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玄德当主公 第476章

作者:臊眉耷目

  消息传回了邺城之后,刘俭心中悲痛。

  毕竟当初在长安的时候,吕强是刘俭的一个好朋友。

  或者说是忘年之交更贴切,凭心而论,吕强对于刘俭的帮助是有的,而且这个帮助是不小的,刘俭心中一直感念着他的恩情。

  对于吕强在长安城中的行为,刘俭曾热心的对了吕强提出了他的建议,他希望吕强不要再过多的干涉朝廷还有天子中的事,毕竟现在的天下和当年的刘宏所执掌的天下不太一样。

  刘俭是希望吕强能够管住自己的嘴,管住自己的行为,然后活到寿终正寝,如此,他这个老朋友也会心怀安慰。

  但是很显然,吕强这个人有点儿不太听话。

  但事实上,如果吕强真的听了刘俭的话,他也就不会成为现在这个人,他当初也就不会和刘俭联合,甚至也就不会帮助刘俭了。

  他会同张让他们同流合污,成为十常侍当中的一员。

  刘俭在邺城为吕强设下了灵位,并命邺城的各级官员向凭吊。

  之后,他让贾诩针对吕强之死仔细探查。

  无论什么细枝末节,都要给他探查出来。

  贾诩的动作很快,或者说是他手底下的人动作很快。

  细枝末节的消息在不久后就被送到了刘俭的面前。

  首先,刘辩在吕强死前没几日曾经见过吕强,并与吕强详谈了许久。

  而刘辩与吕强见后两日,就是李儒暗中上门的。

  随后就是吕强不明不白的死讯。

  而这件事,在长安之中,似乎被人有意给压了下来。

  消息传了回来后,邺城中人都是聪明人,自然一下就明白是怎么回事儿了。

  虽然刘俭对刘辩的个性和为人也有一些了解,但听到这之后,也不由得心中大怒。

  他当着一众属臣的面儿,重重的一拍桌案:“当今天子昏聩,擅杀贤良,吕强为了大汉江山做出了何等的贡献,他竟然行此暴虐之事?甚寒人心!”

  “此事如今被朝廷压了下来,一旦有了外传,这天下之人将如何看待他这个皇帝?”

  “朝中一众贤良,闻之岂会不寒心?”

  “天下能人志士,岂不是会心生怨恨?”

  “再说了,如今凉州用兵不利,关中叛乱丛生,又与吕强何干?”

  “为何非要杀死吕强不可?”

  田丰一向以刚正著称。

  他很是坦率的说道:“天子如此行事,并非为了顾及朝廷大局,也并非为了稳定关中局势。天子如此行事,不外乎是为了泄私愤而已。”

  “依照田某看来,这样的人着实是没有资格管理天下,也着实是没有能力能够保全汉之江山,身为一国之君,最重要的就是胸怀,他连一个自己的救命恩人都不能容忍,这样的人还能容忍得了天下万民吗?”

  田丰说话是挺直的,但是他说的话一般都很有道理。

  而且今日一番话,也算是说中了在场诸人的心声。

  刘俭并没有对天子当众进行什么批评,他看向了一旁的贾诩,又问道:“袁家那边的情况如何了?”

  “黄祖、孙坚还有蔡瑁,已经都入了司州之地。”

  “也算是他们比较守规矩,他们到了司州之后,并未着急攻城略地。”

  “而是在四处平定这些底层黎庶所掀起的叛乱。”

  “据说司州各地的叛乱目前已经小股向大股集结。”

  “为首的人自称乃是大贤良师张角的弟子李响。”

  “据说此人已经召集了四五十万人马,在司州各地擅杀望族,夺取仓廪辎重。”

  “而如今,孙坚、黄祖、蔡瑁等人到了司州之后,先镇压的就是乱民。”

  “他们兵分三路,攻打李响麾下的各部叛贼,助司州本地的郡国之军,稳住局势。”

  “听闻李响正在集结大部分的军队,准备与袁殊死一战。”

  “不过,孙坚等人虽然气势强盛,但那李响手下的可用之军实在是太多了,数十万的军队目前还不是他最大的声势。”

  “听闻司州、关中、中原等地无数流民都都向着雒阳方面集结,他们大肆攻杀各路豪强的坞堡,成了可以使望族豪强心惊胆寒之势。”

  刘俭听到这儿,点了点头,说道:“这些普通黎庶流民组成的叛军,虽然没有过硬的装备,也没有经过正规的操练,但是他们的战力极强,他们是被逼到悬崖边的猛兽,他们甚至可以牺牲生命去与当地的望族豪强交手厮杀。”

  “面对着这么一大群又有数量又有殊死搏杀之意的乌合之众,就算是袁绍,还有当地郡国兵的部队武装的再好,也不可能轻易的就战胜他们。”

  “相反,一个不好还会被颠覆。”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心不可失也。”

  荀彧道:“袁绍这步棋这是对的,他去司州并没有急着先行攻略州郡,而是先剿灭站在他对立面的那些叛军,一旦成功了,就可以得到司州诸郡等地望族豪强的大力支持,到时候不需要占据地盘,五郡就等同于掌握在他的手中了。”

  沮授站起身来,长长的对着刘俭做了一揖,说道:“大将军,依照末吏之见,大将军现在也应该行动了,既然我们已经摸清了袁绍的套路,那么就不可以让他完全占据主动,袁绍想要利用剿灭叛贼的机会在司州立足,我们也就不用担心他会快速出兵抢占长安,现在咱们也可以出兵前往三河之地,通过剿灭叛军,同样收当地望族之心,这样就不会让袁绍一个人独专美于司州之地了。”

  沮授的意见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不过,刘俭没有对沮授的意见做出肯定或是否定。

  他只是吩咐在场的人道:“既然如此,那就立刻通知诸位将军,率领已经准备好的各路兵马,向着河内的方向集结。”

  其实对于沮授的建议,刘俭心中并不是非常的认可。

  那些叛军并不是想自己变成叛军的,他们只是生活在大汉朝最底层的百姓。

  因为天子无端的恶政而导致了今日的结果,难道一切都要算在他们的头上吗?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底层的黎民都是大汉朝的生产力。

  只有保证了人口的数量,才能使大汉王朝在今日还有未来都可以屹立于世界之巅。

  无端的对底层黎民进行无休止的暴虐屠杀,那是耗费这个王朝、这个国家的元气。

  此等事,刘俭誓不为之。

  当然,若是要平乱的话,不产生任何伤亡,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但是一定要有一个限度。

  “传令,着颜良,文丑,张郃,高览,总督河北精锐十军,开始向三河之地进发。”

  “着徐荣和公孙瓒为正副先锋,率领五千精锐,先行进入河内,遥观司州动向,等候军令。”

  在场的人一听刘俭要遣徐荣出战,不由都是一愣。

  徐荣正作为镇守冀州的大将,替刘俭看门护院已经不是一年两年了。

  正因为有徐荣坐镇在邺城,刘俭才敢放心的东征西讨,而全然不用担心大本营是否会出事。

  但是这一次为何会把他派出来了?

第六百一十九章 正副先锋

  在过去将近十年的时间中,邺城作为刘俭的政治与军事要地,也是他调兵遣将的大本营,是绝对容不得有一点闪失的。

  问题是,河北的望族与豪强脉络复杂,刘俭在冀州的一系列整改,可以说是极大的动摇了他们的根本,触动了他们的利益。

  在过去这十年时间里,冀州方面爆发了两次巨大的望族联合的叛乱,但是都被刘俭以非常的手段扼杀在摇篮里的。

  而除了大规模的叛乱,小规模的叛乱以及冀州豪族安插指挥山贼进行的代理人征战,却在时不时的都在发生。

  所以说,冀州一直都需要一名能征观战的猛将镇守,并对周边所发生的叛乱进行镇压。

  而这个人,就是刘俭当越骑营校尉时所收服的心腹大将徐荣。

  徐荣这些年一直为了保护刘俭在冀州的根本而兢兢业业的努力着。

  也只有他在邺城,刘俭才敢放心的离开这里,南北争战,而不会担心自己在外争战时自己的老家被人反掏或是出现窝里反的情况。

  但是,经过了十年的稳定与发展,冀州已经越来越趋于安定了,而刘俭所设立制度也已经深入民心,为广大黎民和普通豪强还有一些地方的士族乃至于望族所接受。

  而那些最顶级的阀阅,虽然失去了政治资源,但是蓬勃发展的冀州,还有巨大的资源的给了他们更好的营商和拓展环境。

  他们的家族虽然不能再独霸一方,但是能够做的生意与外贸却越来越多了。

  刘俭是不让这些人干预政治并成为寡头,垄断国家的资源,但却不会妨碍这些最顶级的家族去赚钱,去扩大自己家族的生意,也不会阻碍他们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

  毕竟每一个人都有生存的更好的权利,普通的黎庶有,寒门士族有,有顶级的阀阅和。望族也有。不过,大家都需要一个公平的环境,或者说是相对公平的环境。

  现在冀州已经基本步入了正轨,反叛已经日渐趋少,民生安定,对于北疆外族的各项产业也非常稳定,大量的外族人口进入河北境内充当徭役,为河北的产业建设也提供了不少的人力,而民族对外的文化渗透也正逐步进行着,可以说是非常的顺利。

  虽然期间也会有一些反叛和抵抗,但是这些都是在刘俭、荀彧、郭嘉等人的预料之内的。

  在这种情况下,镇守在河北的大将徐荣,作为前部先锋终于出马。

  而邺城的城防则是交给了羽则和李大目。

  这两个人这些年跟在徐荣的身边,一直做着辅助徐荣的工作,在平定河北各处叛乱的期间,他们两个人也作为徐荣的副手,一直跟在徐荣的身边应付各种叛乱,并得到了徐荣的传授和教导,增长着自己的军事阅历。

  身为河北的第一老将,徐荣和黄忠的年纪相当,而羽则和李大目在他的培养下,可谓是进步神速。

  所以根据刘俭的判断,离开了徐荣之后,邺城在羽则和李大目的镇守之下,也不会有任何的问题。

  而且这一次刘俭的最终目标不只是关中,到了关中之后,还有西面的凉州。

  凉州才是大汉朝百年来最为吃痛的病根,若是想让大汉朝兴盛,不把凉州以及西域的事情整理妥当,那是绝对不行的。

  而昔日在张温手下参加过凉州平叛战争的徐荣,肯定是非常熟悉当地的情况。

  所以一定要带上他去往凉州,作为自己以后在凉州平汉以及收复凉州的主要人物。

  刘俭的军令下达之后,各部都在积极调兵遣将,并准备粮食,征集民夫,安排车马。

  而身为前部先锋的徐荣则是急匆匆的来找到了刘俭。

  他的意思是,作为前部先锋,很感谢刘俭给他这次机会,能够再次西向关中,兵指凉州,是他一直以来的梦想,而且徐荣也已经是人过中年,奔着五十岁使劲了。

  谁知道他以后还有没有这个机会。

  如今,刘俭让他作为这次大军西征的前锋先锋,很显然是给了久未出战的徐荣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这让徐荣的心中非常的感激。

  不过,为了能够更好的在西州发挥自己的能力,徐荣来向刘俭请求两件事情。

  第一件就是请刘俭不要让上党太守公孙瓒作为自己的副手,担任副先锋职务。

  刘俭听了之后,奇道:“我伯珪兄也是一名长于征伐善于用骑兵的猛将,若是能够让他担任你的副先锋,可以说是如虎添翼,徐将军为何不愿?”

  徐荣叹了口气:“若是大将军真想用我与公孙府君同时西征,那就请大将军以公孙府君为正先锋,徐某为副先锋,如若不然,就莫要使我二人共同前往西州。”

  刘俭何等的聪明,只是听徐荣这么说,就大概明白了他的话中之意。

  “你是觉得,我伯珪兄的身份太高,若是让他当你的副手,恐不听用,是吗?”

  徐荣叹道:“不听用到也是罢了,就怕是我们二人将帅不和,到时候影响了前方的战事,恐挫大军锐气。”

  “公孙府君身为上党太守,乃是两千石的官身,更兼还是卢公的弟子,又是大将军的师兄。”

  “这样的身份,我又如何能调动的了他呀?况且公孙伯珪昔日在辽西之勇略,我多少也有些知晓,毕竟我是辽东人,对他们公孙家的人都有些了解。”

  “他生性高傲,自视甚高,虽有能力,但觉不甘于平淡,这样的人杰怎么可能给我这样一个身份的人当副手了?”

  “昔日关云长与他同在幽州任职,云长身为幽州第一猛将,公孙伯珪尚且不太服气的,只是碍于大将军的颜面,还有大将军与云长的关系,未曾有所表露。”

  “但是换在徐某这里可就不一定了。”

  “徐某虽然受到大将军提携,再来河北之前也立下了诸多功绩,但是这些年来主要以守城为主。”

  “公孙府君肯定是不会服气徐某的,所以恳请大将军以徐某为副先锋,使公孙伯珪为正先锋。”

  刘俭抬起手,挡住了徐荣的话头。

  “我既然说了以你为正先锋,那就自然有我的道理,不过,公孙兄那面的事情,确实是我考虑的不够周全,我一开始只想到了他在边境戎马作战的水平,却未曾想到他与你之间还有这一层的身份关系和顾虑,险些就埋下了隐患,这一点是吾之疏忽。”

  “公孙兄副先锋的职位就此免了,就以你为正先锋,我给你增兵到一万人,你先行去往三河,前军之事,皆由你处置。”

  “我率领中军,随后就应你。”

  徐荣听到这儿,不由大是感动。

  很显然,刘俭是非常器重自己的。

  连他的师兄公孙伯珪的副先锋,他说拿下就拿下了,可见刘俭对自己的偏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