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戈壁里的熊猫
虽然毗舍耶人的肤色很黑,已经快比得上黑人了,但那些老光棍儿应该不会挑剔。
接着去搜查毗舍耶人的房屋,里头有许多风干的兽肉和鱼肉。
“指挥,屋里有不少鹿皮!”一个军官笑嘻嘻跑来报告.
第三千三百三十六章 文武合力
鹿皮是好东西啊,富贵人家喜欢穿鹿皮靴。
不多时,追击残敌的骑兵回来:“那边有条河,发现一大片鹿群。”.
毗舍耶人的主要猎物,便是沿海平原的鹿群。
山中部落如果缺少食物,就会跑来平原偷猎鹿群,并且因此跟海边的毗舍耶人爆发战争。
几百年后,荷兰人殖民此地,主要利润也来自鹿皮。
杨幺亲自骑马去查看,果然发现大片鹿群。
他心中已经有了计较,打算从福建招募更多疍民过来,在这里的沿海建立聚居区,并且派一个鸳鸯小队驻防。
然后,陆续往这里移民,开垦河边的沃土,并定期狩猎获取鹿皮。
既可开疆拓土,又能获取利润,几年之后他必定因功升迁!
“烧了这里的房子,继续往南航行!”杨幺兴奋呼喊。
三艘军舰沿着海岸线南下,很快又发现一个海边部落。
同样的战法,同样的套路。
那些无恶不作的毗舍耶人,遇到更加凶狠且组织度更高的海军,打起仗来没有半点反抗能力。
而且逃都没法逃,四处皆为海边平原,三十个骑兵能够纵横驰骋。
一连毁掉七个沿海部落,有的属于谈马颜部落,有的属于毗舍耶部落。
反正不管哪个部落,都是经常北上杀人越货的海盗。
更靠近山区的地方,杨幺没有派兵过去。
反正经此一役,足够震慑残余部落。
下次招募了疍民再来,重新又杀上一回,就能吓得他们不敢定居在海边。
带着战利品和俘虏回到澎湖列岛,几座岛屿的岛民欢呼庆祝。
杨幺还把最早抓到的俘虏,全都给琉求宣慰使林秀送去。
既是赠送俘虏联络感情,也是用俘虏震慑敲打琉求人。
杨幺知道戴承嗣以前是大人物,他主动登门拜访,详细讲述台湾北部和西部沿海的情况。
戴承嗣说道:“杨指挥的计划极好,福建游艇子(疍民)极多,而且生活穷困乐意迁徙。”
“诱招他们在台湾沿海开垦打渔狩猎,只要给足了好处,肯定有大量游艇子愿意来。”
“台湾岛可是陛下亲自命名,朝廷对这里极为重视,只要经营得好必然有大功。”
“我只知军事治民之法还须请教戴先生。”杨幺虚心求教。
戴承嗣笑道:“杨指挥何必谦虚,阁下去年来到澎湖,安抚汉民,慑服琉求,诱招疍户,哪里会不懂治民之法?”
“以杨指挥之才,做知府都绰绰有余。”
“都是瞎琢磨的。”杨幺说道。
戴承嗣又说:“琉求人与福建人,除了言语不通,并无别的差异,就连房屋都造得很像。”
“他们可能是福建汉人的遗种,可以慢慢教化。”
“再往更南边的沿海移民开垦,又有鹿皮可以获利,今后肯定人口繁盛。”
“杨指挥且安心经营五六年,到时候一切稳妥了可申请设立台湾县。”.
第三千三百三十七章 建县计划
“申请设县?”杨幺咂咂嘴。
戴承嗣说道:“台湾县可不是西南那些羁縻州,这里以汉人居多,能够编户齐民,任命流官县令。开疆拓土之功啊!”
杨幺说道:“琉求国王林秀,虽放弃王位做了琉求宣慰使,但他的地盘恐怕不好兼并。”.
戴承嗣笑道:“这个好办。申请设县之前,把林秀送去京城参拜天子。”
“他一个偏僻岛酋,能有什么见识?去了京城肯定乐不思蜀。”
“到时候,天子随便赐一处宅邸,再赐下一些钱财,就能让他把家人都接去。”
“戴先生果然高明。”杨幺觉得自己问对人了。
戴承嗣继续说道:“林秀一家离开以后,以部落首领为里正,再让他们推举一个土酋做县丞。”
“土酋县丞协助县令管理琉求,土酋里正再听县丞的号令,琉求之地不就可以编户齐民了?”
杨幺作揖感谢道:“若真能设立台湾县,在下必定为先生请功。”
琉求国的地盘不大,只拥有台北、桃园、新竹、台中的沿海平原地区。
而且跟福建人的体貌相同,连许多风俗都近似,还懂得种植水稻,同化起来会非常迅速。
从澎湖列岛到台湾沿海平原,皆可大量种植水稻,能弥补广东、福建的粮食不足。
像清朝中期的台湾,那就是一个粮食基地。
粮食多得不仅运往闽粤销售,甚至一路运到天津入港,而且……多为非法贸易。
杨幺又问:“如果要设台湾县,其县城应该设在哪里?”
戴承嗣提醒说:“怎么方便打仗怎么来,杨指挥应该比我更懂才对。”
“明白了,”杨幺立即有了主意,“就设在澎湖岛的对岸(嘉义),向北可控制琉求,向南可控制诸蛮,向西可连接澎湖和泉州。”
“只要在那里设县驻军,就一切稳妥了。”
“哪里出现叛乱,都可快速调兵镇压,泉州的物资也方便运来。”
“岛上的那些土产,亦可就近销往泉州港。”
戴承嗣说道:“还应当多办义学,澎湖诸岛有不少犯官,轮流派去琉求教化土民。”
“澎湖和台湾沿海,也可设立村学。”
“村民凑钱凑粮养老师,他们愿意,犯官也愿意,毕竟不用种地了。”
“设县之后,甚至还能申请科举。”
“这也是大功一件啊必定传为士林美谈,文官们对将军自当另眼相看。”
两人越说越投机,开始制定详细的发展规划,打算六年时间就让台湾能够设县。
毕竟澎湖列岛的底子很厚,那里已经有三四千汉人。
再招募许多疍民去台湾沿海,又吞并掉台北的琉求国,基本可以达到设县的最低标准。
一个降将,一个犯官,就此敲定台湾的发展路线。
而且精神头十足,跃跃欲试,下定决心要立功。
杨幺和戴承嗣商量如何开发台湾时,郑泓被调回东京做开封知府.
第三千三百三十八章 哄抬物价
这个不学无术的小胖子,如今已变成不学有术的大胖子。
他在开封府屁股还没坐热,就请求在开封设立交易所。
这玩意儿,是赵渊在六大市舶司设立的,一直都没有引入内地市场。
李师师在旁边帮着添酒,赵渊拿起酒杯问道:“你怎么有这个想法?”.
郑泓说道:“俺见识过广州市舶司的交易所,回京发现开封行市已被兼并之家垄断,因此请求设立交易所打破这种垄断。”
“你倒是胆子大。”赵渊笑道。
郑泓也跟着笑:“若没有去年的大案,这种事情俺可不敢提。”
“俺虽然没读过多少书,却也跟人打听过,前宋王相公变法就是因为这个罢相的。”
王安石变法,遭到既得利益者的集体反对。
反对声浪最高的改革内容,并非什么方田均税。
清查田亩、调整农税等措施,看似打击面很广,其实地方士绅一盘散沙,派几个酷吏就能把他们压下去。
王安石罢相的直接原因,是“市易法”搭配“免行役钱”,得罪了皇室宗亲、朝中重臣,以及跟他们勾结的大商人。
其后果是造成全国市场混乱,东京乱得更厉害,连皇室物资供给都出了问题。
皇亲国戚和朝中权贵,属于改革最大的“受害者”。
皇帝能够接触到的亲戚,包括太后在内,都整天抱怨王安石搞得天下大乱。
具体内情如下:
全国各地官府,收取了很多实物税,包括粮食、布匹、木材等等,必须卖给商人变现成钱财。
又或者官府需要什么物资,必须有商人供给。
又或者需要搞什么活动,需要商人来供货服役。
商人为官府散货、供货、服役,统称为“科配”。
科配以商业行会为单位完成,比如跟布匹有关的,就由布行商人应付。
一個行会,往往由大批发商做行首,与其他批发商联手垄断地区贸易。
零售商从批发商那里进货,遭受批发商的剥削压迫。
为了方便官府与商人之间的交易,地方上十天询价一次,以获得各种商品最新的市场价。
地方官府每个月向朝廷报价一次,以便让中央掌控全国各地的最新市场价。
但是,不管是旬价还是月价,肯定都跟具体的物价有出入。
在应对官府科配时,有利可图的买卖,大商贾们就去应科。
肯定赔本的买卖,就安排中小商人应科。
再加上大商贾联手垄断市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导致每年都有中小商人破产,而且对中央朝廷和地方官府造成经济损失。
王安石试图通过市易法解决问题,既把大商贾联手垄断市场,变成官府出手控制市场。
大商贾故意压价不收货时,官府直接出手收货,然后再散货给零售商,并低息借钱给中小商人经营。
由于官吏在执行市易法时,贪赃枉法搞得市场更混乱。
大商人又跟权贵联手推波助澜,官府的科配一塌糊涂。
中小商人的处境,反而变得更加艰难!
王安石又推出免行役钱来打补丁,即不愿为官府应科的商人,可以选择直接交钱免除科配。
市易法配合免行役钱,对皇室宗亲、朝中权贵、富商巨贾造成巨大冲击,等于掘了他们发大财的命根子。
所引来的反对声浪,比方田均税大无数倍,最终搞得王安石罢相归乡。
但真正失败的原因,是王安石的路子走错了。
富商巨贾垄断市场有问题,官府直接垄断市场就没问题?
王安石的弥补措施,是提高官吏的工资待遇,以此避免官吏通过市易法捞钱。
结果变成官吏通过市易法,变本加厉的坑害中小商人。
反对派攻击市易法的借口,大部分都是实际存在的!
这个问题没法解决至少王安石解决不了,因为它需要动更大的刀子。
宋徽宗年间,蔡京又捡起了市易法和免行役钱。
但市易法很快就遭到废除,免行役钱由于对大商贾有利,反而稀里糊涂给保留下来。
上一篇:海贼:我一水桶让赤犬破防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