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从照顾嫂嫂开始修行 第313章

作者:橘猫抱鱼睡

  可二婶得知消息后,哭成了泪人,反而求她帮忙,说生要见人死要见尸。

  肖夫人没办法下,竟然起了联系陈墨的念头。

  无论大兄是生是死,或许他会念着那点敦伦之乐,让人放了二叔或者归还二叔的尸体。

  ...

  慧夫人反而是府上最后一个知道易县之事的了。

  得知大伯和叔父投敌了,慧夫人整个人都傻了,一颗心都沉到了谷底。

  要知道,大伯李明凡不仅是李家最强的武者,还是李家的掌权者,现在他投敌了,王爷还会信任李家吗?

  如此一来,寿儿的世子之位,就更加没有希望了。

  这一刻,慧夫人感觉自己的魂都要丢了。

  哪怕在武关的那段时间,她都没有这么绝望过。

  与此同时,李家。

  李家全族上下也听闻了李明凡、李明忠投敌的事,所有族人都慌了。

  害怕淮王将此事牵连到他们。

  于是他们纷纷找到了慧夫人的父亲李业,询问他接下来怎么办。

  最后一阵商讨下,为了安全起见,决定将一些年轻子弟送出丰州,为李家保留火种,李业也是第一时间去见了慧夫人。

  毕竟投敌这种事,诛连灭九族那都是很常见的。

  李家岂能不先做好准备。

  在李家商讨的处理方法中,有一条,若是淮王真的因李明凡、李明忠一事要牵连整个李家的话,那么李家就干脆真的投靠陈墨了。

  反正慧夫人的女儿楚娟已经是陈墨的妾室了,念着这点关系,李家也未必不能在陈墨的地盘扎根、发展。

  ……

  远在高州的陈墨,还并不知道易县发生的事。

  经历了幺儿城一事后,金夏的东路军彻底被陈军吓破了胆,在陈军的步步推进下,居然直接退出了高州。

  永安元年,九月初。

  陈墨收复高州。

  一处山野上。

  陈墨捡起地上金夏军逃跑落在地上的马鞭,又望着这一地的马蹄印,目光眺望着远方,幽幽道:“这样下去可不行啊,就算能收复整个北方,也会让这群畜生逃走的。”

  “可是以我们的行军速度,根本就追不上他们的骑兵。”夏芷凝如何不知道这点,颇为苦恼的说道。

  “看来我们得放缓行军速度了。”陈墨斟酌了一会后,向着身后招了招手。

  后面跟着的孙孟当即把舆图拿了过来,并在陈墨的面前把舆图摊开。

  “从金夏大军的退军速度来看,他们是不想这么轻易的离开的,若不然我们连他们的影都看不到,显然他们还想要南下,却没有找到对付我们的办法,只能先退。”

  说着,陈墨在舆图上用手指画出一条路线,道:“所以我决定分军,由我亲自率领一支轻骑,从此处行军,日夜不停的赶路,抄到敌军的后方。

  而你们放缓行军速度,就是给我们争取抄后的时间,因为敌军见我们追的不是太紧,自然也不会退得太快。”

  “这样会不会有些冒险了?”夏芷凝有所担心道。

  虽然现在骁骑卫缴获了一匹战马,但来不及训练,就算卸掉具装,一人两马的情况下,最多也只能凑个五千左右的轻骑。

  就这点人马抄后,过于冒险了一些。

  “我们会带上陶罐炸弹,他们士气低迷,若是出其不意,未必不能取胜,这点风险可以一担。”陈墨道。

第473章 捷报传京师

  洛南。

  随着天下人的注意力都看向了北方入侵的金夏身上,两个多月来,芦盛清除了徐国忠在京外的残余势力,笼络了洛南的世家,并开仓放粮一个月,总算是稳固住了洛南的局势。

  现在的洛南,只有一道声音,那就是芦盛的声音。

  稳固了内部的局势后,芦盛动了向外发展的心思。

  芦盛的野心勃勃,要不然也做不出这等弑父废帝之举,区区洛南,偏居一隅,如何能满足芦盛。

  自从三千年前,这中州大地归为一统后,接下来的三千年时间里,虽然改朝换代无比之多,也不大乏如今这样的乱世,但最终都还是归为一统了。

  因此在后世之人的眼中,但凡有点野心的人,心中都有一个大一统的目标。

  而芦盛打算先取西凉,扩大自己的势力地盘。

  而如今也是好时机。

  西凉的羌族虽然与陈墨结盟了,但现在陈墨正在跟金夏对抗,根本帮不了羌族。

  其次,西凉羌族也参与了之前的勤王大军,被徐国忠的“伪朝廷”定义为了反贼。

  所以芦盛对羌族出手也有借口。

  最后,那就是这次朝廷命天下诸侯出兵抵御金夏。

  羌族虽然响应了,但完全就是作秀,只出兵数百,而且这数百人都没有到青州去。

  总之芦盛出兵西凉,可谓是名正言顺。

  皇宫的金銮殿上。

  文武百官分离左右,商议着出兵西凉的事。

  虽然如今的朝廷是芦盛一个人说了算,但表面工作还是要做一下的。

  被强行推上帝位的永安帝在龙椅上正襟危坐,是看起来是能彰显帝王之威的朝会,永安帝是一刻都不想上,毕竟什么事都不是他所能决定了,这种提线木偶的滋味可不好受。

  以前当闲散王爷的时候,那可自由、威风多了。

  所以他的心思也完全没放在朝堂上,目光一直注视下太极殿外的御道,期盼着这朝会快些结束。

  被芦盛提拔为兵部侍郎的慧成先出班列,朗声道:“陛下,微臣慧成启奏。自陛下登基以来,西凉洛南不及三百里,可羌族却至今没有派人来朝拜,觐见过陛下,眼里无君无父,此乃大不敬。

  其次,陛下曾下旨号令天下出兵抵抗外敌,可羌族却阳奉阴违,目无朝廷、目无陛下。

  最后,上次淮王起兵谋反,羌族也参与了。这种种罪行,羌族其罪当诛九族,因依臣之见,该出兵讨伐羌族,扬陛下、朝廷之威,望陛下恩准。”

  此言一出,其余五部也是纷纷上奏,请求出兵讨伐西凉。

  “微臣附议。”

  一时间,文武百官纷纷出班奏事,附议之声不绝于耳。

  永安帝习惯性的看向芦盛,轻声询问道:“此事相国怎么看。”

  听到永安帝的话,下方坐着的芦盛站起身来,上前一步,恭声道:“如今时局动乱,天下诸侯皆是狼子野心,不尊朝廷,为防止社稷动荡,陛下可出兵讨伐西凉,借此以扬陛下之威、朝廷之威,以震天下。”

  “那出兵讨伐西凉,扬朝廷威名一事,朕...就全权交给相国了。”永安帝道。

  “臣领旨。”芦盛道。

  “陛下英明。”

  慧成以及文武百官纷纷躬身,就在永安帝要喊诸卿平身的时候,忽而外间传来一道铜钟声,那是大宋皇朝的凯旋钟,每当有捷报送往京师,便要敲响此钟。

  这是太祖时期就定下来的规矩。

  与此同时,洛南城中,一匹黑色战马正朝着皇宫疾驰而去,街道上的行人连忙躲避,马上的神勇卫士卒面颊红扑扑,鬓角额头满是汗水,但仍是以声嘶力竭的沙哑声音,大声吼叫道:“捷报,官山平原得胜,平庭县侯首战告捷!”

  这一下子就吸引了街道两旁百姓的注意,纷纷伸长脖子看向马上的那名甲士。

  “官山平原得胜?这官山平原是什么地方?”

  一个酒馆里,一名食客询问旁边的人。

  旁边的人摇了摇头,忙问起了就在记账的掌柜。

  酒馆里的消息颇为的流通,作为掌柜此刻放下账本,笑道:“官山平原,那是青州与高州的接壤之地,当初不是有人议论,平庭县侯若对上那群蛮子,第一仗会在这官山平原打起来吗,现在看来,咱们这位侯爷,这是打胜仗了。”

  “平庭县侯?可是那个大败淮王,夺了淮州,抢了淮王妃的那个的年轻侯爷?”

  “就是他。”

  “我的个乖乖,怪不得,听说那卫将军梁玄都死在这位年轻侯爷的手上,那可是上三品武者,区区金夏蛮夷,如何是这位侯爷的对手。”

  洛南与金夏相隔万里,洛南的百姓不知金夏如今到底是个怎样的情况,所以对金夏的看法,还停留在四百年前。

  “掌柜的,今日在座的酒水,由我们赵公子买单。”

  “谢赵公子。”

  此刻,洛南城中也几乎议论纷纷,欢腾无比。

  这打败的可是外族,是值得高兴的一件事,扬的可是大宋的威名,他们做百姓的,也感到脸上有光。

  而金銮殿外的御道上,神勇卫士卒在一名太监的带领下,徐徐的走进了金銮殿。

  “何处的捷报?”

  随着神勇卫士卒一进来,就有大臣连忙问道。

  神勇卫士卒没有回答,而是在太监的引导下,也是对着芦盛点头示意了一下,方才拜见了上首的天子:“陛下,侯爷领兵在官山平原大破金夏,首战告捷,斩获投降于金夏的叛徒,侯爷特命属下将此叛将胡曙的头颅献给陛下,并祝陛下洪福齐天,万岁万岁,万万岁。”

  神勇卫士卒将装有孙曙的头颅的匣子双手举过头顶。

  一旁的太监接过后,朝着前方走去,但并不是直接就拿给永安帝看,而是先给了芦盛看。

  随着匣子打开,顿时一股恶臭扑面而来。

  虽然进行了防腐处理,但如此炎热的天气,头颅已经开始腐烂,好在面目还有。

  芦盛捂住鼻子看了一眼后,太监才把匣子盖上,呈了上去。

  永安帝连忙摆手,说相国既然看过了,那朕就不用再看了。

第474章 捷报频传

  虽然朝堂上的官员,并没见过这叫胡曙的,但名字还是听说过的,毕竟是抵御边疆的一名五品武将,当初听说他投敌的事后,徐国忠还以天子的名义,诛了胡曙九族。

  虽说还有确认身份这一环,但文武百官并没有怀疑这匣子里的人头不是孙曙。

  毕竟这种事,陈墨没必要欺骗他们。

  即便他们和陈墨并不算一道的,但身为同族,陈墨出兵抵挡金夏,首战便告捷,还是值得高兴的。

  永安帝也是不禁的说道:“太尉不愧为国之栋梁,首战便告捷,看来将这群金夏蛮夷赶出我大宋疆土,指日可待。朕要好好的封赏太尉...”

  这话,永安帝是真心实意说出来的。

  陈墨这是扬大宋国威,他虽为傀儡天子,但也是大宋君主,将来史书上记载的时候,他也能借光。

  不过说到要好好封赏陈墨的时候,下意识的看了芦盛一眼。

  他没权没钱,即便是给个头衔,也是要芦盛点头的。

  “陛下英明,太尉为国出征,首战告捷,挫败金夏蛮夷,扬我大宋国威,自该要好好封赏。不过他已官拜太尉,封爵县侯,在这之上便是公了,太尉他虽首战告捷,但斩杀的只是投降于金夏的叛乱,还不足以封为国公。”芦盛如实说道。

  大宋皇朝的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

  而陈墨爵位已到侯爵的最高点,官位的话,之上只有丞相了。

  封公的话,这点功劳,确实还不够。

  按照当初太祖皇帝所定的要求,起码陈墨要把金夏赶出大宋才行。

  至于封王,尤其是异姓王,非开疆扩土不可封王。

  大宋建国之来,只有太祖时期有过异姓王,之后四百年来,没有出过一位异姓王。

  哪怕今时不同往日,这爵位也不能随便给。

  见众人围着给陈墨封赏一事讨论,下方低着头的神勇卫士卒开口道:“陛下,各位大人,此次来京,侯爷除了命属下将胡曙的人头献给陛下,还命属下为长恩将军请功。

  此人头,乃侯爷帐下神勇卫长恩所斩。”

  “什么,长恩?”

  话音落下,兵部侍郎慧成忍不住惊诧一声,意识到这里是金銮殿,他的这种行为有些失礼后,又沉默了下来。

  芦盛也是颇为的惊讶,因为他意识到对方口中的长恩,就是自己的师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