面并不像是表现出来的那么混乱。
士兵们虽然扭打在一起,可是泾渭分明。
袍泽之间也会互相照拂,避免出现被敌军偷袭的情况。
他们可以毫无顾忌的把自己的后背交给袍泽,因为信任。
安西军的士兵们最信任的就是袍泽们。
长时间的相处使得他们熟悉伙伴的每一个习惯。
哪怕是一个细微的表情也能够让他们秒懂。
“杀杂胡!”
“跟他们拼了!”
“杀一个赚一个,杀两个赚一双!”
“杀杀杀!”
西域胡兵们短时间内显然是被杀破了胆。
安西军的这三板斧砍下来直是把他们砍的懵了。
阵型一旦被冲散,接下来的就很难在短时间内聚拢。
安西军面对的是一支破碎不堪的军队。
分割战场是他们的拿手好戏。
只要把对方的军阵分割开来,接下来就进入到了他们最为擅长最为熟悉的阶段。
安西军的冲击力在这一刻体现的淋漓尽致,根本没有人能够在他们的冲锋下挺过一炷香的时间。
果不其然,如同刘霖预料的那样,安西军在一波冲锋之后,西域联军开始出现了大规模的溃散。
他们开始四散逃命。
哪怕是合延沃尔的军法队挥动大刀也无法阻止这种溃散。
安西军太恐怖了,他们的地战斗力强大到让人难以置信。
在这种情况下,血肉之躯的凡人根本不可能阻挡,也只有死人能够无惧了。
…
…
这场战斗几乎没有任何的悬念。
安西军所展现出来的斗志和决心不是西域联军可比的。
更不用说双方一个是以逸待劳,一个是困乏不堪。
在战斗欲望上就不可同日而语。
在刘霖的指挥下安西军快速的收拾战场。
除了有少数西域胡兵慌乱之下钻到了沙漠里,几乎所有胡兵都被斩杀。
这对于安西军来说无异于是一项重大突破。
他们彻底抹掉了心结,彻底战胜了自己。
自此之后他们对于西域胡族不会有任何的恐惧。
战后刘霖下令把这些西域胡兵首级割下来带回沙洲城去。
按照大周军队的规定,军功是按照首级数来计算的。斩首敌军的首级数量越多,所累积到的军功自然也就越多。
安西军的将士们这次斩首数万西域胡兵可以称的上是一场名副其实的大捷了。
有如此多的首级足够他们所有人来分。
所有人脸上都洋溢着喜悦。
封爵不封爵的另说,但至少可以获得真金白银的赏赐。
这些对他们来说很重要。
大家伙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拼命,所图的不就是个封妻荫子吗?
如果有机会他们一定要告诉家人这个好消息。
…
…
凉州城。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取证,冯昊已经确定赵洵可以性命无忧了。
不管是人证还是物证都很丰富,足以证明赵洵斩杀魏王时魏王已经勾结西域胡族叛乱,并且要扬言打到长安做皇帝。
魏王有如此罪名,赵洵斩杀他就没有任何的问题。
如果显隆帝要治赵洵的罪,就等于承认魏王的叛乱是合法的。
这是绝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当然具体操作的流程还要再优化一下,确保不会出现什么差池。
一切安排妥当之后赵洵就可以回到长安了。
…
…
赵洵写了一封信,托恩师青莲道长护送他全家去终南山小住。
赵家在终南山本就有别业,但此去却不是为了消遣,而是避难。
虽然赵洵知道显隆帝百分之九十九都不会胡来,但万一显隆帝犯蠢真的做了那百分之一呢?
未雨绸缪,做万全打算才是最保险的。
至于山长那边赵洵也写信打了招呼。
虽说浩然书院一般来说不对世俗之人开放,但凡事都有例外。
显隆帝这厮无耻至极,山长是知道的。
赵洵斩杀魏王,山长也是知道的。
两者联系到一起,山长自然就明白了他的良苦用心。
只要家人们住进了浩然书院,情况就会很乐观。
显隆帝这厮总不可能派人去书院抓人吧?
山长还不得把显隆帝打成猪头。
以山长的本领要想出入皇宫就和吃饭喝水一样简单。
皇宫禁制?
山长根本就没有放在眼里。
显隆帝心里只要有点逼数就不要去触书院的禁忌,不要碰山长的底线。
否则山长会让他明白谁才是大周真正的主宰。
准备好一应事宜后赵洵便准备返回长安了。
原本赵洵是想要前去沙洲的,出现了这么大的变故,只能暂且作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