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萧峰:开局速通杏子林 第146章

作者:望长川

  如同推倒了第一块多米诺骨牌,弃械的声音由点及面,由前排至后军,迅速连成一片!

  无数的长矛、战刀、弓矢被扔在地上,发出连绵不绝的金属撞击声。

  越来越多的士兵跪伏下来,表示臣服。

  耶律斜轸长叹一声,仿佛瞬间被抽干了所有力气,他复杂的看了一眼被萧峰控制、面如死灰的耶律重元,又看了看周围已然放弃抵抗的部下,无奈的叹了一口气。

  最终,他缓缓的将自己那柄象征着权力和勇武的长柄战斧,哐当一声,扔在了脚下。

  萧忽古、徒单贞等人见状,也再无犹豫,纷纷丢下了手中的兵器。

  十数万叛军,在萧峰雷霆万钧的武力震慑和这石破天惊的招降承诺之下,军心彻底瓦解,选择了放下武器。

  一场可能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内战,竟以如此一种近乎戏剧性的方式,戛然而止。

  萧峰独立场中,手中犹自擒着耶律重元,目光扫过眼前这片跪伏在地、如同潮水般蔓延开去的投降浪潮,心中亦是波澜起伏。

  他知道,擒下耶律重元只是第一步,真正兵不血刃地收服这十数万大军,才是彻底平定这场叛乱的关键。

  如今,他做到了。

  凭借的,不仅是盖世的武功,更是审时度势的智慧、掌控人心的魄力,以及那份源自现代灵魂、超越时代眼光的胸怀与气度。

  辽国的权柄,通往他更大宏图的第一步基石,已然在握。

  同时,他心中那块悬着的巨石,也已经轰然落地。

  一股难以言喻的畅快与成就感激荡在胸臆之间。

  兵不血刃,或者说,以极小的代价,便彻底瓦解了这场足以倾覆大辽国祚的巨大叛乱,这结果,比他预想的还要完美。

  他心中暗自感慨:若非多费了这一番手脚,行此易容欺敌、阵前擒王之策,真要硬碰硬起来,纵然我武功通神,面对这十数万严阵以待的精锐大军,想要直捣黄龙生擒耶律重元,成功率恐怕也不足五成,自身陷入重围的风险更是极大。

  他不由得想起原著那段情节。

  那时的耶律重元与耶律涅鲁古,是在大局已定、志得意满之下,为了在耶律洪基面前炫耀武力、逼其自尽退位,才会疏于防护,让他这个武林高手轻易钻了空子,于万军之中一举擒获二人。

  可此一时彼一时,在这个被他改变的世界线里,耶律洪基早已死在他的箭下,耶律重元父子的造反是步步为营,稳扎稳打,若非自己巧妙利用其爱子之心和招揽之念,布下这连环计策,想要复制原著的奇迹,简直是痴人说梦。

  好在一切顺利,这多费的手脚,也是价值连城。

  萧峰看着眼前这跪伏的庞大军队,以及手中面如死灰、瑟瑟发抖的耶律重元,心中豪情顿生。

  耶律重元父子这对挑起内战的罪魁祸首已成阶下之囚,其麾下最主要的将领们也已在刚才的招降中表态臣服。

  这场叛乱,从军事层面上看,已然尘埃落定。

  擒王之功已立,但后续的安抚、整编、稳定局势,才是真正考验能力与耐心的时候。

  萧峰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急着返回上京城向萧观音报捷请功。

  他与父亲萧远山,以及算是立下站桩之功的段誉稍作商议,便定下了方略:暂不班师,就地展开浩大而繁琐的善后工作。

  这善后的事情也不少,这些叛军,还有南下的地盘等等,都要考虑进去才可以。

第286章 消息传回,上京震动!

  善后的首要之事,便是彻底解除这十数万降军的武装,进行初步的甄别和整编。

  这是一个极其敏感且容易引发变故的过程。

  萧峰亲自坐镇,以无上威严弹压可能的不服,同时再次重申既往不咎的承诺,并让耶律斜轸、萧忽古、徒单贞等原叛军高级将领参与协助,以安降卒之心。

  庞大的军械被收缴、登记、封存,降兵被打散重新编组,由萧峰带来的平叛老兵和可靠的中下层军官率领。

  其次,是迅速接管被耶律重元控制的南部各州府。

  萧峰派出多路信使,携耶律重元的印信以及他自己的平叛大将军令,前往各地招抚。

  大部分地区听闻主帅被擒、大军已降,基本望风归顺,偶有耶律重元死忠企图负隅顽抗,也被萧峰以雷霆手段迅速扑灭,其首领被当场格杀,以儆效尤。

  再者,是对耶律重元残余势力的清剿和战场的清理。

  萧远山在这方面经验丰富,负责带队扫荡一些隐匿的叛军据点,以及处理阵亡将士的遗体,无论是敌方还是己方,都给予了一定的尊重,此举也赢得了不少降军的好感。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稳住这支数量庞大的降军,并将其逐步转化为可用的力量。

  萧峰恩威并施,一方面严厉处置了少数试图煽动闹事或趁乱劫掠的兵痞,另一方面,则公平分配粮草辎重,确保降兵不至因饥饿而生变,并从中选拔勇健忠诚者,补充到自己的直属部队中。

  这一系列工作千头万绪,极其耗费心神和时间。

  纵使萧峰精力过人,手腕高超,又有萧远山、段誉以及一批逐渐归心的原叛军将领辅佐,也足足忙碌了将近三个月,才将南方局势大致稳定下来,将这支庞大的降军初步消化整合。

  至此,大辽境内再无成建制的叛军力量,所有失地尽数收复,一个相对完整的、军事力量空前强大的辽国军队,重新屹立。

  因为整合了降军后,萧峰实际控制的兵力已超过二十万。

  直到此时,萧峰才留下部分兵力驻守要地,自己则与萧远山、段誉,押解着耶律重元、耶律涅鲁古等重要俘虏,率领主力大军,浩浩荡荡的班师返回上京。

  而关于萧峰平定叛乱、生擒耶律重元父子的惊天消息,早在他们开始善后工作的初期,就如同插上了翅膀般,以最快的速度传回了上京城。

  如此震撼性的胜利,根本不可能隐瞒,萧峰也从未打算隐瞒。

  消息传来,整个上京城先是死一般的寂静,仿佛无法消化这过于惊人的信息。

  随即,便爆发出了巨大的、劫后余生般的狂喜!

  街头巷尾,酒肆茶楼,所有人都在兴奋地谈论着萧峰父子的事迹。

  皇宫深处,萧观音接到确切战报时,先是难以置信地反复看了数遍,随即,巨大的喜悦和如释重负的感觉让她几乎晕厥过去。

  她紧紧抱住年幼的儿子耶律浚,喜极而泣:“苍天保佑!列祖列宗保佑!浚儿,我们…我们得救了!大辽得救了!”

  她心中的激动无以复加。

  当初萧峰请缨出征,她虽抱有一线希望,但内心深处更多的却是绝望。

  以不到三万兵马,去对抗耶律重元父子经营多年、近乎二十万的百战精锐,这在她看来,几乎是必败之局。

  她甚至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她给自己和儿子都预备好了毒药,那是最后的时候用的。

  可万万没想到,萧峰竟然真的做到了!

  不仅做到了,而且还是以如此不可思议的方式。

  几乎没付出多少伤亡代价,就擒获元凶,收服全军,收复全境!

  她立刻派人详细打探其中过程。当得知萧峰是凭借超绝的武功,辅以精妙的易容术,于两军阵前演出一场惊天大戏,最终一举定乾坤时,她对萧峰父子的敬佩和感激更是达到了顶点。

  同时,“萧峰勇冠三军,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的威名,也迅速传遍大辽上下。

  无论是军中将士还是平民百姓,无不对这位宛如天神下凡的萧峰将军钦佩至极,视其为大辽的擎天之柱。

  然而,与萧观音母子和普通百姓的欢欣鼓舞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朝堂之上那一部分大臣的反应。

  这部分人,在耶律重元叛乱势头最盛、上京城岌岌可危之时,曾或明或暗地动过别样心思。

  有的私下里与耶律重元方面有过联络,预留后路。

  更有甚者,曾在朝堂之上,倚仗自身势力和“为社稷着想”的冠冕堂皇理由,对萧观音进行逼宫,言语间充满了胁迫,试图逼迫她向耶律重元投降,以保全他们的身家富贵。

  彼时,萧观音母子势单力薄,面对内外的巨大压力,只能忍气吞声,虚与委蛇。

  这些大臣的所作所为,在历朝历代都是帝王绝不能容忍的大忌!

  只是当时萧观音自身难保,无力清算。

  如今,形势逆转!

  萧峰不仅平定了叛乱,更手握超过二十万的辽国绝对主力精锐!

  大辽的军事力量,几乎尽数掌握在他一人之手!

  消息传回,那些曾经跳得最欢、逼宫最狠的大臣们,顿时如坐针毡,寝食难安。

  他们聚集在府中,相顾失色,冷汗直流,生怕自己当初那些见不得光的勾当被挖掘出来。

  “怎么办…萧峰回来了…他手握重兵,又与皇后太子关系密切…”

  “当初…当初就不该那么急着逼迫皇后…”

  “谁让耶律涅鲁古那个混账馋皇后身子,想让咱们快点,现在可怎么办?”

  “有一说一,我也馋皇后身子…”

  “少放屁了!说正事呢!”

  “联络耶律重元的事情,万一被查出来…这可是谋反附逆的大罪啊!要诛九族的!”

  恐慌如同瘟疫般在他们之间蔓延。

  他们深知,以萧峰展现出的雷霆手段和如今权势,若要清算旧账,他们绝对在劫难逃。

  往日里高高在上的权贵们,此刻却惶惶不可终日,如同等待审判的死囚。

  这种感觉可当真是比之前被萧峰武力威胁的时候还要煎熬啊!

  毕竟那会知晓,不说话就不会死。

  可现在,不说话被查出来,那也别想活着了。

  就算他们地位特殊,不至于诛九族,但自己肯定别想活了,三族都不一定能活几个呢。

  想到这里,他们这群王公大臣个个如丧考妣,表情阴鸷,心中压抑的要命!

第287章 投降派吓尿了

  萧观音自然也没有忘记这些人当初的嘴脸。

  胜利的喜悦稍稍平复后,想起那段屈辱而艰难的日子,以及那些大臣的逼迫,她心中便涌起难以抑制的痛恨。

  想起当初还有大臣贱兮兮的告诉她,太子耶律涅鲁古看上了她的美色,如果肯委身伺候太子的话,就给她和耶律浚留一条生路。

  这种话,气的萧观音好久都没吃下饭。

  但奈何当初山河破碎,她只顾着关心前线的事情了,不敢轻易在后方如何放肆。

  可如今,有萧峰这柄无坚不摧的利剑作为后盾,她和儿子耶律浚的底气前所未有的充足。

  “母后,那些当初逼您投降的坏人…”

  年幼的耶律浚似乎也隐约记得一些不愉快的场景,仰起小脸问道。

  萧观音轻轻抚摸着儿子的头,眼中闪过一丝冷厉的寒光,但语气却保持着平静:“浚儿放心,那些人…一个都跑不了,只是现在乾坤初定,百废待兴。

  萧峰父子刚刚班师回朝,需要处理的事务千头万绪,首要之事是稳定大局,封赏功臣,处置耶律重元等元凶,清算那些墙头草和佞臣,还不急于一时。”

  她很清楚,现在最重要的是巩固胜利果实,稳定朝局,重振大辽国力。

  萧峰立下如此不世之功,其封赏、其地位的安排,以及如何处置耶律重元父子,才是眼前最核心的问题。

  至于那些曾经摇摆甚至背叛的臣子,不过是秋后的蚂蚱,等大局稳定,权力牢牢掌握在手中之后,再慢慢收拾他们,易如反掌。

  这笔账,她记下了,迟早要连本带利的讨回来!

  上京城,在巨大的喜悦和潜藏的暗流中,等待着它的英雄和新的主宰:萧峰的归来。

  一场关乎权力分配和未来走向的新的风暴,即将在看似平静的朝堂之上酝酿。

  而萧峰,携平定叛乱之滔天功勋,掌控全国兵马之无上权柄,即将踏入这权力的中心漩涡。

  ......

  旌旗招展,凯歌高奏。

  萧峰和萧远山父子,携平定叛乱、收复河山之滔天功勋,率领着军容鼎盛的大军,浩浩荡荡返回上京城。

  消息早已传遍,整个上京仿佛都笼罩在一种复杂难言的气氛之中。

  底层百姓与军士的由衷欢呼与崇拜,交织着朝堂之上某些人难以言说的恐慌与不安。

  大军在城外驻扎,萧峰与萧远山仅带少量亲卫,卸下征尘,但仍身着象征武勇与功勋的明光铠甲,径直前往皇宫觐见。

  本来这么大的功劳,萧观音母子和满朝文武应该出城迎接的,但奈何现在朝堂未定,萧观音母子也担心有人狗急跳墙,也就放弃了这个念头。

  为此,她还特地让人通知萧峰父子,生怕他们误会。

  但这等小事,萧峰父子自然不必放在心上。

  他们直接入宫觐见去了。

  阳光照射在冰冷的甲胄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他们每一步踏在宫城的青石板上,都仿佛敲击在某些人的心坎上。

  皇宫大殿之内,气氛凝重而微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