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开局刺杀宋徽宗强抢李师师 第2565章

作者:戈壁里的熊猫

  完颜宗翰早已按计划撤走,并且在离开之前,大肆搜刮百姓搞破坏。

  小民已经没啥油水可榨,金兵自然是盯着富户。

  不给够粮食就灭门,就算给够了也会顺手杀几个。

  金兵每从一座城池撤离,就会放火烧毁城内外民房。

  大同、朔州、武州、蔚州、弘州……各府州县被搞得遍地流民,上百万人无家可归。

  抗金义军趁机吸纳青壮,纷纷走出山区搞事情。

  而且鱼龙混杂,有的真属于抗金义士,有的却早已沦为匪寇。

  张广道领兵占据晋北之时,这里已经一片混乱。

  他先是吸纳流民做随军民夫,把原有的民夫遣散回乡。

  接着又忙于收编义军,并剿灭那些打着抗金旗号劫掠的匪徒——成气候的才打,小型团伙根本没法管。

  继而,又把收编的义军,按照原有籍贯调回家乡。

  每股回乡的义军,派一两百明军去领导。

  他们负责驻守各处城池,帮助赶来的文官治理地方,同时还有剿灭境内匪寇的责任。

  整整一个月,张广道都窝在晋北,忙着收拾那些烂摊子,根本就没时间去追击金人。

  “都督,唐古各部派人求援,西夏军已经杀到云内州了!”

  都督是张广道的新官职,属于战时差遣,李宝现在也是都督。

  至于云内州,即后世的土默特左右旗,以及阴山北部的一小片。

  西夏军队趁火打劫,高喊着助明伐金,试图把土默特左右旗草原给吞并——甚至还想着染指呼和浩特!

  “陈子翼、姚平仲、吴玠、郭药师部,随我开拔去草原!”

  晋北各地,已经安排得差不多。

  新任命的文官已经赶来赴任,帮助流离失所的百姓重建家园。

  各县还有一两百明军、数百义军,用以维持治安和剿灭匪寇。

  只须留一两支部队,驻守在战略要地,张广道就不用再担心,可以率兵杀到草原去。

  张广道率主力进驻宣宁(凉城县岱海东北岸),这里有辽国发展的城池和耕地,可防备完颜宗翰突然杀回来.

第三千四百四十六章 云内州

  继而,又遣陈子翼为先锋,姚平仲率军跟进。

  韩世忠早已沿黄河而上,直取云内州的治所柔服(托克托县古城镇),他比陈子翼先到一步.

  不愿臣服西夏的草原部落,纷纷前来投奔韩世忠和陈子翼。

  数日之后,韩世忠与西夏李良辅相遇。

  李良辅不敢擅自攻击明军,亲自骑马过来说:“我奉国主和晋王之命,带兵助明伐金。”

  “这里的部落,皆为金人走狗,我们已助大明征服其中两部。”

  韩世忠说道:“既然是助明伐金,现在大明将士已经来了,西夏各部可以立即撤退。”

  “还有,唐古诸部被迫投金,其实早就暗中归顺大明。”

  “陛下早已册封各部首领,你们攻打的全是大明王公。”

  吃进嘴里的肥肉,怎么舍得吐出来?

  李良辅也做不得主:“将军请稍待,我要回去请示晋王。”

  李良辅率军北撤,韩世忠却不愿等。

  他把步兵和民夫留下,只带仅有的数百骑兵,亲自跑去云内州城。

  李察哥就在城里,听闻大明将军来了,只得带着亲兵出城迎接。

  刚刚见面,韩世忠就质问道:“此城原为辽地,各部又已归顺大明,云内州自有大明来收取。”

  “你既然助明伐金,现在金兵早就逃了,为何还霸占着城池?”

  李察哥见韩世忠只带了几百骑兵,当即就有了想要翻脸杀人的冲动。

  但杀死韩世忠容易,大明的报复却难以抵挡。

  西夏打的什么算盘很明显,之前趁着金国衰弱,他们把领土扩张到包头,而且还获得了大明的默许。

  于是想着故技重施,把云内州也给趁机吞掉。

  却没料到,这次明军来得如此快——张广道还在治理晋北时,韩世忠已经出兵了。

  李察哥出兵近万,消耗粮草无数,还已经打了两场,他着实不愿灰溜溜回去。

  韩世忠又说:“不知者不罪。”

  “唐古诸部早已暗中投明,你们不晓得就算了。”

  “此次助明伐金,也算西夏有些功劳,俺回头就禀报朝廷,请陛下给予西夏赏赐。”

  “你们……快把城池让出来吧!”

  李察哥挤出笑容:“将军一路风尘,请先进城宴饮。”

  韩世忠的态度愈发强硬:“云内州是大明疆土,柔服城也是大明城池。”

  “就算要宴饮,也是西夏兵先撤出来,我大明将士进城宴请阁下!”

  李察哥沉默不语。

  “锵!”

  韩世忠拔刀而出:“俺虽只带了几百骑兵过来,却也是寸土必争。”

  “阁下若是不服,就在这里打一场!”

  数百大明骑兵纷纷举起武器。

  只待韩世忠一声令下,他们就要朝着李察哥冲杀。

  李察哥已然怒火中烧,却也不敢跟大明翻脸,传令道:“全军撤出柔服城!”

  包括整个晋北地区在内,一直往北延伸到戈壁大漠,以前全都属于辽国的西京道。

  在西京道,你几乎能找到当时中国北方所有的民族!

  汉族、奚族、契丹、党项、渤海、沙陀、吐蕃、室韦、吐谷浑……

  而且很多民族,就在晋北定居。

  比如渤海人的一支,居住在朔州、灵丘、蔚县,这些都位于大同以南地区。

  经过一百多年的融合,人数较少的已被汉族同化,而汉族也受到少数民族影响。

  各族有可能变成耕种度日,汉族也有可能跑去草原放牧。

  汉族的服装、发型、风俗,渐渐朝着契丹族靠拢。

  风俗方面,汉族已经接受异辈婚姻、姐亡妹续,甚至于还有汉人玩抢婚那套。

  张北县此时叫作柔远县,附近草原散居的部落,虽然都被视为契丹族,但还是能发现细微区别的。

  就拿草原上的汉族后裔来说,他们也骑马放牧,也说契丹话、穿契丹衣、蓄契丹发型,甚至连风俗都已完全改变。

  但是,他们还保留着汉族的中衫,不脱掉外衣根本看不出来。

  “拜见大明将军!”

  柔远县城外,一群“契丹人”赶来,跪拜迎接关胜、刘锜等人的部队。

  关胜问道:“你们都会说汉话?”

  一个首领扯开衣襟,露出里面的汉式中衫:“将军,我祖上就是汉人。”

  刘锜是读过书的,看得颇为感动。

  其实没啥好说的,或许最开始的两代人,还在有意识保留汉人服饰特征。

  但延续到四五代之后,纯粹就已经成了穿衣习惯.

第三千四百四十七章 重重有赏

  反正平时又不露出来,不怕被其他部落区别对待。

  另一个首领说:“我们不是汉人,但经常去宣德(张家口)卖马。”

  “契丹话和汉话,我们都会讲。”.

  关胜问道:“金兵什么时候弃守的柔远城?”

  那汉族后裔首领说:“走大半个月了。”

  “金兵离开的时候,还强征我们的牲畜和战马,又一把火把柔远城给烧掉。”

  “往哪边走的?”关胜又问。

  又有個首领抢着回答:“往东走的。”

  关胜吩咐说:“你们可以回去放牧,再告诉附近的部落,让大家帮忙盯着草原各处。”

  “一旦发现有金兵,立即来柔远城报告。”

  “立功者重重有赏!”

  那些部落首领当即答应,却又赖着不走。

  刘锜问道:“你们还有什么事情?”

  一个首领说:“金人抢走好多牲畜,将军能不能给些粮食?”

  “我们不白要,以后每年用马来抵债,多还几年就能把粮食还清。”

  全是穷逼,被金国祸害得不轻。

  估计完颜宗翰也知道仇怨很深,都懒得在这边强征牧民做骑兵。

  关胜稍加思索后,非常慷慨的表示:“可以用马匹来换粮,分十年还清都行。”

  “但你们除了盯紧各处草原,还要随时听候命令。”

  “若是金兵杀回来,各部勇士立即向柔远聚集。”

  “尤其要保护野狐岭粮道,一旦那里的粮道被断,各部百姓都得饿肚子。”

  “我们一定听从命令!”

  首领们大喜,再次给关胜跪下。

  该死的金人终于走了,而且大明还答应借粮,今年冬天或许要好过得多。

  等各部首领散去,关胜和刘锜带兵进城,城内民房已被烧成一片废墟。

  他们没有立即东进,而是等待幽州各城驻军,全都移驻沿途的关卡城池。

  尤其是野狐岭,足足调来五千驻防军,甚至还留下了几百枚震天雷。

  明军将领们,早已知道完颜宗翰的计划。

  但不知完颜宗翰会袭击哪处,因此一个个都倍加小心,生怕自己的粮道被断掉。

  等了大概十天,张广道那边没啥战事。于是派遣姚平仲、郭药师、吴玠,前来柔远城跟关胜、刘锜汇合。

  众将合兵四万,带着本地流民做民夫,一路往桓州(蒙古正蓝旗)而去。

  桓州的民族成分就纯粹得多,大部分是辽初南迁的契丹族。

  历史上,这里渐渐发展成金国的战马基地。

  成吉思汗率军南下,金国直接弃守此地,再加上桓州附近的两三个州,让蒙古人获得了几十万匹战马——成吉思汗一波肥。

  现在却没那么多战马,也没有那么多人口。

  因为辽国末年,从桓州抽调了太多骑兵,这里已经被天祚帝搞废了。

  再加上金国的盘剥压榨,桓州已经变得地广人稀,各契丹部落严重缺乏青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