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开局刺杀宋徽宗强抢李师师 第2532章

作者:戈壁里的熊猫

  “尤其是胥吏跟士绅勾结,隐瞒大族田亩,却将荒坡指为良田,摊在许多小民头上。”

  “就连家有数百亩田的小地主,也横遭胥吏摊派田亩。”

  “百姓怨声载道,摊丁入亩难以推进,臣亲自走访各县,惩治了好几家大族!”

  赵渊微笑道:“极好!”

  沈晦爱吹牛逼说大话,语不惊人死不休那种。

  而且言行激烈,不喜欢循规蹈矩,贫穷之时尤其如此。

  他考上状元之前,整个沈家就已衰落,少不得要遭人白眼。

  一旦觉得自己受侮辱,沈晦就加倍怼回去,从少年时期就到处得罪人。

  但治理地方是真厉害他在南宋时被扔去广西搞茶马贸易。

  一年能买到三千匹大理马,他离开之后的继任者,没有谁能够超过此数(整个南宋)。

  而且能够安抚蛮夷,他在广西做官期间,各族酋长从不叛乱。

  唯一的缺点,是这货色厉胆薄,遇到战争就吓得各种昏招。

  赵渊问道:“沈括可有子孙存世?”

  沈晦回答:“长子、次子,皆已亡故。”

  “有孙数人,皆在润州。”

  “梦溪园已遭变卖,也没剩多少田亩,耕读传家日子过得艰苦。”

  “沈家和朱家,偶尔派人接济。”

  “哪个朱家?”赵渊问道。

  沈晦回答:“湖州朱氏。元祐党锢之后,朱氏无人再做官。”

  沈括的二儿媳妇,正是朱彧的二姐——李邦彦在杭州拜访的那個朱彧。

  沈括的续弦张氏,不但殴打凌辱丈夫,陷害继子并赶出家门,还虐待她亲儿子的老婆。

  朱家害怕女儿出事把朱氏(沈括儿媳)接回娘家十多年。

  直至恶婆婆张氏死了,这对小夫妻才重新团聚。

  赵渊问道:“沈括的孙辈,可有擅长天文地理者?”

  沈晦摇头:“并无。但几个曾孙年龄尚幼,不乏聪明伶俐之辈。”

  赵渊说道:“那就选一聪慧曾孙,送入润州官学读书,今后一路保送至太学。”.

第三千三百八十章 地理馆

  这已经是对沈括的后人非常优待了,全程免收学费保送太学。

  只要太学考试成绩还行,肯定会给个小官做做。

  如果成绩优异,那就重点培养。

  沈晦说道:“陛下如果想搜寻奇才,李公之仪的独子可堪重用。”

  李之仪就是写“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那位,跟沈括和苏轼都是至交。

  “他的儿子年岁不小了吧?”赵渊问道.

  沈晦说道:“才二十五岁,是李公七十一岁时所生。”

  赵渊很想说一声“牛逼”。

  沈晦说道:“此君名叫李尧光,精通数学。”

  “他的际遇不是很好,受尽乡人白眼。”

  李之仪的结发妻子叫胡淑修,女诗人、数学家、发明家。

  她的数学造诣之深,连沈括都要去请教。

  李之仪晚年的时候,被蔡京诬告欲置于死地。

  胡淑修打听到京中有位官员,收藏了范纯仁的手稿,可以洗清丈夫的冤屈。

  于是这位老妇人,亲自进京恳求借出手稿。

  遭到拒绝之后,她重金收买仆人,打听到手稿的收藏地点。

  继而如女侠一般,潜入官员家中,把手稿给盗出来然后跑去东华门外叩阙申诉。

  当时轰动朝野,太后把她接入宫中。

  李之仪和胡淑修的儿女相继去世,胡淑修悲痛欲绝也病死了。

  李之仪一把年纪孤苦伶仃,经常跑去溪边发呆。

  官妓杨姝爱慕其才华,一有空就去溪边弹琴唱曲,并且通过词曲表白心意。

  妥妥的真爱,李之仪不顾世俗阻挠,把一个官妓娶为续弦妻子。

  却有好事者跑出来告发,说官妓杨姝偷情生子,还让私生子欺骗朝廷冒领恩荫。

  在蔡京的插手下,不但夺去其恩荫,还勒令母子离开李家,强行拆散这一家三口。

  已经七十多岁的李之仪,被迫与妻子分隔两地。

  他感觉到死都无法再见面,于是写下那首: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沈晦说道:“李尧光遍读家中藏书,于数学一道尤为擅长。”

  “然不敌流言蜚语,乡人恶其为私生子,同窗更是时常讥辱。”

  “此人性格内向,平时沉默寡言,就连科举都不去考,一天到晚只知道钻研学问。”

  “臣几年前路过他家,曾考教过李尧光的学问。”

  “他若科举,必中进士。”

  “确实可惜了。”

  赵渊还是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的完整版。

  若是编成戏剧,肯定广为传颂。

  尤其是那位胡淑修,能让沈括登门请教数学,对于古代女性来说太罕见了。

  而且一把年纪,为了给丈夫伸冤,亲身潜入京官家中盗取手稿,硬扛着蔡京压力把丈夫救下来。

  赵渊打算把李尧光招来京城,亲自考教一番。

  如果真的沉默寡言又学问好,可以留在身边做秘书。

  现在的秘书是富直柔,跟随多年是该外放地方官了。

  沈晦又说:“还有一位老先生,精通南方地理,尤其是岭南地理。”

  “还熟知海外藩国,又自学新式的天文、地理、数学、物理。”

  “友人与臣通信,说这位先生在杭州凤凰书院做教授。”

  这说的当然是朱彧。

  赵渊颔首道:“一并招入京城。”

  沈晦没再说话,低头聆听皇帝训示。

  赵渊说道:“让你做太史令,恐怕有些人不服气。”

  “《宋史》等书,已编了好几年,你就不要插手了,否则必遭人嫉恨。”

  “历法也是如此。伱接下来的任务,是赶紧抽调人手,好生组建地理馆。”

  “然后派出官吏,去各省实地测绘。”

  “遵旨!”

  沈晦连忙作揖领命,说道:“臣亦略知地理,两个月内必组建好地理馆,并且拿出一套测绘的章程。”

  赵渊说道:“如果人手不足,可去太学招募。”

  “对学生们说,只要测绘时表现优异,可直接选为地理馆伎术官。”

  “另外,实地测绘时有薪俸补贴。”

  “越是艰难偏僻的地方,薪俸补贴就越高,意外亡故者重重抚恤。”

  沈晦拱手道:“官家如此优待,臣等必定全力以赴!”

  “去吧。”赵渊挥手。

  沈晦躬身告退,赵渊低头阅读军事报告。

  去年冬天,赵渊就传达了军令,让边疆军队开春之后前移。

  如今燕山的许多险要关寨,都被金国掌控在手里。

  赵渊的意思是,让明军直接怼上去,在金兵眼皮子底下筑寨。

  比如金兵占据着喜峰口,那明军就在喜峰口外筑起寨堡.

第三千三百八十一章 北长城

  一来可让金兵很难肆意入侵劫掠,二来就是逼着金兵提前开战。

  挨着燕山山麓的一大片,陆陆续续有很多逃民出山耕种。

  由于害怕吓退逃民,官府一直没有去管,现在却要按照村落登记落户了。

  并且建立保甲,一旦发现金兵有入寇迹象,就组织这些新落户的百姓坚壁清野。

  自燕山南下有两个咽喉,一是古北口,二是喜逢口(喜峰口)。

  今年开春雪化之后,岳飞率兵逼近前者,王彦率兵逼近后者,李宝驻扎燕京统摄各军。

  汉武帝曾在古北口筑城,后来战线向北推移,汉代就在更北边的山区修筑长城.

  南北朝时,古北口第一次有了长城。

  隋唐两代继续增筑修建长城,由于长城北面是奚族聚居地,因此古北口又称“奚关”。

  契丹劫掠后梁,也是屡屡从古北口南下。

  而今,金国控制着已经破败的隋唐长城。

  那些长城到处都是缺口,小股军队能够轻松穿过,但不利于大规模行军。

  金兵主要驻扎在唐代的守捉城遗址,这两年重新修缮加固,居高临下、易守难攻。

  岳飞率兵五千,征集民夫一万,在古北口以南二十五里修筑城寨。

  只要堵住这里,金兵就无法大规模南下。

  但小股部队还是能绕开,金兵可以几百人一队,翻越各处低矮山岭劫掠密云地区。

  积少成多,能钻过来好几千,但无法携带太多粮食,半个月内抢不到粮就得饿死。

  民夫都是山中逃户,他们战战兢兢出山,自由耕种了三年。

  大明官府从不收税,也没有强迫他们编户齐民,反而还有小型客商运来布匹和食盐。

  朝廷释放出如此诚意,逃户当中的少数读书人,渐渐认为大明是值得依靠的。

  因此今年官府前来编户,这些读书人主动配合。

  朝廷继续释放善意,给刚刚编户的逃民免税三年,第四年、第五年赋税只收一半。

  但是,他们必须帮忙修筑城寨,劳动期间朝廷管饭,还给少量粮食做工资。

  逃民们诚惶诚恐,岳飞直接提前发粮,终于让这些民夫彻底相信。

  他们经历了太多战乱和灾荒,稍有风吹草动就跑。

  必须给足诚意才能取信,甚至是金兵杀来了,他们还会帮忙守城!

  ……

  古北口,唐代守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