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开局刺杀宋徽宗强抢李师师 第2673章

作者:戈壁里的熊猫

  从八年到十五年不等,并且允许招募少数民族。

  如果遇到紧急情况,导致边军数量不足,就火速调派内镇兵去补充。

  而且,边疆地区的老百姓,必须全部编为保甲,平时也要搞民兵训练。

  来不及从内镇调兵的时候,直接抽调本地保甲民兵入伍。

  至于两京的十万中央军,兵源从全国各省补充,基础服役期依旧是五年!

  这是害怕重蹈北宋覆辙,禁军全是京城本地人。

  结果是大搞裙带关系,军官多为不学无术的勋贵子弟,

  士兵瞎混到五六十岁还不退役,而且互相遮掩层层克扣军饷。

  大明的中央军,如果军官升到一定级别,就会调到地方部队去历练。

  而边军的中层军官,表现优异者会调入中央军,干几年镀金之后再调回原部队。

  还是那句话,军费由此大涨!

  如果百年之后财政不足,未来的君臣肯定会废除现有制度。

  但只要不废除,大明军队就能保持活力。

  并且退伍之后的老兵,全是潜在的优质兵源。

  一个战争动员令,只要后勤跟得上,分分钟暴兵几十万,不用操练就能直接上战场。

  “哐哐哐!”

  一千五百羽林军踩着整齐步伐而来,

  大部分属于重甲步兵,少部分属于重甲骑兵。

  古三上前行礼:“羽林军参见,请陛下检阅。”

  赵渊斜指宝剑,羽林军列队走过,在校场一处整齐站立。

  十万禁军,当然不可能全都拉来。

  今天只动用了三万人。

  仅羽林军亮相,就已经震慑到那些小国。

  尤其是南洋、南亚、东南亚小国,他们很多地方天气炎热,

  甲胄相对也就比较简陋,浑身被甲衣包住会热死人的。

  眼前这些羽林军的铠甲,就让他们惊惧不已。

  步兵全身都罩在重甲当中,只露出眼睛和嘴巴。

  还携带着长枪、骨朵和弓箭,远近武器都有,而且还有破甲钝器。

  骑兵则是人马皆批重甲,仅亮相二百骑就威慑力十足。

  这么一点重骑兵,再带上些普通部队,就已经足够扫灭小邦了。

  塞尔柱宰相穆勒克,此时还能保持镇定。

  因为塞尔柱也有重骑兵,那是直属于苏丹的近卫军,配备有长矛、刀剑、铁锤和十字弓。

  很快,火器来了!

  神策、神武、神骁、神机、龙骧、虎翼、鹰扬、豹韬,这八支禁军皆为复合军种部队.

第三千六百七十四章 大型军演

  并不是神机军全是火器兵,也不是豹韬军全是弓箭手。

  车兵、炮手、火铳兵、长枪兵、弓弩手、掷弹兵、骁骑兵、轻骑兵……每支部队都有这些兵种配备。

  他们可以各军单独作战,也可以各军配合作战。

  遇到特殊情况,还能抽调兵种组合在一起。

  比如去了漠北,骁骑兵和轻骑兵就能抽出来,各军骑兵组成纯骑兵队伍奔袭。

  相比跟金国决战时,兵种又有所改变。

  刀盾手直接取消了,火铳、火炮和骑兵有所增加。

  也就是防御力稍减,增强远程火力和高机动性兵种。

  穆勒克身为宰相,他是懂打仗的,而且属于塞尔柱宿将。

  历史上跟耶律大石决战,他就被任命为统兵副帅.

  刚开始,穆勒克没怎么看明白。

  直至各军开始演练!

  却见各军陆续退开,神武、神策两军开始行军。

  另外六军的骑兵被单独抽出,模仿草原骑兵突袭而来。

  军号声此起彼伏,神武、神策两军迅速结成车阵。

  没有箭簇的箭矢,被骑兵远远射来,防守方只是用长枪抵御,然后骑兵攻不进车阵就撤退了。

  穆勒克一头雾水,没怎么看明白。

  却见攻方骑兵都远远离开,防守方才敢展现自己的真正实力。

  有后勤人员竖起大量草人做靶子,最远的草人竟然在两里外。

  “轰轰轰!”

  大口径野战炮先开火,接着是火枪射击,接着是火炮近程霰弹,继而又是弓弩齐射。

  弓弩射出第三箭时,之前发射的火枪又射出第二弹,然后掷弹兵扔出轰天雷炸个不停。

  前方树立的草人,要么直接倒下,要么遍布弹孔和箭矢。

  诸国使者,一片死寂。

  大明官员,则是阵阵欢呼。

  穆勒克张大了嘴巴,他联想自己是攻方统率,带着骑兵跑来冲击车阵。

  此刻估计已经溃了。

  “杀!”

  车阵当中的骁骑和轻骑,突然从各处通道冲出,他们要去追杀溃逃之敌。

  很快,还立着的草人,全部被骑兵给砍倒。

  穆勒克开始怀疑人生:这种军阵该怎么打?

  对于大明军队展现出的战斗力,穆勒克等海外使臣只是震惊而已。

  西夏、高丽、日本、安南等国使者,却是集体感到一种绝望。

  平清盛此时挎着倭刀,穿着一副大明制式铠甲。

  他那1.58米的身高,放在日本已算高大魁梧,可在诸国使者队伍里却显矮小。

  平清盛能长得这么高,多亏了17岁就来大明,饮食结构改变猛蹿三厘米。

  日本人虽然很矮,但并非一直如江户时代那么矮。

  根据考古发掘的腿骨推测,中日两国同时代的身高差(以男性平均身高为例),其实也就几厘米的差别而已。

  相距最近的,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那是日本古代身高的巅峰,而中国因长期战乱持续下降,中国男性的平均身高只比日本高3厘米。

  差距最大的,却是在明代中后期。

  日本人的身高持续下降,中国则恢复到隋唐水平,两国男性平均身高相差11厘米。

  而到了清朝,中国人在变矮,日本人也在继续变矮……

  如果按照考古数据,此时两国男性平均身高差,仅仅只有7厘米多一点。

  但是!

  中国的有钱人,往往高于本国平均身高,一米七、一米八的比比皆是。

  而日本贵族,则因为禁止食肉(鱼肉除外),外加恪守素食以彰显身份,有很多贵族低于本国平均身高。

  差距一下子就拉开了,遇到日本贵族便如看猴子一样。

  平清盛的前面是西夏使者,身高175厘米。

  他的后面是高丽使者,身高166厘米。

  这货夹在中间已经够自卑了,此时被大明军威给吓到,更是陷入严重的自我怀疑。

  甚至开始怀疑整个大和民族的优劣。

  金允珪感慨道:“大明军队果然天下无敌啊。”

  他说的是高丽话,别人也听不懂,只身边副使摇头叹息。

  金允珪愈发坚定了信念,认为只有高丽并入大明,他们这些寒门小族才有出路。

  与其给高丽的世家大族当狗,还不如直接给大明皇帝当狗!

  河内经国问道:“看明白了大明的战法吗?”

  平清盛说:“看明白了。大明车阵坚不可破,我日本武士再勇猛,也不可能冲破其车阵。”

  “甚至都冲不到近处,隔很远就溃败了,那些火器太过恐怖。”.

第三千六百七十五章 小国的生存之道

  尤其是最后能够炸响的圆球,如果投入敌阵,没有什么军队能够保持阵型。”.

  河内经国说:“孟子曰,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

  “大明强,日本弱,两国邦交之时,我们应该懂得事大。”

  “要对大明有敬畏之心,不可轻易挑衅。”

  “先事大,再学大,才能最终变成大。”

  平清盛苦笑:“国内贵族,只知道享乐。”

  “他们或许晓得事大,却不会真正去学大。”

  几支禁军渐渐撤到外围,开始进行常规比试。

  先竖起靶子,火铳兵排队射击,三段击同样威力十足。

  接着又有其他兵种,抛弃战车结阵厮杀,用卸下锋锐的武器蘸石灰判断胜负。

  这些是在模拟大雨天气,又或者雨后泥泞地带,不能依托战车,或者不用火器作战。

  “军校学生,诸国使者,也可以上场展露武艺。”赵渊下令道。

  命令传出,军校学生皆跃跃欲试。

  忽地,一个少年骑马奔至空地,手持长枪呼喊:“谁来与我一战?”

  赵渊见状,不由好笑。

  那个少年,正是十七岁的豫王赵康。

  平清盛却不认得什么豫王,他现在正处于自我怀疑阶段,迫切想要通过战斗来找回信心。

  “我来战你!”平清盛冲出去。

  虽然赵康人高马大,但毕竟只是军校学生。

  而平清盛自负勇武,他不敢跟大明将士单挑,却也不怕一个学生少年。

  一個兵部吏员迎上来,对平清盛说道:“请使者去挑选战马和兵器。”

  有杂交培育的优良战马,肩高普遍超过一米四。

  但平清盛尝试了一下,这玩意儿太高他骑不惯,最终挑了一匹肩高一米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