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天之百味人生 第189章

作者:閉口禪

  孫承宗想了想,這件事還得勸一勸才行,如此酷烈手段,怕引起江南動盪啊,當即出言道:

  “皇上,西平侯欲肅清江南官場,此事雖是好事,卻應徐徐圖之,如此霹靂手段,怕是禍非福啊!”

  朱由校深以為然,點頭道:“閣老說的不錯,朕這就下旨,讓西平侯放手去做,有什麼事情,朕給他做主撐腰!”

  說完就招呼王體乾,要開始擬旨,孫承宗一臉懵逼,我是這個意思嗎?

  孫承宗雖然不贊同華十二的做法,也勸不動皇帝,但他並沒有拖後腿,他按照華十二的意思,開始選拔官員,就從那些心懷抱負卻不得志的年輕官員中選拔人才,並且儘快派遣這些人前往金陵擬補空缺。

  非但如此,孫閣老還非常有預見性的多選拔了許多人,他料想華十二不會這麼輕易只殺一批人就罷手的,事後證明,他猜的沒錯。

  金陵城城裡,華十二殺了一大批勳貴、官員之後,對於那些被殺的勳貴官員,他也派遣廠衛開始抄家,統計這些被殺的財產。

  至於那些沒有被查出問題的勳貴和官員,華十二也沒打算就這麼放過,是好還是奸,總要過一遍才行。

  他直接在金陵紫禁城午門前放置鳴冤鼓,然後張貼告示,通知全城百姓有冤屈者,皆可鳴鼓。

  華十二以手中的尚方寶劍保證,無論涉及到誰,都會一查到底,給一個公道。

  一開始鳴冤鼓放在午門前,圍觀的百姓倒是不少,可眾目癸癸之下,也沒人敢上前擊鼓的。

  不過華十二並不著急,他讓裴倫開始對金陵衙門中歷年案宗進行稽覈,若是有問題的,全部推翻重審,若是冤假錯案,便立刻翻案,製造冤案的相關人等,無論是誰,統統抓起來殺了。

  其中有個案子,乃是一惡霸強佔他人酒樓的案子,具體情況就是一家酒樓生意興隆,結果被金陵城裡一個開武館的惡霸看上了。

  這惡霸在某天晚上帶著不少打手,撬開酒樓東家的家門,衝進去先給對方夫妻一頓暴打,把這東家家裡的錢財掠奪一空,然後逼著他們簽下了借印子錢的手印。

  這還不算,這惡霸竟然第二天就去應天府告官,索要那欠條上的鉅額銀兩。

  酒樓東家夫婦頭天晚上被打的狠了,是被人抬上公堂的,因為是平民身份,按照律法平民見官要跪拜,更何況是在公堂之上,可這東家兩口子身上有傷連坐起來都困難,哪裡還能跪了。

  於是乎,還沒開審,這兩口子就被應天府尹以藐視公堂的藉口,叉出去每人打了二十板子。

  本就有傷在身的酒樓東家夫婦,經過這二十板子,都不用重新上堂了,直接就死在了公堂之外。

  那惡霸手中有昨夜這對夫婦簽下的字據,是以人死了賬還不能銷,應天府尹判定,酒樓歸那惡霸所有。

  這樁案子發生在去年,看上去有那酒樓東家兩口子按了手印的欠條,沒什麼毛病,但在知道那惡霸平日所為的百姓心中,是非對錯一目瞭然。

  裴倫當即就以這案子入手,開始調查此事細節,憑逡滦l的手段,一天之內就水落石出。

  原來那惡霸走的是應天府尹丈人家的門路,在動手之前給應天府尹的老丈人送上了一百兩銀子的禮,然後那丈人寫了個條子,讓自己兒子去姐夫府上走一趟。

  等到那對夫婦死後,惡霸又把酒樓三成的股份送給了那應天府尹的丈人,如此一幫賤人皆大歡喜。

  當裴倫將調查結果呈給華十二看的時候,都把華十二給氣笑了,這些人不弄死留著生小惡人嗎?

  當即派人將那應天府尹的丈人、小舅子,還有府尹夫人,全都拖到應天府的公堂外,就在打死那酒樓東家兩口子的地方,生生打死。

  至於那應天府尹,直接被拖到金陵紫禁城的午門外,在宣讀了罪狀之後,一刀就給咔嚓了。

  華十二就是拋磚引玉,用這一個典型的冤案,來向金陵城裡的老百姓,證明他嚴打的決心。

  果然在這案件之後,許多有冤屈的百姓都選擇去午門敲鳴冤鼓,鼓聲三日未停,日夜不休。

  這通鼓聲,敲得驚天動地,敲得老百姓熱血沸騰,可卻震的貪官汙吏們一個個膽戰心驚。

  試問,在封建制度下,能不仗勢欺人的勳貴、官員能有多少呢?怕是百不足一。

  所以接下來華十二都殺紅眼睛了,一批批勳貴官員的人頭落地,將午門前的石磚都染成了殷紅色,用水洗都洗不乾淨了。

  當然也不是所有勳貴、官員都犯了死罪,那些家裡財產來路正當的,手裡沒有人命的,都沒什麼大事兒,要是犯過案子,罪不至死,就按照大明律處理。

  華十二告訴裴倫,在處理案子的時候,要保留完整的證據,到時候誰敢那他殺人說事兒,有這證據,就是師出有名。

  他的準備並非無用之功,要知道華十二之前下令封城三日,三日之後,封城就自動解除了,原本不知道金陵城內發生了什麼的江南各地官員,都在幾天之內陸續得到了訊息。

  登時都嚇傻了,不知道真是義憤填膺,還是出於恐懼要自保,這些江南地區的官員,竟然聯名上奏,彈劾華十二濫殺無辜。

  果然如孫閣老之前預料那樣,等到訊息傳開,不止江南一地,其他地方的勳貴、官員,也都紛紛上書彈劾華十二手段酷烈,構陷同僚。

  朱由校雖然支援華十二,但看到小山一樣的彈劾奏章也有些心慌,當即寫了密信給華十二問他怎麼辦?

  華十二就將逡滦l辦案的卷宗讓人送入京城,讓朱由校可以昭告天下。

  另外對於江南官場,華十二承諾會穩妥處理,不會再讓江南這些官員不滿了。

  當孫承宗看到華十二的奏摺時,長舒了一口氣,覺得這位西平侯終於成熟了。

  可就在三天之後,再次收到華十二的奏摺,揚州官員斬四十六人,蘇杭二地官員斬一百三十八人,隨著奏摺而來的還有這些官員的罪狀,樁樁件件,都是真憑實據。

  孫承宗差點暈過去,合著穩妥處理,就是全都殺了啊。

  華十二自然不知道孫承宗如何想的,他此時正安排陸文昭帶著丁泰、丁翀這些邊軍出身的人,開始整頓金陵軍府,重新訓練可戰之軍呢。

  感謝:08a、老.書.蟲兄弟的打賞,感謝一包辣條200塊兄弟的支援,感謝投月票、推薦票的兄弟,感謝看書追讀收藏的兄弟,多謝。

第326章 九九重陽,改天換日!

  金陵、揚州、蘇杭三地的貪官汙吏,士紳豪強,被華十二殺了一大批,或許是時間問題,本來預想中的地方官員和士族反彈並沒有發生。

  華十二初時不解,但仔細一琢磨,又似乎明白了什麼,只要想想就連一百倭寇都能在江南轉戰千里,如入無人之境,那如今自己這兩千名虎狼般的廠衛,橫掃江南,這不是正常的事情麼。

  更何況,即便有人心懷不軌,也只能暗中行事,不能公開動武,畢竟‘逡滦l’是天子親軍,‘東廠’乃帝之內臣,誰敢動廠衛,那就無異於造反。

  有了這個認知,華十二所幸也放開了整,在‘財產公示’和‘翻舊案’的兩大殺器之下,大明江南之地,每天都有上百顆人頭落地,無數的罪證在透過逡滦l的渠道被快速送往京城。

  華十二在給朱由校和孫閣老的信中說:“非是臣弒殺成性,而是該殺之人實在太多。”

  他還在信中表示,他所殺之人,皆有取死之道,朝廷若有存疑,可讓法司驗證。

  孫承宗當然不相信這麼多人都該死,便和朱由校建議,點名讓為官剛正不阿,敢於為民請命的袁可立為主官,率三法司官員,核驗那些被殺官員的罪行。

  結果透過袁可立的複核,所有證據全都對的上,實地探察,事情也都真實不虛。

  調查結果讓孫承宗無話可說,也對大明腐敗的程度有了一個新的認知,還能做什麼呢,只能從選拔官員上更加盡心竭力一些。

  華十二這邊,在揚州、蘇杭弄了一波之後,就返回金陵坐鎮,江南其他地方,就都讓裴倫這個擅長查案的帶著一千廠衛照葫蘆畫瓢去弄。

  是以後來殺的人頭,多半都是裴倫這小子下的狠手,跟誰學誰,這小子跟著華十二,殺起貪官汙吏來那也絕不含糊。

  華十二坐鎮金陵,原因有三。

  第一個原因是懶,讓手下人幹活,他帶著老婆丁白纓遊覽這歷史名都,整日遊山玩水不幹正事兒,如此逍遙自在,他不香嗎?

  另一個就是金陵的官員被他殺了大半,若是沒有華十二坐鎮,怕要鬧出亂來。

  第三個,就是訓練新兵的事情,他若不在,陸文昭那邊沒他撐腰,不好大刀闊斧的徵兵訓練。

  說起練兵,華十二給陸文昭唯一的要求,就是訓練出一支能打的軍隊,待遇方面,他直接給堆到頂。

  其實最早大明朝的軍隊待遇是相當不錯的,明朝初期招募士兵的待遇並不差,每個士兵月領餉銀三兩,按照當時物價,折現成軟妹子大概在兩千左右。

  看上去雖然不多,但還有福利呢,包吃喝住宿,每位士兵每月派發三斤豬油,一斤鹽,二十斤大米,五斤布匹日用物資,有家室者餉銀更多。

  這在當時簡直就是現在公務員的待遇水平,比在家種地,土裡刨食,不知強出多少。

  正因為待遇好,所以大明立國初期,軍隊朝氣蓬勃,每逢戰時,將士用命,戰無不勝。

  但隨著明朝後期越發腐敗,喝兵血吃空餉的事情也越演越烈,以至於每位士兵拿到手的餉銀不足一兩,有的時候還有欠餉的事情發生。

  所以在明末時期,大明軍隊不能打,倒也不怨當兵的貪生怕死,肚子都填不飽,家裡老婆孩都餓得面黃肌瘦,老孃看病都沒有錢買藥,再加上偷工減料的劣質兵器,要軍心沒軍心,要裝備沒裝備,這樣的軍隊怎麼能打仗?

  朝廷不給吃喝餉銀,又憑什麼讓人家餓著肚子,給你賣命?

  華十二讓陸文昭練新軍,人數就定在五萬,軍餉直接就按明初時期的最高待遇發放,反正他抄了江南官場,銀子有的是。

  為此他將一半在江南抄家所得銀兩,派人護送上京,充入國庫,另一半給朱由校去信,說明情況,要留在江南整頓軍隊。

  朝廷方面,孫閣老對華十二在江南整頓軍務,意見頗大,這事兒說起來是華十二不佔理,畢竟軍務可不是一個逡滦l指揮使能夠插手的。

  孫閣老幾次進言,都被朱由校否了,用熹宗的話來講,西平侯南下帶了一千東廠的人,你還怕他造反?

  孫承宗這麼一想也對,東廠是天子內臣,就算當初強勢如魏忠賢,那不也是隻能忠於皇上。

  一千多東廠番子,那就等於一千多個皇上的眼線,只要西平侯有半點不軌的舉動,怕也瞞不過皇上和朝廷的眼睛。

  其實孫承宗哪裡知道,整個東廠的高層,現在忠心的只有一人,但那個人已經不是大明帝王了,而是華十二,因為後者掌控了他們的生死。

  這也是華十二沒有反心,若有造反的心思,只要他動動嘴皮子隨便說一句,只一個修煉《葵花寶典》的王體乾,就能讓朱由校死的不明不白。

  說回練兵的事情,華十二讓陸文昭派人在江南各地,張貼榜文,招兵買馬,榜文上把待遇寫的清清楚楚,並且宣告,只要報名被選中,就發一兩的安家銀。

  一開始老百姓還不信,覺得朝廷不可能那麼大方,結果有人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去報名,真領到實實在在的銀子,這一下瞬間轟動起來了。

  不但許多青壯都報名當兵,就是四五十歲的中年大叔都踴躍報名,不過都被回絕了。

  就只招青壯的情況下,五萬人的名額輕鬆就湊夠了。

  陸文昭練兵的時候,華十二也沒有管理金陵城的意思,事務太多,他看著就頭痛,還是那句話,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去做。

  金陵城裡也不都是該死的貪官汙吏,也有清正廉潔的,比如南京內閣的大學士張海瑞,便是一個沒有被嚴打波及到的好官。

  一開始聽到這個名字,華十二總感覺在哪聽過,不過想想又覺得可能是對方和歷史上的清官海瑞同名,這才感覺熟悉,所以沒有在意。

  華十二就讓張海瑞暫代應天府尹,主持金陵大小事務。

  要說人家不虧是大學士,當真是有才之人,只用了半月的時間,便將嚴打過後,缺少官員而變得一團糟的金陵城,打理的井井有條。

  隨著朝廷派下來的候補官員陸續到任,整個金陵又恢復了正常咿D,亦漸漸恢復繁華。

  這一日,華十二已經把金陵附近的山水都轉了一遍,實在沒什麼地方去了,便讓鎮守太監韓贊周帶著他和丁白纓,去金陵的皇宮裡轉上一圈。

  金陵皇宮,被後世成為中世紀第一宮殿,據說佔地面積比京城的皇宮還要大,只是可惜在後世太平天國滅亡的時候,金陵紫禁城裡的宮殿和宮牆已基本無存,毀壞的差不多了。

  能看到完整的金陵紫禁城,華十二也是十分嚮往的。

  進入皇宮的時候,金陵宮中的太監總管王學通親自來迎,並和韓贊週一起甘當嚮導,為華十二夫婦介紹宮中景色和各種傳說。

  華十二第一眼看見這個王學通時,就認出了對方的長相,這不就是‘十月’裡的李玉堂嘛。

  他猜測這王學通應該是哪部電影中的人物,不過華十二對這位王老師演過的影視劇看的不多,甚至可以說極少,所以並不知道這個人到底出自哪部影視劇情。

  想不到,華十二也不自尋煩惱,反正只要不招惹自己,不管是巧合也好,還是真有別的劇情加入,都和他沒什麼關係。

  聽著這位王學通口綻蓮花般的講解金陵皇宮的各種典故,華十二和丁白纓都有種大開眼界的感覺。

  華十二好奇的問道:“老王,你知不知道當初建文帝是從哪裡逃出這座皇宮的?”

  王學通和韓贊周對望一眼,都搖頭苦笑,這位爺可真敢說。

  王學通提醒道:“侯爺,建文帝焚於奉天殿,乃是我朝定論啊”

  華十二不耐道:“行啦,民間傳的有鼻子有眼的,當初成祖不也是滿天下的找麼,逡滦l又不是沒有相關記錄,本侯就是好奇私下和你打聽打聽,我和老韓哪個還能出去亂說害你不成!”

  韓贊周這些日子也學乖了,知道了誰是主子,聽到華十二這麼說,立刻幫腔道:

  “就是,這事兒又不是什麼重要機密,放心咱倆認識多久了,我還能害你是怎麼的,老王你在這宮中幾十年,我就不信你不知道點什麼秘密!”

  王學通顯得有些為難,半晌一跺腳:“那你們千萬可別說出去,宮裡有個傳聞,說在太廟裡太祖皇帝的畫像下邊有個密道,說建文帝就是從那裡出宮的!”

  華十二就愛聽這種傳奇隱秘的故事,連忙問道:“那你就沒親眼見過?”

  王學通苦笑道:“侯爺你說的輕鬆,別說是我,就是歷代皇上,那也沒見過啊,那可是太廟,太祖爺的眼皮子底下,誰敢動一塊磚試試?倒是成祖爺那會應該有人見過,要不然也不會有這個傳聞出來!”

  聽著王學通的話,眾人遙想當年靖難之變,就感覺一幕幕的歷史畫卷,好像就在眼前,讓人心馳神往。

  在這金陵皇宮轉了一圈,聽了不少傳說故事,華十二就感嘆:“這一下把金陵方圓百里都轉遍了,等回頭想要遊玩的時候,也不知道去哪了!”

  丁白纓聽的失笑,說金陵這些景色怕是轉多少遍都不夠,相公還是少年心性,喜歡個新鮮。

  韓贊周陪笑,王學通眼中卻閃過一絲精芒,出言道:“侯爺應該有一處地方還沒有去過!”

  華十二和丁白纓都來了興趣,忙問是哪裡。

  王學通朝東南方向一指,笑著道:“煙缓禄沙”

  華十二眼睛一亮,介面道:“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不錯不錯,秦淮河還沒去過,聽說那裡的姑娘就很潤”

  話說一半,反應過來自家娘子還在身旁,轉頭看去,就見丁白纓正沒好氣的看著他,頓時訕訕一笑。

  王學通彷彿沒看到這對夫妻間的微妙氣氛,接著說道:

  “前些日子,侯爺肅清金陵官場,便是秦淮河上的畫舫也都停了,這些日子聽說要重開,日子就定在五日後的九九重陽,侯爺若有雅興,可在重陽之夜,夜遊秦淮,必有一番滋味呢!”

  說到這裡,這老太監還露出一個男人都懂的笑容道:

  “聽說秦淮第一花魁,白鷺姑娘,便要在那一天梳攏,侯爺若去,必定拔的頭籌啊!”

  王學通說完,彷彿才看到丁白纓不善的眼神,當即連連告罪。

  在金陵皇宮裡吃了一頓金陵御膳,華十二和丁白纓這才乘興而返。

  送走了這兩位,王學通臉上的笑容瞬間收斂,徑直去了皇宮中的冷宮所在,整個金陵皇宮裡沒有皇上妃嬪,只有太監宮女,這冷宮中更是無人居住。

  王學通在冷宮裡的院子中佇立了一陣,便有一箇中年太監,快步走了進來,躬身見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