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戈壁里的熊猫
第三千五百三十一章 南越国
“陛下请看。”杜英武屈身指向两个太监抬着的漳绒。
李阳焕观赏抚摸一阵,赞道:“此真乃天物也,阿舅办事果然可靠。”
杜英武说:“明国不准漳绒出海,臣花费了大价钱,才让明国海商冒险带出。”
“当赏!”
李阳焕继续抚摸漳绒,对身边的太监说道:“用这两匹漳绒,给朕缝制一袭龙袍。”
杜英武又指着半人高的时钟说:“陛下,此乃摆钟。”
“传说是仙人授予明国的太上皇,明国太上皇再将技艺传授给工匠。”.
李阳焕问道:“怎么确认时辰?”
杜英武亲自上手一番操作,又详细介绍时针和刻度。
如今,开封和洛阳四面钟,已经有了分针。
但由于设计精巧,民间售卖的时钟,八成以上都只有时针。
眼前这台,就只有时针。
李阳焕愣是坐在那里,一直盯着半个多钟头,才点头赞叹:“时针果然在走动,此物巧夺天工也。”
就在甥舅俩玩耍之际,太监跑来报告:“陛下,太师求见。”
李阳焕皱起眉头:“他怎又来了?让他等着!”
对于这位首席辅政大臣,李阳焕还是比较尊敬的。
但他最近两年开始不耐烦,总觉得对方在倚老卖老,自己做什么事都要被劝阻。
就说自己养瑞兽、寻仙药吧,这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
张太师居然拿宋国的昏君赵佶来举例,说干这些事情的属于亡国之君。
明摆着是在诅咒自己!
李阳焕召来几个宠臣,让宫女们表演歌舞,带着舅舅一起宴饮作乐。
直至傍晚,太监又来报告:“陛下,太师等候已久。”
李阳焕惊讶道:“他还没走?”
“一直等着。”太监回答。
李阳焕被搞得没办法了,说道:“让他过来吧。”
首席辅政大臣叫黎伯玉,为了跟黎朝划清界限,五年前改名叫张伯玉。
张伯玉颤巍巍跪下:“老臣叩见陛下!”
李阳焕虽然已经走上昏君之路,但他非常聪明且有手段,微笑着说:“太师不必多礼。快快给太师赐座!”
“谢陛下。”张伯玉被太监搀扶着坐下。
李阳焕问道:“不知太师有什么要事?”
张伯玉说道:“明国早已取代宋国,为中原之正统。”
“近些时候又传来消息,北方的金国已灭,大明尽得旧辽疆土。”
“陛下,我大越是时候向明国称臣了。”
李阳焕却说:“我大越独霸天南,如今内外承平,难道还怕明国不成?”
“占城和真腊两国,都已经做了明国藩属,”
张伯玉说道,
“去年两国联手来攻,我大越天兵虽然威武,却也费了一番工夫才把两国打败。”
“若是哪天明国也出手,带上占城、真腊三面夹击,到时候却该如何抵御?”
李阳焕当然不傻,立即感觉事情有些棘手,下意识点头道:“太师所言有理。”
张伯玉继续说:“向大明称臣之后,再趁机扫灭北方蛮酋豪帅!”
在越南的北部山区,此时有很多半独立部落。
越南李朝通过联姻,把公主嫁给部落酋长们。
在安抚收编部落的同时,还让那些部落做侵宋先锋,隔三差五不断袭扰中国边境。
但发展到现在,越南君臣想除掉那些部落!
这是因为,越南的制度和思想正在急剧改变。
近数十年来,越南一直在疯狂扩张,时不时就要入侵周边邻国。
不管是入侵占城、真腊,还是出兵十万打北宋,都是其国内政治生态所推动的。
越南李朝的创建者是一個商贾子弟,靠行贿做了黎朝的殿前指挥使,并且还娶了公主。
趁着黎朝内乱,太子年幼,黄袍加身!
越南李朝得位不正,叛乱此起彼伏。
在改制收权的同时,又必须笼络文武官员,并且通过对外战争转移内部矛盾。
在全国实行强制兵役制,军队达到三丁养一兵的规模!
还大搞封建庄园制,给文官武将疯狂封爵赐地。
越南朝廷为了支付沉重的军费,文武官员为了获得更多农奴,于是选择积极对外侵略。
而且经常打下了地盘却不要,只抢劫财货和人口回国。
越南出兵十万攻宋,虽然刚开始劫掠无数,但很快遭到北宋的报复。
越南的军功集团就此影响力锐减。
文官们趁机上位,开始采用科举制度,这几年甚至靠裁军来改善财政.
第三千五百三十二章 宗主国
文官政治已经比较成熟,对外侵略扩张难以持续,接下来就该解决国内的割据势力了。
越南北部那些几代娶公主的酋长,不但经常向北袭扰中国,还经常向南劫掠越南百姓,他们是文官政府铲除的首要目标!
张伯玉说道:“只有臣服于大明,我们才能摆脱三面受敌之危。”
“而且,铲除北边山里的蛮夷部落,也是在向大明皇帝示好。”
“只要我们稳住了大明,今后再去攻打占城,大明朝廷就可以两不相帮。”
“此言有理!”
李阳焕被说服了:“立即挑选使臣和贡品,前往大明朝贡请求册封。”
“陛下英明!”.
张伯玉总算松了口气,他生怕这位年轻君主会意气用事。
由文官们掌控的越南,虽然侵略性不再那么强,但绝对不可能就此消停下来。
因为封建庄园制没有改变,封建领主们渴求战争。
他们不敢再招惹北方大国,今后只能拿占城和真腊开刀,持续性的出兵劫掠财货和人口。
杨再兴带着六千新军,路过邕州(南宁)的时候,正好遇到从贵州过来的夏大均。
再加上邕州知州陈可大、通判吴逵,四人开了一个碰头会。
夏大均首先说道:“我奉命招抚西南诸蛮,刚从自杞国和特磨道过来。”
“自杞伪主不愿去国除号,只愿接受大明册封成为属国。”
“特磨道的那些酋长,都表示忠于大明,但恐有三心二意者。”
特磨道是宋代设立的羁縻道,名义上跟邕州属于平级关系,但一直是由邕州知州在代管。
陈可大身为知州,介绍情况说:“特磨道诸蛮,一直都是表面臣服。”
“只有出兵打两场,把他们打痛了,才会真正忠于大明。”
杨再兴问道:“邕州现有多少土丁、峒丁?”
通判吴逵回答:“共有土丁、峒丁八万余,多数是诚心归附。”
“若有战事,可以招来打仗。”
“这么多?”杨再兴惊讶道。
陈可大微笑解释:“多亏了玉米和红薯。”
“劝农官带着玉米红薯种子,传授各族百姓耕种之法。”
“许多山地粮食产量猛增,各族首领和百姓皆沐皇恩,对于邕州官府的命令也更愿服从。”
邕州境内,少数民族遍布。
侬智高叛乱之后,北宋朝廷在此修改征兵制度。
王安石变法时期,更是勒令邕州编立保甲,各族百姓通通都要搞保甲制。
编立保甲,抽丁为兵,意味着进一步控制少数民族部落。
那些部落酋长肯定有瞒报,但又不敢公然对抗朝廷,纷纷选择报一些、藏一些。
一直到北宋末年,邕州的土丁、峒丁数量,始终保持在五万人以内,官府随时可以抽调他们当兵。
但大明建国不到十年,邕州在籍的异族丁员就近乎翻倍。
这主要得益于玉米红薯的推广,让少数民族部落切实获得好处。
他们境内遍地山区,太适合种植玉米红薯了,而大明还派了劝农官去指导。
吴逵说道:“八万多丁,肯定不能全征,否则各部必然叛乱。”
“征募一万丁当兵,再征募一万丁做民夫,这就已经是邕州的极限。”
“邕州另有驻防军三千,还能临时募来汉兵数千、民夫两三万。”
杨再兴点头道:“已经足够了。”
“临时招募的汉兵和土兵,也不奢望他们出城作战,能守住打下的城寨即可。”
“我奉命编练新军,需要一年时间。”
“一年之内,我能保证邕州不出大乱子。”陈可大斩钉截铁道。
杨再兴说道:“如此最好。”
陈可大是一个能臣干吏,但他出自仙游陈氏。
他的家族,上次被抓了两个贪官,其中一个还是他的亲兄弟。
陈可大是被罢官之后,再由皇帝特赦启用,贬到邕州这破地方来的。
他心里对朝廷多少有点怨怼,但更想立功升迁洗刷污点,而开疆拓土便是最好的方式!
邕州太特殊了。
西北边挨着刚刚自立的自杞国,西边又是不听话的特磨道,西南部与越南李朝有漫长的边境线。
陈可大问道:“朝廷对安南边境是怎样看法?”
杨再兴说:“安南暂时不必理会。”
“下的意思是,先灭自杞国,收服特磨道,接着川南、湘西与广西四路合击大理。”
“灭了大理,再去处置安南。”
闻得此言,陈可大、吴逵两人瞬间精神振奋.
第三千五百三十三章 上贡
他们都属于被贪腐案牵连的官员,惨遭贬谪至此。
上一篇:海贼:我一水桶让赤犬破防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