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开局刺杀宋徽宗强抢李师师 第2602章

作者:戈壁里的熊猫

  “各种违规建筑都拆了,朝廷可以拨款适度赔偿。”

  “切记,别搞出乱子来。”赵渊提醒道。

  由于北宋官府缺乏管理,街道两侧的民居和店铺,不断侵占公共区域违章搭建。

  就拿从皇城延伸出来的定鼎门街举例,现在改名叫赵雀大街。

  唐朝的时候,这条主街的宽度在120米以上。

  宋代被百姓逐渐侵占空间,最窄处只剩下90米。

  而且时宽时窄、犬牙交错、歪歪扭扭,街道两边全是违章建筑,甚至还有穷人搭建树屋。

  哪里有半点御街的样子?

  这可是皇城延伸出来的主干道!

  得知赵渊要迁都,白崇彦赶紧整顿此街,好歹把街道变得宽窄一致了。

  但依旧无法恢复唐朝时的宽度,最终恒定为110米的样子。

  除了这条主干道,白崇彦没有再整顿其他街道,因为他当时还有更重要的工作——疏浚洛水和伊水。

  这两条河从洛阳穿城而过,而且接通黄河。

  由于淤塞严重,曾在元丰年间发大水,淹死城内上千居民。

  除了水灾,还影响航运。

  北宋元丰年间大力疏浚过一次,还修筑河堤用于防洪。

  但这些年又淤堵严重,必须好好疏浚才能迁都。

  除了摊丁入亩,白崇彦的主要精力都放在疏浚河道上。

  现在的洛阳依旧显得混乱不堪,尤其是那些树屋太碍眼。

  别说亲眼去看,赵渊一想起来就觉得离谱,堂堂大明首都还特么有树屋?

  ……

  赵渊站在皇城墙上,用望远镜四处观察。

  整座洛阳城,已经变成一片大工地。

  宫城之内,划出一块区域正在建东宫。

  东华门外的几個坊厢,正在拆迁修建太学。

  迁走的市民和商户,安置在附近毁寺留下的空地,那些空地也在拆迁建设当中。

  还有各处大街小巷,到处都在拆违章建筑。

  一些胡乱搭建的窝棚和树屋,也在陆陆续续拆除。

  相关的穷困百姓,被安置去西南城区的西南端,那里迁走许多坟墓一直空着。

  官府补偿一些钱财,足够穷人建成夯土茅草屋。

  现在洛阳变成首都,肯定发展速度很快,穷苦百姓努力点也能攒钱。

  或许几年之后,他们积攒的钱财,就能把茅草屋改为瓦房了。

  尤其是这段时间,全城都在大搞建设,穷人根本不愁找活干。

  许多被拆了违建房屋的穷苦市民,直接搬到以前的坟地搭窝棚。

  他们不急着给自己修茅草屋,而是受雇于其他工地做小工,赶紧趁着这股建设风潮赚点血汗钱。

  这些日子,赵渊还去视察了郊外。

  开封郊区跟城市发展配套成熟,有专门种粮食的,有专门种蔬果的,有专门搞养殖的……

  洛阳这边还得规划,否则自由发展太慢太乱了。

  赵渊四处派出劝农官,走访了金谷乡、平乐乡、贤相乡等八个乡、数十村落。

  根据当地的土壤、水系、交通等等情况,大略划分未来的发展方向。

  接着又召集里长、行商谈话,让他们今后磋商协作,尽快把基本生活物资供给体系搭建起来.

第三千五百二十七章 美意

  “这段时间累得够呛吧?”赵渊走到老爹身后。

  赵渊说:“还好。我只亲自走访了几个村,剩下的都是劝农官在跑。”

  赵渊说道:“等今年忙完,洛阳也该有个样子了。”.

  “白崇彦其实干得不错,把两条河都疏浚得极好,帮朝廷解决了首都水患和漕运问题。”

  “唉,洛阳毕竟是宋朝的西京,居然发展成这幅鬼样子。”赵渊忍不住叹息。

  赵渊笑道:“如果不看西南城区,洛阳还是很富庶繁华的。”

  赵渊没好气道:“怎么可能看不到?”

  “出了皇城正门就是西南城区!”

  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皇城正门之外,只有靠河的几座坊还算富裕。

  剩下的全他妈是贫民窟!

  这让大明朝廷的面子往哪儿搁?

  洛阳是北宋那些宗亲外戚、退休大臣、勋贵世家们的后花园,

  中央朝廷懒得管,地方官府管不了,整个城市逐渐变得极为畸形。

  富裕的城区,堪比开封。

  贫穷的城区,还不如偏远小县城。

  尤其是元祐党锢之后,洛阳贵族们集体失势,连带着整座城市消费降级,底层穷人的日子就更加艰难。

  不狠狠惩治那些洛阳大族,重新分配土地、房产等资源,这座城市别想正常发展。

  赵渊遥望南边那些街道民房:“五年之内,西南城区必能繁华,至少要全部变成大瓦房!”

  不仅是洛阳变成大工地,全国各地都进入建设期。

  最大的工程,当然是治理黄河!

  由于黄河水利工程耗费钱粮太多,朝廷实在没有财力同时进行其他大型项目。

  于是就鼓励地方自兴水利,官府与民间合力建造,但地方豪强不可借机侵占水利设施。

  另外,驿站与递铺系统,在今年正式合而为一,方便朝廷进行统一管理。

  有的地方精简人员,有的地方增设驿站。

  并再次重申各级官吏,不可在驿站白吃白喝,

  仅携带特殊证件者有此待遇——比如士子赶考、传递重要文书等等。

  “陛下,《宋史》第四次编修已完成。”

  胡安国带着史官前来献书。

  赵渊问道:“这次有哪些增删更改?”

  胡安国说道:“主要是借助辽金史料,比对更正了一些人名、地名和时间。”

  “如今只剩昏君赵佶的庙号、谥号未定。”

  “还有前宋末帝赵桓,不但没有亡故,还在新朝做官,史官不知该如何称呼。”

  之所以一直未定赵佶的庙号和谥号,是因为这家伙活不见人、死不见尸。

  现在《宋史》即将定稿,必须给一个才行。

  赵渊开始浏览礼部呈上的庙号、谥号,然后随手画了一个圈,再提笔添上几个字:“就给赵佶定这个吧。”

  胡安国双手接过一看,顿时忍俊不禁,作揖道:“陛下圣明!”

  历史上的赵佶,庙号加谥号的完全体是:宋徽宗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

  赵渊给赵佶整得简略了许多——宋僖宗玉清教主微妙道君献皇帝。

  喜欢快乐玩耍是“僖”,生前有过错也是“僖”,非常符合赵佶的固有人设。

  而“玉清教主微妙道君皇帝”,这帝号是赵佶修道时自封的。

  赵渊决定尊重这位君王的本意,顺便再给他加一個“献”字。

  “献”本身是极好的美谥,代表着德行兼备、英明睿智。

  只不过嘛,汉献帝之后就没有帝王使用了,赵渊觉得赵佶配得上这个美谥。

  胡安国懒得提醒谥法用得不对,

  一来没有必要违背当朝皇帝意愿,

  二来皇帝谥法从唐朝就开始乱来了。

  就拿李渊、李世民、李治这爷孙三代来说。

  李世民本来谥号“文皇帝”,李治觉得不能凸显爸爸的牛逼,

  改了又发现爸爸跟爷爷撞号,索性就把爷爷的谥号一起改掉。

  于是祖孙三代整整齐齐,分别是:神尧大帝、文武大帝、天皇大帝。

  唐玄宗比较尊重传统,觉得这玩意儿太过儿戏,才又加上几个别的形容词。

  到了宋代,不再乱整皇帝谥号,却在庙号上变着花样玩,并为后世的元明清提供了范本。

  有唐宋两代的瞎折腾,赵渊完全可以随便搞!

  胡安国问道:“请官家示下,赵桓应该如何称呼?”

  赵渊想了想说:“就叫宋末帝吧。”

  “他还活着呢,不用给庙号和谥号。”.

第三千五百二十八章 修撰史书

  “遵旨!”

  胡安国又问:“金国存续时间太短,其史书是否单独编修?”

  “辽金两朝国史编修之后,是该称《辽史》、《金史》,还是该称《辽书》、《金书》呢?”

  这还真是个问题!.

  按照汉唐以来的惯例,通史著作称“史”,断代史著作称“书”。

  说得通俗一些,通写几个朝代的称“某某史”,单写一个朝代的称“某某书”。

  记录赵宋历史的《宋史》,应该称《宋书》才对。

  但南北朝已经有一本《宋书》,现在怎么取名都不合适,只能打破修史传统改为《宋史》。

  赵宋已经打破传统了,辽国、金国的史书,是否也该跟着一起改呢?

  赵渊仔细思考一阵,说道:“以前怎样修史且不管。”

  “从今往后,正统王朝称史,偏安朝廷称书。”

  “金国存续太短了,且首都远在边辟,把它当成偏安政权即可。”

  “我大明编修的各国史书,就定名为《宋史》、《辽史》、《金书》、《西夏书》、《高丽书》、《大理书》、《安南书》、《高昌书》……”

  胡安国端正作揖,表情十分严肃,因为这是在定正统。

  即在大明朝廷眼中,只承认宋辽为正统,其余皆为偏安政权。

  起居郎陈鳌,持笔之手猛然一抖,他的关注点明显不同。

  皇帝这是已经决定扫灭诸国啊!

  陈鳌有点兴奋,年轻人嘛,谁不幻想汉唐盛世?

  胡安国却当啥都没听到,作揖之后默默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