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开局刺杀宋徽宗强抢李师师 第2255章

作者:戈壁里的熊猫

  往往沿着沟壑走一段,

  又得爬上山梁前进,

  然后下山走另一条沟壑。

  某些山梁的一侧,

  还被大自然削得笔直,

  战马根本上不去,

  若走错了必须重新找路。

  最窄的地方,

  仅直线距离三百多米,

  很快就能全军翻越逃出生天。

  最宽的地方,

  直线距离一千多米,

  沟壑山梁交杂犹如迷宫。

  温都思忠带着百余轻骑,

  分成十个小队来到不同地方的山脚下。

  他们弃马沿着沟壑,

  朝附近最高的山梁攀爬观察,

  试图寻找距离最短、最适合战马通过的逃跑路线。

  山岭中的植被,

  以荆条、黄刺梅、狗尾草、白羊草等低矮草木为主.

第两千三十章 汉人的重骑兵

  也间杂着少量侧柏、油松,

  整体不太影响登高观察。

  温都思忠从山脚出发,

  到前往附近的第一处高地观察,

  接着又辨认四下沟壑山梁走向,

  花费十多分钟基本搞定.

  然后,又前往另一处高地观察。

  .....

  二十个骑兵战斗小队,

  即四百骁骑、六百轻骑,

  作为金兵前锋快速奔跑回援。

  他们毫不体恤战马体力,

  速度达到每分钟420米。

  这可是骁骑兵着甲状态!

  仅仅十分钟左右,

  就跟大明重骑兵的扈从们遇上。

  这些扈从临时转为轻骑兵执行侦察任务,

  看到金国骑兵立即吹响号角示警,

  一边吹号一边逃回友军主力方向。

  很快,留下来御敌的两千大明骁骑,

  以逸待劳就杀向那些金国骑兵先锋。

  金兵的先锋部队,

  在遇到明军重骑扈从时,

  就开始减速让战马略微喘口气,

  甚至是勒马转身缓慢后撤。

  他们的任务不是强攻,

  而是尽快抵达战场,

  逼迫明军分兵进行防备,

  拖延明军攻打营寨的速度。

  “踏平敌军!”

  杨云举枪大喝,

  率领二千骁骑就冲上去,

  一千重骑扈从跟在后面伺机而动。

  女真骑兵是轻重骑混编,

  二十骁骑、三十轻骑编为五十人战队。

  大明骑兵模仿关宁骑兵编制,

  同样也是五十人编组。

  但他们全是骁骑,

  二十五人编为一个小队,

  两个小队组成五十人中队。(今后如果再次扩编,还会加入轻骑兵。)

  明军骑兵小队的队形,

  其中二十个骑兵,

  组成四个五人纵队。

  小队长位于中间最前方,

  旗手兼传令官跟在小队长身后。

  两个什长,

  分别位于左右两纵的前方。

  队伍中间的最后方还有一个督导,

  平时做思想工作,

  战时则督阵厮杀。

  交战之时,

  小队长率军正面冲锋。

  如果需要变向冲杀,

  由左右两位什长做为前导。

  如果是紧急调头,

  督导临时转为小队长,

  带领全队反方向冲锋或后撤。

  这样的基层军官配置,

  可让骑兵小队的前后左右都有人带头,

  保持高机动性、高组织性和高反应力。

  金国骑兵开始交替掩护,

  一边后撤一边射箭,

  偶尔组织小规模反冲锋。

  他们一是为了拖延时间,

  二也在示弱诱敌。

  或者说,他们不恤战马快速奔袭,

  而且兵力更少本来就弱。

  自然而然往后败退,

  但又败而不溃,

  一点点把敌人引向己方主力。

  这是金国骑兵的惯用套路,

  辽军、宋军、西夏军都因此吃过大亏!

  但这次明显不一样。

  辽宋夏的骑兵,

  都喜欢骑射,

  不喜欢冲锋近战。

  因此金国骑兵可以从容撤退,

  甚至在撤退时组织反冲锋。

  而占据优势的辽宋夏骑兵,

  都会下意识避开其反冲锋,

  然后继续拉扯射箭追击.

第两千三十一章 掩护后撤

  此时此刻,

  杨云率领的大明骁骑,

  一往无前冲杀过去。

  一边追击,一边射箭。

  当金国骑兵交替掩护后撤,

  大明骑兵不管不顾,

  仗着兵力更多、战马体力充足,.

  径直朝前方加速冲锋。

  遇到金兵侧绕游弋也不管,

  反正自己兵多,

  旁边的友军会处理。

  简单一句话表述,

  金国骑兵在玩战术,

  大明骑兵往前冲就完事儿。

  “呜呜呜呜~~~”